08.21 春登雲龍山

馮錦華

春登雲龍山

很久沒有上雲龍山了,心裡很是癢癢。今日得閒,春光明媚,心情又好,中午酣睡,精力也足,於是有了上山的念頭,兩杯鐵觀音下肚,便直奔雲龍山去。

雲龍山在縣城邊上,是邑內一處省級森林公園。和許多景點一樣,雲龍山少不了亭臺樓閣,但用美學的眼光看,殊無可贊之處。近年本地一位企業家斥資上億元在這裡興建了規模盛大的佛光寺,在山上呆的時間稍長便會聽到悠揚的鐘鼓和誦經之聲。

春登雲龍山

上雲龍山,我卻不為山上的建築。整個雲龍山佈滿了茂密的森林。正是這些蔥鬱的蒼松、婀娜的垂柳、醇厚的五角楓,雲龍山才有了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上雲龍山最好步行,倘若沒有好的體力,走個來回也非易事。上山有兩條路,一條是腹地裡數不清的青石階鋪就的小徑,一條是山背後依山勢而建的盤山公路。無論走哪條路,都能到達峰頂。也可以從一條路上山,從另一條路下山。

此番登山又不比往常。往日目光所及,皆隨性而為,漫無目的。如今聽說山上的桃杏花也開好多天了,我倒要好好看看這無邊的春色!

桃杏樹在這山上可不是罕物。剛進漢白玉砌成的山門,路兩旁各有一株桃樹斜對著,正開著滿樹略白的花,花的粉色雖漸漸隱褪,地上卻不見一絲殘紅。我喜歡深谷幽蘭的意境,此處毗鄰停車場,附近又聚集了若干小販在叫賣風箏,不免有些嘈雜。

往前走是一段熟悉不過的林間小道,不大不小的鵝卵石密密匝匝地嵌在土裡,穿著運動鞋踩上去,腳底的每根神經似乎都能感受到按摩一般的舒服。從戲臺下經過,再走數十步向右轉個彎,通往山頂的青石臺階就到了腳下。

午後暖暖的陽光從樹木的枝葉間斜穿過,在石階上落下斑駁的影。我詫異於石階是如此的乾淨,乾淨得讓我不忍心踏它身上,石階兩旁的林地微微溼潤,若用心些還能嗅到混雜著花草清香的泥土氣息,前兩日城內降了如絲的雨,也應該下到這裡了罷。這蜿蜒曲折的石階,寬約四五尺,兩人並排走則顯侷促,左右緊貼各色的樹,宛若一條色彩斑斕的畫廊,遊客前後相距十幾米,斷然不能夠覺察到對方。在這方天地裡,什麼都可以想,神遊八極,心鶩萬里;什麼都可以不想,拋卻俗念,閉上眼睛,靜待時光老去。

在半山腰的石階的右側,我不經意間看到一株去冬枯死的遼東櫟,寬闊的樹葉呈黃褐色,卻仍然完好地附著在枝條上,像一具木乃伊。它的旁邊,竟然有一株杏樹,朵朵潔白的杏花簇擁著競相綻放。我被這個場面深深震撼了:大自然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把生與死刻意安排在一起,向人們昭示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死阻擋不了生,生也挽留不了死;活著須活力勃發,倒下也要極盡優雅。

春登雲龍山

爬過一長段陡坡,頓覺眼前格外的明亮。原來此處地勢平緩,林木稀疏,太陽正可以朗照。記憶中經冬的松葉是深綠的,卻不知什麼時候換了春裝,那針葉的深綠像被春雨稀釋過似的,儘管新枝還沒有抽出,一叢叢橙綠的葉在陽光的照射下直逼人的眼。這一帶的油松長得比山下的普遍高大,樹下也沒有灌木和雜草,顯得樹冠底下空空的;薄薄的腐殖層毛茸茸的,像鋪了巨幅的毯,躺在上面,任和風習習,聽松濤陣陣,真有古來賢士的雅趣。

