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宏觀物質在其無限發展中呈現出了一種很明顯的趨勢——由簡單到複雜,這種趨勢給人類造就了一種很美好的前景,但是如果我們故步自封於自己的成就,而不思隨著宇宙的演化不斷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的話,那麼,人類將最終會因自己的盲目自大而葬送自己美好的前景。因此,我們需要在描述宇宙演化趨勢和人類美好前景之前,首先反思自己的知識體系、觀念是否存在很大的缺點,是否已經陳舊過時。帶著對宇宙最基礎層面的思考和對人類發展的關懷,我們終將發現:現代科學就是一門存在很大缺陷的學科,而且這些缺陷都是致命的、根本性的,現代科學體系面臨著整體被顛覆的危險境地。但是,現代科學是人類目前得以建立生存信心的支柱所在,一旦徹底垮臺,將會對整個人類產生巨大的、甚至是覆滅性的心理影響,正因如此,而使得包括現代科學家們在內的許多人拼命地通過各種方式對這個即將傾覆的科學大廈不斷地進行修修補補和加固。問題在於,我們是繼續維持那個必將會垮臺的現代科學王朝,還是要堅持真理、並創造更加適合人類發展的全新的更加先進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無數的歷史實踐已充分證明,腐朽落後的終會退出歷史舞臺,且在其衰敗階段必會妨礙人類的進步,我們應當發起針對現代科學體系的全面批判性革命。

人類至今仍然為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輝煌成就所陶醉,絲毫沒有懷疑現代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的根本性問題,甚至把科學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就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隱患:如果科學基礎理論只是一個臨摹性理論,但卻存在根本性認識的錯誤,那將會最終導致一個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哪?這個問題也同時使我們聯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的“兩朵烏雲”。現在的情況與當時的情況有些類似,人類現在也陶醉於由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所構築的現代科學體系大廈,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地給現代科學大廈添加最後一塊磚——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最近又通過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實驗很牽強地宣佈證實了上帝粒子的存 在。然而,統一信息論通過推論卻再一次指出:現代科學的天空將再一次飄浮著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正是現代科學所完全依賴的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理論,現代科學將再一次面臨著危機,此情此景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危機何其類似?不過,與前一次物理學危機不同的是,由於這次科學天空漂浮著的是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理論等兩種涉及現代科學根本性問題的兩朵巨大烏雲,這兩朵巨大的烏雲將可能導致現代科學大廈徹底垮塌。

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現代科學體系(大廈)主要是指牛頓力學以來建立在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上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這種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已經歷時3百餘年,鑄就了輝煌的成就,但目前也逐漸呈現出基礎理論難以有重大突破(愛因斯坦後的基礎理論近百年沒有重大突破現象異常)、負面作用越來越大、未解之謎越來越多、危機越來越大的趨勢,這表明現代科學體系已經開始走向衰落,難以繼續承擔主導人類認知方式和操作自然與和會的重任了,人類真的到了需要用一種新的更先進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取代科學的主導地位的時候了。

一 科學日益走向迷信化並形成科教

廣義的宗教是指:凡能導致人們迷失自我主體獨立性的說教都可稱之為宗教,宗教的外在主要體現為人們忘我的頂禮膜拜狀態,是相對形成迷失自我主體獨立性的群體而言。按照這個定義,科學也正在像耶穌教、佛教、儒教、馬教一樣,日益將自己供起來讓人們頂禮膜拜,從而走向宗教化並最終形成科教。

近代以來,現代科學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就,科學以其實證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但忘記了任何實證也是帶有主觀性成分的,宇宙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實證和絕對真理,只有不斷地追求合理性才是唯一的,但科學卻不管這些,它們躺在妄自尊大的功勞簿上開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以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確的,甚至把科學視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科學儼然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動輒科學如何如何,非科學的就是荒謬的非真理的不可取的。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科學已經發展到了利令智昏的故步自封地步,完全不明白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性,完全忘卻了科學本身也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成果,也是人類發展的環節,忘記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至理名言,忘卻了科學越來越嚴重的巨大負面作用,忘卻了科學已使人類已陷入了日益嚴重的危機,忘卻了科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侷限性,忘卻了科學的支離破碎和越來越大的內部矛盾,忘卻了科學只是知識形態的一種普通方式而已,忘卻了科學必將會被新的更加先進的知識形態所更替的歷史命運。現代科學只是繼續陶醉於狹隘領域的分析、分析再分析,正在關閉自己的大門並壓制其它認知方式成為主流,甚至拒絕自己控制的主流媒體發表其他知識形態的文章,並拒絕合作交流。可以看出,現代科學表面上提倡學術自由,但實質上這種自由僅僅限於科學這種唯一的知識形態,其所作所為甚至不亞於“十年文革”,也很相似於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絕對權威行徑。現代科學的上述所作所為明顯地在逐漸將自己至尊宗教化,這是十分危險的,這不僅封閉了自己的發展,也關閉了人類尋求其它出路,可以這樣認為:一旦人類危機來臨而科學又無法拯救的時候,人類將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科學只不過是人類眾多知識形態中普通的一種,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應還原所有知識形態以平等發展地位,使不同的知識形態相互溝通、互相促進,而不是相互歧視和排擠,倡導知識形態的多元化發展,只有讓所有知識形態都獲得齊頭並進的充分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類的文明文化才更加燦爛,人類才有更多發展出路選擇而顯得更安全,才能使人類不斷地走向更合理健康的高級文明。

二 現代科學缺乏最堅實的理論基礎

現代科學堅持從客觀存在出發的立場的本身沒有錯誤,但問題在於:他們的客觀性僅僅止步於唯物主義,總是把客觀存在看成實在的物質性的東西,而忽視了非物質的非實在的客觀實在,這就限制了科學的視野和思維,使科學不可能建立在最基礎的穩固層面上,並因此而最終導致其經常性的認識危機和巨大的負面作用。自然科學在物質層面上僅僅認識到了夸克層面,但對夸克又是如何構成的就無從知曉了。不過,他們還是相信物質應該有更基本的層面,這種認識是基於“物質無限可分”的哲學理念,但這種認識卻是根本錯誤的。

統一信息論證明:實在宇宙萬物的始基對外呈現為信息的能量子,物質是基於能量子集合成極限粒子而產生的,極限粒子是物質最基本的單元。但能量子本身並不具備空間、質量等物質特性,它對外呈現為以物質為載體的信息,能量子就是信息,它和信息具有一致性。因此,作為能量子的信息是一種非實在的非物質的客觀存在,而這種客觀存在卻是不能再繼續分解的,它顯然具有最基礎性,而只有建立在最基礎性的理論上,才能取得最為穩固的地位,才能根本性地解釋宇宙萬事萬物,才能終極性地解決各種問題。很顯然,科學遠不具備這一特徵,科學僅僅止步於實在物質的微觀層面,這使其既不能根本性地認知實在物質的最基礎層面,也不能認知非實在物質的客觀存在,因而更不能認知作為非實在物質客觀存在的精神層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科學受其理論思維和視野限制,是無法深入認識到宇宙萬物根本的始基層面的,這使其理論不能建立在最基礎的層面上。

三 自然科學具有直觀性缺陷

自然科學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其直觀性,往往就事論事,而不深究其產生現象的原因,自然科學因此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只能對現象做直觀的描述,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理論。

