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帝之後的四帝和夏禹、商湯、周文王真的都是黃帝的後代嗎?

老眼讀書


五帝是黃帝和他的孫子顓頊、另一支脈的曾孫帝嚳、帝嚳之子堯、顓頊之後舜,這是《史記》中的記載,目前無法完全驗證真實性,姑且可以認為屬實。



不過有學者認為就是黃帝與炎帝一樣可能是部落首領,其餘四帝是出於其部落而不一定是其直系子孫。

炎黃、東夷、苗蠻是中國上古三大部落集團。

堯、舜、禹一脈相承,所以夏朝之祖大禹也是黃帝之後或出自黃帝部落是可信的。

殷商先祖為契。傳說帝嚳娶有娀氏二女為妃,名叫簡狄、建疵。兩人在亳都(今河南商丘)河邊沐浴之時,有玄鳥飛來留蛋一枚,簡狄吞玄鳥蛋懷胎生契。

秦趙的共同先祖為大業。傳說(顓頊孫女)女修吞噬天上玄鳥殞落之卵,未婚而生大業。

這兩個雷同故事是因為契和大業都出自東夷部落玄鳥氏,東夷人以玄鳥(即燕子)為圖騰。和帝嚳、顓頊的聯結是後世出於政治目的編造的,東夷族傳說中的祖先是太昊、少昊,後來出於同樣的原因,少昊被指認和黃帝之子玄囂為同一人、或是帝嚳之子,是顯而易見不足信的。

商、秦、趙同為東夷部落出身,非黃帝之後。

周族先祖棄的母親名叫姜嫄,有邰氏之女,是帝嚳之妃。姜嫄郊遊,遇到巨人足印,踩上去而生棄,棄和其後代世代擔任農官,又稱后稷。


我們知道炎黃部落發軔於陝甘一帶的黃河中上游渭河流域,炎帝出姜水、黃帝出姬水。

姬姓周族人如果不是皇帝之後,也是和黃帝部落血緣很近的族群。實際後一種可能性更大,因為黃帝早年已經東遷,周人應該是留在發源地的部分,也有人認為是當時的姬姓白狄人出身。

上面的傳說還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周人的母系祖先是姜姓屬炎帝部落的後人。周人在克商建國的過程中,姜姓和四嶽一直是同盟軍。

四嶽又稱姜姓四嶽,是指由姜姓部落發展出的齊、許、申、呂四部族人分支。


都城歲月


黃帝是對最尊貴的族人尊稱,並不是指的一個人,而是對部落、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的尊稱,就像以後的朝代中的皇帝一樣的意思!

大禹(很多人說的夏禹)的真名叫袁禹,袁禹小時候叫袁玉,因為袁禹家已經生了幾個女孩了,因為袁禹出生得比較晚,又是男孩,所以袁禹的父母就給他取名字為袁玉,後來因為給族人們尋找到食物,袁玉把戶外的昆蟲烤熟作為食物,也告訴了族人們用那種方法尋找食物,族人們後來都有食物吃,都不會餓肚子了,也不會因為飢餓去世了,袁玉解決了人們食物緊缺的問題,袁玉後來被人們稱為袁禹,紀念袁玉給族人們找到食物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後來袁玉長大後,他們生活的地方經常發大水,人們的住所經常被水淹,生活用品也被水沖走了,很多人被水沖走或者被水淹而死,袁禹面對這種情況,就組織人們疏通水路,挖渠引水,袁禹組織族人們用了十幾年治水成功,人們再也不用擔心水災讓人們的生活有太多不適應,讓族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失,袁禹又善於為人們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人們後來稱他們的族長袁禹為袁滿,用來紀念袁禹給人們帶來的衣食不愁,吉祥安樂的生活!後來華夏漢族的人們看到族長華夏族黃帝袁禹帶領華夏漢族的人們獲取食物、治水、解答人們遇到的不同問題,華夏漢族的人們的生活在華夏漢族黃帝袁禹的領導下衣食無憂、華夏族的生活越來越好,所以他們商議把他們生活的時代取個名字用來紀念他們創造和生活的時期,他們以夏季是風調雨順的季節,夏季又是能收穫大量食物的時間,人們不用擔心像冬季那樣有人因為太冷被凍死或者被大雪造成的事故壓死等情況發生,所以華夏漢族的人們把華夏漢族黃帝袁禹帶領人們生活的時代取名為夏朝!