繞過這片橙綠的油松林,山頂那根碩大的九龍柱遙遙在望。這是小徑裡為數不多的筆直的一段,視野十分開闊,光照也很充足。遠遠就望見路上方一株樹開著鮮紅的花,在這深深淺淺的綠的世界裡分外地醒目。等到挨近它時,才發現也是一株桃樹,樹下一地落英。我從未見到過顏色這麼紅豔的桃花,紅色的花瓣僅在邊緣處勻出窄窄的一綹粉色,不到近前無論如何看不出它的面目;掉落的花瓣,在樹冠的正下方均勻地躺著,一瓣瓣璀璨奪目,有了前次的經歷,當下心裡釋然,便覺得這也獨成一道風景。

這時,峰頂的九龍壇已近在咫尺,並且聽到上面雜沓的人聲,旋即收回思緒,三兩步走了上去。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二日登山

曲徑通幽

王恩榮

“舊為趙王鹿苑後,玉溪橋頭又夕日。數千石階道邊松,迎接多少往來客”《雲龍山懷古》寫下這首詩候,覺得是對雲龍山最滿意的交待了。早想寫一篇關於雲龍山的美文,但云龍山的美是不可用言語能說盡的,就遲遲沒有下筆,寫了幾首遊雲龍山的詩也不太滿意,就將這個願望擱置了下了,寫了這首詩就又勾起了寫雲龍山的願望。

春登雲龍山

春登雲龍山

據舊石碑上記載:雲龍山居太行山麓和順城二華里處,其歷史可溯源到春秋時期,原為晉國大夫梁餘子養的封地。戰國時為趙襄王的後花院,也就是趙王打獵的地方。後經歷代重修,特別是元明清幾任地方官員的組織修繕擴建,初具規模,有古建築20餘處。抗日戰爭時日軍侵佔縣城,古建築破壞殆盡,今天在政府為民的思想指導下和個別善客的捐助下,從1983年開始重修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集森林公園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雲龍山森林公園。

由於雲龍山悠久的歷史源淵,所以成為歷代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特別是文人墨客,喜歡遊覽駐足的風景盛地。再加上它就是一座城後山,是城市裡大自然留下的最後的最完美的影子,所以說雲龍山也是人類自己手下留情的後果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底線罷。因為離自然最近,所以當事務纏身的人們累了的時候,雲龍山就是忙裡偷閒,休息小憩的地方。

春登雲龍山

雲龍山的第一大景觀我覺得不是寺廟,雖然一些典型的節日裡,特別是端午節,雲龍山煙霧繚繞,香客如雲,我有詩為證:

端午雲龍

小橋流水漏亭涼,

入山新寺添道長。

端午不嫌千階累,

遊人一路上香忙。

(2015.5.初五)

