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上臺演講會感覺到緊張,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解決?

她說753


為什麼私下溝通沒問題,上臺講話卻會緊張?那是因為人是群體動物,群體歸屬感對於我們人類來講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分析,大多數人上臺講話緊張的原因。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大學生,告訴他們實驗非常簡單,只需要他們“宅”在房間裡就行,什麼都不用幹,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每天有專人給他們送飯,保證他們吃好喝好。那我們就要問了,這個實驗它究竟要做什麼呢?心理學家說,就是想看看這些大學生誰在房間裡呆的時間最長。這些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只剩下偷著樂了。你想啊,不用上課,不用考試,不用做飯,不用洗碗,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想幾點起就幾點起,無拘無束,逍遙自在,這是神仙過的日子啊,還比誰呆的時間長?能這樣過一輩子才好呢!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大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去以後,沒過多長時間就有人挺不住了。可能有朋友會問了,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住不下去了呢?因為,這些大學生不是“蟻族”,他們是一人一個單間。但是,單間裡除了像床這樣的生活必須品之外,其它一無所有。書,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那就更談不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些志願者生活的狀態是什麼樣啊?他們接受不到來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沒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飯睡覺無事可做,這種狀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中被關在巴士底監獄裡的囚犯。雖然這些大學生在生活待遇上和當時的囚犯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是出奇的一致,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與世隔絕。這樣的生活狀態,即使天天吃魚翅、鮑魚也受不了啊,這份精神上的煎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心理學家通過這個實驗印證了一個觀點:一個心智正常的個體,只有生活在群體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塌實。一個人如果被硬生生地從群體中分離出來,過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難受的事情。看過《魯賓遜漂流記》的朋友們都知道,漂流到荒島上的魯賓遜,不也有一個叫“星期五”的奴隸相陪伴嗎?

現在問題就很明顯了,在上臺講話的時候,演講者恰恰脫離了自己的“群體”,這就會使演講者產生孤雁失群的茫然感。這話應該怎麼理解呢?兩層意思:

首先是空間距離引起的孤獨感。一個講臺,一張講桌,把演講者和聽眾涇渭分明地隔離開來,這種空間上的疏離勢必會使演講者產生“我們不是一撥”的弱勢心理,確實,這種“一對多”的陣勢是挺讓人發憷的。

其次是角色差異引起的不安感。對於演講者來說,底下的聽眾對自己可都是有評價權的,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表現交流評論自己,如此強烈的角色差異肯定不會產生“我們是一撥”的感覺,既然沒有歸屬感,緊張也就在所難免。

那麼,演講者要用什麼方法來緩解這種原因造成的緊張心理呢?這就是我們本節的標題——“群體迴歸法”。怎麼迴歸呢?我也談兩點:

第一點,不要把聽眾當作“假想敵”。現在,在我們周圍充斥著一些指導大家克服演講緊張恐懼心理的方法,對其中的某些方法,我個人是不太認同的。

比如,有的人提出,演講的時候,我們就把聽眾都想象成欠你錢的人,你是債主,那你的底氣不就足了嗎?相應的你不就不緊張了嗎?我認為,這個方法乍聽起來有理,但是經不起推敲。為什麼呢?誰不知道現在欠債的是大爺,借錢的是孫子啊?想想看,底下坐著一群大爺,你說你的演講怎麼進行吧?這樣想的結果不是不緊張了,是更緊張了。

再比如,還有人說,你可以把聽眾想象成一片莊稼地,你是在對著一片玉米、一片高粱演講,你還怕什麼呢?你還緊張什麼呢?這個方法我認為它更加荒誕。咱們都知道,演講是信息傳遞的一種形式,是聽、說雙方溝通交流的過程,它不單單是說一方面的行為。你把聽眾想象成玉米,我們平時看玉米是什麼眼神?那和我們看同類的眼神能一樣嗎?你這樣和聽眾交流,你的演講還怎麼通過講話溝通得到好的反饋呢?

所以說,無論是把聽眾想象成欠你錢的人,還是把聽眾想象成沒有生命的物質,都不會使演講者擺脫緊張、恐懼心理,甚至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競聘演講的時候,本來我們和聽眾在空間上就有距離,在角色上也有差異,這個時候,一個明智的演講者最需要做的就是模糊這份距離感,淡化這種差異感,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強化那種說話者和聽話者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的界限,要從心理上告訴自己,我和聽眾是一個群體的,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是同一項工作,一項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我的任務是講,他們的任務是聽,他們都是我的同事、領導、夥伴和朋友。也就是說,演講者首先要在心理上完成對群體的迴歸,正所謂“我和大家在一起,所以我不緊張”。

