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80岁老人制“定盘星”60年,卖出20多万杆,如今赶一个集赚5块钱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拥有一门赚钱技艺,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图片中的这位80岁老人,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7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赶集卖秤。60多年,他制作了20万多杆秤,是赣榆颇有名气的制秤手艺人。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杆秤已经被电子秤取代,老人一天也赚不了几块钱,但难以割舍老感情。图为2016年5月7日,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谭湖村制秤人韦有言在观察杆秤秤杆直不直溜。

韦有言带着制秤家什到集市上出摊。赶集的人们好多都认识他,一位妇女拿着秤来找韦有言老人,请他学秤。对于制秤这个行当来说,校秤都是免费的。

一般买一杆杆秤,二、三十块钱,但现在买的人太少了,都去买电子秤了。修秤,也就是给杆秤点”星”,一次收费不过二块钱。一个大集赶下来,韦有言只能赚5块钱,为了多赚一点,韦有言只好多种经营,在大集上卖一点茶叶,一集还能赚个几十块钱。图为韦有言展示他当年出摊的的各种证件,还有当年的经营许可证。

杆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数千年。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首先是秤杆材料的选择和晾干,草木,木材质地硬而且又具有相当的韧度,是秤杆的首选材料。图为韦有言在家里给杆秤定星。

韦有言给秤镶上铜丝,也就是杆秤上面的铜星,定盘星的本意就是如此。从山上取材后,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晾干;然后是在秤杆上定好尺寸,包括要钉好三枚横针;接下来是在秤杆的头尾套铜管(用黄铜熔炼而成);最后是下针和钉秤花。

韦有言老人,祖宗三代以制秤、修秤为业。随着科技发展,杆秤渐渐销声匿迹,韦有言奔赴四乡赶集制秤、修秤,一天下来只有几块钱。手工制秤工序非常复杂,利润非常低,没人愿意学习,这让韦有言很担忧手艺失传。偶尔有几个村里的儿童跑过来看稀罕,老人就喜笑颜开的介绍起秤的历史。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能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对此,你觉得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古老技艺面临失传境地?欢迎文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