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祕,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篇是《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句歷來是人們引用過來描繪美好愛情的名句。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眼前也會浮現出一個美麗的女子、一個為她瘋狂相思、熱切追求的男子,甚至可以體會到男子心裡的那種糾結、纏綿和甜蜜。

在這首詩裡,也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語:君子。當然“淑女”這個詞也出現了,但是“淑女”這個詞從古到今含義幾乎沒有變化,都是指美麗而賢淑的女子。但君子這個詞就有一個非常微妙的變化過程。在現代人看來,“君子”主要考量的是男子的品格,它相對於“小人”這個詞很長久地出現在歷史長河裡。但在《關雎》篇裡,“君子”就不是這個含義了。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要探究“君子”一詞的本初含義,就得說說這個詞出現的時代背景了。殷商時期的社會形態是奴隸制社會,周武王姬發起兵伐紂勝利之後,建立了周朝。為了化解當時已經非常尖銳的社會矛盾(這個社會矛盾主要老源於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安撫人心,同時也為了表彰在助周伐紂過程中建立功勳或者對周室大力支持的功臣以及家族,周武王姬發探索廢除奴隸制度,開始按照功勞大小、遠近親疏等,將土地分封給功臣勳舊。

如此一來,這些功臣、望族不但是周室朝廷裡的大權在握者,也成了周王室之下土地資源的佔有者,實現了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的合併。一方面周王室大肆分封諸侯,另一方面以前反對周王室的諸侯國也“識時務者為俊傑”,將自己邦國的主權移交給日益強大的周王室。後來,這些被分封的諸侯小國又進一步給自己的子孫、親屬對已擁有的土地進行再分配,諸侯國再分封的領地被稱為采邑。於是就形成了以周王室為最大地主、各諸侯國為中地主、采邑為小地主的國家結構形態。西周中期的時候,這種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采邑達到了100多個,放眼望去,到處是諸侯王和封建領主,當然所有的社會重要資源也被這些遍地都是的貴族階級完全把控。所以,當時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這種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當時,這些佔據著社會最優質資源的貴族為了美化自己、宣揚自己佔有這些資源的合法性,就用各種方式攀附與周王室,也就是貴族血統的關係,宣稱自己是“君王之子”。當然他們也只能這麼稱呼自己,因為“上天之子”也就是“天子”是周王的專屬稱呼,其他的人只能稱呼自己為“天子之子”,“天子之子”就是“君王之子”,這四個字簡稱也就是“君子”。

這是“君子”一詞最原始的含義,它體現著鮮明的階級特色和統治關係。與“君子”一詞相對的,就是“小人”。這個時候的“小人”和陰暗、卑劣、猥瑣等品德關係無關,而僅僅是“渺小的人”的簡稱。“君子”高高在上,形象高大輝煌,自然被“君子”統治的人就渺小、卑微,宛若塵土了。所以,君子這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有著明顯的階級歧視含義在內的。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孔子後來在整理修訂《詩經》的時候,將《關雎》篇放在開篇第一章,後世很多大儒在解讀《詩經》的時候,對孔子這樣的安排解釋為:夫婦為人倫之始,所以《關雎》篇開局的含義就是明確這種人倫關係。儒家所確立的人際關係總共有五種: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但從自然發生的順序看,夫婦關係是最基本、最基礎的,是其他一切關係產生的根源。如此解釋,也說得通。

也有很多文化學者認為,孔子這樣安排的用意在於暗示,在先秦文化裡,人們是不排斥男女之情、自由戀愛的。甚至是那種並不符合“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也是人的自然天性,不應該被禁錮和詬病。這樣的解釋,主要針對宋明程朱理學對人性的嚴苛禁錮和沉重壓制。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能站住腳的,因為在《詩經》裡,所描寫的男女相愛情景比《關雎》篇更熾熱、更瘋狂、更直白的還有不少。所以當反對程朱理學的學者以這些詩歌為依據反駁的時候,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就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很簡單嘛,聖人孔子都不反對,你朱熹憑什麼要“滅人慾,存天理”?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但如果結合這些詩歌流行的時代背景,我們似乎對以上“人倫說”和“愛情說”兩種解釋都難以十分的滿意,因為這也似乎暗示著某些其他的含義。因為我們別忘了,不但是《關雎》篇,《詩經》裡幾乎所有的自由戀愛、愛情故事都或明或暗地表示:男主角是“君子”,很少出現下層勞動人民的男子;我們更別忘了,當時的“君子”是上層貴族階層的男子。

現在我們反過來解讀這樣的設置,《詩經》裡所有追求愛情、自由戀愛,可以很直率、很熾熱地向自己喜歡的女子告白,可以變著法的求取心愛女子芳心的,都是上層人士,似乎也只能是上層人士。下層人士當然也有類似的需求,也難以避免會有類似的故事發生,但沒有出現在當時主流價值系統編訂的詩歌體系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因為當時的主流價值體系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倘若一旦發生,那一定是傷風敗俗、敗壞倫理、擾亂秩序,這種“小人”行徑,怎麼可能出現在堂而皇之典章圖書裡?

詩經《關雎》篇揭示的奧秘,原來我們誤會了這麼多年

所以,朱熹才是對的,他真正理解了孔子編修《詩經》的本義,提出了“滅人慾,存天理”的主張,但這個主張歸根結底是針對社會下層人群的。而對於上層,自然可以自由自在地“君子好逑”了。也同時可以想見,封建文化對於下層人的情感剝奪和階級壓迫沉重到了何種地步。所以,我們今天講弘揚傳統文化,就必須理性分析,堅決剔除傳統文化中剝削性質的、腐朽的、庸俗的東西,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取其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