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父母有必要跟嬰兒聊天嗎?為什麼?

知行合一ing


有必要跟新生兒,嬰兒聊天嗎?為什麼?

我認為和新生兒聊天,是非常有必要的,的確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家大寶新生兒期就經常聽我們說一些有韻律的兒歌、童謠,他1歲4個多月就能很流利的說出這些兒歌。

我的侄子和外甥新生兒期就缺少了這一課,到現在1歲8個月了,還不會連話,只會說簡單的兩三個字的詞。


嬰兒的聽力發展

嬰兒的聽力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大約在胎齡5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小小竊聽者,能聽到媽媽胃腸蠕動的聲音、血液流動的聲音,也能聽到外界較大的聲響,所以,才有了胎教的發展。而且,事實證明,胎教也是有效果的。

我家兩個寶寶都是這樣的,在胎兒期聽過很多音樂,出生後對音樂很熟悉,每當哭泣的時候,一放音樂,就會安靜下來。

嬰兒對聲音也是有反應的,只不過他反應比較慢,所以被誤認為是聽不懂。嬰兒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所以在處理聲音有關的信號時,速度比較慢。你和他小聲說話,他好幾秒才會反應過來,因為他還要找一下聲音的來源。


嬰兒的聽覺神經發育很關鍵,內耳發育結構的問題,決定了他喜歡聽父母自然的說話聲音,悅耳、慢速、有高度的聲音。所以,父母要多和他說話,讓他熟悉這個聲音,以後對人的聲音就會特別敏感,社會交往能力也會特別強。

嬰兒語言的發展

為什麼孩子說的第一個單詞往往是“媽媽”‘寶寶’“爸爸”等等這些詞呢,就是因為從出生那天起,父母們就在強化他,這些詞在他腦海中已經深深紮根。開始說的時候並不能和真實的人物對應,只是潛意識裡有這些詞而已。


試想,如果沒人跟他說這些,他還會說話嗎?答案是否定的。以前有過報道,在狼群裡長大的孩子,沒有經過人類語言的刺激,他就失去了語言的能力。

父母要早開始和嬰兒交流,以後當語言真正發展的時候,父母才會順利成章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怎麼和嬰兒聊天

和嬰兒聊天也很簡單,不需要什麼特別深的邏輯,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自然生活語言就可以。在和嬰兒聊天的時候,要保持20-30釐米的距離,讓嬰兒看到大人的表情。當嬰兒啊啊哦哦說話的時候,我們也要及時回應他,這就開始和他簡單交流開了。


我的兩個寶寶出生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會和寶寶聊天。在寶寶尿溼的時候,我們會一邊換尿布一邊說“寶寶,給你換上一塊新尿布,乾乾爽爽的,可舒服了!”當寶寶餓了的時候,我會說“媽媽給你餵奶了,吃飽了長得壯,長大和哥哥一起玩!”需要換衣服的時候,也會說“寶寶,給你換上一件新衣服,好帥哦!”平時,寶寶醒著的時候,就會給他唱些小童謠、小兒歌,以此來促進寶寶聽力發展和語言能力。

看看,和嬰兒聊天,就是這麼簡單,這是一種自然而然地行為,沒什麼難度可言。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觀點,如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兩個寶寶的媽媽,也是經驗豐富的育兒問答達人,歡迎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凝媽悟語


家長從小和寶寶說話是非常有必要的,前期效果可能沒那麼明顯,但等到寶寶真正開始學習說話時候,就能體會到它的好處了。

小寶寶的語言能力是一步一步開發起來的,我們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陪著寶寶說了幾天沒啥反應,就輕易放棄,甚至對埋怨寶寶不理人,這些都要避免。



另外,我們不僅要和小寶寶聊天,還要多唱歌多互動,可以買早教搖鈴,每天放一些歌給寶寶聽。我家寶寶從出生就開始聽兒歌,她很小就會跟著音樂跳舞,喜歡學著我說話的聲音咿咿呀呀,特別好玩。

