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陝西日報》整版刊發:“學好本領上前線”

昨天出版的陝西日報第九版整版刊發了該報記者探訪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的一篇文章.

《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学好本领上前线”
《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学好本领上前线”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畢業證。 資料圖片

《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学好本领上前线”

坐落在吳家東院裡的望月樓,曾是青訓班主任馮文彬、副主任胡喬木的居住、辦公之地以及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辦公場所。本報記者 高山攝

《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学好本领上前线”

7月25日,來自西安的遊客參觀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作為我省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這裡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參觀學習,重溫歷史。 本報記者 高山攝

《陕西日报》整版刊发:“学好本领上前线”

位於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東側的迎祥宮的戲樓,曾是青訓班學員娛樂、宣傳的場所。電影《白鹿原》中開場唱戲的鏡頭就是在這裡取景拍攝。 本報記者 高山攝

“學好本領上前線”

——探訪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陝西日報記者高山實習生王旖旎嶽庶昊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

陝西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精神富礦,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後繼,抒寫出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悲壯三秦大地。深厚的紅色基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光荏苒,滄桑鉅變,英雄的足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記憶並沒有在歷史的深處褪色。

讓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沿著紅色足跡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貴史料,探訪革命舊址,濃墨重彩地講述英雄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2017年,隨著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渭北大地上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古村落——安吳村(曾名為安吳堡)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除了電視劇所取材的“安吳寡婦”的歷史故事,曾經發生在這裡的一段火熱的革命歷史,再一次展現在人們眼前。那便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培養青年幹部的基地——安吳青年訓練班。

“聚在這兒我們上了生命的第一課,再會吧,我們到戰場上去上第二課。我們將親見祖國在血裡得到自由,我們將在燦爛的樂園裡上第三課。”民族危亡之際,安吳青年訓練班走出了數以萬計的愛國青年,為抗日青年運動的蓬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革命青年的熔爐,青運史上的豐碑”。如今,這裡不僅是熱門旅遊景區,也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1

開明士紳大義秦商

7月25日,記者乘車從涇陽縣城出發,沿著山腳下的公路前行,不一會兒便到了安吳鎮安吳村。安吳青年訓練班舊址就坐落在山與水之間的一片靜謐之地——吳家大院之中。這座建於清代中葉的古院落,不僅曾住著清朝鹽商巨賈吳氏家族,而且國學大師吳宓也是在這裡出生的。

唐代初期,吳氏先祖因做官,由江蘇遷到安吳堡(今安吳村)。清代中葉,吳氏家族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院。其中東院式易堂,也就是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女主角原型——“安吳寡婦”周瑩的夫家,最為興旺。清末,重振家業的周瑩以寡居之身慷慨解囊、助紓國難,被先後賜封“二品誥命夫人”“一品護國夫人”,由此,秦商代表“安吳寡婦”聲名遠播。

抗日戰爭爆發後,周瑩的養子吳懷先不僅捐獻家產資助革命,還將吳家東院捐獻給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時期培養青年幹部的基地,也就是安吳青年訓練班的辦公、教學地點。因此,朱德評價吳氏家族:開明士紳、大義秦商。

安吳青年訓練班以吳氏莊園為活動中心,其前部為領導機關班部,中部為會議室和晚會處,後部為安吳青年訓練班二連駐地。“雖然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僅存的佔地17畝的東院,但那時,佔地240畝的吳氏莊園保存完好,五大院都在,解決了學員的住宿問題,所有學員就在這裡打通鋪。”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講解員王文告訴記者。

今天的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就建在吳家的東院。這是一座三進四合院。據王文介紹,青訓班時期,吳家原來的倒座房和下人房改為保衛科和辦公處,原來的會客廳改為青訓班班部會議室,東、西廂房則分別是青訓班教務處處長劉瑞龍的辦公室和總務處。在周瑩住的上房的大門上,如今,掛著1988年胡喬木所題的牌匾“安吳青訓班舊址”。

穿過東院前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中西式結合的兩層建築——望月樓,那是吳懷先於民國初年建造的供家人賞月、納涼的地方。青訓班時期,這裡一樓是青訓班主任、副主任居住、辦公之地,二樓是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辦公的場所。