因為夏朝的建立人袁禹(大禹)袁滿也有黃帝的能力和地位,夏朝國王袁禹的地位就是黃帝,黃帝有很多也姓袁,軒轅黃帝就叫袁少典,後來軒轅黃帝袁少典因為大力提倡人們挖井取水用,人們後來稱軒轅黃帝袁少典為軒轅黃帝袁塗濤,意思是人們有水用才可以生活下去,人們有水用才可以長壽!

商朝的皇帝叫呂履,他也叫袁履,其實他也是黃帝的後人,周文王叫袁汶(商朝皇帝),周文王袁汶的兒子是周武王袁文奕(又叫袁奕、袁子奕),因為周武王袁奕建立周朝,所以加封父皇商文王袁汶為周文王,後來周朝還有個皇帝叫周文帝袁文昌,文景之治的皇帝之一,他也是黃帝的後人,人們把他們中最高貴最有能力的黃帝后來稱為皇帝!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確實記載四帝和夏商周都出自黃帝。

黃帝有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昌意的兒子即是五帝之二的顓頊;顓頊的孫子就是夏禹;顓頊的六世孫是五帝之五的帝舜。玄囂的曾孫即是五帝之三的帝嚳,帝嚳的兒子有五帝之四的帝堯、商祖契、周祖后稷。秦祖大業的母親女修也是顓頊的孫女。在另外一些史料中,則認為秦祖少昊即是玄囂,那麼連秦的父系也出自黃帝了。

對於這樣的說法,可信度如何呢?實際上,在早期史料中,這些大神很可能都是沒關係的。比如《詩經》的《大雅·生民》和《商頌·玄鳥》,寫的商祖契、周祖后稷都是母親感應上帝所生,並不出自同一個帝嚳。而且商是東方民族、周是西方民族,很可能在商朝中後期之前都沒有交集。而隨著周滅商,大家的祖先神也到了一塊。

這正是顧頡剛先生所謂的“帝系代表的是種族的偶像”。春秋戰國的兼併戰爭,大國吞併了小國,之後秦漢又進行了大一統。所以為了加強民族融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祖先神從“橫的系統”改成“縱的系統”;而最上面的黃帝,則是出自五行神的中央天帝。這樣一來五帝的世系終於建成,而其反映的是不過是戰國秦漢的民族融合。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你用屁股想想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哪會有那種幾率呢?《史記》按政治需求杜撰歪曲了很多上古歷史內容,也是毫無疑問的。為什麼要歪曲。

配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需求。所以杜撰出堯舜禪讓。意思是先賢們行的是德政,沒有爭奪,子孫們要以此為榜樣。儒家思維需要樹立符合儒學審美的榜樣,還要有反面典型,其實哪朝哪代都需要榜樣。後世樹那麼多牌坊,不就是這個意思。杜撰出黃帝道統始終一系沒有中斷過也是為了這個。有人認為司馬遷被閹刑,他的《史記》應該是獨立完成,你覺得可能嗎?統治者有哪一天放棄對史書輿論的管制了。這是不可能的嘛。

黃帝是一個具體的人嗎?其實連這個都不能證實。古代族群集中生活,古代人物很多都是指族群,而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人。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帝嚳高辛氏和顓頊高陽氏不是一個體系。帝嚳有可能是O2O3和R1a的聯姻聯盟集團。顓頊是N、O1和R1b的聯姻聯盟集團。其中還有Q系。帝堯、殷商屬於高辛帝嚳體系,帝舜、夏屬於顓頊體系。還有一種可能全體黃人都屬於顓頊體系,聯姻以後才形成了兩個聯姻集團。而黃帝目前對應的幾乎都是帝堯體系,帝舜體系對應的則是炎帝。按理說炎帝姓姜,更符合我們祖先,可為什麼我們更推崇黃帝。其實就是因為體系不同。雖然有關係,但不是一回事。就像羌人也是兩種,O1羌人和O3北三苗西戎。嚴格地說O1一定是羌人,O3只是有可能也算。他們是親戚,但上古確實與聯姻對象結合分為兩個陣營互相攻伐。所以才把那麼多黃種甩出中原,才會有黃種猶太存在。才會有白種全部被趕走,印第安遠走。才會有阿拉伯語稱耶路撒冷為阿拉鯀斯,本意是大鯀之城。也就是大洪水後四散的大鯀後代。

