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同學群裡說話的永遠是那幾個人,而大部分人選擇沉默?

小子影


為什麼同學群裡說話的永遠是那幾個人,而大多數同學選擇沉默?

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同學群就是個小社會。社會里龍蛇混雜,各色人都有,同學群也這樣。只不過因為大家有過共同的歲月,共同的回憶,相對社會來說,要單純一些。


拿我來說,我有高中群、大學群,還有幾個由此分化出來的各種校友群。每個群的情況基本大同小異,無論人數多少,說話的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甚至有的群,經年累月,沒有人說話,已經沉入深海里,估計大家都忘了它的存在吧。

我是屬於年齡較大的那一類人,1991年高中畢業,1995年大學畢業。在我上學那時候,兩地之間的同學聯繫的主要方式就是寫信。那時候QQ還沒有出現,手機更別提了,哪像現在的小學生就開始建立班級群了!

俗話說,距離產生思念,產生美,這句話真有道理。我們畢業的時候,大家都依依不捨,以為一別就是永遠。

後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感謝科技的進步,QQ出現了,我的大學QQ群率先建立了,不過人數不多,有很多同學沒拉進來。那個QQ群,也經歷了開頭火爆,到冷清,最後沉寂的過程。是啊,該聊的話題都聊了,真沒有什麼話可說,而且大家都忙,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現實生活圈子。

然後大約2013年,微信開始普及,我的大學同學群、高中同學群相繼建立,大學群還好,就差那麼幾個人就齊了。高中群人數參次不齊,連當年的一半都沒有,還有中途退群的。

有的人,真是一別就是永遠了。

記得上學的時候,上過一堂印象深刻的班會,班會主題是20年後再相會。當時大家的想象力,無論怎樣豐富,可能也不會想到20年後我們會是這樣的光景。而且,人到中年,心態已非昨日,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已經很難再像學生時代那樣朝夕相處打成一片了,無論怎樣,都可以理解。

我在同學群中,是屬於比較活躍的那類人,是聊天的積極分子。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我混得有多好,有多顯擺,而是因為我性格活躍,特別喜歡聊天,再說從事文字工作的,通過微信聊天,不但能鍛鍊文字組織能力,而且能激發靈感,還能緩解寫作的疲勞。當然,每個群陪我聊天的基本就那幾個人。

據我觀察,在群裡習慣沉默的同學不外乎以下這幾類人:

1、當公務員,當領導的。這類人穩字為先,做事四平八穩,滴水不漏,信奉言多必有失。朋友圈他們基本都很少發,甚至不發,聊天也一樣。對他們來說,說是職業束縛也罷,說是矜持也罷,同學,已經成為他們記憶中的風景,默默地觀看,僅此而已。

2、性格內向,不苟言笑的。有的人不喜歡聊天,倒不是因為有啥顧慮和想法,而是他們本來性格就那樣。證據就是,如果你有事@他們,他們立馬就回話了。

3、數理化學得太好,文字組織能力稍差的。有的理科高材生智商超群,但是書面語言能力真的不怎樣,而在群裡聊天,也是一個考驗這種能力的過程。如是,有的人聊著聊著,慢慢的就選擇了沉默。

4、自覺混的不是太好,心裡有自卑情結的。同學群既然是個小社會,那麼彼此之間就有了差別,已經不再是學生時代那樣在一個起跑線上了。發展不是太好的,心裡有自卑情結,加上整天為生活奔波,沒有時間也沒有情緒來群裡聊天。

5、性格偏激,憤世嫉俗的。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大家身邊都有。他們想法走極端,比較陰暗。在他們眼裡,"同學會,就是心眼多的鑽被窩,心眼少的在嘮嗑,不多不少在亂摸,一個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往死喝。"其實,這個世界就是你見到的樣子,你心思怎樣,世界就以怎樣待你。

世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同學群也是這樣,無需求全責備。想想看,如果你孤獨無聊,想聊天的時候,還有什麼比在同學群裡,天南海北地侃大山更有意思呢?!

如果不想說話,就讓同學群靜靜地呆在那裡也挺好,畢竟,那是我們的一段難忘歲月,是我們的青春,證明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曾經青澀過,曾經愛過、被愛過……大家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