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昌寧村史話

昌寧村史話

彭輝

昌寧村在陝西富平縣流曲鎮西北二里許,古時因唐“福昌寺”香火旺盛而得名“香凝村”。明嘉靖間築城始有“昌寧堡”和“昌寧村”稱謂。清初寫作“昌凝村”,清乾隆五年又恢復原名。清末及國民年間,昌寧村為“崇厚團”繼而“崇厚鄉”又“第三保”公所駐地。解放初這裡曾是“昌寧鄉”政府所在地(福昌寺內),故人稱“鄉里村”(類似“縣裡”、“村裡”)。一說“香裡村”或“香寧村”,但官方及縣誌均稱“昌寧村”。

昌寧村史話


遠在先秦時,此地就有先民生活定居。秦漢時屬頻陽縣通川(今流曲),魏晉南北朝時屬通川郡,後劃屬土門縣。初唐時屬土門護軍,中唐屬美原縣。宋金時期此地屬金朝耀州轄地,元初裁美原改隸富平縣。明代昌寧村隸屬頻陽鄉流曲裡。清乾隆間昌寧村與尚義村、大崗村、梅家莊東堡合編為東北鄉第八聯,共轄19個自然村堡726戶,丁男2788名,婦女1958口。民初局勢動盪,第八聯遂組建“崇厚團”自保,旋即以團代聯,維護一方治安。民國二十年(1931)撤團改鄉,崇厚團改為“崇厚鄉”,隸屬智和鎮(流曲)。旋即又推行“保甲制”,崇厚鄉又改為富平縣第四區第二分區(公所駐流曲)“第三保”,七年後撤“區”改隸智匯鄉(流曲)。1富平解放後,第三保改為流曲區“昌寧鄉”,民間習稱“第三鄉”。1956年行政區劃調整,撤昌寧鄉為“昌寧村”,改隸美原區流曲鄉,1958年改屬流曲人民公社。1962年原昌寧村所屬的尚義村劃歸小惠人民公社,昌寧、大崗、梅家莊各為行政片村,隸屬流曲人民公社,1984年“建鄉立鎮”,昌寧村隸屬流曲鎮至今。

昌寧村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秦漢時此地似有梁姓、劉姓、王姓先民居住。西漢徵和二年,漢武帝訪頻山明月寺曾駐蹕通川,適逢旱災,詔令賑災免租,教民廣種蕎麥。約在東漢末年,因北梁村地域狹小,始有先民遷居“西梁”。魏晉時匈奴人郝元度起兵反晉,斬北地郡太守於西梁村北拜將臺。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昌寧村東北隅建“福昌寺”,香火盛極一時。約在明洪武年間,莊裡鎮長春倚家堡木匠倚氏兄弟遷居昌寧村,逐漸繁衍形成村落,人稱“倚家”。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富平各自然村築堡寨防盜匪,其時頻陽鄉流曲裡昌寧村有:昌寧堡(王家)、金墉堡(西梁)、重寧堡(倚家)、和寧堡(東劉)、永寧堡(中劉)、復寧堡(西劉)、人和堡(北梁)。

西梁堡坐南朝北,佔地約百十餘畝,建有城門九座,北門口聳立石獅一對,冠名“金墉堡”,可見其城堡之雄偉宏大,固若金湯。北梁堡位於唐代“福昌寺”之西,城堡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略小,僅有南門一座。重寧堡坐南朝北,佔地二十四畝,城廓寬闊,牆高壕深,闢有北城門樓一座,同時在堡東北角建有“倚氏東祠堂”,在堡城門西“關公廟”北側建有“倚氏西祠堂”。明清時昌寧村以制香業、煙刃子、捲菸絲、馬蹄鐵等手工業,以及泰昌藥房等知名商號而繁榮興盛,名噪西北。清同治間關中爆發“回回亂”,昌寧村各堡屢遭蹂躪,屋毀人亡慘重,一片凋零,北梁堡幾乎成了一座“空空城”(逃生者後來遷居流曲北街)。據清光緒縣誌記載,劫後昌寧村僅剩下樑家堡(西梁)、王家堡(與劉堡合稱)和倚家堡。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昌寧堡(王家堡),“昌凝堡寨座落東北鄉,距(縣)城三十五里,周圍一百零四丈,城高二丈八尺,城根寬一丈八尺,上寬七尺,雉堞一百個,高六尺,墩臺三座,池深一丈五尺,寬一丈,南門一道”(清光緒十七年《富平縣誌》)。民國二十一年(1932),關中突發瘟疫“虎烈拉”,流曲一帶病歿者甚多,唯重寧堡緊閉城門嚴禁人等出入,持續數月僅靠繩索從城牆吊取食物,全堡無一人染瘟疫,故後人稱讚重寧堡是“救命城”。