自然科學的許多概念就是很直觀地產生的。比如,當看到一種物質之間相互作用而不能根本性解釋時,就僅僅只是形象地說這就是“力”;當感覺到周圍溫度升高而產生熱感時,就說這是熱量所致;當看到物體之間相互排斥或吸引時,就說這是場所致。在進一步問及原因時,則就會進一步用一些直觀的概念予以應對。如:問到為什麼會有力啊,答曰是因為其攜帶能量所致;問到為何有熱量,答曰能量所致;問到何以存在場,答曰能量所致。至此,自然科學把所有的理論都歸結為自己設定的概念——能量上了。再問能量何來,答曰質量轉化所致;再問質量何來,能量轉化所致。於是,便陷入了概念循環中,再問何以會相互轉換,則不知所云了,或者就乾脆歸為上帝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自然科學帶有明顯的直觀性,其根本上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而在很多問題上只能給予模糊的搪塞回答,其求實屬性顯見不足。

四 分析思維已經過時

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明顯的分析思維特徵。分析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本身並沒有錯誤,但分析思維還包含兩大致命缺陷。首先,各學科過分依賴建立於牛頓力學體系以來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牛頓力學體系卻根本上是錯誤的;其次,片面強化分析思維,弱化整體系統思維,學科體系上分科過於細化,不能統合兼顧自然科學的整體知識體系。

由此可見,自然科學理論具有細化但卻片面的缺點,使其具有明顯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巨大缺陷,這種缺點所帶來的侷限性將會最終使自然科學走向畸形化發展。而事實也已充分說明,自然科學的負面作用已越來越大,這不僅表現在其對環境巨大破壞性上,而且也不斷加劇了人類各方面的危機。自然科學的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分析思維不能系統全面地構建自己的理論所致。

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系統的思維方式將取代片面的分析思維。人類已到了需要變革自己思維方式的時刻了。

五 數據計算上的苟合性缺陷

當自然科學一頭紮在自己所構建的知識體系中的時候,完全不再思考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正確與否的根本性問題,而陶醉於現有體系的理論架構,進而忙於建立於其上的數學體系計算。在這種情況下,其計算所得到的數據也只能是為了不斷印證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展開,如:為了計算上的精確,自然科學在很多種計算公式中總是隨意增加一些所謂的常數,而這些常數又往往會為了驗證其理論的精確性不斷修改。但自然科學理論的精確性是力求儘可能印證實驗或者現實而得出的,也就是說:是為印證而計算,而不是出於根本上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而計算。應該承認,隨著實驗的不斷增加和數據的不斷更新,自然科學的數據計算越來越具有精確性,自然科學因此而獲得越來越高的權威性。不過,這種為了印證其知識體系的準確性而獲得的數據,由於其從根本上是基於整合其理論體系而進行的,這將會使其不斷趨向於這樣一種結果——精確性越高,其理論的苟合性將會越強,所埋下的危險性因素就越大,最終可能導致自然科學引導人類認知走向危險的邊緣。

六 牛頓力學體系的根本性錯誤

人類往往具有認識上故步自封的缺點,一種理論被確立後,總是在想辦法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的理論進行辯護,並企圖予以完善它。牛頓力學儘管已經被很多事實證明了它的錯誤性,但最後還是被確立為自然科學的基礎,下面將分析其錯誤性。

(一) 牛頓第一定律的根本性錯誤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或受平衡力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表明: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一種性質,這個性質叫做慣性。描述物體慣性的物理量是它們的質量.物體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反之則越小。

事實上,物體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慣性表現為使物體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外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物體運動狀態難以改變;慣性小,物體運動狀態容易改變。

物體的確具有慣性現象,但牛頓只是描述了這個現象,而沒有發現造成物體具有慣性的原因。不僅如此,現代自然科學也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只是把能量與慣性聯繫起來考慮,把慣性、質量都歸因於能量,而根本沒有涉及到慣性的原因。

我注意到了有關慣性的經典表述。教科書對慣性的表述是這樣的: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表現為物體對其運動狀態變化的一種阻抗程度,質量是對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這個表述源於牛頓在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定義:慣性,是物質固有的力,是一種抵抗的現象,它存在於每一物體當中,大小與該物體相當,並儘量使其保持現有的狀態,不論是靜止狀態,或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參閱[46])。這些表述都明確涉及到一個現象——“阻抗”(或抵抗),但是他們對於這種現象的原因卻沒有解釋。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阻抗”現象哪?

站在統一信息論的角度,任何物體都存在於由極限粒子所構成的空間中,這些極限粒子雖然質量微小而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們畢竟也是一種作為物體的存在。因此,任何物體要想發生位置改變,都需要通過排擠極限粒子的空間才能發生移動,這必然會對任何物體的位置改變都要產生抵抗,這就導致了“阻抗”現象的產生,從而使物體呈現出所謂的慣性現象來。由此可見,物質的慣性是基於極限粒子對物質改變位置所產生的空間阻抗所致。不過,由於體積較大的物體要克服更多的空間阻抗才能移動,因此,物質的慣性應該與物質的體積成正比,而與質量沒有直接的關係。之所以造成物體的慣性與質量相關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一般情況下,體積較大的物體容易給人相對較大質量的直觀;此外,作為大質量的地球所造成的空間凹陷,也能導致質量較大的物體產生較大的所謂“重力”,而“重力”同樣會導致一種慣性感。因而慣性與質量成正比只是一種錯覺。有關這個結論其實在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中已經得到了證實,美國阿波羅十五號飛船登陸月球后,做了類似的物理實驗,進一步證明了伽利略的正確性,後來也很有很多人做過羽毛與鐵球在“真空”中同時落地的實驗,這些實驗其實本身就已經說明了質量與慣性無關。不過,他們在做這些實驗時卻忽視了2個問題:其一,這些實驗所用的物體體積大小差距不大;其二,在距離和時間都很短的情況下,是很難測出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的。但假如在真空中的實驗用的是體積相差很大(百倍以上)的物體,那麼,將會觀測到另外一種景象——體積小的物體將會比體積大的物體最先落地(建議讀者能幫助提供這樣的實驗),這將證明了物體的慣性與體積有關而與質量大小無關的結論。

此外,根據上述極限粒子理論,物質只有在等量的間隔時間連續在其周圍發生空間凹陷的情況下,才能勻速運動,否則,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運動的物質也將會因為極限粒子的阻隔而不斷降低運動速度,從而無法勻速運動。因此,所謂物質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而能保持勻速運動的說法,是一個根本性地錯誤。

可惜的是:此後的牛頓和直到當代的人們仍然在謬種流傳。

(二)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沒有意識到物質運動的最根本原因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合=ma (單位:N(牛)或者千克米/秒^2)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原始公式是:F=d(mv)/dt(參閱〔13〕)。其含義為:動量為p的物體,在合外力為F的作用下,其動量隨時間的變化率等於作用於物體的合外力。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以t為自變量、p為因變量的函數的導數,就是該點所受的合外力,即: F=dp/dt=d(mv)/dt。因此,也叫動量定理。而當物體低速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為不依賴於速度的常量,所以有F=m(dv/dt)=ma。

牛頓第二定律說明了如下幾個問題: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F、m、a對應於同一物體;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逝;牛頓定律只在慣性參照系中才成立;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都能各自獨立產生一個加速度,各個力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於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

從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可以看出,當物體受到外力時,物體將產生運動。在這一點上,他是正確的,但這只是物質運動的外在原因。而當物體沒有受到外力時,其物體的加速度a為0,這將只能使物體處在靜止或勻速狀態中。很顯然,牛頓完全沒有意識到極限粒子的時空作用,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意識到造成物質運動的更根本原因。因此,牛頓第二定律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將特別體現在微觀世界和極限世界中。