總之,寶寶的語言能力家長要用心培養,但也不能太著急,注意說話的語氣,不要太嬌慣,少說嬰語疊詞。


愛笑寶媽歐丹丹


嬰兒在從出生至5月齡在語言上的發展的關鍵特徵為對語言有反應,哭或者發出咿呀聲,能夠發出帶有元音和輔音等一串聲音,模仿發音。嬰兒在0-1歲的寶寶一直處於前語言時期,嬰兒天生具備言語知覺,他們能發出很多音,但很少具備真正意義的語言,剛出生的頭兩個月,他們會發出咕咕聲,類似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或者小動物發出的聲音。2-6個月的時候,嬰兒能夠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並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聲母。嬰兒在0-6個月的語言發展的關鍵特徵。

所以多和寶寶聊天,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孩子豐富詞彙流暢表達都是有益處的,可能寶寶不會及時的給予回應,家長貌似在一個人無意義的表達,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家長還是要多和寶寶說話,可以有的方式和途徑有:

1.生活中都是和寶寶說話的好時間。

在生活中,我們就可以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比如:“媽媽要給你洗澡澡了,媽媽要給你餵奶了”等等,可以在生活中洗澡,吃飯,做遊戲等生活的所有環節對孩子交流,所以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細節,這些都是豐富孩子語言詞彙的積累期,這樣看似家長是一個自言自語的話嘮,寶寶沒有什麼反饋給與,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在其中是在積累,到了2歲-3歲孩子會有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家長給與孩子的越多,孩子就在爆發期的反饋就會越多。

2.積極回應孩子的咿咿呀呀。

孩子在0-5個月會偶爾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家長可以給與呼應,問問寶寶你在說什麼呀,猜測式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對孩子的話語有所回應,而不是忽略對孩子也是積極的親子互動,所以孩子說了什麼就積極的回應下去吧。

3.多給寶寶讀故事和唱歌。

和孩子聊天和唱歌相對來說都是給寶寶積累詞彙量的渠道,唱歌本身就是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給寶寶唱歌可以讓寶寶在音樂的世界裡發展她最早的語言,孩子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都會有所發展,有旋律的會激發寶寶的表達慾望,自然也會很快就說了。

以上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見解,歡迎大家與我評論留言,感恩遇見!


我是Olive


經常接觸很多父母諮詢,擔心自己的孩子語言發育是否落後,是不是必須要多聊天才能發展孩子的語言等能力?如何聊呢?需要有邏輯嗎?和孩子聊天,孩子聽不懂怎麼辦呢?

有位育兒大咖是這樣做的

很多媽媽以為,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哭,就沒有其他交流渠道。肢體語言、眼神都是促進寶寶語言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要多聊天。和寶寶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寶寶放在面前,大約10英尺左右的地方,給寶寶唱歌、聊天或是通過面部表情刺激寶寶。這可以讓寶寶熟悉聲音以及交流時的形式。最好是在寶寶吃完奶放鬆的時候這樣做,這同樣有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關聯的建立。

為什麼這樣做呢?孩子聽不懂也不會說,真的有必要嗎?

數據統計:經常和爸爸媽媽說話、聊天的寶寶,語言啟蒙的時間會早3~6個月,不要小瞧這3-6個月的時間,這幾個月的變化,可能就會讓寶寶在日後的語言學習中學習的能力更強、學得更快。根據語言學家的分析,出生後幾個月的孩子,對聲音是有識別意識的,爸爸媽媽和寶寶多聊天,能夠增進感情,讓孩子產生依賴感,爸爸媽媽使用的語句、詞彙會潛移默化地在寶寶的腦中留下印象。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口齒伶俐,聰明可愛。但是很多孩子的語言發育都會遇到一些坎坷。而0-3歲這個階段,是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3-6歲是語言能力的分水嶺。這兩個階段是寶寶語言發育重要時期,如果有語言障礙現象,也是最佳觀察時期,更是矯正的最有效的時間,因為從生理、心理機能來看,不完善,不成熟,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干預和介入。

影響語言發育的因素:

生理因素:兒童語言發展有共性,1)兒童在出生較短的時間內產生語言能力,一旦說話,速度日新月異。2)兒童都有說錯的時候,這種錯誤有規律可循,是語言發展的階段,隨年齡增長修正。3)世界各地語言不同,但是幼兒語言發展都有相似的過程。所以,語言發展是一個生理現象,是生理發育過程的一個有機部份。一些生理因素會影響語言的發展。

智力因素:語言的理解與認知有關,所以智力低下會影響語言發展,影響兒童交流能力。智力低下兒童說話晚,詞彙少,表達能力差。年齡大者表現為說話不切題,以及與年齡不相符的模仿語言和重複語言。

聽力因素:在語言發展期語言輸入有障礙,如中度以上聽力受損會影響語言理解和表達,導致語言發育障礙。語障與耳聾程度平行。如果對某些頻率聲音感受障礙,如聽不到高頻音,會影響對高頻音的分辨能力,導致出現構音障礙。

環境因素:通過對狼孩的研究,缺失必要的語言環境,語言能力不可彌補,很多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孤兒院的孩子,語言能力都多少有些不足。所以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講話會刺激語言發育。

父母多說話有多重要?