既然《史記》記載到了炎黃,為什麼沒有記錄二郎神、七仙女、沒有記錄外族和聯姻的影子。這是非常奇怪的。他們真的一丁點都不知道?我有點不信。我只能說有可能是故意的。二郎神、七仙女,以及上古歷史為聯姻後的共存歷史,這是毫無疑問的。整個人類文明,似乎都與這次聯姻有關係。《史記》《尚書》竟然都沒有,很奇怪。只能說是有人人為毀史了。目前大鯀與滾這個意思以及神話小說裡的某個著名名詞都已經破譯找到原型了。就是說,那些推測完全沒有問題。


國病


這是真的麼?

讓我們來做個實地測試!

首先,我們取到黃帝老祖的DNA片段,做一番分析。

然後,我們再取到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等等的DNA,再做一番分析。

再然後…………

呃!沒然後了!第一步都還沒做呢!

史書上都有了明確的記載,若是還要懷疑是真是假的話,那隻能考古驗證咯。

可惜了,沒這方面的考古資料。更沒有DNA可供分析。


無功用行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大禹是舜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當時就想不明白


軒之父4


有意思嗎?有真相嗎?要不要研究一下基督教的人類是如何繁衍的,亞當和夏娃生了倆個兒子亞伯和該隱,接下去怎麼繁衍,亞伯把他媽上了,還是該隱把他媽上了,還是他媽又生了女兒,這兄弟兩把妹妹上了?畫面太美,不敢想!


用戶3669951936


這得從戰國說起,戰國七雄有四個是有能力統一的,燕韓沒有,魏國錯過了,而且魏國的位置註定他不能統一。

這四個國家,秦齊楚趙,既然有能力統一,也想著統一,就會編造大一統的古史為輿論造勢。

而早不久前,燕國國相子之為了騙取燕國,編造出堯舜禹禪讓,後面的文人在列強利益的引誘下,從古史中甚至可能是編造出一些上古聖王,加入上古帝王譜系中。

而那些被借用的上古聖王,也有可能是戰國前中期百家爭鳴時,諸子編造的。

如果由我來猜測,基本過程如下:

根據流傳的史料補全夏商周史;

引用子之編造的禪讓,補充堯舜禹的歷史傳承。

這是第一次。也因此,《竹書紀年》會出現另一種說法,不同意禪讓說。而如果說,有史料證明子之以前就有禪讓說,有兩種可能,第一,有人編造過,第二子之時的文人為了使禪讓的歷史更真實,而肆意篡改古書。

為什麼我不同意禪讓說呢?

第一,出現了更符合人性的《竹書紀年》的說法;

第二,史料也在暗示著那段歷史的血腥。

比如舜娶了堯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那不是後來的和親,就是春秋時期的兩國通婚互好。都意味著舜不是個平民。甚至,娥皇女英哭死的傳說其實是要她們殉葬。

緊接著,戰國中期時,陰陽家出現。

他們根據自己的學說,補全了五色天帝說,而據中央的黃帝便逐漸成了老大。

到了戰國晚期,第二次古史改造(這是一種風氣,而不是一次有組織的活動),把黃帝變成華夏始祖,並引用古史或編造出軒轅氏、有熊氏等身份,並把其他上古聖王轉化成黃帝的後代,夏商周三朝的始祖自然也是黃帝的嫡系了。

比如說帝嚳,據考證和帝俊、帝舜是同一個人,而這些文人卻根據古書上不同的名字,編造出帝嚳生帝摯、帝堯、契、后稷。

而帝嚳另一個身份,帝舜又娶了帝堯的女兒。

正因為這些是在戰國晚期編造的,所以才沒有給劉邦準備個更尊貴的出身,只能追溯到劉累。

於是乎,編造出了一個黃帝到帝堯是父子家天下,到了堯舜禹又禪讓公天下,夏商周又家天下的看似完整的體系。可是,根據這個體系,所謂的公天下,也不過是在一家子裡挑的,這又和原計劃的有了矛盾。

而後,在這個稍為完整的體系中,不斷加入其他的古史,比如黃帝戰蚩尤,有可能是有熊氏的傳說,不過,有熊氏和黃帝成了一個人,黃帝又成了始祖,自然就變成黃帝是正義的一方了。

