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在沉沒超過半世紀後,該艦仍然以不少ACG題材的形象出現,繼續深深地影響著日本和整個世界。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說這個大和影響了日本和整個世界絕對沒什麼問題

全艦重量分配如下:船殼20,212噸,裝甲21,266噸,防禦板1,629噸,武器系統11,611噸,主機設備5,300噸,舾裝1,756噸,固定設備417噸,非固定設備641噸,魚雷75噸(據認為大和攜帶6-10條610毫米口徑魚雷,但該艦沒有魚雷發射管,6-10條魚雷也沒有75噸重),導航,光學設備95噸,電力設備1,108噸,飛機111噸,鍋爐水297噸,預備食用水212噸,重油4,210噸,潤滑油61噸,輕質油48噸,合計重量69,100噸(正常排水量)。

大和艦安裝4座蒸汽輪機,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釐米,蒸汽溫度325度,最高輸出功率153,553軸馬力,最高速27.46節(試航狀態),最大續航力7,200海里/16節(最大重油裝載量6300噸)。大和艦還裝有8座發電機,總功率為4,800千瓦。大和艦動力系統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鶴級航空母艦採用的主機。但該艦達到了設計所要求的速度。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主炮為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3聯裝主炮塔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噸,一座炮塔內三門火炮總重為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7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774噸(有些資料稱大和炮塔重2,510噸,系未計算彈藥時的重量),相當於日海軍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每發炮彈重1.5噸。炮塔後部裝有93式15米基線測距儀(裝有電羅經,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週3分鐘。發射速度2分鐘三個齊射,1.8發/每分;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重1.5噸,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這張照片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戰艦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張詳細的舾裝照片,攝於1941年9月22日吳工廠舾裝艦橋,畫面右邊的是鳳翔號航母【遮風欄呈豎起狀態】,鳳翔遠方為間宮號給糧船,背景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驅逐艦群。左側可見第6戰隊的重巡洋艦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設給油船。46cm三聯裝後主炮,此時大和艦尚在舾裝期間, 後主炮塔右炮位達到最大仰角+45°

該炮由吳海軍工廠艦炮部負責研製。9門主炮若指向一舷齊射,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很強,日艦船設計部門為減小衝擊波的影響煞費苦心,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後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淨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由於希望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間使用了模組作業並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時使用的技術及生產管理,成為在戰後日本工業的基礎參考。

大和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種炮彈,分別為91式460毫米穿甲彈,三式對空彈和高爆彈。91式穿甲彈彈重1460公斤(內置炸藥33.85公斤),發射時膛壓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飛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時,射程40,700米,30度時,35,826米,20度時,27,916米,10度時,16,843米。3式對空彈和高爆彈重量均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為805米/秒,前者用於對空射擊,最大射高為11,900米,後者裝填有59.5公斤炸藥,主要用於打擊無裝甲目標和執行岸轟任務。大和艦每門主炮配有120發炮彈,其中100發為穿甲彈。94式主炮的發射速度較低,為1.8發/分鐘。

世界第一的戰列艦大和號,460口徑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誰聞風喪膽

陳列在吳港“大和館”內的460mm九一式穿甲彈和三式通常彈(分別為左起一、二),左起第三枚為截去風帽的九一式穿甲彈,第六枚為剝掉彈殼的410九一式,第八枚是去掉外殼的410三式,第十、十一枚是203,第十二枚是155,最右邊是127或100。後方是重巡青葉的203炮炮身。

3聯裝主炮齊射後發射出去的炮彈在飛行中往往會互相干擾而影響射擊精度。以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便是讓中間那門火炮與邊上的2門交替發射,而大和艦在主炮上裝了一種火炮發射延遲裝置,使中間那門炮的發射時間比邊上2門延遲3/1000秒—5/1000秒,從而保證3門主炮能夠同時射擊。

大和艦裝備的94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與“依阿華”級戰列艦配備的MK7式406毫米口徑50倍徑艦炮相比,94式460毫米艦炮在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大和艦主炮無疑要比“依阿華”主炮有著更強的裝甲穿透力。戰後美國發表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單純從數據來看,這種優勢似乎並不明顯,但如果考慮到雙方的裝甲防護水平,大和艦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這是戰列艦一般採用的遠程炮戰距離)已經可以貫穿“依阿華”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也可以擊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而“依阿華”級的主炮卻還難以做到這一點。有認為大和艦的460毫米炮精度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懷疑94式炮的實戰效能。關於大和艦的主炮火炮精度,由於大和號實戰經驗少,並未有發現過證明其精度較差的可靠證據。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來說,其身管壽命200~250發,而火炮膛壓小得多的衣阿華級的Mk7型主炮身管壽命也只有 290~350發,這說明94式的身管強度並不差。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戰列艦火炮射擊的問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戰列艦艦體的穩定性實際對主炮射擊精度影響非常大,而艦體粗短的“大和”無疑比艦體細長的衣阿華級擁有著更好的縱向穩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