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首善”許家印又拿獎了!投身慈善逾廿載彰顯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首善”許家印又拿獎了!投身慈善逾廿載彰顯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9月13日,國家民政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許家印等愛心人士榮獲這一慈善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撐起這沉甸甸獎盃的是許家印這些年為中國慈善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據統計,許家印已成為現金捐贈額累計最高、榮獲中華慈善獎次數最多的愛心人士,並多年獲評《福布斯》中國首善。

中國企業家慈善最高榮譽

就像科研領域的最高規格獎項——最高國家科技獎一樣,中華慈善獎是我國政府為表彰社會人士的慈善貢獻而設置的最高規格獎項,於2005年(乙酉年)設立。如今其已舉辦十屆,成為中國慈善領域最權威、最有影響力、參與力度最高的慈善獎項,當然,也是中國企業家在慈善事業上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如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許家印、李嘉誠、邵逸夫、曹德旺等社會知名企業家均多次獲得此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許家印連續第8次獲得此獎。(看到老闆的獎盃新紀錄,已經七連霸的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為了年底的八連冠,怕是還要加把勁兒。)

雖然對於許家印等知名企業家來說,已經不需要刻意追求“身外之名”,但對於中華慈善獎,顯然每一個企業家都格外珍惜和重視,因為這代表著一個企業家對社會的奉獻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認可。

點擊觀看視頻)

首善出自苦寒來

恆大官網上寫著這麼一句話,“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飲水思源、回報社會,是民營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昨天,在“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許家印作為代表發言時回憶道,其1歲多時就成了半個孤兒,從小靠穿補丁衣服和吃地瓜面長大,後來靠國家14塊的助學金才讀完大學。

現在回過頭再看官網上的那句公益理念,一點都不矯情。而且它也可謂是許家印那8座“中華慈善獎盃”最恰當的解說詞。

不過,相對於那些冰冷的獎盃,下面的這些慈善數據更彰顯恆大公益理念在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恆大自創立以來,累計為慈善公益事業捐款100餘次達113億(已捐出)。

截至2018年5月,恆大已向貴州畢節投入扶貧資金60億元(未來還有50億元),為大方縣修建的50個新農村、奢香古鎮已交付使用,還有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慈善醫院、1所養老院、1所兒童福利院竣工交付。同時,恆大已幫扶貴州畢節30.67萬人初步脫貧,未來還要幫扶72.46萬人穩定脫貧。大山裡百餘萬人幾輩子渴望過上的美好生活,就這樣在民營企業家許家印的努力下實現了!


事實上,恆大慈善事蹟可遠不止於貴州。

據悉,恆大是最早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的企業,已為廣東扶貧、教育等慈善事業累計捐款超22億元。2017年,又認捐4億,結對幫扶廣東省博羅縣、惠東縣共26個貧困村。近年來,恆大還向河南太康捐款5億元援建醫院、學校和農業基地; 在教育事業上,許家印也毫不吝嗇,恆大已累計為廣東教育事業捐贈近1億元,如向暨南大學捐贈3000萬元、援建100所少數民族小學、資助特困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在職教師等。此外,恆大還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捐贈2000萬元,向中國科學院捐贈1000萬元。另外,恆大在抗震救災上累計捐贈也超過8300萬元。


在改善民生問題已被國家列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之一的背景下,筆者想說,這樣的許家印,真的是多多益善。再來一打,社會也不嫌多。

“首善”許家印又拿獎了!投身慈善逾廿載彰顯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企業家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截至2017年底,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已經超過60%、解決就業超過80%、納稅超過50%。

然而新時代、新經濟的到來,正在要求中國民營企業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擔當。

今年初,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五次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展實體經濟,推進精準扶貧,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什麼是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看:

一是激活私營經濟體的企業家精神,通過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將市場做優、企業做大,助力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創造更多財富、解決更多就業。

這一點,許家印在今年3月份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記者會說得很到位,“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地做好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解決更多的就業、上繳更多的稅收,這就是最大的民生。”

事實上,恆大也確實是這麼做的。恆大成立22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擁有14萬員工,累計為國家交稅1850多億,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260多萬人,各種慈善公益捐款100多億……

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民營企業應當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當下,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民營企業應該積極投身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為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既然是精準脫貧,就意味著企業傳統的“撒錢式慈善”已走不通,而若要傳授“捕魚”之法,企業就必須有一支懂管理、懂技術、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扶貧隊伍。這對於很多民營企業家來說當然是更高的要求。

不過,有恆大在貴州畢節扶貧的成功案例在前,對其他企業家來說,精準扶貧雖然艱難但並非不可能。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我們的社會渴望有更多像恆大這樣的有擔當的民營企業,走到社會扶貧事業的前臺;我們的社會渴望有更多的許家印們站出來,積極投身到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業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