又比如,楚人的古史中有祝融、老童,又把這段接到黃帝體系中,成了顓頊生老童。

而僅有的一些古聖王,比如伏羲,可能在當時的地位超過黃帝,就沒有被編入體系中了。

到了司馬遷的時代,這些大一統的古史早已廣為流傳,司馬遷也只是把有記載的和聽聞的記錄下來,當然也有潤色的地方。

而甲骨文考證的商代帝系證明了《殷本紀》不是編造的,也是因為有些史料是流傳下來的。

我本人是相信夏朝存在的。

以下是我理解的上古史: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多元的,這些部落在發展中不斷融合,直到夏朝的出現。

夏朝始祖是鯀,其後的禹、啟逐漸壯大,建立了一個影響力東至會稽、西到巴蜀的國家。

其他地方,有伏羲氏之後、帝俊之後、祝融之後等等。

到了夏朝太康失國,仲康被東夷的后羿廢了,其後少康復國。

一直到桀被商湯奪了天下。

六百年後,周又奪了商的天下。

即便是周朝,楚、越等民族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始祖神話,直到鐵器出現並被廣泛使用,經過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才初步形成了漢族,其後兩千年,繼續進行著民族融合,才有今天的中華民族。所以,漢族其實是由多個古民族在上千年的殺伐中逐漸融合的。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后羿。

在偏神話的記載中,后羿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在偏歷史的記載裡,后羿是謀反的諸侯。

目前的說法是,第一個后羿是帝堯時代的英雄,第二個后羿因此把名字改成后羿。

其實,有沒有可能,從來只有一個后羿呢?

在東夷,這個一度推翻夏朝的后羿是英雄;在夏朝,這個謀反的后羿是反賊。

尤其是后羿射日的傳說,夏桀不是把自己比作太陽嗎?會不會夏朝的統治者就是自稱太陽的呢?

現在回到問題上,中華民族可能是一個古人類族群分散出來的各個部族再度融合。

所以,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不過,傳說中的炎黃,只是我們對共同祖先的一種寄託,因為炎黃的傳說是經過改造加工的。

要說到精神寄託,我們可以認為炎黃是始祖,也可以把那些古聖王借來,承認是伏羲之後、祝融之後、蚩尤之後,我就一直堅持我是伯益之後。

但是,如果講到古史考究,就沒必要堅持炎黃是始祖,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了。

因為我們是多元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五千年,正是因為我們是具有文化包容力的多元民族。

題外話,如果十六國的五胡在上古進入華夏,想必也是會和其他原始民族相融合的。


先秦記憶


現在很多人對此予以否認,稱之所以現在史書上說他們是一家的,不過是大一統觀念作祟。

也許他們是對的!然而,廣義上的後代關係,還是可能存在的。簡言之,他們之間也許不存在父系關係,但很可能具有血緣關係。猶如春秋戰國時各國家王室通常都有血緣關係。

要知道,戰國之前,上至周王諸侯下至士人,都是親族關係,雖然彼此的關係有親有疏。甚至到了唐朝,那些高門大閥也不願與普通人結親。何況是幾千年前!

當然,必須澄清,這些帝王可能屬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譬如顓頊可能就不是華夏人,而是東夷人。



萬物簡史



五帝除了黃帝,都是黃帝后人,這是考古公認的,還有夏人,周人,夏遺民匈奴貴族姒姓都是出自黃帝。也就說禪讓制是黃帝世系內部族裔之間的傳位,並不是真正的禪讓,大權從未給炎帝世系的部落領袖。商湯的先祖不是黃帝世系的,是東夷系的一支。如今的漢人O3基因主要還是東夷系,東夷系包括伏羲世系,神農炎帝世系,還有燧人氏世系,帝俊世系,黃帝入侵中原奪末代炎帝的天下共主權。黃帝發源西北遊牧民族,這是考古界比較認可的,個人認為上古時期的黃帝(考古鑑定大致4716年前)可能是黃白未分化的人種類型,跟6000年前的山東長島古人一樣。三皇五帝,三皇的功德高於五帝,但是五帝都是黃帝以及黃帝世系,所以後世儒家美化黃帝世系的功德,維護周人的正統性,改了很多上古故事,偽造堯舜禹禪讓制的美好理想故事,把三皇的功德嫁接到五帝身上,實際上舜和丹朱戰死在蒼梧之野也就是九嶷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