(三)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的諸多缺陷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表達式:F=-F'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包括如下含義: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有其它物體和它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力體現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們是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出現,同時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產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應該說,牛頓能站在純自然的角度上,對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描述還是非常細緻到位的,但問題在於:他沒有意識到物體之間能夠產生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沒有意識到傳遞物質相互作用的媒介,這會使其得出很多錯誤性結論。牛頓運動定律是建立在絕對時空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超距作用基礎上的。所謂超距作用,是指分離的物體間不需要任何介質,也不需要時間來傳遞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相互作用以無窮大的速度傳遞。 現在看來,牛頓當時的分析是非常簡單粗糙的,下面將用統一信息論分析一下。

物體運動是需要空間的,物體不可能超越空間而在非空間中與另外的物體發生作用,而空間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連接而成。這樣,物體之間的作用必然要通過極限粒子才能發生作用,極限粒子也就是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媒介。當物體A接近物體B的時候,物體A必先對這兩種物質之間的極限粒子產生動量作用,而這些極限粒子便會通過位置移動,0距離地將這種作用通過一層層極限粒子再傳到其B物體上去。當物體B在接受到這種傳遞作用後,也會產生相應的位置移動,但這個移動需要其佔有新的空間。不過,物體B由於受當時原有狀態的慣性影響,而一時難以完全進行等量位置移動。這樣,由於物體B不能產生相應的位置移動,此時將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其一,阻隔極限粒子對空間的擠佔,從而對極限粒子產生反彈,而這種反彈又會通過一層層極限粒子傳到物體B而造成反作用;其二,將它們之間的一部分極限粒子擠出其位置;其三,通過分解其極限粒子的辦法擠佔空間。這樣,在整個物體A和物體B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我們將會得出如下幾種結果:

(1)物質的作用力傳遞是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力的傳遞媒介是極限粒子;(2)由於極限粒子是以最短的普朗克時間進行傳遞的,因此,力的傳遞速度是光速;(3)由於上述原因,物體B的反作用力應該低於物體A的作用力。甚至不存在反作用力。

可見,在極限世界中,牛頓第三定律是不成立的。即便在微觀世界,也存在不適用的情況,如對於運動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牛頓第三定律就不適用了。實驗也證明:對於以電磁場為媒介傳遞的近距作用,總存在著時間的推遲。牛頓力學體系的上述缺陷也隨著物理學的深入發展而逐漸暴露出。

需要強調的是,這兒所說的造成物質運動外在的動力只是宏觀物質之間的機械力,但它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基於極限粒子的時空現象。而其它所謂的電磁力、強力、弱力、萬有引力、浮力等等,都不過是極限粒子所帶來的時空現象,因為本質上並不是力。

綜上所述,自然界所有的運動根本上都是由於極限粒子的所造成的時空現象所致,而所謂的各種力的本質也是基於此,牛頓力學體系由於沒有認識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因而存在根本性錯誤。

七 相對論存在諸多缺陷

牛頓力學體系的錯誤最先為愛因斯坦所認知,並由此確立相對論,但其並沒有克服牛頓力學體系的根本性錯誤,而仍然帶有明顯的直觀性特點。同樣,量子論也存在類似的缺點。

(一)相對論沒有認識到物質的基礎性構成和物質的真正始基

相對論建立之初,正是原子內部構成被剛剛揭開之時,電子、中子、質子、原子等微觀粒子作為最新發現的 “基本微觀粒子”,具有構成其當時最先進物理理論的因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是在當時的理論背景下形成的,這使其不可能具有更加超前的理念意識。因此,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量子論都無法認識到物質的始基構成和物質的最基礎構成。

(二)相對論仍然無法回答自然世界中“為什麼”的問題

相對論具有自然科學的通病,當遇到問題不能解釋時,總是首先通過製造概念來設定新的物質,來完善其理論,相對論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不能解釋光在任何參照系中的光速不變及作為宇宙極限速度的原因

相對論認定了光速的存在,也認知了光速在任何參照系不變的現象,但卻不能說明光速的這一現象及形成原因。統一信息論認為,在實在宇宙中,由於極限粒子是構成時空的最基礎單位,能量子是以極限粒子為載體進行傳播的,且這種傳遞是以彼此為0距離而沒有時間間隔的一個個接力進行的;而極限粒子的極限長度和形成所需要的極限時間,恰恰形成了宇宙極限速度並造成光速在任何參照系的不變。

2.不能揭示質能關係式形成的根源

相對論只是說明了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卻不能解釋質量與能量子相互轉化的根據,對此,統一信息論做出了合理的解釋——通過極限粒子的形成與分解實現其與能量子的相互轉換。

3.愛因斯坦的空間彎曲理論是為了迎合自己的廣義相對論而進行的理論假設

空間彎曲理論只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設想,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宇宙時空是平直的。不過,愛因斯坦提出時空彎曲理論說明了他也發現了所謂引力理論的弊端,這使其思想包含了超越現代科學的可貴理念。

八 量子力學走向了死衚衕

科學理論本質上是面向客觀世界的,儘管在認知過程中也避免不了主觀的影響,但科學理論在原則上必須堅持客觀性立場,這是科學的基本態度。不過,正當我們醉心於現代科學的成就時,猛然發現現代科學居然也在悄悄地脫離客觀性立場,開始轉向主觀世界了。在科學界,我們發現許多現代科學工作者會經常在毫無根據地情況下將其他不同見解的理論打成“偽科學”或“歪理邪說”,而當面對用科學理論也解釋不清楚的問題的時候,則就含糊其辭地主觀猜測性解讀予以搪塞,或者乾脆將其打成“唯心主義或宗教”拒絕解讀。即便那些一線的自然科學家經常會犯一個習慣性錯誤,由於他們總是特別傾心於客觀物質世界,而不能像哲學家那樣去認真甄別主觀與客觀的問題,往往會把一些主觀性較強的問題當成純粹客觀的問題,所謂的“實證科學”就反映了這種心態,但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實證”,因為人的任何認知、證明、判斷都是離不開主觀性的,可他們總會在一個發現合乎自己觀點的推斷時,就堅持認為已“實證”了。

當一種理論體系面對不能解釋的問題而往往採取粗暴臆斷、主觀猜測等方式對待的時候,那麼就說明這種理論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正在走向沒落過時,而今的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則恰恰越來越明顯地呈現這樣一種狀態。正是基於這種缺陷及其認知水平與時代的脫節,導致了現代科學開始逐漸背離客觀世界,這種情況尤其體現在量子力學上,特別是“量子疊加”以及“量子糾纏”的荒謬解讀等等,已將量子力學推向了死衚衕。

(一)逐漸陷入主觀相對性泥淖而不能自拔

早在相對論提出後,現代科學就逐漸產生了一股相對性主觀思潮。如有人就根據狹義相對論,得出了時間變慢的結論,而事實上時間變慢的這個觀點是基於一個主觀相對的錯覺:當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時,你周圍的那些以光速運行的信息就顯得相對慢了。也即是說,這只是時間相對變慢,而不是真的時間變慢,時間永遠都是一維的均勻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變快和變慢的情況,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維影響下,由於有一些人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卻把這種相對的時間變慢當做了絕對的時間變慢了,並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飛船中可以無限延長生命的結論來。不僅如此,相對主義思潮的湧動,也使得相當一部分科學大咖,完全超出客觀世界的可能性,甚至得出了超光速、時間倒流的純主觀性謬論。類似的現象在以下兩個問題上更加突出。