健全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啟發孩子語言能力的溫床。模仿時語言的開始,父母成人的語言具有範式作用,父母的語言信息量決定著孩子的語言接收質量,兒歌、謎語、故事等家庭親子互動,為語言的使用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背景。

父母和寶寶說話需要注意什麼?

眼神接觸,引起孩子注意,注意互相角色名稱,語速適中,句子簡化,說話時加以手勢,使得對話淺顯易懂,多鼓勵孩子主動響應,如摸孩子頭,多誇獎,讓孩子帶領,跟隨他們的意願,學習觀察,主動聆聽,運用好溝通技巧,給予更多語言刺激:解釋,延伸孩子的話,加以修飾,命名孩子正在凝視的東西,選用適當的問句。

寶寶的語言發育非常快,大腦的語言神經發育每一分鐘都在變化,家庭語言環境的後天培養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語言發育的規律不可逆轉,所以在點滴異常的變化中,需要父母細心呵護,仔細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要錯過任何可能包含著重要的信息源。


陽光語言矯正師


為什麼要跟新生兒聊天,日常怎麼跟他搭話才容易接受信息,對他以後有什麼深遠影響?我將測重在這三方面回答。

小寶寶從新生兒的時候就已經能分辨出母親的聲音,在出生後6個月的時候,聽力已經和大人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了變化。媽媽的聲音可以讓人安心,小寶寶能從周圍的聲音和媽媽聲音中得到了愉快的刺激。

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很新生兒說話,因為這個時候寶寶不會說話也不會回應。

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實況轉播就行了,不必刻意而為。

這個時候用最簡單的的談話方式,進行實況轉播,“小豆豆,來,我們換尿布啦。”把屁股擦乾淨,看,小寶寶的心情就變好了。

每次重複這個動作的時候都跟他做“實況轉播”,重複多了,寶寶就明白什麼意思了,也從中知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性。




跟新生兒小寶寶交流時以下三點是關鍵

1、首先要意識到,交流前叫寶寶的名字或乳名

2、聲調稍微高一點,對寶寶笑或做鬼臉的時候表情稍微誇張一點,寶寶容易接受到信息。

日常我就是這樣跟寶寶交流的,當我微笑時他直接無視,因為他沒接受到這個信息,所以面無表情。但當我大笑,把笑容弧度拉大時,甚至笑出聲,他也會回應我,給我笑一個。

3、儘量用語法正確語句說話

大人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寶寶以後的說話方式,也就是說,父母所說的話是孩子語言的基礎。

4.當小寶寶發出諸如“嗯”、“哦”、“呀”等聲音時,家長要積極回應,好讓寶寶意識對話交流的重要性。

1歲以後的聊天,寶寶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

開始說有意義的詞語,當然是有個人差異的,但大概是過了一歲的時候開始,就要教寶寶一些簡單的詞句。

首先是,“汪汪!”

然後是,“汪汪來了!”

接下來,“汪汪很可愛哦。”

因此,兩句話,三句話漸漸出現,到了3歲,孩子的會話能力也會越來越高。話雖如此,這時候寶寶說的話還是比較很難理解,說明能力還很低。

通常寶寶有疑問就會跑過來問爸爸媽媽,父母正當忙碌時,會想說,“以後……”

當寶寶問“為什麼?”的時候是開發和培育大腦的重要時機!

搭話是自發的行動。大腦在自發活動的時候才會發育起來。所以我們不要錯過了這時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停下來,看著寶寶的眼睛好好聽,讓孩子滿意,這是很重要的。有了“媽媽一起高興”的正面結果,寶寶會有“更想再說”的想法。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有“不聽話”的父母。

“我家寶寶完全不聽我的話”。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你有沒意識到是你自己的問題?

