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从幼儿园开始的超前学习,当真有必要吗?

暑假快结束了。养孩子的朋友,松了一口气吧。

不光时间精力有盼头了,就连钱包都迎来了曙光。从前说过年是最花钱的时候,现在的形势是,暑假两个月才是终极大BOSS。还在上幼儿园的,放假只能塞到托管班,大一点的,就还有数不清的兴趣课,考级,比赛,夏令营……

费用嘛都不算很贵,一节课也就两三百。办卡还打折,一次交几千就能省好几百呢!参加比赛再加几千,夏令营再几千,出国的话稍微要贵一点……

有谁这两个月收入大于支出的?举手看看。

在这种形势下,还鼓励啥二胎啊?就凭一个生育基金?不知道专家做没做过调查,一个家庭要拿到多少份「生育基金」,才够支付养一个娃的成本?

花钱都还是小事。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炫耀了。我女儿今年幼升小,有的朋友知道,我给她选了一所民办小学。新生家长会上老师强调:「不准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的补习班!」理由是:就你们补的那些拼音算术,以后课上都会学到,一点都不难。但是万一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补没了,再要重新培养兴趣,就难了。

这学校啊……真是没白选。

有这句话做定心丸,别人我不知道,我是真的就给孩子放飞了。

毕竟可以省钱是在为孩子的长远未来着想呢!

补习班的风气,现在愈演愈烈。

尤其是在暑假,家里有一个幼升小的孩子,感觉越发明显。以前是走在路上送个气球,邀请孩子听课,现在是每一个同龄孩子的家长群都聊个不停。

我倒不是反对补习班,更不反对早期学习。我之前给女儿报的英语课,现在也在继续学。课外学习并不一定会破坏兴趣,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但这个事情可能已经开始过度了。

现在的教育不断给人这种印象:要趁早,越早越好!恨不得幼儿园毕业就要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赢在起跑线上。这违背了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把儿童2-7岁的年龄段定义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只能通过语言、模仿、想象和形象绘画来认识世界,尚且不能理解抽象概念,或进行逻辑运算。主要的优势在于模仿和记忆能力很强。

教他们的东西,他们可以通过记忆照葫芦画瓢。但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现在还达不到。

这种理论当然也是基于统计数据。或许有少数天才,可以另当别论。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言,超出其年龄段的早期教育,除了让他们死记硬背一堆字母组合和操作步骤之外,最大的效果,恐怕就是在他们头脑中植入这样的概念:

学习= 很难+ 死记硬背。

我之前也吐槽过,有的英语班对幼儿园小朋友教自然拼读。a有几种读音,e有时候是不发音的,什么时候y是元音,什么时候是辅音……小孩子记住了一大堆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没有道理的)规则。看起来赢在起跑线上了。但是你猜,孩子会不会觉得【英语】很有趣呢?

加上钱的因素就更麻烦。有的家庭把收入的大头都花在孩子补习上,然后强调:「爸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给你交学费!你还不好好掌握!」

这句话尤其伤人。它把阶层固化,安全感缺失一类的社会议题,压在孩子身上,变成孩子的焦虑。本来学习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现在还变成了一件沉重的事,一件集全家的命运与希望于一身的事。这样的重压,有几个孩子扛得住?

学习= 很难+ 死记硬背+ 父母的高额投资。

对,适度的焦虑是有助于提高绩效表现,但是过高的焦虑绝对是反效果。「必须掌握好!」在这样的高压下,大多数的人反而没办法表现到最好。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做不到的后果」上,反而无法去关心事物的本质。

还是拿英语举例。学龄前的孩子学英语,我认为最掌握的就是一个概念:

跟不同语言的人沟通,是轻松的事。

这就够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形成这样的认识,比一切知识都更重要。至于说发音标不标准,词汇量多少,语法规则准确与否,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是否加了s……都是第二位的,记得住当然好,记不住也不会死。

反正后面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学呢。

我女儿上了一年多的英语课,掌握的句型没几个,能表达的意思却很多。主要是敢说。遇到不会的词就用中文代替。再不行就打手势,总之会有办法让人理解。几个月前我带她去小学面试,得知要面试英语。我比她更焦虑。

