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Bytom CEO段新星:監管有必要,但不要扼殺創新

Bytom CEO段新星:監管有必要,但不要扼殺創新

9月7號,Bytom創始人段新星應邀出席在上海舉辦的“2018朗迪金融科技峰會”,與來自世界頂尖的金融科技專家同臺對話。

段新星在主題為“資產通證化是必經之路?”的圓桌環節上,從行業生態的視角出發,與嘉賓們深入探討通證市場的合規化進程、市場結構優化的驅動因素,以及行業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花旗銀行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地區消費科技負責人Jayne Opperman、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會聯席主席兼院長貝多廣、度小滿金融(百度金融)副總裁黃爽、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世界經濟論壇金融創新負責人R.Jesse McWaters等重磅嘉賓也出席了本次大會。

段新星表示,談起監管,涉及到監管的目的。比如像比特幣、通證、加密的代幣或者現在我們所禁止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用技術手段或數字化手段產生了一定的金融屬性。

涉及到金融屬性的產品會涉及到金融風險,監管是有必要,而且會保護整個行業。因為金融監管可以防止金融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以及社會風險,否則,將會產生類似於以往互聯網裡面無序發展先是造成很大的泡沫,突然之間泡沫崩潰又造成比較惡性的群體性事件。

具體而言,在整個通證化和整個的區塊鏈裡面,尤其是裡面的通證帶來以下的風險。第一,涉及到用它進行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第二,用它進行非法融資。“94”以後,從央行五部委、七部委的文件可以看出來大體監管的方向,一個是做更好的KYC(瞭解你的客戶)和AML(反洗錢),然後進行用戶的認證;另一個是採用一刀切的方式終止非法募集風險的發生。

這兩個方面都是比較有效的,在整個行業的發展裡面,監管並不是扮演著一個壞的作用,是扮演著好的作用,產業裡面也應該擁抱監管。監管可以保護整個行業有序、穩定地發展,去掉一些並不是認真發展的企業,保護好的企業更好地發展。看他們的產品、技術未來怎麼樣在合法合規的方向下運作、發展,我覺得這個也是比較好的事情。

當然,在監管並不意味著停滯,在擁抱監管的同時,依然需要堅持技術創新,以及堅持產業帶給社會的一些正面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有很多的區塊鏈來服務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發揮作用,應用在在防偽、溯源等方面,監管並不意味著一刀切和禁錮。

提及資產通證化,段新星提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考量。首先,資產通證化是不是未來的必經之路?他認為首先要看資產通證化究竟給原有的東西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者有沒有帶來服務、價值的增加?如果通證化上帶來了更好的流動性,更好的使用和服務體現,更好的激勵機制,更好的可編程性,就比較適宜做通證化,因為本身投資回報率是正的。

大概在幾年前,在他最早接觸到到區塊鏈的時候,在成都的沙龍上問,也會問一個問題,以太坊為什麼需要以太幣?當時的解釋是,以太坊依然是POW機制,首先要產生一個激勵機制,這是產生通證的原因。

第二要使用以太坊服務的話,必須要有一定的代價,否則就有很多的垃圾交易和垃圾服務充滿整個網絡,要用這個通證讓它消耗一些東西,然後保證整個網絡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從內生邏輯來講,在整個以太坊網絡裡面有以太幣,整個邏輯就順了。

如果是強制的把一些並不需要通證的東西,或者並不需要通證類的資產硬加進去做成一個通證化,這個時候可能是有問題的。第一個問題有可能像我們最開始做的傳統企業的互聯網改造,很多的企業做了網站,然後把整個網站信息、團隊信息扔在上面,互聯網化已經完成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給公司、業務帶來很大的變化和幫助。實際上,要做這個事情,還是要理解它的實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個肯定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法律、政策和政府許可的範圍。比如說在中國,前一陣在互金協會以及監管部門提示的風險裡面,禁止一些提供行情的服務,以及為代幣或者通證提供定價類的服務。

