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人到巴基斯坦真的很受歡迎嗎?

稻香豐年l


巴基斯坦是與中國關係最好的國家。好到了什麼程度呢?巴基斯坦又被叫做“巴鐵”。在中國,只有最好的朋友會被稱為“老鐵”,“鐵子”。“巴鐵”裡的這個“鐵”一字,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有多好。


中巴的關係友好到什麼程度?

外交是每個國家都不能少的,維持友好外交關係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關係都很和睦。但是要說起與我國關係最好的國家,巴基斯坦必須名列前茅。

中巴關係有多好呢?

巴基斯坦的小學課本上寫著“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堅定盟友!”甚至有“巴鐵(巴基斯坦)把對中國人友好列入法律”的傳言!

生活中,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毫無目的對你好,國與國之間也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那麼巴基斯坦為什麼和中國關係如此友好呢?

中巴的友好關係有什麼淵源?

無須諱言的一點是,我國在歷史上與巴基斯坦沒有過多的交流接觸,巴基斯坦實際上是我國的新朋友呢!

1.\t中國對巴基斯坦

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戰爭,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分東巴西巴。肢解時,東巴獨立了出去,而西巴卻面臨瓦解。在這樣的國家危難之中,我國伸出了援手,在道義等等方面給予巴基斯坦大力支持,中國還為其在聯合國動用了少有的否決權。巴基斯坦得以穩定國內局勢,至今為巴所感動。

印巴戰爭之後,兩國關係日益緊密,中國在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同樣給予了巴基斯坦支持。

2.\t巴基斯坦對中國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世界傳遞火炬到巴基斯坦時,巴政府用了最高的外交禮遇迎接奧運聖火;汶川地震時,巴基斯坦政府將全國賑災的帳篷都資助給了中國,巴總理甚至將飛機上的座椅拆掉,以便可以裝下更多的物資!凡此種種,如何不令人感動呢?

基於以上的原因,即便巴鐵政權多次更迭,兩國友誼仍然緊密和善。

中國人到巴基斯坦旅遊會受到什麼樣的待遇?

不少去過巴基斯坦的朋友坦言,國人在巴基斯坦甚至可以說是“VIP”等級的待遇:

1、見到中國人大部分都會豎起大拇指,即使不熟也會想要和你握手錶示歡迎;

2、媒體也有報導過,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買東西時最便宜的,甚至還有可能白送;

3、在巴基斯坦若有人對中國人不敬,巴鐵人民可能會上前跟其拼命;

……

網上也曾有過一個視頻:一箇中國人舉著中國護照,輕鬆走過空無一人的貴賓通道,而另一條通道則排滿了其他國家的“歪果仁”,博主說,從來沒想到中國護照能有這般待遇。

還有一則有趣的傳聞,說中國遊客在巴基斯坦旅遊的時候,晚上不讓中國遊客住普通酒店,因為巴基斯坦的晚上不安全,而普通酒店沒有安保,因此一般會將中國遊客送去更好的星級酒店,因為那邊有安保……雖說有誇大的嫌疑,但是某方面依然是中巴友好關係的證明。

雖然巴鐵人民對我們很友好,但巴基斯坦是個典型的宗教國家,我們作為遊客,去到他國旅遊旅行,還是要注意不要觸犯到他人的禁忌。

巴基斯坦人民幾乎都信奉伊斯蘭教,與當地人交流時,不能與女子握手問好,不能當眾飲酒,豬肉基本不能在巴基斯坦吃,吃東西一般用的是左手等等,這些風俗習慣去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習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洗禮,中巴關係讓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刮目相看。中巴關係巴方政要很早就把兩國關係定位:“比山高,比海深,比鋼硬,比蜜甜”。雙方國家也一直在踐行著這一條鐵律,這給了外出到巴基斯坦的國人更心懷感恩。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雙方努力之下,一定可以把這樣的關係傳承下去~~

如何去巴基斯坦旅遊?

