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大J的話

前不久我建立了好幾個微信主題群,每個群的群主都是特別有育兒經驗而且熱心的媽媽,每天在群裡和大家分享知識解答問題。一週後,我收到了不同群主一樣的反饋,說感覺很多媽媽是來尋找立即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來學習育兒方法的。但每個寶寶是不同的,我家寶寶適用的答案不一定適用她家寶寶啊。

到今年四月小D就出生兩年了,前幾天我還和老公在感嘆,時間真的好快啊。全職帶小D的這兩年,反而是我思考和成長最多的兩年。育兒,歸根到底是父母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女兒就像一面鏡子,常常讓我想起我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讓我反思如何培養她。今天這篇是我最近的有感而發。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我是個典型80後,獨生子女,父親是老三屆又是老師,對我的期望特別高。記憶裡的假期都是在趕場,從一個補習班到下一個補習班。我以前最擅長的就是考試,後來去國外留學、在美國生活,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我開始漸漸嚐到了一些傳統教育模式的苦頭。

當我覺得自己已經調整得差不多的時,小D的出生又將我打回了原形。我曾經看過很多比較中西育兒理念的文章,作為一個跨文化成長起來的媽媽,我自己覺得沒有對錯好壞,只有合適不合適。但讓我經常反省的是,當我自詡知識型媽媽,卻還是會時不時掉進了傳統模式下的育兒思維,有時甚至還不自知。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傳統育兒模式之一:排名

人真的特別奇怪,沒當媽之前我出門根本不太遇到寶寶。如今有了小D後,感覺去哪都能見到寶寶。而且有了小D後,我自學了很多育兒知識,又跟著她在紐約的醫療團隊學了很多。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出門見到孩子,眼睛就像掃描儀一樣,“嗯,她語言不錯”;“他大運動發展有點緩慢了。”直到有一天,我老公聽不下去了,和我說,你看這些和你一直痛恨的“排名”有什麼不同呢,你只是用一個間接的方式在做比較而已。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他這番話突然讓我覺醒,真的,不管承認與否,當媽媽的心裡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如果你反駁說沒有,那帶娃出門小區轉一圈,看看會不會有這樣的句式。

我家三個月體重11斤,隔壁鄰居三個月才8斤啊,好瘦~”

“我家10個月了還不會叫“媽媽”,早教班裡那個女孩10個月都會說“拜拜”、“好”…”

而我掃描完其他孩子,其實也是無形在和小D做比較,最終我還是沒有逃脫“排名”這個坑。

比較會把快樂偷走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傳統育兒模式之二:教科書寶寶

小寶寶的降臨沒有自帶說明書。於是,我們開始向育兒書籍尋找答案,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原來養娃也是有“標準答案”的。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認知、社交的五大發展因素,都有可以細化到每個月的發展標準的。

一開始,我很開心,因為有章可循了;慢慢地,我就“走火入魔”了。我曾經一度把這些表格全部打印出來貼在臥室的牆上,每個月都會看哪些小D達到了,哪些沒有達到,恨不得小D就是那個自帶“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寶寶”。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這樣的思維模式,歸根到底,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忽略了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她自身的發展特點。我們願意向外尋找參照物,願意花時間瞭解標準,卻並沒有靜下心來仔細研究寶寶真正的需求,如何從寶寶自身出發來幫助他們成長。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在國內,談到何時添加輔食,很多媽媽都會說“滿六個月”,但如果我們願意多問一句,“為什麼是滿六個月呢?”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給寶寶合適的營養,不能只參考月齡,更重要的是看她的發育情況。寶寶每次完成一個新的大運動發展時(比如抬頭、坐起來、爬行),他們身體對於營養的需求就會有一個飛躍。每個孩子發育有快有慢,用月齡一刀切並不能很好地給寶寶提供完善的營養。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記得小D在紐約的餵養師給我何時開始添加輔食時,特地提醒我,市面上有很多輔食包裝上會標明“適合幾個月大的寶寶”,這些簡單的信息其實就很容易誤導新手父母只關注月齡。她特地給我拿了Gerber(嘉寶)的輔食舉了例子,Gerber的包裝上會列出當孩子具備哪些運動能力時,她就可以吃這個產品了。這樣的包裝指示才是嚴謹科學的。