父母平時會一邊做家務或一邊看手機一邊回答孩子的話。孩子從父母的態度中養成了“即使對媽媽說也白搭”的想法,讓孩子自己也養成不聽別人說話的習慣。

和父母的對話關係裡無形中創造孩子的大腦

從新生兒時期開始的進行“腦培育”,積極跟寶寶對話交流,在每天的生活中一點點積累起來。如果沒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偷的懶都會在後面數倍奉還哦。


轉載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美媽很帥


有研究表明,寶寶如果身處一個“喋喋不休”的家庭,或者有一個愛說話的家長,那麼孩子的詞彙量要比同齡小朋友強很多。可以理解為,家長和寶寶說的越多,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越多,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就會越強。但是,家長和寶寶說話也是需要技巧的,有以下幾點。

1、根據孩子興趣拓展詞彙:

兩歲左右的寶寶會特定迷戀一些東西,例如恐龍、小豬佩奇等等,所以當孩子注意力在這些東西上的時候,會展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在和寶寶討論他感興趣的東西的時候,家長不妨加入一些詞彙,可以是顏色、可以是形容詞,這樣的話寶寶接收起來就更容易了。

2、根據場景拓展詞彙: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動,例如去超市,可以教寶寶各種蔬菜水果的名字;去動物園,可以教孩子各種動物的名字;去公園,可以教孩子各種植物的名字。這樣孩子根據實物,就很容易學會新的詞彙,而且根據特定的場景,也更容易明白這個詞彙的意義。所以,比如當寶寶再次在超市裡面見到桃子,他就可以輕鬆說出他的名字,這要比看繪本、圖冊給寶寶拓展詞彙要容易的多,不然寶寶記住的也只是抽象的、二維的圖片而已。

3、和寶寶進行對話:

這裡要提倡的對話,不是單方面的和寶寶說話,而是形成一個交流的環境。很多家長和寶寶說話,只顧自己的意思是否表達清楚,而不在意是否得到孩子的反饋,通常來說,孩子只需點頭搖頭,家長便停止交流了。然而,給寶寶創造說話的機會,形成一個溝通的模式,更有利於孩子詞彙量的擴充。

所以家長們在和寶寶說話時,如果孩子有意和你交流,不要著急去搶孩子的話,可以選擇讓孩子把話說完。或者,家長可以主動去提問孩子,例如想吃什麼,今天做了什麼,外加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這都可以鍛鍊孩子主動張口說話,詞彙量和表達能力也就漸漸提升了。如果寶寶已經展現出了很好的表達能力,不妨多教孩子一些兒歌和詩詞。雖然兒歌和詩詞中的詞彙寶寶並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寶寶可能因此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爆炸母嬰課堂


首先要回答的是:非常有必要,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學習是從聽覺開始。我們都瞭解胎教這個詞,這是指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時,聽覺系統已經開始運轉,寶寶的語言儲存也是從孕期開始(0-1歲)。經大量實驗證明,父母與寶寶說話越多,寶寶在語言的爆發期表達就會越順暢,語言能力也會更強,當然心理也會更健康的。

我遇到的很多新媽媽和您想的一樣,覺得我們對寶寶說話,寶寶根本不會理解我們在說什麼,所以說不說沒什麼區別和意義。其實事實恰恰相反,傾聽,是可以訓練寶寶的說話能力的。寶寶雖然對大人說的內容不能理解,但是寶寶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他完全可以從大人的語氣、語速、表情和肢體語言來感覺談話的氣氛,所以建議您不論是與孩子交流還是與其他人交流,談話氣氛一定要和諧、平靜、溫柔,否則會直接讓寶寶感到驚恐、煩躁,非常不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和語言學習氣氛的創造哦!

和寶寶聊天的時間建議是越早越好,其實最好是從懷孕期的5個月大開始,因為這時候寶寶已經具備了聽覺功能,當然新出生後和寶寶交流也不算太晚哦!交流時間不限,地點不限,事件不限,無論是餵奶、洗澡、換尿布等等,都可以和孩子說話,不要管他會不會回應,只要不停的說就好,如果寶寶自己主動“哼哼唧唧”、“咿咿呀呀”,您或爸爸一定要及時回應。在說的時候語氣一定要溫和,但是表情要誇張,大幅度的、表演式的表情可以讓寶寶瞭解您和寶寶在做什麼,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示,千萬不要用視頻或音頻播放的形式代替面對面的交流!只有足夠的眼神、表情交流才能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哦!!