昌寧人淳樸至孝,尤以唐孝子梁悅名揚天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九月,昌寧西梁村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復仇案”,年僅十二歲的孩童梁悅,手刃殺父仇人秦杲(gao)投案自首,案件呈報朝廷,帝下旨議罪,時任朝議郎上騎都尉韓愈作《復仇狀》,引經據典,明辨曲直,伸張正義。唐憲宗據尚書省集議奏聞頒詔:“復仇殺人固有彝典,以其申冤請罪,視死如歸,自詣公門,發於天性,志在徇節,本無求生,寧失不經,特從減死,宜決杖一百,配流循州(今廣東惠州、河源一帶)。”五代後晉《舊唐書》、北宋《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世稱“唐孝子梁悅”。富平民諺說:“文有楊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悅,忠臣張紞,太子少保孫丕楊,魏徵一夢斬龍王。”孝子梁悅能與富平古代先賢齊名,可見其影響深遠。然從今之社會而論,私自尋仇斷然不可取。古時西梁堡東南隅建有“梁悅祠”,清嘉慶間重修時牆壁嵌有石刻《復仇狀》原文。清康熙間關中名儒李因篤詩云:“日貫長虹白刃流,香寧壯氣拔寒湫。至今歲祀香廓廡,清議猶傳柳柳州”

(清乾隆四十五年《富平縣誌》)。今之“梁悅祠”重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昌寧村民於2009年重修。

昌寧村史話


昌寧人勤勞儉樸,素以耕讀傳家稱世。明洪武間昌寧村北梁堡人梁甫,生性簡樸勤學,懷材抱德,素以孝順親長,廉能正直著稱,後以“孝廉舉”(舉人雅稱)授官應天府(南京)府尹(相當於市長)。赴任時夫妻二人粗衣布衫,行囊簡陋,僅乘兩頭驢前往。在任為官八年,清廉如同寒士,官俸大多捐助貧苦之民,時人皆讚譽其為愛民如子的好清官。離任時梁甫攜妻仍騎二驢渡江返還故里,這在古代實屬罕見。明中葉昌寧東劉堡人劉順,字孝夫,少時父親亡故,家境貧寒,遂以種菜園贍養母親。為人仁孝好學,天資聰慧,後遇道士教授以《易經》,遂學有所成,文彩熠熠,遠近聞名。然苦於囊中羞澀,無錢購買筆墨紙張,時常用樹枝在地上作文,皆妙語珠璣。有一年家鄉遭旱災,劉順去同官(今銅川)山中背糧,適逢知縣出榜命題作文,諸多儒士學子無人敢應。某秀才遇劉順管了一頓飯,劉順餐畢提筆成章,知縣閱之大為驚奇。縣督學愛惜人才,擬招錄劉順為縣學高等廩生,並由官府提供食宿。劉順再三婉言謝絕,仍以儒士貧居鄉間。明天順三年(1459),劉順去西安府參加“省試”,鄰近各郡縣應試學子聞知,皆仰慕劉順才華紛紛前去拜訪,見其伏案疾書,

“衣猶不掩膝,然道義樸直卓然,有躬行君子之風”(明《富平縣誌·選舉志》)。是年,劉順以乙卯科舉人授官陝西夏縣知縣,在任頗有政聲。清道光間昌寧村倚家堡舉人倚興彥,授山西某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恪盡職守,敢於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因此遭上司排擠憤而辭官。其族弟倚興章,字子俊,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少時考入縣學讀書,因品學兼優經省學政官考選,以“拔貢生”保送京城國子監學習深造。數年後學有所成,尤精通儒學,能文善賦,酷愛書法。然因其舅系宰牛屠夫而科考不第,遂返鄉篤志辦學授業。倚先生學識淵博,因人施教,德高望重,深受學子擁戴。清光緒十一年(1886),諸學子於倚家堡北門外路旁豎“德教碑”,以旌表倚老先生辦學授業、造福桑梓之功德。

