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在中國電視劇領域,“馬中駿”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曉。作為慈文傳媒董事長,他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從內地第一批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小魚兒與花無缺》,到近年大熱的IP改編作品《花千骨》《楚喬傳》《老九門》。創辦18年,慈文傳媒一直行走在影視市場的潮頭,詮釋著“經典”與“流行”之間相互轉換的可能。

已過花甲之年的的馬中駿,依然保持著一個原創作者所特有的性情和純真,喜怒哀樂全都掛在臉上。慈文的年輕員工甚至會把他“滿臉都是高興”的表情包發在公司群,來調侃這位市值200億元的文化企業老總。而更多的員工則喜歡稱馬中駿“馬爺”,不僅由於他的掌舵人身份,更多是源自他勇於創新的魄力和超前的商業智慧。

“要先去做嘗試,做那個吃螃蟹的人。”馬中駿常掛在嘴上的這句話,恰是改革開放精神在影視領域的絕佳註腳。

1

受《於無聲處》啟蒙

工人之子走上編劇道路

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的馬中駿,是家裡排行最小的孩子。小學三年級時,從事文學工作的表哥帶回來兩箱世界名著,放於家中閣樓。正是這些書,帶給馬中駿一個嶄新的世界。

少年時期的馬中駿不僅自己讀這些世界名著,還跟小夥伴們換著看。為了一本書能在手裡留得久些,馬中駿學會了耍賴,“沒書可看的時候,就扣著人家的書,一直到人家把新書拿來,才把舊書還給人家。”印象最深的是跟大嫂鄰居家的兒子換書看,“兩家離得很遠,剛好是公交車的兩個終點站,單程一趟一個半小時,當時有這樣的書源很難得,儘管距離遠,也持續交換了八九年。”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中學時,馬中駿到上海探望大哥,偶遇做話劇美工工作的朋友孫吳。“他給了我一張話劇票。這部劇排練時叫《沉默》,公演改名《於無聲處》,是那個年代火遍全國的四幕劇。”這臺話劇帶給馬中駿極大震撼。他下決心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並從孫吳家借來許多話劇劇本自學。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1978年11月16日,話劇《於無聲處》在北京首演

正式成為一名話劇編劇,則是無心插柳。一次偶然機會,馬中駿報名參加了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總工會聯合舉辦的編劇研修班,遇到了《於無聲處》作者宗福先的老師、中國話劇奠基人熊佛西的親授弟子曲信先。在曲信先老師指導下,馬中駿學到了戲劇寫作的許多技巧和經驗,並由此正式踏上編劇之路。

馬中駿的編劇之路格外順利。1980年,他與賈鴻源、瞿新華一起創作出頗具先鋒意識的獨幕話劇《屋外有熱流》,發表於當時中國文學刊物中最好的劇本類月刊《劇本》,在國內引起極大轟動,並獲得1980年首屆全國優秀劇本獎,馬中駿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實驗話劇先鋒”。

2

從編劇到影視製作人

堅持打造“流行的經典”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馬中駿開始涉足影視製作領域,從編劇向影視製作人轉變。

轉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編劇話語權不夠,導演和出品人對作品的決定權更大。2000年,時任中國文聯音像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的馬中駿創立北京慈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2015年9月,公司於深市中小板上市後更名為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其時,中國影視產業未如今日這般繁榮,但潛力巨大,發展方向也存在多種可能性。馬中駿和創業團隊認為,製作影視劇的宗旨在於“流行的經典”,“經典作品中潛藏的深刻的思想意涵和文化精神,可以通過影視表現的方式有效傳達給受眾。”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當時港臺劇盛行,雖然故事和題材很豐富,也很有新意,但製作卻較為簡陋。尤其是古裝劇,大多數都是棚內拍攝,搭建的都是假景。馬中駿敏銳地察覺到,這反而是很好的市場機遇。他集中購買了一批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版權,出品和拍攝了幾部大量採用實景拍攝的武俠劇。在他看來,武俠劇中的英雄都應該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家國天下的抱負,“這種定位也符合消費者的普遍認知,跟市場期待相匹配。”因此在拍武俠劇之初,慈文傳媒就提出“武俠的境界”和“武俠的情懷”。事實證明,正是“境界”“情懷”,使得港臺劇打打殺殺的熱鬧,終不敵唯美的景、唯美的情和唯美的境界。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馬中駿與張紀中

