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安徽省檢察院發佈公益訴訟白皮書 超過95%的案件在訴前解決

三年來,通過訴前檢察建議程序和提起公益訴訟,共督促修復被損毀林地、耕地、溼地2028.9畝,挽回被非法開採的礦產資源總案值8012.7萬元,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氣汙染物的企業101家,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147萬噸,督促收回被欠繳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4.4億元,督促保護、收回國家所有財產和權益的價值2.3億元,督促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5.4萬千克、假藥和走私藥品3種。

9月14日上午,安徽省檢察院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安徽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的探索與實踐》白皮書(2015.7—2018.8)。白皮書透露,自公益訴訟試點開始三年多來,我省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132件,其中,訴前程序1907件,提起訴訟225件。兩年試點期間,共提起訴訟71件,系全國第四個全面完成最高檢試點任務的省份。公益訴訟工作全面開展後,全省共提起訴訟154件,居全國第二位。

三年來共提起公益訴訟225件

自開展公益訴訟試點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摸排公益訴訟線索3403件,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132件,其中訴前程序1907件,提起訴訟225件。兩年試點期間,共提起訴訟71件,系全國第四個全面完成最高檢試點任務的省份。公益訴訟工作全面開展後,全省共提起訴訟154件,居全國第二位。

在提起訴訟的225件案件中,行政公益訴訟98件,民事公益訴訟37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90件。目前,法院審結的116件公益訴訟案件中,生效判決支持檢察機關訴訟請求93件,18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調解結案,5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因訴訟中整改到位檢察機關撤回起訴。

其中,阜南縣檢察院訴阜南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違法行使職權案,促使違法使用近20年的垃圾填埋場被關閉封場,70餘萬噸存量垃圾得以處置。

安徽辦理4起公益訴訟全國首例案件

安徽省檢察機關先後辦理了全國第一例對市級行政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蚌埠市淮上區檢察院訴蚌埠市國土資源局怠於履行職責案

全國第一例對稅務行政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合肥市蜀山區檢察院訴合肥市國稅局怠於履行職責案。

全國第一例同時對兩個行政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金寨縣檢察院訴金寨縣商務和糧食局、金寨縣財政局不依法履行職責案。

全國第一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五河縣檢察院訴董某偉、董某亞涉嫌汙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受到了充分關注和肯定。

超過95%的案件在訴前解決

安徽省檢察機關嚴格落實訴前程序,堅持以推動問題解決為重心。對於發現因相關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及時提出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其中超過95%的案件得到積極回應,公益損害得到有效修復,案件未進入訴訟程序。

對於相關個人或單位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擬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前,通過在全國性報刊登載公告方式,建議有關機關或社會組織提起訴訟。葉某某將化工廢物露天存放,嚴重汙染環境,合肥市包河區檢察院通過訴前程序督促行政機關及時處理,共清運廢料及汙染土壤135噸。

通過公益訴訟挽回國家鉅額經濟損失

三年來,通過訴前檢察建議程序和提起公益訴訟,共督促修復被損毀林地、耕地、溼地2028.9畝,挽回被非法開採的礦產資源總案值8012.7萬元,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氣汙染物的企業101家,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147萬噸,督促收回被欠繳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4.4億元,督促保護、收回國家所有財產和權益的價值2.3億元,督促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5.4萬千克、假藥和走私藥品3種。

工作中,我省4件案件被評為全國典型案例,4個“全國首例”起訴案件受到廣泛關注,全省檢察機關共有12個集體、21名個人被記功表彰,其中被高檢院記個人一等功一人、集體二等功一個,六安市公益訴訟在行動被評為安徽省第二屆“十大法治事件”。最高檢先後組織在我省開展公益訴訟觀摩庭、邀請十餘名全國人大代表視察我省公益訴訟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