1、薛定諤的“妖貓”正在擾亂科學界

在這種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量子力學也被進一步帶入主觀世界,這兒首先涉及到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這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該試驗的目的是把微觀 領域的量子行為推演到宏觀世界。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才能確定。

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為了顯示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認識和理解,他們將能這種體現貓生死疊加的疊加原理視為量子力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並用以說明波函數的性質。如果ψ1是體系的一個本徵態,對應的本徵值為A1,ψ2也是體系的一個本徵態,對應的本徵值為A2,根據薛定諤方程的線性關係,ψ=C1ψ1+C2ψ2也是體系一個可能的存在狀態。這也如果在這個狀態下對可觀察量A進行測量,測量到的A值既有可能是A1也有可能是A2,相應的概率之比為 |C1|2/ |C2|2。A在三維全空間的平均值為

這樣,在數學公式的包裝下,疊加原理看起來很像一個科學命題,這是最能迷惑人心的地方,但其錯誤性也是經不起分析的。“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的錯誤就在於將客觀世界加入了主觀性因素,並將這種主觀性因素或主客觀混合的東西當作客觀性。他們的邏輯是:觀測前的貓存在生死疊加的疊加態,如果不觀測就無法發現真實的情況,但觀測後又會因為觀測而改變結果。於是,他們就認為這種主觀性觀測以及疊加態等都屬於客觀實在的東西。薛定諤說: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既死了又活著!要等到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貓的生死由觀測者看到的第一眼決定!)。這本來是明顯摻雜主觀判斷和客觀實在的大雜燴,現在被一勺燴並油炸包裝後搞出來了一個很荒唐的邏輯!按照這種邏輯,如果這種貓本來在裡面已經死了二百年,而事後醫學也證明其死了二百年,他們也會認為貓的生死是由觀測者看到的第一眼決定的。

薛定諤沒有搞清楚:觀測者第一眼改變只能是觀念性的東西,所坍縮的也只是“貓既生又死”的這個觀念,而根本沒有可能改變或決定貓本身的生存狀態。

顯然,薛定諤犯了自然科學家通常的錯誤——把一些主觀性問題當成客觀問題對待。按照薛定諤的這種邏輯,我們還會把世界上所有問題都可以看成疊加態,將得出如下十分荒唐的結論:

任何人都存在生死疊加狀態,人的死亡是被觀察者(看一眼)殺死的,

任何人未出生前都是男女疊加狀態,是男是女是由接生者(看一眼)決定的,

任何人都存在安全與不安全的疊加狀態,因此恐襲不是恐怖分子的責任,而是觀察者(看一眼)決定的,

.........

顯然,這是一組相當邏輯混亂的謬論。薛定諤這種理念並不新奇,在以往的很多中外被稱之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都有類似的觀念,比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休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的“物是感覺的複合”。“薛定諤的貓”其實與這些觀念如出一轍,都是主觀主義的陳詞濫調,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無非就是觀念決定一切,只不過用量子力學包裝了而已。但主觀主義往往在邏輯上往往並沒有什麼問題,相比而言,薛定諤的貓明顯是個詭辯,甚至連詭辯都算不上,但是為何有人還是提及這個問題且居然把其納入科學範疇哪?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這個問題是由世界著名科學家薛定諤提出的,故儘管荒唐,但足以能攪亂人的思維;其二則是基於量子力學的侷限性所致。

我們知道,疊加態與狀態、性狀、特徵等現象都屬於主觀對於客觀世界的描述,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東西,是不能作為真實的客觀世界去對待的,也即是說:世界上本不存在既生又死的情況,這種狀態最多隻能存在於人的主觀想象中,而這種想象也是不可能影響到客觀世界的。但是,由於自然科學家一直沒有認真甄別“實證”裡面的主觀性因素,再加上有許多人蓄意玩弄邏輯詭辯,將本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結果在提出“薛定諤的貓”時,便使得他們便感到很驚愕、很詭異。

2、“量子糾纏”的錯誤解讀褫奪了科學家的客觀原則立場

“薛定諤的貓”事件方興未艾,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誤解,卻幾乎將量子力學完全拉入了死衚衕。量子糾纏,或稱量子纏結,是1935年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提出的一種波,其量子態表達式:其中x1,x2分別代表了兩個粒子的座標,這樣一個量子態的基本特徵是在任何表象下,它都不可以寫成兩個子系統的量子態的直積的形式。具體而言,它描述了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2015年,據鳳凰網的一則題為《荷蘭科學家證實量子糾纏:物質遠隔萬里卻相互作用》的消息報道,在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報道:隔很遠距離的物體可以瞬間互相作用。科學家們把兩顆鑽石分別放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校園內的兩側,距離1.3公里,校園的兩側設有探測器。每塊兒鑽石含有一個可以俘獲單個電子的微小空間,此空間具有一種稱為“自旋”的磁性,然後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脈衝來糾纏,並測量電子的“自旋”。另外,兩個電子之間的距離確保做測量的同時,信息無法以傳統的方式交換。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能夠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兩個電子糾纏起來,然後在它們之間傳遞信息,其結果是它們彼此之間不獨立。

量子力學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現代科學並沒有從堅持客觀原則立場出發,去認真深入地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客觀根源,事實上基於現代科學侷限性,科學家們可能也無法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也應該堅持客觀性原則立場,將這個問題作為“未解之謎”暫時予以懸置,但結果卻是:自然科學再一次發生了主觀轉向。就在他們完全無法解讀這種在他們看來類似於“超自然”現象的時候,薛定諤的那隻“妖貓”卻趁勢活躍起來,中國的科學院院士朱清時自告奮勇,用愛因斯坦曾經提出的“糾纏態的手套”予以解釋。他說,我們從北京買了一雙手套,把手套中的一隻寄到香港,另一隻寄到華盛頓,那麼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還是右手戴的?誰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開一看,是左手的,那華盛頓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為手套是左右配對的,這是個規則。一旦寄出去了,寄的過程中不確定,但是一個人只要觀測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還是右手的,另一個人不用觀測就知道了。這個解釋明顯牽強附會,這是在根本沒有搞清楚“量子糾纏”現象是否具有更深層次的物理原因的情況下,就強行將“量子糾纏”與一個主觀判斷等同起來,並進而將這種主觀判斷視為一種物理現象,甚至使之成為了量子力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基於此,朱清時還進一步解釋了量子隱形傳輸——瞬間傳輸,同理,他的所謂瞬間傳輸仍然不是基於物理原因,而還是這種主觀判斷。

(二)認知侷限性及認知體系落後於時代需求

現代科學是與大工業時代相適應的,而今人類已經進入了包涵信息時代在內的新文明時代,此時的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早已經與時代相脫節,其整個認知體系已經過時落後。仍然以量子力學為例。

1、量子力學的認知侷限性

量子力學的衰變似乎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這首先體現為量子概念的混亂上。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從而很好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的實驗現象。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這是個劃時代的偉大貢獻。量子英文名稱量子一詞來自拉丁語quantus,意為“有多少”,代表“相當數量的某物質”。在物理學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例如,“光的量子”(光子)是一定頻率的光的基本能量單位。而延伸出的量子力學、量子光學等成為不同的專業研究領域。其基本概念為所有的有形性質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數值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地任意取值。至此,量子的概念還是比較清晰明確的,不過,其後概念外延被指向了所有的原子和亞原子等所謂的微觀粒子,但這些基本微觀粒子還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單元嗎?顯然不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早已經成為共識,比如夸克就比中子、質子更為基本,可是夸克就是最基本的嗎?現代科學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卻仍然把原子及亞原子等微觀粒子統一規定納為量子範疇。量子概念如此的命運,此後的量子力學發展命運可想而知。