當時,《射鵰英雄傳》劇組選看外景,從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到浙江舟山的桃花島,經過兩個月奔波,劇組於2001年8月在烏蘭察布草原開機。時任製片人的張紀中一聲“下水”,數百匹駿馬奔踏進入草原水塘,此情此景,正是金庸筆下“塵土閉天,萬馬奔馳而至”畫面的完美再現。這個鏡頭,最後被用到《射鵰英雄傳》片花中:幾聲馬頭琴,拉出一片廣袤的草原風光,緊接著是萬馬奔騰的壯美,再配上片頭曲《天地都在我心中》的歌詞“千秋霸業,百戰成功,邊聲四起唱大風;一馬奔騰,射鵰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詮釋出金庸作品獨有的武林豪俠之氣。

3

率先向互聯網轉型

電視手藝人嗅到“網味”

隨著傳統電視劇行業步入成熟期,2012年,慈文傳媒率先提出向互聯網轉型的口號。而對IP的關注和拍攝,馬中駿更是比業內提前了十年。

“10年前,我參加過兩屆網絡小說的評委,當時的兩屆冠軍作品我都購買了版權,一部是《天眼》,後拍攝成電視劇《國家寶藏》,還有一部是張海帆的《青盲》。這兩部劇當年收視率都很高,這也應該是慈文傳媒最早的IP開發。”馬中駿說。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在IP開發的同時,對版權非常敏感的馬中駿又比同行早兩年嗅到了“網風”之味。2014年,改編自網絡文學作家“fresh果果”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花千骨》開機,當時並沒有太多人注意到這個體量、數據皆非頂級的小說。該劇經過一年半左右籌備,在廣西景區選址、佈景、搭建場地,並在浙江橫店影視城中的清明上河圖、秦王宮等多處取景,進行實景拍攝,打破了以往很多古裝劇搭棚的創作習慣。在後期製作方面,《花千骨》獨樹一幟的水墨畫風,也對日後同類題材電視劇製作起到了很大引領作用。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馬中駿當時挑選的《花千骨》主創團隊,頗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味道。他大膽啟用從未從事過製片工作的唐麗君操盤這個投資高達1.05億元的項目,其時尚未大紅大紫的趙麗穎與急需開拓大陸市場的臺灣演員霍建華悄然進組拍攝。事實證明了“馬爺”的獨具慧眼——《花千骨》2015年開播後,收視率穩居暑期檔周播市場第一名,網絡播放量也創下超過200億人次的新紀錄,同名手遊單日流水破2億元。

熱劇操盤手馬中駿:“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勿忘打磨手藝

馬中駿曾在多個場合提到,當前的影視業正處於“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面對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突進、受眾更迭的現狀,觀眾觀劇方式的改變、審美喜好的顛覆,令影視行業的水變得更加難“蹚”,大多數影視公司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正謀求轉型。面對龐大複雜的影視劇市場,馬中駿逐漸產生了市場細分的理念。2016年,他帶領團隊先後細分出以男性向、女性向題材等以受眾細分的內容佈局。老把自己稱為“手藝人”的他,也叮囑團隊裡的年輕人,“

身為內容製作者,所有創作都要尊重最基本的藝術規律,其實我們的活兒跟非遺傳承人近似,都是手藝活兒,加強手藝,才能創新。”

-End-

從編劇到金牌影視製作人

您想對“馬爺”說點什麼?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朴樹現身後海街頭為路人唱歌,寒冬裡讓人聽得熱淚盈眶

汶川5.12 |十年前,這50張照片曾讓我們淚流滿面!

北京奧運會十週年|無與倫比的開幕式,重溫依然震撼而感動

梁家輝老師,你到底有多缺錢,連演兩部絕世爛片自砸招牌?

森局不再分管電影了,但我們都會記得他發的朋友圈

一位日本攝影師36年前偷拍中國孩子,卻給我們留下純真年代

供圖:慈文傳媒

本期監製:李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