昌寧人忠義敦厚,不畏強暴,敢於擔當。明末陝北民軍馬化龍部攻佔流曲一帶,燒殺搶掠無所不及,昌寧多有義士奮起反抗。清末昌寧諸堡慘遭回匪蹂躪,父老姑媳多人抗暴殉節。民初亂世盜匪蜂起,昌寧人為求自保,紛紛習練刀術和“硬肚子(拳民)”,聘請白廟程盧村著名拳師盧智平等教習拳術。民國七年(1918)七月初,美原鎮駐軍郭堅部因軍用物資被搶一事,殘忍剿殺“硬肚子”於薛鎮東北一帶,旋即又率部暫住流曲鎮,引起民眾恐慌逃離,民間謂之“跑郭堅”。七月初七,該部從流曲鎮開拔去往莊裡鎮途經昌寧村,有幾個掉隊的士兵在王家堡城外調戲侮辱民女,倚家堡守城團丁見狀怒不可遏,在城上用“狗娃炮”朝西去的隊伍打了一炮。郭堅不明就裡惱羞成怒,立即揮馬率部返回報復,指揮隊伍迂迴包抄倚家堡。昌寧崇厚團“硬肚子”首領倚珂聞訊,封堵了倚家堡城門,於城樓各處佈置團丁防守,並派出一隊手持長矛大刀的“硬肚子”團丁,從倚家堡西小路南下攔截。當行至王家堡北埝下時遭到郭堅伏擊,七名團丁應聲中彈身亡,其餘四散逃命。隊伍追擊至北梁堡南,程盧村拳師率一夥“硬肚子”突然從城西殺出,亂槍之下寡不敵眾,遂遁入玉米地向西北逃去。隊伍折返包圍倚家堡,又在關帝廟前射殺了兩名“硬肚子”團丁。這時從西梁堡東城壕衝出一青年“硬肚子”,揮舞長矛與士兵格鬥,被後續隊伍圍住開槍中彈英勇犧牲。西梁堡村民梁升雲等聽見槍聲出城門驚恐張望,隊伍立即開槍射擊,梁升雲當場斃命,王天義中彈不治身亡,其餘四散逃命。

昌寧村史話


郭堅親自指揮隊伍圍住倚家堡北城門,高聲喊話叫嚷開門投降。守城團丁倚新盛在槍眼口舉起一塊磚剛一露頭,就被郭部槍手一槍打掉了半截磚。圍城隊伍人多勢眾,團丁勢單力薄,倚珂料知城堡難守,遂將村民全部隱匿於堡內地窨子(地道),然後帶領倚新盛、倚學廉(倚興章之子)等團丁拽著繩索從南城牆溜下,欲伺機側擊誘敵。郭堅見堡內無動於衷,便命士兵抱來柴草燒燬城門湧入堡內,將從地窨子出來打探消息的村民倚琅、倚學忠、倚瑞等悉數槍殺。士兵逐戶破門而入尋人未果,便搶瘋狂掠財物火燒民房,撤退時又點燃了場院的麥秸垛,一霎時火焰騰空,濃煙滾滾。當晚郭堅部駐紮王家堡,王永昌的父親躲在柴草垛,被士兵發現拽出後槍擊成重傷。此後一連七天,郭部士兵以抓“硬肚子”為名,大肆強搶勒索村民錢物,趁機侮辱婦女,無惡不作。郭堅部離開王家堡時,強行拉走騾馬40多匹,又點火燒了倚新盛家的油坊。昌寧村遭此劫難,亡人20餘口,房屋被燒燬百餘間,財物損失不計其數,糧食草料被搶劫一空,人無糧可食,牲口無草料可喂,許多人逃難在外數十日不敢回家。郭堅之殘忍行經,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靖國軍上峰亦多次嚴加責斥,然時逢戰亂年間,終不了了之。留在昌寧人心中的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至今在倚家堡倚保莊家的老屋,還能看到郭堅燒民房的痕跡,今昌寧堡北城門樓為西北工業大學倚朝暉教授捐資重建。