量子力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但這個理論模型正確嗎?或者接近正確嗎?作為一種最基礎學科能夠解釋所有基礎問題嗎?大量的事實說明,量子力學根本談不上正確或不正確,更不可能解釋所有基礎問題,比如他們無法解釋四大作用力的根本成因,甚至也無法合理解釋類似於熱、溫度、爆炸等基本的自然現象,只是通過自造的力、熱量、熵等概念以及一些近似模糊正確的數學公式予以搪塞。如此這樣下去,量子力學逐漸喪失客觀性特徵而走向相對主義、主觀化傾向也是必然的了。

量子力學認知侷限性主要體現在其認知水平和深度只能侷限於微觀世界,而微觀世界雖然比宏觀世界更為深層和基礎,但仍然侷限於真正基礎物理世界的表層現象,量子力學不能認知到比微觀世界更為基礎的極限世界,因此其進步作用只能體現於一時,最終會因為其錯誤百出而走向主觀相對主義的衰敗老路。人類的認知進步往往是革命性的,21世紀更是需要最前沿視角及最先進認知方式,而這是無法為以量子力學及相對論為兩大支柱的現代科學所能具備的,人類認知必須進入一個更加前沿的新時代,必須有更加合理先進的全新認知方式取代現代科學,統一信息論正是基於此應運而生。統一信息論基於21世紀的前沿視野、絕對客觀主義的進取態度、完備的合理化體系,打開了宇宙最基礎的世界——極限世界,將人類的認知水平從宏觀領域、微觀領域深入到了極限領域,徹底克服了量子力學的缺陷,拆穿了四大作用力的時空假象,解構並揭示了標準模型根本錯誤。

2、“量子糾纏”的實質為“量子互動”

“量子糾纏”這種現象存在嗎?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當然是存在的,但這種現象與主觀無關,而是完全來源於客觀世界,只不過現代科學不能解釋這個問題而已!以下分析將告訴你:“量子糾纏”的實質為“量子互動”,這種現象稱之為為“量子互動”更為合理。

量子為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元。依據這個定義,量子只有兩種:其一,是作為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的極限粒子;其二,是作為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非物質存在單元的能量子。根據統一信息論所發現的雙子定律,整個宇宙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0距離疊加而成,物質之間根本不存在“真空” (質量較小的極限粒子所構成的物質被誤以為“真空“)。這樣,宇宙所有物質都會聯結為一個整體,這就造成一個必然的結果:任何極限粒子的形成、移動或被分解消失,都會引發整個宇宙的聯動,而由於極限粒子之間都是沒有間隔的、零距離的,因此這種聯動完全不需要時間,這就像如果要移動一塊石頭的其中一部分,就會使這塊石頭同時整體移動的道理一樣。這也就是說,無論兩個極限粒子在宇宙中相距多麼遙遠,由於他們整體性的關係,一個極限粒子的變化將必然即時影響到另外一個極限粒子。基於此,如果人類能夠精確測定極限粒子的變化,甚至可以實現即時通訊。不過,由於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大約小於質子中子等基本微觀粒子的60個數量級,如此之小的移動距離是根本不可能為人類所感知到的,但其對微觀世界和極限世界的影響已經足以使“量子糾纏”成立了。

可見,所謂的“量子糾纏”不過是量子之間互動的一種普通自然現象而已,“量子糾纏”也根本就不是一個速度和時間概念,而是一種普通的物理現象。但由於現代科學理論工作者受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等傳統理論侷限性的制約,在不能認知到極限粒子的基本屬性以及物質之間不存在任何“真空”而零距離接觸等全新的物質觀的情況下,致使他們根本無法合理地“量子糾纏”現象的成因,而只能用所謂的“糾纏態”或“疊加態”等主觀性概念予以說明,也有的把這種現象杜撰成幾倍、數十倍的超光速現象。統一信息論解釋該現象就顯得非常簡單清楚,“量子糾纏現象”仍然屬於客觀的物理現象,該現象源於極限粒子的相互作用。

至此,我們應該基本明白量子力學走向主觀相對主義的根源所在了。正是基於上述種種侷限性和時代落後性,量子力學無法解釋一些超出自己認知水平的所謂“詭異”現象,但又不甘心被視為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只好越過物理世界,用主觀性觀念、相對主義方法予以猜測性地強行釋疑,但這早已經不是客觀務實的科學態度了。不過,量子論的能量子概念的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就在於其為統一的信息論產生奠定了觀念基礎

九 弦理論是自然科學的另類畸形版

以標準模型和四大作用力為模板的現代自然科學出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問題,特別是至今無法自圓其說而建立其大統一理論,使得現代科學理論體系漏洞百出。弦理論正是基於這種現實情況橫空出世的,企圖以此解決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基本問題,但綜合各方面分析發現:弦理論並非是一種合理的認知體系,甚至連解決自然問題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其理論架構更多的體現了一種主觀上硬性堆砌的形而上學特徵。

(一)弦理論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弦理論”這一用詞原本包含了26度空間的玻色弦理論,但在出現超對稱性的超弦理論後,“弦理論”一般專指“超弦理論”,原本意義的弦理論則被稱之為“玻色弦理論”。

弦理論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是建立在人類長期時間所積累下的深厚實驗和經驗的基礎上的,其產生動因完全是來自於一個偶然的事件。1968年,Gabriele Veneziano為了尋求能描述原子核內的強作用力的數學公式,就在一本破舊的數學書裡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歐拉公式,他以為這公式能夠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強作用力。期後,Leonard Susskind)根據Gabriele Veneziano的發現,將這歐拉公式進一步理解為一小段類似橡皮筋那樣可扭曲抖動的有彈性的“線段”。於是,所謂“弦理論”就這樣在匆忙中誕生了。

不難看出,弦理論的產出是很偶然的,具有明顯的先天不足。弦理論不過是一種主觀理論嘗試,僅僅是出於一種解讀願望而建立,幾乎沒有任何實驗和實踐基礎,也沒有已知或未知的的事實予以驗證。不過,創建者及後來的推行者卻是自得意滿,以為這個理論似乎能夠更好地說明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於是就進行了推廣及宣傳,而許多人也只是出於一時好奇,在並沒有進行很好甄別的情況下,就接納了這種理論,這或許只是基於獵獲新奇的從眾心理吧。

(二)二維的“弦”如何可能抖動出三維的萬千世界?

