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小球联盟”。似乎NBA在不知不觉间就走入了一个新时代,传统中锋逐渐淡出联盟,大个子们不会投三分、打挡拆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会打挡拆会突破会欧洲步的小后卫们成了香饽饽。提速、三分、“魔球”成为NBA的主旋律。

到底什么是“小球”,有明确的定义吗?为什么以前就不流行“小球”呢?不会投篮的大中锋真的要被淘汰吗?改革与变化似乎没有明确的转折点与标志性事件,静悄悄地就来了。

首先要引出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优秀的传统中锋变少NBA才流行小球?还是NBA流行小球后传统中锋才被迫减少?

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球或大球(一般不这么说,只表示和小球相对的概念)。

一、“大球”和“小球”的概念

大球:选材要以传统中锋为主。需要高大、强壮、能在内线肉搏、背身单打、摘下篮板、保护篮筐送出盖帽的巨人。至于远投、高位挡拆和换防能力不作为硬性标准。说白了,速度可以慢,但吨位要足,能往里凿。

球队以低位进攻为战术核心,中锋作为战术发起点,由内而外。

外线球员负责给中锋输送炮弹,持球突破和高位挡拆不作为主要进攻选择。

节奏较慢。

小球:需要兼备持球组织和单点突破能力的外线球员,进攻以高位挡拆为主要发起方式,低位背打比例很低。

内线球员需要运动能力出色,擅打挡拆,能远投拉开空间,最好要能换防小个子,不太需要背打技巧,

由外而内,外线进攻作为牵制点。节奏快,三分多。

二、传统中锋的历史地位

传统中锋在今天的时代越来越少了,而在历史上,大中锋们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溯到上古时代,中锋们一直是引领时代的杰出人物。

50年代的湖人王朝的领军人乔治麦肯,是NBA第一代中锋。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60年代是毫无争议的凯尔特人王朝,主教练是著名的红衣主教奥尔巴赫为,球队灵魂人物是现在每年总决赛MVP颁奖时都会出现的比尔拉塞尔老爷子。他和张伯伦的故事像神话一般被后人传诵,他们的中锋对决也早已传为佳话。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70年代NBA来到群雄纷争的乱世,十年里有八个不同球队获得冠军,其中6个总决赛MVP是中锋球员获得。虽说乱世,但70年代真正的王者还是要说是天勾贾巴尔,他在十年里获得六次常规赛MVP,和张伯伦、拉塞尔并称为NBA历史最杰出的三大中锋。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当然,远古时代中锋吃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NBA从1979-1980赛季才出现三分线。也就是说,之前的几十年里,即便你从后场把球扔进篮筐也只算2分。那么道理就很简单了,离篮筐越近威胁越大,内线大中锋一定比小后卫更容易把球放进篮筐。

三分线刚刚诞生时并没有很受欢迎,上个赛季的火箭是NBA历史上第一支全赛季三分投篮多于两分的球队。

但在八九十年代,一支球队一场比赛出手10次三分已经算很多了。毕竟人们接受新鲜事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7.25米的位置命中投篮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当时不被当作主要进攻选择。

NBA为了鼓励多投三分,还在90年代一度缩短过三分线(后来又改回来了)。不过主要原因不在于三分不好投进,而是中锋在禁区的威胁依旧很恐怖。

80年代前期是湖人、凯尔特人和76人三足鼎立,湖人有贾巴尔,76人迎来摩西马龙后成为NBA历史最卓越的球队之一,在1983年总决赛4-0横扫湖人。凯尔特人也有酋长帕里什和麦克海尔坐镇禁区。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摩西马龙和J博士)

90年代四大中锋名震江湖,二十一世纪初邓肯和奥尼尔瓜分了6年里的5个总冠军,04年的活塞也有双华莱士筑起禁飞区。

杰出内线球员的相继涌现使得联盟保持了“以内线为核心”的建队思路。

三、规则的改革史

以及,NBA过往的一些规则也对外线球员不太友好。

对手部动作吹罚的标准:以前NBA允许把一只手搭在对方的躯干上,在不侵犯对手的情况下适当干扰,给突破手们造成不小麻烦。

非法防守:一句话解释,“防好你自己的人,别管闲事”。非法防守规定只能夹击持球人,不能夹击无球人,让协防变得很困难,不能离自己防的人太远,更不可能形成区域防守,像现在比赛里常看到的,比如勇士的格林会有意选择防一个进攻能力稍差的球员,目的是随时帮队友协防,有时他甚至会提前站到库里身后观察局势,一旦出现库里小防大的错位,格林会第一时间叫开库里,自己去防,库里可以轮转换防到格林本身要防的人,像这种策略在以前是不允许的。限制协防和区域防守就导致单挑的机会变多,中锋背打就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外线球员守规则的限制,单打的比重远少于内线球员。