積木育兒


善於跟寶寶聊天,絕對算得上高級的育兒技能,尤其是跟尚且不會正式講話的小嬰兒。如果媽媽爸爸經常跟寶寶你來我往聊一聊,不僅能夠促進語言、認知、交往等智能發展,對寶寶的情感發展和心理建設還能發揮特別有價值的影響。關鍵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必要跟嬰兒聊天,而是跟這麼小的寶寶究竟要怎麼聊。

1、 善用語音語調變化。小嬰兒喜歡高調和慢速的語音,喜歡富於變化的和有節奏的語音交流,媽媽爸爸通過仔細觀察小朋友說話的特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

2、 表情誇張加目光交流。小寶寶是通過多種感官相互補充來獲取信息的,媽媽爸爸一邊跟寶寶對視一邊誇張地展現表情,更能調動寶寶的興趣,也能傳遞更多易於寶寶理解的信息。



3、 言之有物並讓寶寶感知。聊到具體的事物,單純靠語音小寶寶比較難以理解,聊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食物、玩具、餐具等等,同時讓寶寶看、聞、摸和嘗,那麼即使小嬰兒也能真切地明白媽媽爸爸在跟她(他)聊什麼。

4、 一定要掌握好停頓和回應。既然是聊天就應該有來有往,交流中的輪動和輪候非常重要,媽媽爸爸一定時不時停頓一下給寶寶機會插嘴和反應,同時但凡寶寶做出聲音、動作、表情、眼神各種方式的回應,就應該順勢做出反饋,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爸爸特別喜歡她(他)的“意見”。

每位父母都可以有自己的風格,再結合上面幾點提示,只要用心你就能夠成為跟寶寶聊天的高手。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先說結論:很有必要!

為什麼呢?這要從寶寶學習說話的過程說起。

新生的小寶寶,是怎麼學會說話的?

爸爸媽媽肯定有這樣的經驗,你叫寶寶的名字,他會回頭、會對你笑,會用跟多方式去回應你,但是他自己並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也就是說,孩子是先聽得懂,然後才會說。

所以,想弄清楚孩子語言發展規律,我們需要先明白兩個概念:“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

“語言理解”的發展是早於“語言生成”的。

寶寶在還不會說話前,已經能聽得懂語言了。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從出生開始,就讓嬰兒接觸大量語言非常重要。

我們來分享一下,從出生開始構建強大語言技能的五種方法:

1、用寶寶喜歡的“媽媽語”和寶寶交談

啥叫“媽媽語”?

想想我們平時和幼小的孩子說話,會不會都不自覺地音調變高、拖長音、聲音更誇張?這就是“媽媽語”。

以前,一般假定只有媽媽才會使用,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但事實上,只要有一個“萌萌噠”寶寶在面前,爸爸、爺爺、奶奶、叔叔、舅舅們……都會“一秒鐘變萌”嘛!

所以我們給它一箇中性的術語:“嬰兒指向的言語”。

在生命的早期,相比典型的成人語言,寶寶更喜歡“嬰兒指向的言語”,如果這樣的語言環境豐富,寶寶會更早開始使用詞語,對孩子學習母語很有幫助。

2、“說出”寶寶的手勢,表情和聲音。

雖然爸爸媽媽一看就知道寶寶的手勢、表情、聲音是想表達什麼,也最好別省略了“說出來”的過程。

比如,當寶寶向媽媽伸出手臂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是趕緊把寶寶抱起來。

如果能在抱寶寶的同時,對寶寶說:“你想讓媽媽抱啊”,對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就更有幫助了。

當寶寶做出肢體動作,發出“咕咕”的聲音,凝視著媽媽的時候,及時地用眼神回應、用語言說出寶寶的意思,與寶寶“交談”,這些敏感的回應,會告訴寶寶:

你的溝通非常重要、非常有效。

這會促使寶寶更願意和爸爸媽媽保持溝通。

3、交流需要雙方參與,輪流進行。而不是“單行線”