春登雲龍山

但大都的時候,人們來這兒並不都是朝拜神仙,而是鍛鍊身體,涵養心性而已,所以九曲十八彎的石階就成為雲龍山理所當然的最大景觀了。雲龍山的石階隨處可見,但又不是到處都是,這樣就既忠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掩映在重山夏蔭中,曲曲折折,數也數不清,看也看不盡,或者說人們本不願意數清罷,總得給自然留點隱私罷。這樣也能讓遊者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但當你暢遊在大山林木中,是沒絲毫不安全感的,在這留有人類思想印記和規距的石階路上,你儘可以放心地走到你想到的地方。絕不會出現“英雄失路”的地步。當然其前提是你不要遠離人類給你鋪設的道路規矩。而在窮鄉僻壤的山路上,你得不停的注意不要迷路,否則會使你出現很尷尬的局面。所以雲龍山的景路即思路,你儘可以隨意的走,真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距”。我曾數過直通九龍柱的一條上山的石階路,總共是一千零三十六級。而其它枝節的石階就不得而知了。上過雲龍山的人就會知道,雲龍山的石級緩急有度,記得在老家上山時,爬著坡梁得不停的走,因為找不到可小息的地方,這種上山就有點太緊張了,而云龍山的石階就不一樣了,上著上著覺得你有點難以承受,就來個緩一些的石階,不至於讓你對上山失去信心。緩一些過後,又給你一些緊一些上爬的石階,不至於太緩就如履平地了,大有文喜波瀾不喜平之感。而且每上一大段就有一小憩的地方,有石凳坐著,又有松樹給你打著遮陽的傘。當上到你望見九龍柱就在眼前的時候,石階就一下子陡峭了起來,前面上山的人就和踩著後面上山的人頭一樣,但希望就在前面,每個人都會使出最後的力氣爬上頂部的。當然如果你嫌太陡不好上,也不會過分為難你,你會找到另一條適合你的也能讓你較緩緩上頂的路的,所以允許選擇本就是一種最人性化的思路,再加上青松疊翠構築的讓遊者不至於被曬著的點點樹蔭和木牌上“坡陡慢行,注意安全”等的提示語,讓我們隨處感覺到人類的溫馨,我們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良苦用心。經常上雲龍山的人會有一種石階情結,我曾寫過一首詩:“晨起曾為石階客,暮鼓還送竹林人。眼前景色山下事,杳杳寺鐘泯紅塵。”(《雲龍山夏日》),為此也有人上雲龍山是為石階而來,就可知了。夏天天氣說變就變,所以上雲龍山也得看好天氣,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也是有的,我也有詩為證:“夏蔭連翠繞石階,暮色寂寂人語稀。下山偏逢天欲雨,驚得行客紛紛歸。”(《雲龍山即景》),這樣看來天氣引來的尷尬也能成為一道風景,你可知道!上過雲龍山的人,別人都會問,你上到九龍柱了沒,如果你說上到了,人們會給你投去肯定羨慕的眼光,所以約定俗成,上不了九龍柱就等於沒有上過雲龍山,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覺。下山的石階自不多說,有幾許潺緩的下坡路,能讓你拽著九龍柱的白雲,如散步一樣,帶著對雲龍山的感念和暢快淋漓的餘遊未盡,且歸去兮。

春登雲龍山

雲龍山的第二大景觀,我看就輪上那日夜堅守崗位的迎客鬆了。

或許是設計者的別有用心,等待在石階路邊的迎客松,姿態各異,排列有序,但又不失自然生長的形態。有獨自站在路邊的迎客的;有排列兩邊的說“歡迎光臨!”的;有正做著事情忽然臨時給客人打招呼的;特別是有威嚴的如經理一樣的,見了客人也殷情的笑容可掬的。整個氣氛讓遊者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特別是當這些以自然形態的松樹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打消了你在陌生人面前感覺到的侷促與小心,你任可以把這松蔭路當成你幽靜的小屋,在那爬滿斑駁陸離陽光影子的樹蔭下看看書,談談情,或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滿可以旁若無“人”的。當然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對著青山長長地吶喊幾聲,舒你胸中之氣。但我不太喜歡這樣,這樣有點大煞風景,而我是不願輕易地驚擾雲龍山的寧靜的,我寧願靜靜的享受人群中所沒有的這群山森林靜謐的盛宴,體味我們人類高貴心靈的呼喚。雲龍山的傍晚,是塵埃落定、風景獨享的時刻。當雲龍山和小城經歷了一天的繁華漸漸地歸於沉靜時,石階旁的路燈次地亮起來,散發出足以讓你看清路但又很溫柔的豆熒熒的光。從遠處看就像穿越在暗夜松林中的螢火蟲。待走近,就彷彿迎客松打著燈籠一樣,迎客松也真夠抬舉遊客了,但到底人都各自歸去,只留孤獨的詩人了。看著頗有點“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意味的迎客松,這時我忽然悟出了寫詩者詩人的曼妙情懷了,於是我不知覺究竟松是詩人,還是我是松。有時候我就覺得這些石階松蔭組成的曲徑通幽就是小城的內心,當你在人群事務中感覺到尋找不到自己時,就到這裡,反觀自己,讓自己的內心來靜化人群中被汙染的周邊環境。讓以好客的迎客松代表的自然來梳理你為了利益亂了方寸的人生。如果每個人都如這不設防的迎客松,人群就恰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了,那不正是人類永恆的理想嗎!