无防守三秒:很好理解,当时没有防守三秒,对外线突破影响不言而喻。

但到了21世纪,NBA施行的一系列改革逐渐削弱了低位背身威胁,同时也给了外线球员更多便利。

1999-2000赛季:背身5秒违例,著名的“巴克利规则”。背身运球不能超过五秒,这让那些习惯背身运球审时度势,靠屁股折磨对手,伺机而动的肌肉男们很头疼,间接削弱了背身的威胁。

2001-2002赛季:取消非法防守,允许联防,但增加防守三秒违例。这是一个直接削弱大中锋的规则,当时奥尼尔在禁区过于惨无人道,联盟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巅峰的鲨鱼不给人活路。允许联防,意味着在低位接球后会面临更多的协防和夹击。增设防守三秒间接给外线突破手更多直杀篮下的机会,巨人们不再能死守禁区守株待兔了。

2004-2005赛季:彻底取消handcheck,外线防守不能上手了,突破手可以肆无忌惮的展示进攻才华了。

以及,外线球员的美好时代来临了:

纳什蝉联05和06年两个MVP。

韦德和帕克两个突破型后卫分别拿到06和07年总决赛MVP。

2008-2011四年里有三个状元是组织后卫。(罗斯、沃尔、欧文)

顶级外线得分手们的数据直线飙升,命中率提高,出手数增加。

可以看出,联盟是有意削弱内线威胁,鼓励外线队员作为进攻发起点,降低低位背打的比例。

如果比赛总是沉下节奏,中锋肉搏要位,接到球再一下下往里凿,节奏会变得缓慢单调,不利于观赏性。大中锋都堵在内线,外线球员没空间突破,三分又投的少,看多了会乏味。相反,小后卫们蝴蝶穿花的运球,挡拆后百变多样的处理选择,快节奏,多投三分,似乎更有利于提高比赛流畅度,增加观赏性。以及,随着奥尼尔老去、姚明因伤退役、霍华德伤病增多,联盟最后一批传统中锋退出舞台。

进入后卫当道的小球时代后,大中锋们的必修课变成了挡拆、投三分、甚至下快攻,从这个角度看,培养出传统中锋的可能性也降低了。没有恩比德、考辛斯的天赋和技巧,谁敢逆水行舟呢?

四、如今的勇士和当年的太阳有何区别

NBA真正全面流行小球风格是在2015年勇士夺冠之后,勇士夺冠之前,人们还在质疑“靠水花兄弟毫不讲理地投三分也能拿冠军?”

毕竟在21世纪初,德安东尼和纳什的天作之合造就了那支华丽无比的太阳队。在今天看来,他们是时代的先驱,在流行慢节奏的年代玩起快打旋风。那时NBA流行一句话:进攻赢票房,防守赢冠军。说的就是太阳吸引无数拥趸为之疯狂,但终究抵不过防守至上的铁血军团们。所以2015勇士正名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靠快速反击、传切投三分、不打低位也能拿冠军。

然而2015-2018的勇士真的和当年的太阳一样崇尚进攻吗?

德安东尼和纳什合作了四个赛季(2004-2008),这四个赛季里,太阳的进攻效率全部位列联盟首位。但防守效率分别排名全联盟第 16、16、13、16。只有一个赛季在联盟平均值以上。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而勇士呢?科尔到来后同样是四个赛季,进攻效率分别排名第2、1、1、1。和当年的太阳一样,每年都是进攻火力最凶猛的球队,节奏快,三分多。但勇士这四年的防守效率分别位列第1、4、2、9。

一目了然,勇士不仅精通进攻,防守也是联盟顶尖。唯一掉出前5的就是上个赛季,四全明星先后经历伤病,若保持健康或许防守效果会更好。

NBA因何流行“小球”?传统中锋为何越来越少?

所以,当年的太阳和今天的勇士都在小球体系中成为冠绝全联盟的进攻强队,但太阳因为阵容偏小,过于追求速度,放弃了一部分防守强度。而勇士在保证进攻效率的同时兼顾了防守,是真正的攻防兼备的标准强队。

如此看来,“进攻赢票房,防守赢冠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过去,在如今的小球时代,进攻变得更加重要,但只有赢得票房的同时兼备防守,才能获得冠军。

本文主要探讨“小球”的由来和联盟规则的改革,没有吹哪一方的意思,就事论事而已。后面勇士和太阳的部分只是作为延伸,两队有很多不同,但都是以小球风格而闻名与联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