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五大臣出洋考察花費巨大,看看你家鄉支持了多少?

文|陳卿美

庚子之亂後,國內立憲呼聲日益熱烈,清廷為了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派出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位大臣分別赴歐美、日本等國進行憲政考察,為國內政治改革摸索方向。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清廷挽救危局的一種無奈之舉,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憲政改革的標誌。意義很重大,但經費卻是個大問題。

首先五大臣並不只是五個人,還有眾多隨員。據後來的五大臣日記記載,隨員共102人。所有隨員兵分兩路,一路隨行載澤的有54人,一路隨行戴鴻慈的有48人。這些隨員中除了翻譯外,還有大批的京官、地方官、海陸軍官、留學生等。有人負責先遣聯絡、有人負責翻譯、有人負責考察、有人負責編纂。這麼多人浩浩蕩蕩出國,人吃馬喂,吃穿用度自然花銷很大。

五大臣出洋考察,舉國關注。到底出洋考察要花多少錢,當時很多人並不清楚。有說需要30萬,有說需要60萬,袁世凱說要80萬。但輿論普遍認為,“萬不可因簡就陋 ,吝惜財用 ,使出洋考察者以費絀草率從事” 。

五大臣出洋考察花費巨大,看看你家鄉支持了多少?

載澤考察團在外國

上海《新聞報》發表《論出洋經費太薄》一文,“若限以財力草草畢事, 欲少留則費用已盡,欲不少留而調查各項政治又未能盡扼其要……”清廷讓外務部與戶部商量著辦。戶部哭窮,財政才300萬兩銀子,家底太薄。戶部跟外務部說,從你們海關拿錢吧!外務部說,滾粗,我們也沒錢。最後,兩個部委一商量,乾脆讓各省攤派。方案敲定,各省分攤,按年繳納,總額80萬。

80萬的總額如何向各省分攤呢?戶部沒有自己做主,而是讓各省去商量著辦。戶部分別給各省去電,要各省認捐。首先致電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周馥、湖廣總督張之洞,說現在財政緊張,但立憲事大,需要你們以大局為重,儘快籌措經費,帶頭做榜樣。袁世凱、周馥、張之洞三人經過商議,決定每個地方各出10萬。

立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各省紛紛表示支持,紛紛認捐,籌措80萬並不費勁。根據《清代(未刊)上諭奏疏公牘電文彙編 》記載,各省分攤數額大致是這樣的:

直隸:10萬

湖北:10萬

江蘇:10萬

廣東:6萬

浙江:5萬

四川:5萬

河南:5萬

江西:4萬

山東:4萬

湖南:4萬

安徽:3萬

山西:3萬

陝西:2萬

雲南:2萬

福建:2萬

甘肅:2萬

廣西:2萬

新疆:1萬

貴州:1萬

電報局:2.79萬

總計:83.79萬

原定計劃是80萬,結果籌措了近84萬,如果說戶部沒有給各省提前分配數額是不成立的,否則不可能數額如此接近。卿美兄推測,戶部很可能根據各省經濟實力,做了一個大致的分配數額,然後要求各省認捐。

各省認捐很積極,但真的掏錢時卻當起了縮頭烏龜。按規定,各省認捐的經費要全部匯款到上海,然後再到外資銀行換成金鎊。金鎊就是英鎊金幣。但在五大臣出洋時,大部分省份的經費都沒有匯出。這就相當尷尬了,各省貌似不拿清廷權威當回事。

1905年12月11日,五大臣兵分兩路出發。一路以戴鴻慈為代表的考察團,從北京經天津至秦皇島,南下到上海,換乘美國“西伯利亞”號郵輪首先赴日本考察。另一路以載澤為代表,也是經天津,南下上海,換乘法國“克利刀連”號輪船經日本赴歐美。也許他們還不知道,他們出國考察的費用根本沒有籌措到位。

窮家富路,出門不帶錢不行。據上海《新聞報》報道,五大臣出洋考察團初期的費用全部在外務部支取,每人可攜帶1000-1500兩。他們攜帶的不是沉甸甸的銀錠,而是銀票。銀錠那東西又重又不方便,而銀票只是一張紙。那時1兩銀子約等於2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每人攜帶的金額大致相當於20-30萬人民幣。對於這個數目,在當時出洋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對比一下。

1887年10月,清政府派遣了12名海外遊歷使出洋考察。當時清政府的財政也是很緊張。在《遊歷章程中》規定,遊歷使出發前,可以預支6個月的工資再加1000兩。當時遊歷使的工資是每月200兩,翻譯是每月50兩。6個月工資就是1200兩,加上1000兩,一共就是2200兩。相比之下,五大臣出洋考察團的級別遠遠高於海外遊歷使考察團,但費用竟然不如海外遊歷使寬裕。

