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建築磚砌體工程一般質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

1.砂漿強度不穩定

現象:砂漿強度的波動性較大,勻質性差,其中低強度等級的砂漿特別嚴重,強度低於設計要求的情況較多。

預防措施:

(1) 砂漿配合比的確定,應結合現場材質情況進行試配,試配時應採用重量比,在滿足砂漿和易性的條件下,控制砂漿強度。如低強度等級砂漿受單方水泥預算用量的限制而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時,應適當調整水泥預算用量;

(2) 建立施工計量器具校驗、維修、保管制度,以保證計量的準確性;

(3) 砂漿攪拌加料順序為:用砂漿攪拌機攪拌應分兩次投料,先加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通過攪拌葉片和砂子搓動,將塑化材料打開(不見疙瘩為止),再投入其餘的砂子和全部水泥。用鼓式混凝土攪拌機拌制砂漿,應配備一臺抹灰用麻刀機,先將塑化材料攪成稀粥狀,再投入攪拌機內攪拌。人工攪拌應有拌灰池,先在池內放水,並將塑化材料打開到不見疙瘩,另在池邊幹拌水泥和砂子至顏色均勻時,用鐵銑將拌好的水泥砂子均勻撒入池內,同時用三刺鐵扒動,直到拌合均勻;

(4) 試塊的製作、養護和抗壓強度取值,應按《建築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JGJ70-90)的規定執行。

2.磚縫砂漿不飽滿,砂漿與磚粘結不良

現象:砌體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低於80%;豎縫出現瞎縫,特別是空心磚牆,常出現較多的透明縫;砌築清水牆採取大縮口鋪灰,縮口縫深度甚至達20mm以上,影響砂漿飽滿度。磚在砌筑前未澆水溼潤,幹磚上牆,或鋪灰長度過長,致使砂漿與磚粘結不良。

防治措施:

(1) 改善砂漿和易性是確保灰縫砂漿飽滿度和提高粘結強度的關鍵;

(2) 改進砌築方法。不宜採取鋪漿法或擺磚砌築,應推廣“三一砌磚法”,即使用大鏟,一塊磚、一鏟灰、一擠揉的砌築方法;

(3) 當採用鋪漿法砌築時,必須控制鋪漿的長度,一般氣溫情況下不得超過750mm,當施工期間氣溫超過30ºC時,不得超過500mm;

(4) 嚴禁用幹磚砌牆。砌筑前1~2d應將磚澆溼,使砌築時燒結普通磚和多孔磚的含水率達到10%~15%;灰砂磚和粉煤灰磚的含水率達到8%~12%;

(5) 冬期施工時,在正溫度條件下也應將磚面適當溼潤後再砌築。負溫下施工無法澆磚時,應適當增大砂漿的稠度。對於9度抗震設防地區,在嚴冬無法澆磚情況下,不能進行砌築。

3.牆體留槎形式不符合規定,接槎不嚴

現象:砌築時不按規範執行,隨意留直槎,且多留置陰槎,槎口部位用磚渣填砌,留槎部位接槎砂漿不嚴,灰縫不順直,使牆體拉結性能嚴重削弱。

防治措施:

(1) 在安排施工組織計劃時,對施工留槎應作統一考慮。外牆大角儘量做到同步砌築不留槎,或一步架留槎,二步架改為同步砌築,以加強牆角的整體性。縱橫交接處,有條件時儘量安排同步砌築,如外腳手砌縱牆,橫牆可以與此同步砌築,工作面互不干擾。這樣可儘量減少留槎部位,有利於房屋的整體性;

(2) 執行抗震設防地區不得留直槎的規定,斜槎宜採取18層斜槎砌法,為防止因操作不熟練,使接槎處水平縫不直,可以加立小皮數杆。清水牆留槎,如遇有門窗口,應將留槎部位砌至轉角門窗口邊,在門窗口框邊立皮數杆,以控制標高;

(3) 非抗震設防地區,當留斜槎確有困難時,應留引出牆面120mm的直槎,並按規定設拉結筋,使咬槎磚縫便於接砌,以保證接槎質量,增強牆體的整體性;

(4) 應注意接槎的質量。首先應將接槎處清理乾淨,然後澆水溼潤,接槎時,槎面要填實砂漿,並保持灰縫平直;

(5) 後砌非承重隔牆,可於牆中引出凸槎,對抗震設防地區還應按規定設置拉結鋼筋,非抗震設防地區的120mm隔牆,也可採取在牆面上留榫式槎的作法。接槎時,應在榫式槎洞口內先填塞砂漿,頂皮磚的上部灰縫用大鏟或瓦刀將砂漿塞嚴,以穩固隔牆,減少留槎洞口對牆體斷面的削弱;

(6) 外清水牆施工洞口(豎井架上料口)留槎部位,應加以保護和遮蓋,防止運斷小車碰撞槎子和撒落混凝土、砂漿造成汙染。為使填砌施工洞口用磚規格和色澤與牆體保持一致,在施工洞口附近應保存一部分原砌牆用磚,供填砌洞口時使用。

4.大梁處的牆體裂縫

現象:大梁底部的牆體(窗間牆),產生局部豎直裂縫。

預防措施:

(1) 有大梁集中荷載作用的窗間牆,應有一定的寬度(或加垛);

(2) 梁下應設置足夠面積的現澆混凝土梁墊,當大梁荷載較大時,牆體尚應考慮橫向配筋;

(3) 對寬度較小的窗間牆,施工中應避免留腳手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