走出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記者迎面遇到了62歲的安吳村村民姚雲彪。他家就在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對面。攀談得知,姚雲彪的姨母姬會珍曾給周瑩當僕人,姚雲彪父親的好友王志緒曾是吳家東院的管家。得知記者的來意,他熱情地當起了導遊,向記者講述吳氏莊園的故事。

跟隨著姚雲彪的腳步,記者來到紀念館東側的迎祥宮。青訓班時期,青訓班的職工大隊、醫務科、青年書店等就設置於此,迎祥宮的戲樓便是青訓班學員娛樂、宣傳的場所。姚雲彪說:“1938年8月,時任青訓班名譽班主任的朱德,從前線回延安時,就在這兒給青訓班學員們作了一場抗戰形勢的報告分析,還為學員題詞‘學好本領上前線’。在朱德離開後,學員將題詞放大,刻寫在城牆上,鼓勵自己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離開迎祥宮,姚雲彪帶著記者參觀了位於紀念館東北方向的吳氏陵園。姚雲彪告訴記者,青訓班時期,吳氏陵園就是學員們的露天課堂。“因為陵園面積大,而且裡面柏樹成林,形成天然的防空掩體,比較安全,所以學員平日就在這兒上課。上課時,教員找個樹杈,掛個小黑板,就開始講課了。學員們要麼席地而坐,要麼墊兩塊磚頭坐著聽課。所以,後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柏樹林,好課堂,藍天搭帳山作牆。學習為抗日,熔爐煉純鋼!’”

2

革命青年的熔爐青運史上的豐碑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開始。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和廣大愛國青年抗日救國的要求,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共同創辦的戰時青年幹部學校——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1937年10月在於右任的鬥口農場正式開班。西北青年救國會主任馮文彬擔任青訓班主任,西北青年救國會宣傳部部長鬍喬木擔任副主任。1938年1月,由於校舍緊張,青訓班從第四期開始,遷至安吳堡(今安吳村)。同年4月,改名為“戰時青年訓練班”,又稱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

“到安吳堡去!”安吳堡這個陝西涇陽北部的小村莊,一下子成為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進步人士的嚮往之地。他們懷揣著革命理想和救國熱情,克服重重困難,衝破道道關卡,雲集安吳堡。

在這裡,學員們不僅學習時事政治、軍事理論、操場動作、游擊戰術等和抗戰有關的知識,還參加野營訓練、下鄉宣傳、組織民眾抗戰等實踐活動。當然,最受大家喜歡的,還是競賽。那時,不論是工作上的“牆報”“讀書”“爬山”“技能學習”,還是生活上的“不吃零食”“不進館子”“不抽香菸”“不擦雪花膏”等,都能成為競賽的內容。

席草而臥、席地而坐,草簾擋風、露天上課。儘管戰時物資緊張,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學員們學習報國的熱情絲毫未減。沒有錢購買文具紙張,他們就買來染衣服的顏料自制紅、藍墨水,製作沙盤代替紙張。為了減輕邊區政府負擔,他們到嵯峨山、淳化縣亮馬臺開荒800餘畝種地種菜,辦起了自己的青年農場,實行生產自救。

在安吳堡,青訓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每期學員人數超過1000人,併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到各據點進行演出。為了介紹青訓班的辦班過程和經驗,青訓班還創辦了自己的刊物《西青救與青訓班》。

隨著青訓班聲名遠播,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瞭解情況後作出指示,要求青訓班擴大規模,來者不拒。因此,青訓班接收的學員人數越來越多,隊伍不斷壯大,分成了軍事連、幹部連、兒童連、婦女連等。正如毛澤東在1939年10月5日為紀念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創辦兩週年的題詞:“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

作為抗戰初期教育青年、組織青年、動員青年參加抗日戰爭的重要陣地,直到1940年4月青訓班遷回延安,歷時兩年半,青訓班共舉辦了14期,組建連隊127個,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1.2萬餘名優秀學員。其中,包括高級將領範理、劉瑄,新中國航空事業的開拓者劉鴻志、施家淦,《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中國老年報》第一副總編紀希晨,著名化學家高鴻,著名作曲家劉熾,著名導演凌子風,著名演員胡朋,著名畫家石魯等等。