海外遊歷使考察團的經費沒有采用各省分攤的方法,而是由各駐外使館來出,一部分是使館經費,一部分是使臣工資。大使、參贊、翻譯,工資全部減去20%。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巨大矛盾,因為沒有人願意被剋扣工資。大使們怨聲載道,對遊歷使比較排斥,甚至出現激烈的衝突,讓考察效果大打折扣。

遊歷使需要當地的接待、配合,花銷又都是出自大使工資,自然多少有些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不敢硬氣。國外花銷巨大,常常入不敷出,遊歷使們只能默默忍受。比如在俄國,租一次馬車就需要七八盧布,大致合3兩銀子。旅館住宿很貴,有時進去一問價,趕緊出來了,太貴不敢住。在俄國考察三個月,吃穿住行,外加請請客吃飯、送禮,一共花銷1000盧布,約合400兩銀子,相當於遊歷使兩個月工資。

1887年的海外遊歷使考察團,雖然成員都比較勤勉,但由於經費緊張,使得考察效果差強人意。經常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能不去就不去了,或是窩在旅館裡寫遊記。偌大的一個加拿大,只考察了幾天。

再說五大臣出洋考察團,級別罕見之高,人數有百人之多,但經費並沒有太大增長。兩路考察團在外面一路風塵,一路叫苦。據戴鴻慈日記記載,“彼都旅處,用度殊奢。侈費固非所以體時艱, 過簡則亦無以尊國體, 權衡豐嗇 ,極費躊躇也。”兩路考察團不斷向清政府致電,催要路費,“所需各款異常支絀, 應請速為匯解 ,以濟急需 。”“回國在邇, 以資告匱,請飭江海關道速行匯銀十二萬兩,以濟要需。”戴鴻慈一路考察團剛剛到美國, “購備禮物 ,支發治裝、薪水 ”等各項支出竟然已經高達9萬兩。

在五大臣考察團向清政府催要路費的同時,清政府也在向各省催要。真要掏錢了,各省紛紛施展自己哭窮大法。據《袁世凱奏摺專輯》記載,直隸袁世凱是這樣說的,“直隸財用萬分窘迫, 頻年籌備餉項實已悉索敝賦, 不遺餘力。”湖北張之洞說:“此次親貴出洋經費鄂認解十萬兩, 原因要政所需, 勉副尊命, 以顧大局, 其實款從何出尚無著落。”

江西說:“勉任銀四萬兩, 惟江庫入不敷出, 所短甚巨, 能否按年籌解尚無把握 ……”山西說:“晉省庫款入不敷出, 本形支絀。”安徽說:“查銅元餘利皖省新機雖已告成,出元仍屬無多, 且市價逐漸跌減, 餘利更為微薄, 一時驟難集數。”

哭窮歸哭窮,還是要想辦法籌措。直隸的辦法是“由關內外鐵路餘利項下挪撥銀十萬兩解京應用”。湖北是“茲督飭司道詳加籌商, 擬即在江漢關稅項下設法騰挪撥解。”廣東則是“擬由藩、運、善後、釐務四庫每年各認解銀一萬兩,並粵海關庫每年認解銀二萬兩。”安徽是“現由司設法騰挪, 在於庫存附儲雜款項下先行借撥庫平銀三萬兩。”

1906年8月,五大臣考察團回國。有些省份仍沒有拿出錢。清政府也沒辦法。根據規定,考察團要到度支部核准報銷費用,各項費用匯總統計。1907年4月3日,上海《新聞報》將此次考察團的費用公佈,《度支部核覆考政使臣經費》一文中,列舉了兩路考察團的各項支出比例,如“治裝、歸裝、俸薪”是最大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56.37%、46.49%;“川資、客寓、電報”是第二大支出,各佔比為25.58%、34.17%;“贈送禮物、犒賞”是第三大支出,分別佔比9.95%、9.88%;其餘還有“購書、譯書”等支出。

經過彙總,戴鴻慈一路考察團共計支出33萬兩,載澤一路考察團共計支出,37.95萬兩。一共約為70.96萬兩。

搞笑的是,報銷完結後,度支部還在向各地催繳欠款。各省更不願意給了,考察團都回國了,還給什麼錢。度支部說,原來說好的,必須給。各省說,滾犢子,花了70萬,找我們要83萬,還說什麼結餘要留給你們自己花,堅決不給!催來催去,皇帝都換了宣統,欠款仍沒有按原計劃繳清。據1909年統計,只有廣東省6萬兩全部解清。

如果按1兩=200元人民幣換算,當時的70萬兩,摺合今天的人民幣就是1.4億元。五大臣考察團共107人,平均每人花銷130.8萬。在外面大約八個月,平均每個月1750萬元。如此算下來,每人每月平均花銷為16.35萬元。這個數額還是不小的。

花費如此之巨的憲政考察,最後還是沒能挽救清廷,也讓中國錯失了百年一遇的難得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