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山东省茌平县是中国百强县之一,拥有世界五大铝业之一的铝业集团。茌平历史悠久,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可追溯于龙山时代甚至仰韶时代,拥有龙山时期古城群,是历史上鲁西冀东的区域中心。公元前221年,秦朝置县,茌平成为中国首批县之一。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茌平的黑陶是龙山时期的遗产,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中华文明史上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的代表之作,被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原始文化的瑰宝。1997年,作品"九龙薰"被山东省委、省政府作为香港回归礼物赠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1998年,"浮雕龙瓶"在南斯拉夫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国际金奖;2004年,"岁寒三友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命名为"中华黑陶第一瓶"。近十年来,茌平黑陶20多种作品被国家事物管理局定为"国礼"。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茌平黑陶的原材料是黄河淤泥。

黑陶的特点是硬、脆。

黑陶与瓷的最大区别就是,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不高于1000度,而瓷器烧制须高于1000度;瓷器施釉,而陶器不施釉;再者,陶器渗水而且不透明,而瓷器不渗水。

在工艺制作上,制作陶器需要经过拉皮成型、磨光、刻花等10余道工序。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凤舞华夏

茌平黑陶的传承:

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的东部做考古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城子崖遗址

1930年11月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学家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组成了考古队,对城子崖进行了首次发掘。

1931年专家们对城子崖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以黑陶为主,特别是一种蛋壳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现地处章丘县龙山镇,所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蛋壳黑陶杯

茌平是当时龙山时期的重要区域,茌平的黑陶制作技术也是精美无比。

但是,由于黑陶制作工艺复杂、烧结难度难以掌握,3000年来一直处于失传状态。后来黑陶被考古发现以后,通过61年的不懈努力,其制作工艺才于1989年被研究破译。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考古发掘的原因,它不仅使我们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远古时期的遗存,还能使我们掌握其背后的艺术。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制作:莅平黑陶选用的黄河故道(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茌平位于古黄河流经之地)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为了使黑陶这一中华瑰宝得以长足发展,1996年成立了山东省聊城市黑陶研究所,突破远古时期的限制,将黑陶发扬光大。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除了黑陶,还有剪纸——

1993年,山东省茌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5年,茌平县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

2006年年底,茌平剪纸被纳入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途径: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实地参观。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历史由来:

茌平民间剪纸艺术的由来与发展众说纷纭。无论是源于民俗和传说,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剪纸已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程。

茌平县文化馆马延成强调,考究茌平剪纸艺术发展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不能忽略——公元14世纪初的茌平县,曾是饱经战乱之苦的重灾区。元末16年的战争,使茌平变成了一片废墟。《茌平县志》记载:“当时居民十亡八九”,后来,明朝统一天下,推行“移民垦荒”政策,茌平从山西洪桐县迁来了大批移民,从洪武四年到二十九年的26年中,文字记载比较明确的就有15次迁民活动。历史上,茌平曾是南北陆路的交通要道,南北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茌平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茌平剪纸艺术的斑斓多姿,使茌平剪纸艺术既具有本土历史的积淀,又具有东西南北不同风格的融会贯通。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在风格上,茌平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的剪纸,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每每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的剪纸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非遗在身边——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在1982年10月山东省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中,茌平剪纸展三64幅,占剪纸部分的五分之三。1985年,全国举行民间剪纸展览,展览会会标雄鸡剪纸就出自茌平老剪纸艺人之手。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还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