從青訓班畢業的學員,有的進入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繼續深造,有的奔赴抗戰前線,有的深入敵後從事抗日武裝鬥爭和群眾工作,有的進入農村、學校從事基層領導和宣傳工作,為革命的勝利組成了堅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安吳青年訓練班這個革命青年的大熔爐,也因此被譽為“青運史上的豐碑”。

3

紅色文化永恆的精神財富

安吳青訓班培養青年幹部的方針和方法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陳雲。安吳青訓班團結緊張艱苦奮鬥的精神永放光芒——胡喬木。……民族危亡之際,青訓班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今天,雖然這段歷史已經遠去,但青訓班所體現出的革命先輩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堅定信念,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嚴於律己、團結守紀的優良作風以及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已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光榮的革命傳統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鑑於其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先後被列為咸陽市國防教育基地、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現場體驗教學點、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教育基地、咸陽市廉政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三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等。

本著文物保護、愛國主義教育、旅遊開發並重的原則,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向廣大遊客免費開放,遊客只需持有效身份證就可以換票參觀。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再現光輝歷史、呈現中華民族革命歷史的豐富內涵,紀念館採用了櫥窗展示、實物展示、語音講解、多媒體播放等多種展示方式,並大力開展“把愛國主義送出去,把同學們請進來”“歷史文化名城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學習參觀。一位大學老師在參觀了紀念館後說:“安吳青訓班的輝煌歷史和革命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發揚。這次安吳之行讓我受益匪淺,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2017年,隨著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旅遊接待人數急劇增長,火爆程度可比肩國內熱門景點。據統計,2017年國慶假日期間,紀念館累計接待遊客36萬人次,單日遊客接待量最高達7萬人次。2017年,紀念館入選中國旅遊總評榜陝西分榜“年度最受歡迎景區”。如今,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已經成為陝西周邊人們旅遊的新目的地。王文告訴記者:“這兩年遊客越來越多,現在,紀念館的接待能力已經不能滿足大家參觀遊覽的需求了。為了更好地展示青訓班的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涇陽縣正在全面提升景區旅遊環境,很快新的布展將與遊客見面。”

據瞭解,涇陽縣投資399萬元,對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進行重新布展。該項目將完成多媒體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總務處、生活指導處、教務處、青訓班學員學習開會住宿場所、馮文彬辦公住宿地、胡喬木辦公住宿地等場景復原,布展面積約1.52萬平方米。此外,該縣還投資794萬元,實施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1193萬元,實施安吳堡景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4

紅色旅遊讓歷史的底片更清晰

涇陽縣是一片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熱土。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和八路軍改編所在地,中共陝西省委也曾設立於此。現在,涇陽縣存留有被譽為“中國第一班”的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雲陽革命烈士陵園、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暨八路軍總部、紅軍雲陽改編暨八路軍抗日紀念碑、口鎮地下交通站舊址等諸多紅色歷史舊址。這些歷史的饋贈,也為涇陽旅遊注入了紅色的靈魂。

近年來,涇陽縣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全域旅遊示範省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等發展機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促進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682.82萬人次,同比增長5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44億元,同比增長61%。2018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489.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49億元。

為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涇陽縣今年編制通過了《涇陽縣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將加快構建“一區、兩軸、四廊、五板塊”的全域旅遊空間格局,打造“全域旅遊·全景涇陽”旅遊文化品牌。據涇陽縣文物旅遊局局長李剛介紹,涇陽縣還在編制《安吳堡文化產業園總體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其中,安吳堡文化產業園項目佔地1365畝,總投資約14億元,將依託安吳堡文化、生態優勢,圍繞“吳氏家族春秋”“秦商精神家園”“關中文化精華”“紅色經典旗幟”四大文化主題,打造安吳堡文化聚落景區。屆時,還將舉辦秦商大會、安吳青訓班紅色論壇等活動。

記者離開安吳村時,已是傍晚7時多。吳氏陵園前面的工地上,依然有不少工人上上下下忙碌著,有的砌磚、有的刷牆,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記者詢問得知,這裡正在修建吳家花園。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去年12月動工,預計今年國慶期間將對遊客開放。目前,景觀圍牆、疊山瀑布、茶樓、五鳳樓主體、文化牆、造型盆景等已經完工,美景初顯。一位工人激動地告訴記者:“等修好了你再來,那會兒更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