1、\t交通:

  • 飛機:現在國內直飛巴基斯坦的航班較少,南航有一班是從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直飛巴鐵伊斯蘭堡機場的,全程3小時。其他大部分都需要轉機。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和港口城市去的外國人比較多,治安狀況也會好一些。

  • 自駕:喀喇崑崙公路(G314線),是一條連接中國西部與巴基斯坦的公路,北起中國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的北部城市塔科特。時間寬裕的話,也可以在紅其拉甫口岸自駕出境去巴基斯坦,不過要記得提前準備好簽證,辦好車輛出境的有關手續。

2、\t簽證:

按照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的資料,中國公民無需繳納簽證費用。如果不怕麻煩,可以去自己去大使館辦理。如果想省事的話,可以找簽證代理淘寶上就有的,只要提交護照和照片即可,價格大概在1000-1200左右,可以辦理一個月的商務簽證或旅行簽證。

以上,就是跳跳妞的全部回答,若有偏頗之處歡迎指正。既然都看到這裡了,那就點一個贊再走吧~


那個跳跳妞在路上


歡迎是相對的,切不可想當然地以為中國人到了巴基斯坦就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巴基斯坦確實是我們全天候的朋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中巴關係依然牢不可破讓人稱奇稱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看我們周邊的國家外交關係演變,我們就更加對巴基斯坦另眼相看,確確實實不可多得,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維護中巴傳統友好關係。

但巴基斯坦的現實狀況卻是複雜多變的:一是由於民族、宗教、歷史、現實關係的錯綜複雜,巴基斯坦國內時有動盪,恐怖主義事件也不時發生。大部分巴基斯坦人對中國友好,中國人的到來很受歡迎,但不排除一些人極端思維作祟,這樣在巴基斯坦的中國人自我保護、安全第一也是當務之急,不可盲目樂觀自信滿滿。二是基於美國巴基斯坦的傳統歷史關係,美國人同樣在巴基斯坦很受歡迎。若一廂情願套用“朋友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朋友”,不僅難以解釋當下現狀問題,而且會讓我們自己陷入尷尬,難以自圓其說。

人性複雜,國際關係同樣複雜。簡單化看待處理國際關係只能自尋煩惱,一些人看到巴基斯坦採用了中國軍備歡呼雀躍,而當人家選用了他國裝備就失望不解,甚至怨恨不息,這跟想當然地把中巴友好上升到了理想化狀態一樣失之簡單。

一些神化、美化巴基斯坦的傳聞到處流傳,頗具市場,一些人想象自己到了巴基斯坦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這當然反映了一定的民意基礎,但若要生搬硬套到現實中來,除了凸顯我們的不成熟外,剩下的只有碰壁了。


今古達觀


人和國的區別?

人:大腦控制,有自己的思想。

國家:有領導首腦構成,極其複雜,有的時候決定不能達成一致。



為什麼要說這個?人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神經系統會思考各種問題,可以劍走偏鋒,一意孤行,反正就是自己的決定自己說了算;而國家就不一樣,國家是有社會結構組成,是個多人結構,你說的,他不同意等都會被反駁。

而世界上這麼多人,有幾個可以為對方捨命的朋友或者兄弟,亦或是你們說的老鐵?是不是屈指可數或者只出現在電影或電視裡?國家區區幾百個,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不這麼想,不代表對方不這麼想!



16年11月,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遊。

看了網上的各種帖子,也看見國家旅遊網站有過推薦,最後想想去巴基斯坦體驗一下生活,可能是想體驗一下他們說的那種受外國人尊敬的感覺。(誰不喜歡被尊敬???此處不接受任何反駁!!!)

之前跟旅遊團去過一次巴黎,不過有一次很糟糕的遭遇。在巴黎,那些老外看我們黃皮膚的人就是抵制,還帶著一絲挑釁,可能這就是他們的民族文化,不會包容。但那次有幾個中國的小夥伴好像是走路不小心碰到有個老外,然後語言不通,不過明顯看得出來那個老外各種推拉的動作讓人很不爽,於是那群中國的小夥伴當場就打了那個老外,老外被揍得很慘,但是景區安保來了,二話不說就是用警棍對中國小夥伴們一頓暴打,周圍很多中國人,但沒人敢做什麼,我看見這種事情雖然心痛,但有心無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不多時警方到了就把這群人拖走了,但打人的不是警方,而是保安,二話不說就打,這是有多大的仇?或許就因為我們是黃皮膚。回想一下外國人在我們中國的待遇,不缺乏那種橫行霸道的,和中國人鬥毆的,但是中國警察到了後都是和平的勸開,並沒有像他們一般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毒打!老外在國內我們都是禮貌對待,而我們在國外很多時候都會遭受歧視!所以我覺得去傳說的巴鐵享受一下人與人之間的尊敬。



初到巴基斯坦

到達巴基斯坦集合後,男導遊給我們講了大概一下幾點:

  1. 不能隨便拍別人,容易捱揍。(我覺得沒什麼,人與人的尊敬,很正常。)
  2. 巴基斯坦握手代表尊敬,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可能握著握著就忘了放手,所以不要介意。(我覺得有點搞笑,這麼神奇。)
  3. 不要一直看別人的老婆,也容易捱揍。(這個嘛很正常啊,換做是你,你老婆一直被盯著,你也很不爽吧。)
  4. 問路要問男人,特別是兩夫妻,他們這邊男權女弱,但女的管錢持家,男的工作。(能理解)
  5. 在餐廳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能傷了我國的優美傳統,重要的是你沒洗手的話會被鄙視!(理解理解)
  6. 在餐廳吃飯要留小費,不是給我,一塊錢相當於十盧比,你們心裡應該有數。(這導遊挺逗的。)
7.不要落隊,跟著我走,有好奇的可以問我,但我能不能答得上來就要看我能不能編了。(為什麼說了還不笑呢這哥們兒。)

初識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這裡也算巴基斯坦的一個大旅遊區了,因為隔壁就是巴基斯坦的首都,來巴基斯坦沒來巴基斯坦首都是沒有靈魂的。

這裡做買賣的大多數都是巴基斯坦的本地人,也不缺乏少數其他國家的人,但來這裡旅遊的中國人絕對是最多的,有種感覺就像在家裡一樣,然後有幾個老外過來賣東西,而且幾乎提示語都是中文,很有親切感,一點都沒感覺是在國外。

導遊說叫我們自行購買所需用品10分鐘後來這裡集合的時候,我們都忍不住去看了一下,有很多中國的劣質產品😂,也有一些當地的手工製品,當然還是有高端的玩物。不過或許商人就是商人,並沒有體驗到他們所說的尊敬,而且這些商人很多都會流利的說中文,這點比較厲害。

不過跟著旅遊團幾乎無法體驗當地風情的,後來集合反國時我和我朋友解除了和旅遊團的條約留在了巴基斯坦,因為我們簽證是自己辦的,所以可以免去一切國際問題。



後來我們順著谷歌的推薦,去到了很多巴基斯坦的地方,當我們去到那種不是不發達的地方時,溝通有點困難,雖然我朋友會烏爾都語,但他們那種地方,很多老人都不會,聽得懂烏爾都語,卻說不了,應該是他們本地的語言。

後來我們還是溝通上了,提到了我們是中國人,不少人比較好奇,然後我們閒聊了起來,但是因為我比較愛國,只會中文的原因,所以全程都靠我朋友翻譯,我問了幾個問題,我還記得他們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

1.你們知道中國嗎?

有個小孩子搶先回答道:“我知道,我們書上說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

“中國人有黃。”

“中國特別有錢。”

(對於這幾個回答,我沒有感覺到中國在他們眼裡有什麼關係好不好的感覺,只知道在他們眼裡覺得中國有錢,僅此而已,對中國文化,他們也遙不可知。我相信如果有個外國人來到你家,你也會對他好奇,如果他來自美國,問你知道美國嗎?你肯定會說,知道美國挺厲害,不會說美國不要臉。)


2.你們喜歡中國嗎?

那個小孩子又搶道:“我喜歡中國,因為中國很好。”

“我國家(巴基斯坦)在某天肯定會跟中國一樣強大。”

“喜歡。”

(你們自行體會。)


3.你們覺得這個世界上和巴基斯坦關係最好的國家是哪個?

“不知道”

“好不好肯定是利益大不大。”


後來說了一些閒話就不提上來了,總的來說,去了你們所謂的巴鐵的很多地方,他們眼裡的中國就是一個超級大國,沒有什麼尊敬不尊敬,都只是好奇,就像我國,沒見過老外突然見到老外的,難免是好奇的。並不知道他們為何那麼寫還是我去錯了巴基斯坦,你們信我就不要去,不信我就去看看再來信我。


天夢評測


沒去過巴基斯坦,也沒有研究巴基斯坦,不知道具體情況,只說一點思路。

巴基斯坦不是一個國家能力很強的國家,與中國這樣有悠久統一歷史不同,他們是1947年基於南亞穆斯林應該有自己的國家這樣的理念強行結合起來的國家。這意味著,巴基斯坦普通人對於外國人有比中國人更為多元化的看法。