但是現實依然還是有類似合法的行為,比如QQ中使用的Q幣和積分,它們沒有與法幣進行交易和定價的行為,它是合理的,某些企業的服務裡面可以打通這個環節,更好地促進它的流行,又不違規,還可以提升效率。

第三點,對國外來講,是不是做有代幣的通證化就是未來的道路呢?這也是有一定的歧義在裡面。現在也有一些公司,做一個通證加進去,或者完整的資產形式,證券化的形式,在美國的監管部門全部走完一遍把它認證為證券進行流通、運行,把合規流程做完後,裡面還有法律的問題。

就證券而言,某個項目有個幣,持有一個幣,用著用著發現它變少了,但是對於股票或者證券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持有某個公司的證券,在使用服務的時候發現股份變少變沒了,中間會產生很多法律、邏輯上的問題和訴訟。所以對整體而言,我們期待著技術更加完善,在未來服務更多的資產通證化,但也不能盲目的樂觀,也要看到現實裡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針對目前區塊鏈行業趨勢,段新星提出了自己見解。他認為整個市場的環境是一個較難去討論的話題,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預測到未來,預測到市場。如果要說個人的感官,他覺得大部分人認為現在已經是寒冬,但就個人判斷,寒冬還沒有完全到來,可能現在還是一個金秋或秋季的尾聲,這是他個人對於市場的一些判斷。

對於技術上的一些發展和產業的發展,為什麼今天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產生一個殺手級的產品,或者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誕生一個很穩定、很持續的一個繁榮?其實還是有很多技術上的不完善。

為什麼會有區塊鏈這個東西?它源於08年金融危機以後,大眾對於中心化的金融機構和集中式的金融控制裡面的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一些不良因素的反彈,在加密貨幣社區的努力下和在當時經濟因素促進下產生的比特幣,這些技術很早就有了,它在當時產生了創新的組合發生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而言,從宏觀角度來看,只實現了去中心化的財富,但實際上還有很多的東西,比如去中心化自帶寬、存儲、身份系統和名譽系統,以及去中心化的資產類的標識系統和追蹤系統,都還沒有完整徹底地實現。

所謂的現在這一套去中心的東西還是搭建在中心化的基礎之上,比如跟法幣進行的兌換,或者前面你存儲在某一個雲裡面,雲服務出現問題,相關的業務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看到了現在集中式的網絡裡面存在問題,比如說一箇中心故障點或者一箇中心的設備出現問題,會導致全局的癱瘓。為了實現一個平等的、分散的治理安全的網絡,把整個基礎點對點,整個網絡體系架構起來,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三、五年,五到十年都有可能。

第一點,目前有一些繁榮用了工程化回退的手段,既然不能嚴格意義上照著技術路線往前走,可以用產品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底層過於的分散和分佈的分權治理機構,必然導致效率的不高,在上面搭一箇中心化的6個或21個節點的認證機制,認證起來就快了,效率就提升上去了,如果有兌換不方便,就用集中式競價的方式解決交易的問題。

但這又帶來新的問題,比如它自己又成了新的中心化監管,或者不自覺地踩了監管、法律的紅線。不可否認,目前在區塊鏈上一些巨頭也好,公司也好,服務也好,甚至通證也好,運作也好,都是基於去中心化網絡的中心化結構,礦機、礦池、流通平臺、錢包、通證是中心,離原來的路有一定的背離,還必須要有很長的時間把底層的架構和設施繼續完善。

第二點,短期來看並沒有完全進入一個寒冬,這是第一個方面的理由。第二個方面的理由剛才已經提到了,雖然整個加密貨幣體系看起來有幾千億美金的規模,但是相比黃金的規模很小,相比幾萬億金融衍生品的規模也是非常小的。

有時候價格的異常和波動並不取決於它的自身,而是取決於外界和它的關聯程度,是否有人才、資金和注意力的湧入和撤出,這也是很關鍵的因素。近期看,大眾被教育了一段時間,不再盲目地進入,又沒有太多技術上的突破和注意力以及人才的湧入,它可能還會進入相對漫長的瓶頸期,再去迎來下一輪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