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檢驗檢測行業“融資難”?專家開出破解“良方”

9月5日-6日,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暨展覽會於舉行。作為第三方檢測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年度重要活動之一,本屆論壇以“跨界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政府機關、檢驗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的1100多位業內人士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先進檢測技術的發展推廣、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智能檢驗等議題,推動檢驗檢測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首次開設了“聯盟與創新”、“醫學檢測”等分論壇,深入探討檢測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等方面的熱點話題。由中檢啟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檢啟迪)承辦的“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分論壇” 就是以“資本護航、惟物惟新”為主題,圍繞檢驗檢測初創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策略、創新模式及投資市場偏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檢驗檢測相結合、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等行業議題展開討論。

中檢啟迪常務副總經理、啟迪科技服務集團投資總監趙天立做了題為《檢驗檢測產業化的平臺思維》的主題演講。他指出,隨著檢驗檢測檢疫市場的逐漸放開,中小檢測機構數量逐漸增加。結合宏觀環境和中小企業的自身提點,趙天立提出,中小檢測機構面臨著融資能力、市場拓展、政策稅務等方面的挑戰。對於上述現狀的原因,趙天立認為,民營中小檢測機構受限於公司規模,在信息收集、合規經營、專業人才培養上弱於國企、民營上市公司,致使中小檢測機構不能瞭解金融機構的投融資產品及審批策略,也無法滿足金融機構盡職調查對企業的要求。融資過程中產生了較高的時間及機會成本。

趙天立進而提出,需要建立平臺化思維,通過對接專業服務機構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通過對接金融機構採用最合適的金融產品,最終實現公司做大做強。中檢啟迪就是運用平臺化的思維,構建了技術成果、孵化載體、金融工具三位一體的創新型成果產業化平臺。經過大半年時間的建設,該平臺搭建了相對完善的功能空間。通過園區運營、產業服務和專業服務,促進企業在共同的“物理空間”發生“化學反應”,同時引入第三方服務,進一步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化學反應”的力度。

結合本屆論壇的主題,清華大學跨界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劉輝做了題為《跨界·融合·助力——檢驗檢測產業領域發展》的主題演講。劉輝從現實狀況對檢驗檢測領域的挑戰出發,強調了跨界的重要性。他還表示,跨界融合就是要打破舊邊界、建立新邊界。具體而言,就是要遵循“打破固有思維,觀察外部變化,與外部的環境相適應,感受自身的轉變,洞察到未來的方向,隨後採取行動”的邏輯,實現企業的發展。

劉輝提出,企業跨界融合的背後是人的融合,通過政策環境人才、資本運作人才、科技創新人才三者間的融合,打破企業的固有狀態,從而打造檢驗檢測領域的新動能。

畢馬威中國創新創業共享中心首席合夥人吳劍林具有服務中國科技企業20多年的從業經歷。他做了題為《創見未來·融資策略淺析》的主題演講。結合國內資本市場十幾年來的發展,吳劍林總結出成功的股權融資特點必須包括:可行的商業計劃、適當的融資時機、合理的融資金額、完整的團隊組建、篩選的融資對手、規劃的股權方案等六大要素,他還輔以案例展示,生動地闡釋了創新創業企業如何進行股權融資。

啟迪金科(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洪文做了《用科技點亮中小企業的金融世界》的主題演講。他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出發,系統性地分析出原因:中小企業難以有效進行風險控制。他以金融科技企業的從業人員的角度,提出瞭解決的途徑:通過打造中小企業金融共生系統,提供金融機構可參考的風險評估模型及數據,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談及行業的未來發展,推廣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的應用已漸成業內共識。中檢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璽就此做了題為《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在檢驗檢測行業中的應用》的主題演講。他不但系統闡述了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方向及趨勢,而且貢獻了如何通過跨界創新,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檢驗檢測行業智能化、標準化發展的“方法論”。

此外,與會專家、業內人士還通過圓桌會議,傳達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範區聯盟的產業佈局、發展經驗、引導政策和支撐服務等信息,幫助園區、機構、企業、從業者建立鏈接,推動檢驗檢測產業聚集,形成檢驗檢測產業發展合力。通過創業者分享,交匯檢驗檢測行業創新發展思路,匯聚融合創業者、投資者、機構和高新技術園區,推動檢驗檢測行業突破傳統發展方式,形成檢驗檢測產業創新發展新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