巴基斯坦的政府並不太有效,也有非常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比如腐敗、低效、家族政治等等。在不同社群的巴基斯坦人對政府和國家的看法並不相同,有認同的,也有反對的。這裡面的觀念分野非常大,至少比中國還大。如果你和官員關係很好,不一定意味著普通民眾也這麼認為,反過來亦是如此。也許巴基斯坦政府和中產階級對中國人比較友好,普通民眾就未必都這樣看。

巴基斯坦內部也有很多族群,比如旁遮普、信德、普什圖、俾路支等等,他們之間的關係不一定跟我們各省同胞的看法一致,更像是中國人看外國人的態度。典型如俾路支省,對於旁遮普省的人保持戒心和懷疑,時時刻刻提防著“旁遮普霸權”對於俾路支人的侵害。所以,在伊斯蘭堡可能感覺巴基斯坦很友善,但是在俾路支你可能會沒那麼受歡迎,因為你可能是旁遮普人的朋友,多少比較戒備。所以,巴基斯坦國內地方之間的關係也會導致對外國人不同的表現。有時候,這種地方或族群乃至部族之間的關係也會將中國人放置在很尷尬、有時可能是很危險的境地。

巴基斯坦不是中國的盟友,是因為印度這個共同威脅的存在而有比較多的戰略協作,屬於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巴基斯坦有非常現實的政治考慮,國與國之間關係不是談戀愛,盲目浪漫是過於單純的看法。

所以,過於浪漫的想法不適合用於理解巴基斯坦的立場,更不能簡單理解普通巴基斯坦人的看法。因為巴基斯坦國家能力過於弱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群體更不用說不同個人對中國可能截然不同的態度,即有警車開路的事情,也有奎達綁架殺害中國人的事件。簡單地將一個複雜國家對中國態度浪漫化,宣揚“大兵帶路要求商家買一送一”這類莫名其妙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世界比這種浪漫的故事還要複雜得多。


怪蜀黍老囧曾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第44位出場的一個體育代表團遭遇了鳥巢內前所未有的如雷掌聲,行進中的運動員們當然也感受到了這份熱情,不斷向觀眾揮手回應。

這個代表團的名字是巴基斯坦,也被我們親切的稱作“巴鐵”。

公允的說,巴基斯坦建國比我們還晚,在歷史上,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兩國交流,都很鮮見,所以兩國缺乏“歷史”友誼,這一點無需諱言。

如同兩個人交朋友,既要有老朋友,也要有新朋友,巴基斯坦就屬於我們的新朋友,之前印巴沒有分治,就像鄰居家沒長大的少年,後來長大後分了家,獨立門戶,成了我們的新朋友。

人交朋友,不忘老朋友,也要結識新朋友,國家也是一樣,由於各類歷史原因,咱們周邊的老朋友不算太多、也有曲折反覆,所以新朋友至關重要,巴基斯坦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巴基斯坦初建國時,就與印度發生了領土戰爭,當時的巴基斯坦是攀附美國的,美國當然不算是一個很好的老大,出於彼此相扶、支持的目的,後來巴基斯坦就跟我們走在了一起,“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打那一天開始,就再也沒有分開。

巴鐵之鐵,由此顯現,從七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兩國政府間交流頻繁、互相扶持,巴方政要很早就把兩國關係定位:“比喜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啥啥鋼硬,比啥啥蜜甜”。

兩國人民也對這“比山高比海深比鋼硬比蜜甜”的定位給與了有力的詮釋,中國人去巴基斯坦出差,從廣大巴基斯坦人民、尤其是中下層老百姓那裡,的確也感受到了這種自發的歡迎氛圍,我的親人裡有曾經派駐巴基斯坦工作半年的,據他所說,越到貧困地區,這種歡迎的氛圍越深。

無需妄自菲薄,廣大平民百姓從小接受的課本教育就是這樣,長大了以後眼見兩國的國家交流和國際交流,課本上的教育也都能得到現實的認證,這種政府與民間良性的呼應也會對兩國未來的友誼繼續增磚添瓦。

當今,兩國民間的交流還不夠豐富,我國民眾有機會去巴基斯坦工作生活,“領略”到該國的貧窮,希望大家不要犯曾經在非洲犯過的錯誤,以老大自居,“搶奪”當地人飯碗,而要更多的應該珍視這份友誼,切實做一些有利於所在國上至國計民生、下至黎民百姓的事情,授之以漁,而不是淺嘗輒止的“授之以魚”,尊重對方人情習俗,平等互利的發展交往,這才是朋友之間最應該的交往方式。