我问她:「你听不懂怎么办?」

她淡定地说:「就直接说听不懂呗。」

我愣了一下,然后想,对啊!我仍然对交流心怀恐惧,她则不然。尽管我的英语能力比她强很多,但我见到外国人,还是会退缩,会想「我能否听懂每一句话?能否准确又流利地表达每一个意思?」但我女儿不怕。在心态上她是比我更成熟的英语使用者。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拿来用的啊。

哪怕连比带划呢?能沟通,这就够了。

有了这个基础,我就相信她在学习上的潜力。哪怕暂时懂的不多。

接下来,我又要开始推荐课程了。

什么东西都不学,肯定不现实。如果要适度地学一点什么,在幼升小阶段,推荐我家孩子上的「魔力耳朵」。在线英语课程有很多,我再三推荐这个课,也是我给孩子这个阶段唯一报的网课。主要是因为,它没那么像「上课」。

首先是不难。其次是很活泼,都是五颜六色的小动画,跟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用手指在iPad上画画,连线。去年还是电脑,今年就有iPad版本了。iPad这个东西对小朋友意味着什么你们知道的。这个变化真的是触及灵魂。

这个课最突出的效果,就是孩子几个月之后就会开口说英文,完全是出于自发,不需要刻意要求。你用英文跟她说话,她会自然地用英文回应。

那就是在英文场景里玩出来的。

所谓的「课」,就是大量的动画,游戏,情境对话。都是根据生活场景设计的,不但好玩,而且实用。每一个句子都是为了与人交流。老师都是北美外教。外教有一个好处,他们绝不会把英语看得有多高等和复杂。从他们身上,孩子会发现英语就是接地气的东西,用来「玩」的东西,而非需要刻意「学」的东西。就是跟iPad背后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一起,写写画画说说唱唱而已。

只不过大家都使用着另外一门语言。

对于那些有畏难情绪,不敢开口的孩子,魔力耳朵还在常规课程之外设置了一个21天跟读训练营。孩子跟着外教念情境对话,边演边说,几天之后发音就会越来越大声,再到声情并茂。家长录好视频,可以通过微信群获得老师的点评指导。每天练习,三周时间,口音都会变得惟妙惟肖。

在课程群里,很多家长都表示,唯独这个课程是不需要催着孩子去上的。反过来孩子还会催着大人预约,会上瘾。因为它就是换了一种语言的玩嘛。

这个课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性价比。四个孩子用一个外教,课时费更低,一节课算下来只要几十块,就算每周上三四节课,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负担。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的心态都可以更轻松。

轻装上阵,说不定孩子反而学得更好。

广告做完了。最后还想说几句价钱的事。

老实说,我一开始并不觉得,课程「不贵」会是一个卖点。因为大多数商品都有一种规律:价格下调,多少代表着品质上的某种妥协。而我们宁可在生活上委屈一点儿自己,也不能牺牲孩子的教育品质啊。——就要报最贵的课!

但随着我接触的父母越多,我越发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真的不差钱,一个月无论是花七八百给孩子上课,还是三四千,都不影响其他方面的生活水平,那种家庭报高价课程也许有其合理性。但我见到的情况常常是,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经占据了家庭的大头。极端的时候——比如说暑假——甚至让家庭入不敷出。这种情况就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了。

再好的课,再好的老师,都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我认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比例,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父母的焦虑感。一分钱不花肯定有问题,但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到孩子的教育上,甚至影响父母的生活,这种配置方式一定会带来过度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一定会传递到孩子身上。

哪怕父母什么都不说,孩子会感知到这种焦虑,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上个月参加了一场研讨会,跟几位教育专家一起。现场有观众提问,是关于幼升小的择校问题。家长问,怎样的学校是最好的?一位国外的校长说,他并不认为存在最「好」的教育,只存在最「适合」的教育。而是否适合,一定是跟家庭自身的情况相匹配的。所以只能是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如果追求绝对的「好」,说不定结果反而是「过」。体现在补习班的事上,那就是,并不是上的课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我推荐这个课,也是因为它「适合」我家的情况。既好玩,又易于掌握,价格也没压力。至于适不适合你家的情况呢?不如报一节试听课感受一下。

【声明】图文版权归源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