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留住重慶記憶!重慶市立法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留住重慶記憶!重慶市立法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2月5日,正在建設中的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

留住重慶記憶!重慶市立法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北碚金剛碑

留住重慶記憶!重慶市立法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磁器口古鎮

留住重慶記憶!重慶市立法保護名城名鎮名村

巫溪寧廠古鎮。

磁器口、慈雲寺、米市街……走在這些古鎮、街區,你會感受到老重慶的味道。作為擁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的名城,如何留住“重慶記憶”?

昨日,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下簡稱“《條例》”)將於2018年9月1日正式施行,街區、名鎮、名村、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將得到進一步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讓我們可以留住舊日時光,延續城市文脈。

如何管理?

三級管理,設保護資金

市規劃局副局長張睿介紹,截至目前,重慶包括6個歷史文化街區、20個傳統風貌區、18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28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1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8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74箇中國傳統村落、176處歷史建築、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等。

《條例》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內容,包括職責分工、保護資金、保護制度、規劃編制、建築修繕、保護利用。

以前,一個街區或者建築幾頭管理,職責不明晰。《條例》明確規定,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市、區縣(自治縣)、鄉(鎮)三級管理體制,以及各級政府的職責分工。同時,還規定了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文物主管部門、城鄉建設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

《條例》規定,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項目安排,將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專項用於保護和管理。

如何保護?

開展普查,進保護名錄

張睿介紹,《條例》建立了三項管理制度。

一是保護名錄制度,規定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等七類保護對象的認定標準及批准程序;

二是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制度,規定區縣政府要定期對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普查;

三是暫未登錄對象進行預先保護制度,區縣政府要及時書面告知所有權人、使用人及其保護責任,防止未登錄對象在申報過程中發生損毀。

此外,規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的強制性內容,應當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而且,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規劃,經依法批准後,可以作為規劃管理和建設的依據。

如何利用?

限制移拆,可合理利用

為了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更好的修繕,建立了保護責任人制度,由區縣政府制定年度修繕計劃,督促相關部門或者個人按照年度修繕計劃進行修繕。並設立宅基地置換制度,規定因保護需要統一管理使用的,所有權人可以另行申請宅基地建設自用住宅,促進集體用地的歷史建築得到有效保護。如果保護責任人承擔保護修繕費用有困難的情況下,可以向區縣政府申請資金補助及設計方案援助。

怎樣讓這些建築“活”起來,合理進行利用?

《條例》規定,歷史建築的利用,不得損害其文化形象和價值特徵。在符合結構、消防等專業管理要求和歷史建築保護規劃前提下,鼓勵根據歷史建築的特點合理利用。比如,可以用作社區服務、文化展示、參觀遊覽、公益辦公等。

申報條件

建成三十年以上,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構)築物,並且符合以下六個條件之一:

1.能夠反映重慶曆史文化和民俗傳統,具有特定時代特徵和山水環境地域特色;

2.與重要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歷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相關;

3.代表性、標誌性建(構)築物或著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

4.建築樣式、結構、材料、設備、施工工藝或者工程技術能夠反映重慶地域建築特點或者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5.建築形體、空間、色彩、細部和裝飾等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

6.具有其他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碼頭、渡口、索道、橋樑、隧道等建(構)築物。

小程序發動民間力量尋找

“歷史建築”的保護在以前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它既不屬於文物建築,也不是普通建築。在收集歷史建築的過程中,市規劃局發動了很多民間力量,並開發了“發現重慶老建築”微信小程序。

記者打開“發現重慶老建築”小程序,就能看到填報通道、關於歷史建築等欄目,非常方便。

如何填報?只需要輸入老建築的名稱,並將拍下的老建築照片進行上傳,要求從多角度、多細部選擇照片,留下聯繫方式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你不用去描述你所處的位置,小程序自動進行定位,以幫助工作人員精確找到。

“很多攝友、驢友,以及一些歷史文化愛好者,發現並上傳了很多有用的信息,給我們尋找和確定歷史建築提供了幫助。”市規劃局副局長張睿介紹,目前,全市已認定176處歷史建築。

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街區

古鎮老街點擊

宋代覺林寺的“覺林曉鍾”極富盛名,街區包含了清代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霄燈、龍門浩月”,是重慶城市山水格局的典型代表,展現了巴渝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開埠後,南岸沿江一帶開洋行、辦工廠、修碼頭、建貨棧等,街區成為新興的商貿區域,是重慶開埠歷史的重要見證,在長江上游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產業發展中貢獻巨大。

山城巷及金湯門傳統風貌區

山城巷原名天燈巷,明清時期為城內的高檔居住區之一,其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別具特色。1902年法國人在天燈巷頂端的二仙庵修建仁愛堂醫院、教堂、修道院等佔地近12畝的大型建築群。1972年天燈巷更名為山城巷。山城巷及金湯門傳統風貌區北至重慶幹休所,南以南區路為界,東接中興路,西至石板坡立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