很多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對Gerber是很有感情的(估計和我對大白兔奶糖一樣吧)那時很多美國同事來家吃飯做客,總是隨手給小D帶一點Gerber的產品。於是,在小D剛剛開始添加輔食那段日子,我還特地研究了一下Gerber產品的包裝上的圖標和說明,讓我非常清晰直觀地瞭解寶寶具備怎樣的運動能力時相匹配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下圖是一開始引進手指食物時,我給小D的Gerber泡芙。上面明確寫了:“當你的寶寶可以四點爬、可以自己喂自己、可以用牙床弄碎食物時,他就可以吃這個食物”。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提問應該始終從寶寶出發

開了公號後,被詢問最多的問題之一,XX牌子的奶粉好嗎?我聽別人說某某奶粉不錯,你覺得呢?每個媽媽都希望給寶寶最好的,於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網上去了解各種產品信息,看到網絡爆款就買買買。

我們學了很多,看了很多,到頭來卻忘記了根本,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首先該問的是,我的寶寶,她什麼情況,什麼最適合她?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小D的兒科醫生告訴我,在美國,成熟大品牌的配方奶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都差不多的。添加奶粉時,唯一需要額外考慮的是寶寶腸胃的適應度。小寶寶的腸胃還在發育中,有些腸胃比較敏感的寶寶,添加奶粉後容易出現類似脹氣便秘的腸胃不適情況,這些看似小問題,但折騰起來卻可以讓寶寶睡不好吃不下。

在美國最大的奶粉品牌有三個,Similac(雅培)、Enfamil(美贊臣)、Gerber(嘉寶)。就像上面說到的,這三個品牌奶粉大同小異,在選購時唯一需要注意的是,Similac和Enfamil普通分階段奶粉(特殊線奶粉除外)是用牛奶為基底的全蛋白,算是大分子蛋白,而Gerber的所有奶粉用的是100%乳清蛋白,並且是把大蛋白水解成小蛋白,更易被消化。如果你家寶寶腸胃敏感的話,就要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孩子怎麼帶,第一責任人是我們自己。我們看很多育兒書,訂閱很多育兒公號,上很多育兒網站,不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焦慮,而是讓我們有“自由選擇權”,讓我們可以基於對自己孩子的瞭解,選擇一套更適合她的獨一無二的育兒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公號每篇文章都絮絮叨叨,就是推薦一個玩具,我都是會分享給大家為什麼好,怎麼玩,而不是玩具本身。因為小D喜歡的不一定你們的寶寶也喜歡,但那些遊戲的思路卻是可以借鑑的。

處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迷信,這是這個時代的父母應該有的品質,與大家共勉!

如果育兒是場考試,你是想尋找答案還是方法?

大J叨叨叨

之前分享瞭如何引導寶寶自主進食的文章,《6個月到3歲,如何讓孩子自己吃飯?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很多媽媽的留言還是集中在“讓她自己吃,真的吃不了多少,真的沒關係嗎?”

小D肌張力低,精細運動落後,她吃輔食的頭兩個月,喂的也不吃,給的手指食物都玩了,根本進不了嘴巴。那時,她的餵養師就一直提醒我,她現在的營養來自於奶,不吃就不吃,每餐繼續給手指食物,繼續一起和她吃,示範給她看食物是多麼好吃,吃飯是多麼愉快。小D大概到了矯正10個月左右,才開始慢慢吃輔食了。分享這個故事,就是想和大家說,你費老大勁逼孩子吃可能效果也不好,不如適當放鬆,堅持正確的事。

  • 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因為我們控制得太多!
  • 給新手媽媽的頭三個月,如何成為一個像大J那樣的育兒達人
  • 產後塑身|生完孩子後的女人正確打開方式
  • 當你覺得太累了,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時
  • 如何將“豬一樣的隊友”培養成大家眼裡的好奶爸
  • 我的新年願望就是不當媽媽五天
  • 情緒管理|憤怒的家長,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軟弱
  • 聰明的寶寶會玩,聰明的父母會教
  • 聰明玩具庫|1歲以後每個寶寶都該有個娃娃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