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

斗門區是廣東省珠海市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的西部,東連中山市,北倚江門市,與澳門水域相連,介於東經113°0.5′至113°25′,北緯21°59′至22°25′之間,即磨刀門到崖門之間,從赤鼻島至白蕉七圍交界線,東西之間最寬33.4公里。

1965年7月由中山、新會劃出部分鎮村建縣,1983年7月歸屬珠海市管轄,2001年4月撤縣設區。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

斗門區

  • 中文名稱

  • 斗門區

  •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

  • 所屬地區

  • 廣東省珠海市

  • 下轄地區

  • 井岸鎮、白蕉鎮、斗門鎮、乾務鎮、蓮洲鎮、白藤街道

  • 政府駐地

  • 斗門區井岸鎮朝福路139號

  • 電話區號

  • 0756

  • 郵政區碼

  • 519000

  • 地理位置

  • 珠江口西南部

  • 面 積

  • 613.88平方千米

  • 人 口

  • 34.04萬人

  • 方 言

  • 粵語-四邑片-新會話、客家語、水上話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御溫泉、黃楊山、金臺寺、斗門古街等

  • 車牌代碼

  • 粵C

  • 名 人

  • 鄺友良

歷史沿革

宋朝以前,斗門一帶稱黃字圍,屬新會潮居都。

宋朝紹興二十二年(1152)黃楊山附近島嶼劃歸香山縣管轄,仍稱潮居鄉。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縣潮居鄉改稱黃梁都。大沙、馬墩、上橫屬新會縣潮居都。清朝緒六年(1880)黃梁都改稱黃梁鎮。清宣統二年(1910)改鎮為區,按數字編列,稱香山縣為第八區。

1925年,改稱為中山縣八區。

1930年,改稱為中山縣黃梁區。

1931年,區名按數字編列,稱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3月,仍為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九區。1958年11月,稱中山縣斗門大公社,為中山縣7個大公社之一。橫粉鄉、大沙鄉屬新會縣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斗門縣,隸屬廣東省佛山地區。

1983年7月,斗門縣歸屬珠海市,成為珠海唯一的市轄縣。

2001年4月,國務院批准斗門撤縣建區,同年12月,珠海市斗門區正式掛牌成立。宋屬新會潮居里。元為潮居鄉。明始稱黃梁都。清光緒初年改稱黃梁鎮。1931年改稱中山縣第八區。1965年設斗門縣。因縣治原名斗門鎮,斗門鎮東北枕黃楊山,西南面向新會梅閣海,地形如鬥狀,故名斗門。1983年由佛山地區劃歸珠海市。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斗門縣,設立珠海市斗門區和金灣區;斗門區轄原斗門縣的井岸、白蕉、乾務、五山、斗門、上橫、六鄉、蓮溪8個鎮。

1997年,全縣轄8鎮,面積925.3平方千米,人口32.6萬,外來流動人口3萬,縣政府駐井岸鎮。(摘自《政區大典》)

2000年,斗門縣轄10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1529人,其中:上橫鎮 23583 蓮溪鎮 13562 六鄉鎮 19849 斗門鎮 41294 五山鎮 26068 乾務鎮 19023 白蕉鎮 61534 井岸鎮 108074 紅旗鎮 21999 平沙鎮 49689 自藤湖虛擬鎮 9755 城南虛擬鎮 7099

斗門縣轄10個鎮(井岸、白蕉、乾務、五山、斗門、上橫、蓬溪、六鄉、紅旗、平沙),121個村委會、47個居委會。

2003年,白蕉鎮、六鄉鎮合併為白蕉鎮,五山鎮、乾務鎮合併為乾務鎮,蓮溪鎮、上橫鎮合併為蓮洲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斗門區轄5個鎮(井岸、白蕉、乾務、斗門、蓮洲)。

名勝古蹟

斗門區地形由低山、丘陵、臺地、平原和灘塗組成,其間水道交錯,富於變化。由於自然和人文歷史的積澱,斗門區旅遊資源融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於一體。1991年起,加大投入,大力發展旅遊業。至2000年,建有珠海御溫泉度假村、金臺寺、鱷魚島、萬盛鄉村俱樂部、生態百果園、燈籠沙水鄉風情旅遊區、漁家樂海上游、美加鴕鳥養殖場等旅遊景點,另外重新開發斗門古街、南門菉猗堂、六鄉水松林等旅遊景點,加上特色美食如重殼蟹、白藤湖蓮藕、白鴿魚、黃金風鱔、上橫黃沙蜆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斗門區有高爾夫球場一家,位於乾務鎮的萬盛鄉村俱樂部,此外,周邊還有珠海國際,翠湖、金灣、東方4個高爾夫球場。區內有廣東省最著名的溫泉“御溫泉”,是中國第一家日式露天溫泉,設有20多種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溫泉。擁有乾務水庫、白藤湖度假區、恆豐遊樂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