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弦理論最開始是要解出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他們認為包含正反夸克、正反電子、正反中微子等等等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四種基本作用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動的能量絃線所構成,而各種粒子彼此之間的差異只是這絃線抖動的方式和形狀的不同而已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由此他們進一步認為,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線”所組成,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支持一定的振盪模式,或者共振頻率,其波長準確地配合。

但問題在於,這二維的“弦”是如何向三維的空間過渡的?二維本就是數學上的觀念產物,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有二維的客觀存在,更不可能會發生二維的客觀存在居然可以“抖動”情況。但是,“抖動”顯然是三維物體才能完成的動作,既然“弦”是二維的,它怎麼又可能像三維物體那樣“抖動”? 退一步講,即便假設有二維“弦”的存在,那麼,它又是如何向三維空間過渡併產生三維物體的?可見,弦理論在聲明“弦”的所謂“抖動”時,就已經把二維的“弦”進行三維的觀念架構了,這事實上就已經預先埋下詭辯的伏筆了。這分明就是徹頭徹尾的主觀臆想,毫無邏輯性,具有明顯的自相矛盾的特徵。

(三)多維空間及多元宇宙論的荒謬性

為了使弦理論成立,創立者還需要更多的主觀臆想理論予以協助,於是,便提出了所謂的多維空間和多元宇宙理論。他們發現,為了滿足弦理論自圓其說的需要,必須要至少將空間維度擴張到十個維度才能基本滿足,認為由此還可以使引力與量子力學互相兼容。弦理論假定,宇宙中所有粒子都被侷限在一個四維的膜宇宙中,而膜宇宙又漂浮在一個更高維度的體宇宙裡。1990年代,愛德華·維頓提出了一個具有11 度空間的M理論,認為在時間維度(嚴格說時間根本不是維度)外,超弦理論的時空維數為10維,所以還需要有6個額外的維度需要加入對於這個理論。出於迎合弦理論架構的需要,多維空間和多元宇宙觀就正式出籠了,但這些觀點更不可信。多維空間實際是基於一個可笑的邏輯,有關這個問題在本節第十三部分敘及;而多元宇宙則同樣不具備理論上的可能性,有關這個問題在本書第三章第四節涉及。

弦理論之所以會吸引這麼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目前人類知識體系的匱乏,而把弦理論誤當作解決根本問題的終極理論。據說,除了引力之外,量子力學也通過自己的理論描述了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三種基本作用力,而弦理論則不過是在想象中認為自己解決了引力問題。至於弦理論能不能成功的解釋基於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質所組成的宇宙以及應用到“黑洞”、“宇宙大爆炸”等,還需要同時用到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極端情況。可以看出,弦理論連目前天體發現的基本物理都解釋不清楚,且還需要藉助於在統一信息論看來已經過時的自然科學理論,才能有更好的解釋。很顯然,這種理論本身在出爐時就明顯帶有矛盾和過時性。同自然科學一樣,弦理論也根本上沒有認識到能量子與極限粒子的相互轉化方式,它只是模糊地描述了能量絃線的抖動造成物質產生的理論推測,至於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以及時空的構成則根本沒有涉及。

弦理論理論當然也有其價值,比如可以啟發思考、深化思維、教訓借鑑,但是,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則就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了。弦理論的建立根本上並非是建立客觀事實的原則立場基礎上的,其理論建構是為了出於自圓其說的目的而建立,而這種建構不是基於客觀事實,而是是根據自己架構理論的需要而決定如何設定客觀世界,即是說弦理論需要什麼理論能夠自圓其說,那就加入什麼主觀臆造的理論因素,根本不考慮客觀世界。簡而言之:弦理論罔顧事實,沒有把客觀世界作為第一齣發點,完全是為了美化自己的理論而建。因此,弦理論的建立失去了科學的那種堅持客觀事實的基本立場,毫無科學精神,最多就是一種現代人的主觀空想推論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非要拿弦理論納入科學體系的話,那麼其必然是畸形的。

弦理論其實非常具有形而上學的特徵,這種特徵主要體現在其不具備客觀現實性的玄幻色彩上。由於所謂的“弦”看不見摸不著,可以通過任意的主觀發揮和臆測進行各種解釋,這就像許多大預言一樣,反正大家也不能進行實踐驗證,但由於語言晦澀難懂,各種解釋總會有一款相對比較符合大家系心理習慣的解釋,甚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給我們展示出預見性能,這恰似形而上學。

十 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精神及“超自然”現象

科學除了存在上述缺陷之外,還表現在對精神及“超自然”現象解釋的無能和無知。

這首先表現在對精神解釋的無能。科學在解釋精神現象時,總是從物質主義出發,把精神看成是物質的屬性和機能,精神產生於物質,這使得它們在解釋精神問題時,不能根本性地認識到精神的非物質屬性。精神和物質雖然都是客觀存在,精神也的確是宇宙長期演化的結果,但前者是非物質、非實在,而後者是物質實在的,它們顯然具有兩種不同的屬性,物質和精神在其演化中必然存在兩個相互依存的演化系統,而不能使精神直接從物質中產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僅僅通過物質層面去解釋非物質的精神層面哪?通過統一信息論的論述,我們看出:物質不僅不能單純性地演化出精神來,反倒物質是作為非物質的能量產生的。由此可見,科學儘管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很多解釋精神和人類社會現象的學科,但其在精神的認識上卻基本是本末倒置的。基於此,人類的社會科學不可能有很大認識上的成就。

其次,科學在解釋UFO、球形閃電、麥田怪圈、鬼擋路、靈魂等等所謂的“超自然”現象的無知,也充分體現了其侷限性。由於現代科學至今都沒有認搞清楚最基礎的能量子、信息等層面,一旦自然界出現涉及最基礎層面現象時,就顯得非常無知,只好把其歸結為“超自然”現象,或者乾脆公開承認為“不能解釋”現象而束之高閣,而這本身就違背了科學的所謂求知、求真、求是的態度。

現代科學雖不能解釋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現象,但卻從不認輸,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釋的問題時,就往往以“無稽之談”、“不科學”或“迷信”等莫須有的罪名予以推脫或打入冷宮,這本身也反映了科學不能勇敢地正視現實的事實,也背離其一貫堅持的實事求是的立場。

十一 現代科學不能根本上應對自然災害和主導自然

人類具有極其苛刻的生存條件,相對於無限浩瀚的宇宙,科學技術根本不具備征服宇宙的潛質。人類時刻面臨著各種可能性災變。從宏觀角度上看,銀河系、太陽和地球本身可能隱藏著許多人類已知和目前根本無法預知的毀滅性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很難確知是否會在某一瞬間爆發;從微觀角度看,人類本身也存在一些自我毀滅的可能性,比如戰爭,比如大規模的病毒瘟疫。所有這些因素都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

人類要想根本性地消除這些潛在的威脅,就必須首先從根本上認知人類的精神自我,並通過技術來為人類自我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從現有的科學技術來看,由於其只能從事外在的實在物質技術開發,而無法觸及人類自我及自我安全保護技術。因此,科學技術不能使人類根本性地對抗自然災害,也不能為人類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解決最基礎的生存問題。由此可見,人類要想根本性地對抗自然災害並徹底解決生存問題,需要我們首先要建立超越科學的終極性理論體系,並通過該理論體系完成對科學技術的根本性超越,從而能夠對抗自然災害、並徹底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

十二 巨大的負面作用

科學造就了近代社會的技術輝煌,有利地加快了主體程序的內化速度。不過,由於工具理性的負面作用,科學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其積極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科學也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消極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的負面作用顯著增大,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所帶來的災難,科學難辭其咎。科學的巨大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種負面作用主要暴露在兩個方面。其一,科學的工業化進程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其二,面對各種危機(也包括自身帶來的危機),科學卻無法提出根本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由此可見,科學具有許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後天的科學家們又根本沒有認識到這種不足,卻總是在下大力氣為其理論體系做些修修補補的粉飾工作,這必然導致自然科學的畸形化發展,其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在技術層面上,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已近極限,分析的方法已經很難在實物分析的基礎上有更大突破,自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已近百年,科學就再也沒有什麼更大的理論突破。而由於哲學的終結,科學也失去了強有力的依託。此種情況就已經告訴我們:建立在以實物分析為基礎的科學的作用以近極限,人類必須尋求新的超越實物分析的知識方式來代替科學。這主要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科學的物質實在觀嚴重限制了科學家們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另方面,則是由於缺乏信息時代的理念背景。

