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本文由朱忠禮發表於2016年11月29日,原文標題為《我愛喜鵲》。原作者朱忠禮 (1935—)舒城縣城關鎮人。從事文秘等工作20多年,曾在《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新聞報道、思想評論、調查報告、散文特寫、經驗總結等約200篇。

我小時候,生活在外婆家,雖是舒城縣城,解放前城裡人少,做生意買賣的為多,城裡城外沒有機械化工廠,街上沒有機動車輛,家庭沒有家用電器,除過年平時很少聽到煙花爆竹的聲音,空氣沒有大的汙染。盛夏夜空,總是那麼明亮,“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每遇農曆七月初七夜晚,隨大人在院中乘涼,仰望燦爛的星空,外婆就會指給我看,在明亮的織女星東邊,有四顆梳子形的小星,她說是織女來不及放下的織布梳子。在一顆明亮的牽牛星前後,也各有一顆暗淡的小星時隱時現,那是牛郎和織女兩個可憐的孩子,牛郎用籮筐挑著他們,在尋找和追趕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天河隔在對岸的織女。他們這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得到了喜鵲們的同情和幫助,每年七月初七這天,喜鵲們就會相約著從人間飛向九天,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在鵲橋上相會。此夜更深人靜的時候,凡人如果凝神靜聽,就會聽見從天河上傳來的幽幽低訴的哭聲。故事和天象,使我從小對王母娘娘產生了惱恨,對喜鵲這種鳥兒懷有好感和敬意。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東方IC)

外婆家後門緊貼南門護城河邊,河埂上有一排約十幾棵胖柳樹,有三棵大樹上築有三個喜鵲窩,站在後院即可看到喜鵲飛來飛去。喜鵲經常落到小院的樹枝上、房頂上、牆頭上,不時地飛到地上草叢中尋找可食昆蟲。見到小孩子也不害怕,只是保持一定距離。喜鵲“喳喳喳”、“唶唶唶”的叫聲悅耳動聽,雖不能與畫眉、斑鳩、杜鵑鳥相比,但比貓頭鷹、烏鴉、山雀毫不遜色。喜鵲飛不高、飛不快、飛不遠,只從樹上飛到樹下,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上;有時飛到外婆家牆頭、屋頂,叫幾聲彷彿報個喜訊。它沒有蒼鷹的飛翔本領,能長時間展翅藍空;也沒有烏鴉背載殘陽,結隊盤旋成網狀的精彩技巧;但它飛翔姿態特美,像“大箭”一樣飛馳向前。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東方IC)

我小時觀察,喜鵲與人類很有緣分。無論是城市、鄉村,喜鵲窩都做在民宅不遠的大樹上,在居民附近活動,與人類和平共處,相安共生,人將喜鵲作為吉祥象徵,大人小孩都喜歡他們。喜鵲還是有害森林和樹木昆蟲的天敵,尤其是灰喜鵲。在我國北方,茫茫的白楊樹林海里,護林工作者養灰喜鵲作為護林隊伍。他們經常帶著成群的灰喜鵲深入林區,攻擊成片樹上的有害昆蟲。有時領隊的灰喜鵲,還飛到護林人員肩上,“喳喳喳”地向群雀發出攻擊指令。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東方IC)

有一年春天,護城河邊胖柳樹上有一個喜鵲窩被烏鴉佔領了,兩隻喜鵲戰敗被迫離開,在遠離窩的樹上棲身,忍受風雨煎熬。我和表兄看到都很氣憤,他一氣之下爬到樹上,將烏鴉趕走,將喜鵲窩拆掉。我站在樹下仰望他拆窩情景,枯枝雜物亂飛,灰塵霧成一團。表兄從樹上下來後說,喜鵲窩在樹下看不大,到跟前有大稻籮大,做在樹頭上的多杈處,形狀像球,窩底墊有樹葉、雜草、棉絮、雞毛、泥土等雜物,四周用枯枝、藤條攀成通花網圍著。枯枝勾杈相連,長短搭配,非常牢固,難怪颳大風時樹頭東搖西擺,喜鵲窩安然無恙。他的話使我產生了聯想,任何生物都有他們的生存本能,蜜蜂會築巢,喜鵲會做窩,老鼠會打洞,就連昆蟲和微生物都有他們居住的地方。他們在建“家”時,都是天才的設計師和高超的建設者。這是祖傳的呢,還是生來就有的?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我面對掉到地上的雜物,想到喜鵲做窩時付出的辛勞。那一枝枝枯枝,一片片樹葉,一根根雜草,一團團棉絮,一粒粒泥土,不都是喜鵲由遠到近、飛飛歇歇、用嘴銜著飛上大樹的嗎。這種頑強拼搏、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人類都有啟發。一個喜鵲窩由成百上千件材料組成,兩隻小喜鵲的艱辛可想而知。舉目遙看另外兩棵胖柳上的球形喜鵲窩,在藍天白雲下更是絢麗多彩,她不僅為大自然增添了美麗的風景,為攝影師提供了絕佳的鏡頭,也為人們平添了天人合一的遐思。

安徽舒城:老城志|解放前城裡人少無工廠 但從不缺喜鵲“喳喳”

今日尚存的護城河部分(束文傑 攝)

第二年春季的一天,我到後院去玩,忽然看到被拆窩的胖柳樹上又出現了一個興建中的喜鵲窩,還有兩隻小喜鵲銜著枯枝飛來飛去。是被烏鴉驅逐走的老喜鵲呢,還是老喜鵲的後代呢,還是看上這個好地方新來的呢?不管是何方來的,在我幼小的心靈裡都非常高興。


  • 來源:《江淮時報》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