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最先提分手的那個人,也會過得不好麼?

很多人講述自己很後悔當年和伴侶分手的時候處理得不好,以至於讓對方非常痛苦,而他們自己也感到十分愧疚:“如果當時能處理得更成熟一些就好了。”而同時,也有粉絲在苦惱自己正希望和伴侶分手,但是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法可以降低對彼此的傷害。

最先提分手的那個人,也會過得不好麼?

分手的不同方式

對於分手者和被分手者都有影響

分手本身不單單會對被分手者產生影響,也會對分手者產生負面或正面的影響。而不同的分手策略,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1. 就分手進行交流 vs 不交流只撤離(迴避談論分手)

許多人會選擇“撤離”來回避去談論分手,比如,在告知對方“我們分手了”之後立刻逃離,或一言不發地消失,或者用明顯很假的藉口來解釋為什麼分手。因為對一些人來說談論分手是一件困難的事,他們害怕自己要面對伴侶的質問和糾纏,害怕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害怕自己成為傷害伴侶的“壞人”。

然而,如果分手者拒絕就分手進行交流,會對被分手者產生較大傷害。被分手者可能會不斷猜測是什麼導致分手者的離開,甚至產生“侵入性的想法”(即無法自控地想著和分手有關的事,自己想停也停不下來),試圖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被分手者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做到釋懷。

此外,由於被分手者會需要得到理由,來說服自己分手的合理性,他們也有更大幾率會去糾纏分手者,試圖要一個說法;也有些被分手者,會認為分手者不說清楚分手的緣由,就是還有挽回的可能性,因此還會反覆進行糾纏。

同時,對於分手者和被分手者來說,他們都可能喪失了修復關係以及自我提升的機會。雙方都沒有辦法從彼此那裡得到反饋,去了解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暴露出的問題,也就可能得花費更多時間才還會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不足,並針對性地改善這些缺陷。

相反,如果雙方可以就分手進行交流,坦誠地討論分手的理由。那麼雙方也有機會去了解關係解體中具體的問題,也許會發現還有修復關係的可能性;而如果確實沒有辦法挽回,雙方的分享與反饋都能幫助他們提升自我認識、改善自我。

此外,談論分手也得以讓雙方有機會表達與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談論原本可能在關係中壓抑住的真實想法。研究證明,如果分手者和被分手者有機會一起談論分手的理由,雙方在分手後的抑鬱感都會減少。

最先提分手的那個人,也會過得不好麼?

2. 分手過程中照顧對方 vs 分手中只顧自己

部分分手者會在分手過程中試圖減緩對方的負面情緒,比如使用溫和的口吻表達共情,以及主動自我責備(“都怪我吧”)等等。對分手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避免與對方的衝突,並能更好地自我安慰(“至少在分手的時候,我對你不錯”)。

但照顧對方的情緒也可能給分手者帶來負面影響。由於去試圖理解和考慮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會讓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發現,如果主動地進行自我責備,分手者會在失戀之後,更容易感到抑鬱,而更少地感到“如釋重負”。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過照顧對方的方式,來讓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發現,被分手者對這個方式的感受也比較複雜。有部分被分手者會覺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虛偽”,進而對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滿。比如,被分手者會認為如果分手者真的要照顧自己的情緒,就不應該提出分手;或者,被分手者認為分手者其實是用自責在掩蓋真實的分手原因。另外,也有

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話語,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撫,實際上降低了彼此的親密感。

但是,也有被分手者會感激分手者的體貼,會更願意在這段親密關係結束後繼續與對方成為朋友。然而,被分手者可能也會因此更長久地無法釋懷,他們會因為被分手感到憤怒,卻又無法釋放怒氣。因為被分手者會認為分手者已經對自己足夠好,所以自己沒有權利再去朝分手者生氣。

相反,如果分手者在分手過程中只顧自己的感受,例如直言不諱地表達不滿。被分手者會在當時感到非常憤怒,然而這種憤怒感有時能幫助被分手者更容易從失戀中走出來,因為在分手中受到的傷害,會讓他們更容易去接受“上一段關係對我來說並不夠好”。

最先提分手的那個人,也會過得不好麼?

3. 操控:迫使對方提出分手

部分分手者希望結束關係,但又怕自己將來會後悔,或者並不想去做主動傷害伴侶的人,因此他們會通過種種手段(比如被動攻擊,或者逐漸疏遠)來迫使自己的伴侶提出分手。這樣,分手者如果在將來後悔、又希望和對方複合時,由於Ta自己沒有提出過分手,所以Ta就不會背上“違背自己曾經的決定”的包袱。然而,操控是一種自私的做法,在本質上是因為分手者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分手帶來的衝突與痛苦,因此選擇逃避了結束關係的責任,而試圖將責任交給對方承擔

最先提分手的那個人,也會過得不好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