歷來現實


我個人以為大部分的中國網民對“巴鐵”這個說法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國與國的關係集中反映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政府層面一個是民間層面。當兩國政府的關係交好時,民間的關係也會跟著友好;當兩國政府的關係出現交惡時,民間的關係也會隨之出現對峙。因此“巴鐵”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巴基斯坦政府對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的友好、信任、以及力所能及地幫助和支持。“巴鐵”主要體現在政府層面。至於民間老百姓更多的是受到政府、媒體、教育上的宣傳影響。事實上中巴兩國的民間交流還遠不及中日和中韓的民間交流。缺乏現實中的交流那麼兩國人民的好感從何而來?不就大多來源於電視、網絡、紙質等媒體平臺?中國人如此,巴基斯坦人亦是如此。所以在這樣一種鋪天蓋地的友好氛圍中,我相信大多數的巴基斯坦人對中國人友好是肯定的,但友好的程度因人而異。所以也不能苛求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要以多麼熱情的態度和方式來歡迎中國人。再有出於宗教的緣故或其他原因必然也會有不歡迎中國人的巴基斯坦人甚至出現惡意或敵意的情形,但這樣的人肯定也為數不多。因此我們也不能把少部分巴基斯坦人的態度當做是大部分巴基斯坦人的態度來看。總之基於中巴兩國政府層面的友好關係帶動了兩國民間百姓的好感。所以說中國人到巴基斯坦基本是受歡迎的,只是不要期待所有人都歡迎你。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尊重對方的宗教信仰,才更能博得巴基斯坦人熱情的歡迎!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巴基斯坦是南亞次大陸的一個穆斯林國家。人口兩億,面積8O萬平方公里。

1947年印巴分治後,建國巴基斯坦一一即清真之國。五六十年代,世界兩大陣營形成,印度偏蘇聯,巴偏美國。

七十年代初,總統葉海亞-汗開始親近中國,並促成基辛格秘密訪華。

七一年印巴戰爭,巴遭肢解,東巴獨立出去,西巴面臨瓦解,危難之中,中國伸出援手,在道義諸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巴穩定了局面,為巴中國在聯合國動用了少有的否決權,至今為巴所感動。

以後兩國關係日益緊密,中國對巴在技術、經濟等方面給予支援,巴在很多國際場合對中國大力支持。

國相交在民相親,兩國人民感情日益加深,巴政權多次更迭,但對華友好永不改變。這就是‘巴鐵’。

媒體多有報道,中國人到巴基斯坦,買東西最便宜,甚至可以白送,不用排隊可另僻道,誰要敢對中國人不敬,他們可上前拼命,中國人在巴受到貴賓般的禮遇!可能有點誇大其辭。但從中透露出的巴對中國人民的感情可見一斑!

中國是一個講仁義的禮儀之邦,患難中建立起來的中巴友誼,讓我們任何時侯都不要忘記我們忠實的朋友一一巴鐵!


晚亭與落霞同暉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在西安站候車室偶遇一位江西九江人,我們聊了一陣,他告訴我現在去喀什然後乘飛機去巴基斯坦在中鐵工地工作。我問他巴國人對中國人如何?他講我們在工地非常不自由,在駐地不許出門,去工地有武裝人員持槍護送,在工地幹活周邊有人站崗。因為怕恐怖分子,根本接觸不到巴基斯坦普通的人。


歲月如割99


我現在就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幹風電項目,中國人在巴基斯坦不是受歡迎,而是VAP的待遇,



巴基斯坦人真的很淳樸,他們見到你普通的朋友就是握手,要是很熟的朋友見面就是擁抱,他們一提起中國就是豎起大拇指,



只要巴基斯坦人見到你都和你打招呼,給你的感覺真的是種親切感,



巴基斯坦人淳樸善良,但是他們都信奉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教,你要是來巴基斯坦一定要尊重他們信仰,



從15年到現在真的有種第二故鄉的感覺了,


水過無痕162352968


客觀的講,應該只能說把中國人當作遊客對待,你來就要消費,住的時間越長,消費就越高,當然歡迎你了,畢竟能去巴基斯坦的中國人都是收入比較高,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中國人,家庭條件不好的人一般不會去國外,首先是語言障礙,其次就是手裡沒有資金。這種人去了巴基斯坦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可能面臨的是遣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