十三 錯誤百出的科學觀念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人們發現即便經典的科學理論也是可以被懷疑甚至被否定的,相對論出臺後,科學界逐漸掀起了相對主義思潮,許多人甚至認為科學理論是可以進行隨意的思維加工的,出現了多維空間、空間彎曲、時間變慢、超光速等奇談怪論,本來這些東西經不起深究和邏輯推敲,但是由於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被認為是現代科學大師,再加上很多人將其渲染為“前沿”,於是居然成為了先進理論。筆者認為,這是典型的謬種流傳,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無比的後患。基於統一信息論,我們發現了流傳於科學界的如下六大錯誤科學理念。

No.6 多維空間

主張多維空間(包括四維在內的四維以上空間)其實就是基於一個十分簡單可笑的邏輯遊戲——完全是一種數字隨意想象。這種想象是這樣的:既然有零維的點、一維的線、二維的面、三維的體等空間,那麼為何不應該有四維、五維.......等以上的空間?(潛臺詞:他們認為這樣才公平合理)。為此,他們通過隨意的思維加工改造,居然把這種主觀杜撰的空間提升到了十一維。可是,為何不能鼓吹到十二維以上哪?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思維的肆意加工能力只能將多維度想象到十一維了,否則將會繼續杜撰下去,但是證據哪?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和邏輯事實來支持這種毫無根據的觀點。

多維空間觀念錯誤的根源首先在於,他們沒有正確理解空間概念,空間本義就是基於物質實體的存在方式,而維度不過是數學上用來度量的主觀數學觀念,現實中並不存在,零維、一維、二維等也根本不屬於空間範疇。其次則是基本的邏輯錯誤,將主觀想象的觀念等同於客觀現實,事實上,除了零維外,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獨立的標準一維空間、二維空間,他們需要依附於三維空間才能存在,否則,這些維度甚至連觀念上也無法產生,更不用說客觀存在了,至於多維空間更是如此。

根據統一信息論,宇宙所有物質存在都是有一個個極限粒子零距離連接而成,宇宙根本不存在沒有任何物質實體的所謂“真空”。極限粒子只可能形成3維、4維、5維的宇宙空間。其中由三稜多面體構成三維空間的情況有三種:極限粒子為正4面體、正6面體、正12面體,但就空間結構的穩定性和維度的簡單適用性而言,3維空間的極限粒子應該以正6面體的正方體最為穩定簡單實用,最能夠體現物質形成的自然化過程,宇宙也由此也構成了標準的宇宙三維空間。

No.5 超光速

宇宙只有兩種存在,一種就是三維的物質實體,一種就是零維的、作為非實體物質存在的能量(表現為光、電磁波、場)。這兩種客觀存在通過相互轉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宇宙。但宇宙賦予這兩種客觀存在的屬性是截然不同的,能量只能永遠以光速的形式存在,而物質實體則只能以低於光速的形式存在,後者可以無限接近於光速而無法達到光速,除非物質轉化為能量。為何如此?只能說不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宇宙恆定的天然屬性,除非有不屬於前兩種的第三種存在,但這種存在連理論上的可能性都沒有,因為實體物質存在和非實體物質存在等兩種存在已經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存在了。

超光速觀念同樣也是基於數字隨意想象:既然速度是可以不斷增加的,那麼為何只能限定到光速?有人就不信這個邪,為了成名成家的一己之私,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通過各種方式來企圖推翻這一宇宙恆定的天然屬性。2011年9月22日,意大利物理學家在OPERA實驗中發現了一種超光速的中微子,如果實驗數據確鑿無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將會受到挑戰。OPERA的此次實驗由位於意大利中部山區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與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合作進行,實驗結果基於對16,111次中微子測量事件的觀察, 標示出了中微子的旅行速度以40322.58分之一超出光速, 為現實中宇宙速度的極限。這是一次最接近他們主觀願望結果的事宜,一時間欣喜若狂,但結果哪?該實驗最終被認定為錯誤,主要是測量人員的技術失誤,於2012年6月8日向世界公佈實驗失敗。

No.4 時間變慢

根據狹義相對論,有些人就得出了時間變慢的結論。事實上,愛因斯坦所說的只是時鐘變慢,而不是時間變慢。時間變慢的這個觀點是基於一個主觀相對的錯覺:當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時,你周圍的那些以光速運行的信息就顯得相對慢了。也即是說,這只是時間相對變慢,而不是真的時間變慢,時間永遠都是一維的均勻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變快和變慢的情況,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維影響下,由於有一些人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卻把這種相對的時間變慢當做了絕對的時間變慢了,並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飛船中可以無限延長生命的結論來,甚至還有許多人認為:在超光速的情況下,還可以時間倒流,人可以就此返老還童了。

No.3 空間彎曲

空間彎曲觀念主要來自於廣義相對和黎曼空間理論,愛因斯坦正是受黎曼空間的啟發,才得出空間彎曲結論的。黎曼空間即曲率不處處為零的空間,也稱為彎曲空間。黎曼空間理論把歐式空間看成一種特例,而黎曼空間才是常態,現實中果真是這樣嗎?為了讓人們相信黎曼空間的存在,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假設——

“在一艘宇宙飛船裡,有人在仔細觀察附近的一顆行星。這顆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深深的海洋覆蓋著,因此有著象檯球那樣的光滑表面。再假設有一條船在那個行星的海洋上沿赤道線朝正東方向行駛著。如今再進一步設想一下,這位觀察者根本看不見這顆行星,而只能看到這條船。當他研究這條船的運動路線時,他會驚訝地發現這條船走的是一條圓弧。它最後會回到自己的出發點,從而描繪出一個完整的圓周。如果這條船改變路線,航道就會變得彎彎折折的,不再是個簡單的圓周。但是,不管它怎麼改道,無論它怎麼行進,它的航線總是在一個球面上。根據所有這些事實,這位觀察者可能會推斷出,這條船被束縛在一個看不見的球體的表面上,而束縛它的力正是指向球體中心的重力。要不,他就可能會認為,這條船被限制在一塊特殊的空間裡面,這塊空間是彎曲的,而且彎曲成一個球形,從而迫使這條船走出這樣的路線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一個力和一種空間幾何形態之間作出選擇。”

愛因斯坦怎麼選擇的哪?他選擇了後者——彎曲空間,並由此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那麼,有沒有證據哪?據說,愛因斯坦用這個理論計算出水星的近日點進動幅度與當時的觀測值只有千分之二的誤差,一時轟動世界。愛因斯坦是這樣用相對論來描述水星進動的:水星最靠近太陽,這裡的引力場比其他行星所處的引力場強多了,時空也就彎曲得更厲害,形成一個陡峭的深井。特別是在近日點,水星不得不在那裡下陷得更靠近太陽,就像飛車在更陡直的井壁下滑了一段距離一樣,這段距離改變了它的軌道。因此,行星的運動不是平面運動,它們在空間裡轉圈的同時,還順著傾斜的彎曲空間下滑。