昌寧人嚮往革命,多有志士投身地下黨活動。昌寧村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建立了黨支部,是中共富平地下黨早期活躍地區之一。昌寧村西梁堡地下黨人梁步六,又名梁布魯, 1926年考入蘭州東教場“軍事政治學校”,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畢業後受黨組織派遣,在楊虎城第十七路軍從事情報工作,先後擔任交通處無線電報務員、電臺臺長等職。1933年6月中共安康特支成立,梁步六任書記,有力地配合了紅四方面軍在川陝邊界的軍事活動。是年秋,梁步六隨軍移防漢中。1934年春,梁永鴻(地下黨、昌寧村西梁堡人)等在西北軍駐安康警備二旅發動武裝起義。1935年,梁步六和妻子文秀(地下黨)在上海被捕,經汪峰營救出獄,後經于右任保釋重返楊虎城部。1936年“西安事變”後,梁步六任第38軍(原第十七路軍)情報科長,期間受中共陝西省委委派,他和趙伯平參與了中共韓城縣委恢復重建工作。並在紅六軍政治部幫助下恢復重建了昌寧村地下黨支部,梁步六兼任支部負責人。1937年蘆溝橋“七七事變”後,太原、晉南相繼淪陷,陝西屢遭日軍炮擊,合陽受到嚴重威脅。是年冬,第177師駐防合陽,修築工事、動員群眾,宣傳抗日。並抽調輜重營長李錦峰、輜重營副營長王汝召、師部參謀梁步六等(均為地下黨人),協助地方開展軍事訓練。1938年2月,“合陽縣抗日民眾自衛隊”成立,蘇資琛兼任大隊長,梁步六兼任副大隊長。合陽自衛隊曾三次隨177師東渡黃河與日寇作戰,血灑疆場。1944年因蔣介石清黨,梁步六被迫離開部隊,隱名梁步陸,又化名梁豐厚,在黃埔軍校任上尉劈刺教官,後返回家鄉繼續從事地下黨秘密工作。約在是年秋冬,梁步六與曹村地下黨人白彥信,共同開闢了“西安-富平(昌寧、曹村)-馬欄”紅色交通線,掩護地下交通員通過封鎖線,組織群眾為八路軍籌軍糧1000多石。藉助“泰合昌”、“自立誠”商號,通過西梁堡糧商

梁步山(步六本家兄弟)等向馬欄游擊隊運送藥品、糧食和槍支彈藥。期間還創辦了“流曲女子學校”。1949年5月,梁步六直接參與了 “西安反潛第一案”的偵破工作。解放後任西安房地產管理局局長。梁步六一直從事地下黨情報工作,先後經歷或直接參與了西安事變、紅軍改編、中條山戰役、西安反潛等重大事件,為黨的情報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昌寧村史話



昌寧村王家堡早期優秀地下黨人王克勤,少時就讀於流曲通川小學,1927年考入于右任在西安創辦的“中山軍事學院農運班”,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蔣介石叛變革命,西安一派白色恐怖。王克勤受黨組織委派,於次年春返回富平開闢黨的工作。不久“渭華暴動”失敗,王克勤冒著危險,掩護失散的紅軍戰士返回陝北蘇區。是年秋,王克勤在流曲通川小學任教,建立了地下黨並擔任支部書記,吸收優秀教師和進步學生入黨,通過講演和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形式,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多次發動組織群眾開展“抗糧抗捐”活動。1931年,渭北游擊隊戰鬥失利亟需補充兵員,王克勤立即動員推薦王安民等一批黨團員參加游擊隊,及時地為革命武裝輸送了有生力量。1932年冬,富平黨組織發動了一次盛況空前的“驅米(縣長米森若)交農”運動,指揮部就設在流曲通川小學,王克勤等地下黨人為此做了大量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驅米交農”運動後,一些地下黨人身份被暴露,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搜捕,王克勤也被當局逐出教育界。但他依然積極從事地下黨秘密活動,與王耀東(地下黨,外地人)等人在流曲北街開設小雜貨鋪,作為地下黨秘密聯絡點,先後掩護省委陳雲樵、武字區黃子文等領導來此地開展地下工作。1934年,王克勤陪同地下黨富平縣委書記張祝三等人去美原,被張槍殺於沐惠村一戶農民的紅苕窖裡。張祝山公開叛黨,使富平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

人間滄桑,歲月鉤沉,緬懷先賢,湧卻在心的是昌寧人淳厚忠孝、勤勞節儉、耕讀傳家的良好民風。適逢盛世,我輩當齊心協力,共創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