春登雲龍山

雲龍山的第三大景觀,就數擎立在雲龍山主峰為海拔1548米的摩天堖的九龍柱了。九龍柱主要指那個由九條龍纏繞的漢白玉石大柱,大柱擎天而立,讓九條龍和巍峨的山頂祥雲襯托下,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再有稍下一點八條雲柱相輔相成,古語曰“風從虎,雲從龍”,在八根雲柱的烘托映襯下,九龍柱立於山之絕頂傲視群峰。龍柱雲柱,九龍九柱,九九歸一。九龍柱頂又名趙王臺,傳說春秋時期,趙簡子的兒子———趙襄子登上王位以後,在雲龍山的摩天堖修建了消夏避暑臺,人們稱其為趙王臺。湊巧的是在和順生活過的後趙王石勒當了皇帝之後,也把雲龍山上的摩天堖作為他的消夏避暑臺。石勒不姓趙,卻是後趙王,人們仍然把摩天堖稱為趙王臺。更有趣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也到過雲龍山。但“江山依舊,人事皆非”,時間使一切最終成為或將成為歷史雲煙,而從這點來說,我們要比大自然的豁達大度差遠了。

最頂處有有一石制巨鼎,鼎身前後各用篆書寫著“眾志成城”四字,鼎曰“和順鼎”。底座上正面記載著梁餘後代和順人民的文化理念,反面上記載著和順鼎的成因和鼎文化簡釋,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順鼎”,也是帝王文化的最好詮釋。你會不假思索地想到楚王問鼎的典故。上過頂的人,都要到此鼎周圍摸上一摸,據說能摸到此鼎就能保平安,行好運。站在漢白玉圍欄的落日下,全城景象和周圍群山盡收眼底,頗為巍威壯觀、蕩氣迴腸,趙王臺豪情大氣施捨的清風又能盪滌盡洗胸中塵埃。護圍牆上浮雕上記載的歷史神化故事,小城學者馬逸的洋洋灑灑《九龍壇賦》,山西籍著名作家王東滿的精緻題詞,當代幾位書法家寫的俯仰生姿的各種書體“龍”字,讓九龍柱頂充滿了濃郁的文化的氣息。

雲龍山還有一處景觀是人不常光顧的,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偶而鍛鍊身體,和開車直達山頂場地的人。它是石階路以北,山樑背坡的水泥路,也是綠樹匝繞的小有風味的盤山路,不過上山我建議還是走石階路,那樣雖然多出些汗,但到底痛快些,而走水泥路太悠,如果是作為情侶路,或者是有時間的散步閒人下山的時候,到是絕妙的去處。當然雲龍山的風景是說不完的,可以說,在時空上,觸處皆景。趙王臺的九龍柱月夜;澄碧樓的高楊秋色;白雲山上的“萬壑松聲帶雨秋”;玉溪橋下的“清泉出山澗,玉珠輕飛瀉”; 神龍殿裡鐘鼓樓悠長靜謐的暮鼓晨鐘;榆錢樹中望山亭的濃郁撲鼻的槐花香氣;水母閣美貌女子手託的玉罐泉水;觀水亭石雕龍頭吐出的一眼清泉;石階松蔭裡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鳥兒的幽鳴;萬綠叢中掩映著時隱時現的亭樓廟宇;還有“西溪靈井”勝蹟、典雅古樸的“棋盤亭”、構制精巧的“四明所”、“翰俗軒”、“掌陀廟”、“觀音堂”等等,一處一景,一步一景,景景都能讓你產生無窮的遐想與神思。

春登雲龍山

雲龍山雖沒有祖國的名山大川享有盛譽,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我德馨,”。斯陋室既可強身,更可養性。如此就比老舍喜歡北京的衚衕、沈從文鍾情的風凰獨居、周作人酷愛的酒吧強多了。作為和順人,一生擁有云龍山足矣!

寫於2012.6.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