難道就這樣一個沒有很多證明的事例就能說明彎曲空間理論是正確的嗎?歸納法告訴我們,即便有大量的事實,也不能絕對肯定某一結論正確,更何況僅僅這樣一個很牽強的事例。事實上,能夠造成“水星的近日點進動”、“光線彎曲”等所謂視現象的動因很多,比如星際之間的光線可以通過大量的折射造成上述視現象,某一區域物質被大量分解成光量子的時候也可以造成類似的現象,卻為何就由此肯定彎曲空間理論正確?明顯的牽強附會!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19年,愛因斯坦的這一理論在一次日蝕中受到了檢驗,人們把太陽位於空間某處時靠近太陽的某些恆星的位置,與太陽不在此處時這些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比較,當時以為愛因斯坦的理論站住腳了,但這一結論卻在1967年人們對太陽的形狀所進行的精密測量時被打臉,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並不準確。

最新的發現更是否定了空間彎曲理論。1998年,美國、意大利等科學家通過在南極洲放飛的攜帶微波背景儀器的氦氣球實驗,用三角方法證明:宇宙空間完全是平直的。2001年6月,美國航天局發射MAP衛星到拉格朗日點上,用來進一步尋求宇宙空間的幾何性質,實驗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宇宙空間是平直”的結論。另外,也有人也通過理論證明,根本不存在“彎曲空間”。理論以及事實已充分證明了所謂的彎曲空間其實只是愛因斯坦想象出來的錯誤觀念。

No.2 標準模型

極限粒子的存在具有很多方面的依據,而極限粒子的存在一旦被確認,將會對科學導致災難性的後果——62種標準粒子模型理論是完全錯誤的,宇宙所有的物質(包括基本粒子以及錯覺感上的所謂空間)不過都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疊加而成的(參閱本書第二章“極限世界”)。

No.1 四大作用力

現代科學最大的錯誤觀念是杜撰了四大作用力。統一信息論將證明,四大作用力完全不存在,只是極限粒子與能量子相互轉化所造成的時空假象。

上述六大錯誤科學觀念中的前四種至今也還沒有納入科學界的主流共識,但是仍然還有許多認知淺薄者(包括部分科學界大咖),仍然堅持這些荒謬的錯誤理念,有的為了在宇宙開發中走捷徑,居然提出所謂打通“時空隧道”、開闢“蟲洞”等無稽設想。

與上述六大錯誤科學觀念中的前四種不同,後面兩種錯誤觀念卻已經成為現代科學體系的核心理念,並以此構建了現代科學體系,這似乎已成為定論。可以想象,統一信息論對此對此否定將會帶來多麼巨大的“衝擊波”,因為極限粒子理論徹底抽空了自然科學的所有核心和基礎,這必然導致現代科學大廈的徹底垮臺,將意味著完全依據標準粒子模型和四大作用力而建立的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是建立在錯誤理論的基礎上的,同時完全危及到深受自然科學影響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等。

十四 現代科學是臨摹真實世界的高仿品

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主要是在受西方的那種片面分析思維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由於忽視整體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使得整個西方科學越分越細,最終導致了西方科學的學科體系如毛細血管一般的龐雜,其複雜性、困難性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樣下去的結果必然使人類越來越偏離對宇宙本真的認知,最終有可能導致扭曲整個認知體系,進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除了分析思維的侷限性外,還由於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並沒有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上,或者僅僅是基於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性而建立一種近似正確的理論,而正是為了解決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錯誤或描述性偏差,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只好採取日益繁瑣化、分支化的方式來予以彌補,但這樣一來,將會導致日益片面化和形而上學化,使得科學大廈越來越多地走向越描越黑的畸形和沉重(以信息學、力學、電學為例)。

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是真理:“邏輯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事實上,簡單性原則在今天成為科學家們評價和選擇理論的一種標準,而這也符合著名的“奧康姆剃刀”原則。簡單性原則現在已經作為一條方法論原則,適用於所有的科學理論。王亞平教授在其《解析相對論》中寫道: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自然界之奧秘可以使人類耗費漫長的時間去探索,但是,一旦形成理論,它必須是形式簡潔、優美,道理簡單,可以理喻。

然而,當科學越來越主張這條簡單性原則時,自己卻並沒有按照這個原則去發展,而是走向了日益複雜的相反方向。以標準模型和四大作用力為基礎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僅缺乏邏輯上簡單性的東西,卻把科學體系搞得越來越複雜晦澀和支離破碎,其負面作用日益彰顯且無法解釋很多自然之謎,這很可能說明現代的基礎理論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缺陷,正是為了讓這個體系看起來還是完善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得已採取一種日益複雜化和科層化的方式以彌補缺陷,比如採取日益複雜化的數學公式和定理。事實也的確如此,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很多發現都忽視了實驗過程的主觀性因素,而很多數字都具有很多偏差,為了彌補偏差,他們又只好通過不斷修正各種公式定理的係數來予以糾正完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盲目確定了通過四大作用力和所謂的62種基本粒子構築的標準模型,卻搞不清楚四大作用力的形成機制,也沒有對所謂的基本粒子進行更進一步的深究,只是一味地用發明的力、電、磁、能、場等名詞臨摹性地描述大千世界,希格斯玻色子就是他們出於完美描述他們那種臨摹大廈的最後一塊磚瓦,但卻只是把所謂的力、電、磁、能、場等看成是自然天成的而不能根本性解釋這些現象形成的機制和成因。一句話,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在很多情況下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僅不能解釋很多未解之謎,也不能解釋科學理論自己發明的一些與力、電、磁、能、場等對應的基本現象,為了維持行將傾覆的科學大廈,他們現在只好採取日益複雜化和修修補補的方式予以維持,但這樣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

現代科學體系日益複雜化和科層化的趨勢也與真實世界的邏輯簡單性背道而馳,其貌似深奧的外表完全是由於其建立在錯誤的理論基礎上所致,據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代科學體系很可能遠沒有觸及真實的物理世界,而僅僅是一種臨摹真實世界的高仿品,而正是由於這種高仿品越來越逼真,使其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說明現象並進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輝煌成就,故由此欺騙了人們的認知,從而確定了被人類無上崇信的地位,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高仿品畢竟不是真實的東西,越是逼真的高仿品其潛在的危害性就會越大,人類不能任由科學如此發展下去,必須儘快通過建立更為先進的、完全切合實際的理論體系來揭開真實世界的深層面紗,以儘快從根本上解決科學體系的潛在危害性,而這種理論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必須要具備深刻而簡單明瞭的邏輯性特點,並能從最基本的層面將自然、社會、精神領域統一起來。目前,這種理論已經應運而生,這就是統一信息論。

統一信息論認為:整個宇宙僅僅有能量(子)和極限粒子兩種客觀存在,它們分別作為作為非物質存在和物質存在構成了整個宇宙的萬千事物;力、電、磁、場等只是人為虛構的物理現象,它們僅僅是極限粒子和能量(子)相互轉化時的外在表象而實質並不存在;異性極限粒子構成了實在物質,同性極限粒子構成了空間;極限粒子的發現,將使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計算都能夠做到百分百準確,宇宙以此構築了大千世界所有物質和時空現象,宇宙由此顯得極為簡單、透明,宇宙由此再無秘密可言;統一信息論以信息本原論、極限粒子論、主體程序論將自然、社會、精神統一起來,使生命、精神、社會等任何複雜的現象變得極為簡單明瞭並符合邏輯事實,同時也能夠比科學更好地揭示各種各樣的現象,且可以破解很多未解之謎。

統一信息論所有這些特徵都極為符合愛因斯坦關於真實世界的理論具有邏輯簡單性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