寶寶早在3個月之後,就懂得來回互動了。

爸爸媽媽跟寶寶“聊天”的時候,寶寶會等待你的停頓,並且用咕咕聲、微笑、或者身體動作來回應,比如踢腿、伸手之類的。

如果現在,你的寶寶正好幾個月大,你可以跟他玩這個遊戲試試:

你對著寶寶說:“啊~~”,寶寶也會重複“啊~~”,然後你再重複“啊~~~~”“,寶寶又再跟著“啊~~~~”你在說“啊~~~~~~~~”寶寶也會跟著“啊~~~~~~~~,

雖然你的聲音和寶寶的聲音都沒人能懂,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你發現了沒:

這個過程就類似一種對話交流。

這個過程讓寶寶意識到:交流需要雙方參與,輪流進行。

4.敘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方式之一是:談論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這種語言可以幫助孩子將單詞與對象和動作聯繫起來。

比如: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邊洗邊給寶寶描述:

“媽媽要把你放進浴缸了,寶寶的小手、腳丫、小肚子都被水弄溼了!寶寶的橡皮鴨子也在洗澡哦!”

寶寶在出生的前三年,能聽到豐富的描述性語言,對之後形成豐富的詞彙量很有幫助。

5、閱讀更多內容

親子閱讀的好處,從寶寶6個月大就開始了。

與寶寶一起閱讀,有助於在未來發展出強大的語言技能。

給幾個月大的寶寶選書,可以選擇簡單、有節奏的語言,明亮、高對比度插圖的故事。

而且,小寶寶對待書,難免啃一啃、咬一咬、扯一扯……所以,在書籍的材質上,可以選擇圓角硬紙板書、布書、塑料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堅不可摧。

從寶寶最早的幾周開始,最好讓閱讀像吃早餐一樣,成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當寶寶從小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那等他們長大了,進入他們自己的生活、爸爸媽媽無法時刻伴隨左右的時候,書籍可以代替我們,陪伴他們,愉悅他們,提升他們,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伴侶。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寶寶說話之前,父母有必要跟嬰兒聊天嗎?為什麼?

非常有必要。因為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正在形成。

根據一項對嬰兒思維進行的新研究,嬰兒在發展說話能力之前就能進行邏輯思考。你有時會想嬰兒的想法是什麼樣子的嗎?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我們的推理能力植根於語言。然而,最近有學者說,這種邏輯推理能力可能不僅僅取決於語言,至少不完全取決於語言。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還太小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能夠推理並做出合理的推論。他們會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判斷,媽媽是最親近的人。

換句話說,嬰兒在能說話之前就能邏輯思維!

這項研究的作者研究了年齡在12到19個月之間的嬰兒,這是嬰兒一生中開始學習語言和生產語言的時期,但在此之前還沒有對語言的複雜掌握。

嬰兒思維與邏輯

研究表明,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就會使用邏輯思維。

讓我們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

在研究過程中,孩子們觀察了不同的物體,比如恐龍和花。然後,研究人員把這些物品藏在一堵黑色的牆後面。

在一組實驗中,一個動畫會顯示一個杯子舀起恐龍。有一半的時間,研究人員會移除障礙,以發現殘留的花朵。

在另一組實驗中,這堵牆會消失,以顯示恐龍仍然存在。孩子們能夠推斷出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即使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科研人員採用的就是眼球追蹤孩子的想法。

為了發現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被稱為“眼球追蹤”的普通技術來測量語言前兒童的智力。這項技術顯示嬰兒注視障礙物後面新物體的時間明顯更長。這表明嬰兒在看到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時會感到困惑。

嬰兒在觀看不符合邏輯的動畫時瞳孔會擴張。專家們知道,這也發生在有邏輯問題的成年人身上,並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嬰兒知道事情“應該”是怎樣的。

嬰兒的想法大多是嬰兒自言自語

研究表明,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就會使用邏輯思維

人類邏輯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思考替代可能性和消除不一致的可能性有關。

例如,恐龍是坐在屏障後面還是花朵後面?在正式的邏輯術語中,它基本上是“A或B”。不是“如果A,所以b”

人們的大部分推理都是在他們心裡默唸的時候發生的。語言能力不足的嬰兒也在進行這類串行推理,而且是在他們掌握了強大的語言能力之前。

所以,回到標題,寶寶在說話之前,已經懂得自己思考,懂得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判斷。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