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導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在威力巨大的導彈背後,是大量研究者、工人和士兵的付出——這種付出甚至可能是生命的代價。特別是導彈研究第一代的工作者們,他們完全是技術的“拓荒者”,一切都等待驗證,一切都是空白,彷彿在一個雷區裡尋找一條前進之路一樣。沒有教訓,他們的犧牲將成為後人的教訓……俄國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就極其慘痛。

導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早期導彈燃料有劇毒

俄羅斯《舊戰場》雜誌在2017年底刊載了一篇文章,以介紹和回憶錄刊載的方式介紹俄國導彈研發的歷程和故事。“我們得感謝那些犧牲者,他們換來了今天俄羅斯強大的導彈力量。有些犧牲在今天看來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是荒謬的,但在當時——一片空白的當時,在緊急戰備的當時,誰也沒有辦法比他們做得更好。”作者在開頭就這樣寫道。實際上,俄國儘管有悠久的火箭武器歷史,但真正的導彈技術還是來源於戰爭結束後的德國。通過仿製V2式彈道導彈,俄國人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武器,而是從發動機、燃料、制導系統,甚至到導彈生產工序流程的初步認知。下一步的發展就需要俄國人自己探索了。

導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50年代最初的遠程導彈

最初仿製V2的被稱為R1式導彈,後來進行改進出現了R2式。到了50年代初,俄國希望掌握一種射程接近1000公里的中遠程導彈,也就是所謂R3式。執掌這個項目的是當時俄國年輕科學家戈爾涅夫——他是堪稱“俄國導彈之父”的科羅廖夫的得意門徒,在老師年老之際,也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刻。R3導彈一方面在氣動外形上下功夫,一方面則試圖採用新式發動機。除了發動機本身的技術外,新式燃料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戈爾涅夫也一直關注著新式燃料發展,並在1954年6月親自來到位於下諾夫哥羅德地區的燃料工廠進行檢查。

導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哪怕是現代,許多導彈燃料的加註仍需要徹底防護

新式燃料雖然燃燒效率更強,但同樣是劇毒和強烈腐蝕氣體,生產、運輸和加註環節都需要進行嚴格防護。戈爾涅夫和其他身著防護服的技術人員在頂部打開的燃料罐邊用特製儀器測試數據,但因為工作得過於專注,一腳踩空掉入了燃料罐中——10秒鐘後,整個人被徹底溶解,彷彿除了氣泡就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一樣。沒人敢去拉他一把——也來不及拉,因為為了工作和檢測活動的方便,走道旁是不設圍欄的。

導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而根據文章介紹稱,這種燃料在服役後,一名士兵在加註過程中因為防毒面具破損誤吸一口蒸發氣體,就導致整個呼吸系統的大範圍損壞,只能在病床上渡過餘生。這只不過是俄國早期導彈發展的多次事故的冰山一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