第二點,要在聽眾中找朋友。不要把聽眾當成自己的“假想敵”,光這樣還不夠,競聘演講者還要學會並習慣於在聽眾中尋找朋友、尋找自己的支持者。

咱們都知道,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老師在她的《蒙曼說唐——長恨歌》中講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她說,過去的皇帝不是都上早朝嗎?他們那個早朝可真早,早上五點來鍾就上朝了,趕上咱們現在的上早班了。因為要趕著上早朝,所以大臣們就得起得都特別早,那些住得比較偏遠的大臣甚至半夜就得起床,所以在上早朝的時候人們就難免會困,哈欠連天的。但是也有人不這樣,這個人就是咱們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張九齡,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那個人。張九齡不但是著名的詩人,在唐玄宗時期還當過宰相,是個高官。他無論晚上睡得多晚,早上起得多早,只要往朝堂上一站,整個人就是精神抖擻、玉樹臨風。連唐玄宗都說,他上朝最愛看張九齡,因為一看到張九齡那麼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他自己也就跟著特別有精神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演講者在聽眾當中有N多個張九齡式的人物在支持你,在向你投來鼓勵的、信任的目光,那你的自信不就一下子也起來了嗎?你不也就越講越帶勁了嗎?既然如此,那麼好了,我們在競聘演講的時候也找找自己的“張九齡”不就OK了嗎?怎麼找呢?我個人認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聽眾以本單位的同事居多,雖然演講者不可能都認得過來,但裡面畢竟有他們認識的,甚至在工作中接觸比較多,交情比較好的人,當然,還會有平時對我們比較認可、比較賞識的領導。那事情不就好辦了嗎?在開始上臺緊張的時候,我們多看看這些人不就可以了嗎?他們的微笑,他們鼓勵的目光,不就如同親友團、拉拉隊在為我們鼓勁嗎?而那些陌生的面孔,嚴肅的表情,審視的甚至挑剔的目光,我們暫時迴避一下,先不看總可以吧?但是,大家也要注意,這裡所謂的不看,只是暫時的不看。當我們以在聽眾中找朋友的方法建立起自信,演講順利推進以後,我們還是要照顧全場,要用目光和全場的觀眾進行交流。因為有了前面找朋友的鋪墊,所以在後面的交流中,我們就會多了一份從容、鎮定與自信。至於在競聘演講中我們要怎麼看聽眾、看多長時間等問題,在講態勢語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展開。

答主介紹:文若河,張嘴就來演講力訓練專家,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廈大等高校總裁班、EMBA班演講力講師,常年在北大、復旦、浙大面向社會開設演講力訓練課程。著有《競聘演講輕鬆過關》《會說話,得天下》《我最想要的口才指導》等暢銷書籍。更多信息,請點上面的“關注”,可私信與文老師溝通交流。

文若河演講力訓練


我談一下第一次上臺唱歌的感覺。八七年元旦,當時叫鄉鎮,舉行一次慶祝元旦文藝晚會。八間大倉庫裡擠滿了人,加上一個學校的學生,大約有二千多人觀看。當我拿著話筒走上臺時,一看臺下那麼多雙眼睛注視著我,本震驚自若的我,一下子緊張起來,兩腿微微發顫,甚至語無倫次了,第一首歌總算顫顫巍巍地唱了。但當我報上第二首歌曲名子時,不自覺的與臺下觀眾互動一下,好了,感覺不到什麼叫緊張了,自然而然地唱完第二首《鄉間的小路》,並獲得了觀眾陣陣喝彩和掌聲。 現在想起來,其實臺上緊張,就像一個沒有見過市面的小孩,當逐漸適應了就自然而然了。臺上唱歌如此,臺上講話亦相同,平時多練就,熟練了就自然了。


快e人生56825800159


上臺演講緊張,人之常情。換句話說就是誰也會遇到和發生的事情,但為什麼有的人就能不露聲色侃侃而談,有的人則滿臉懵逼張口結舌不知道從何談起呢?自認為有以下幾種因素困擾:

(一)對演講的內容熟悉不夠。演講都是有主題的,都是有現成材料的,但有材料不能完全依賴材料,也不能做照本宣科狀,更沒必要在演講中一字不差。首先要充分熟悉自己演講的內容,如何開頭(開場熱場)如何過渡(起承轉合)如何結尾(鼓舞鼓動)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心中要有一條主線)關於這一點大家應該學學那些說書的(評書演播和講故事者),我想每一個說書者,很少是照本宣科的,那樣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和呆板死板,更不會吸引人,他們一定是掌握了某一回(章節)的中心和故事梗概以及主要情節和必要的細節,這樣才能口若懸河!其次要找到貫穿全篇的那條主線,在這條主線的貫穿下找到那些分節點分主題的提綱,讓這些小提綱為整篇演講服務,這樣就容易臨場發揮!一般比較有經驗的演講者都是那些記憶力非常驚人,又能臨場應變的人,他們演講雖然不會去一字不差地背,但最起碼不會跑偏,基本能扣住所要演講的主題,並且最大範圍地把寫在紙上的演講稿給大家背出來!背是沒有感情色彩的,為什麼叫演講?所謂演講就是要帶著感情色彩把所要演講的內容講出來!

(二)對現場的情況把控不夠。要做到一次很好的演講,首先要對所演講的環境(主場)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在正式上臺前要對自己所演講的舞臺(主場)有一個充分的瞭解。那些有經驗的演講者他們都會提前做功課,要對自己所登臺的環境有一個充分的瞭解(演講前)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冷場!比如在演講前可以到自己演講的會場轉一轉熟悉一下環境,這樣也能有效避免緊張。

(三)對聆聽者的情況不瞭解。自己臺上演講,臺下什麼人在聆聽?是普通聽眾還是領導幹部?是本系統本部門的人還是外單位外部門的人?是沒見過面的陌生人還是朝夕相處的熟人?有時我們莫名的緊張,就是對這些聽眾不熟悉,不知道他們對演講有什麼要求和期望,從而增加我們的緊張感,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些聽眾的情況,也許我們就不會緊張!

(四)對自己的情況掌握不夠。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首先要鍛鍊自己的自信。能夠參加演講一定是自己有這方面的特長,或能說一口流利的標準語,或在某一方面(演講內容)做出了特別的特殊的成績(參加演講的人一般是某一個事件某一項工作的親歷者或參與者)這樣對自己熟悉的東西借題發揮就能遊刃有餘(個人建議演講稿最好自己來親自操刀,這樣更具有針對性,更利於臨場發揮!有的人講求演講稿的高大上會請那些文字文章高手給捉刀潤色,雖然文采斐然,但畢竟不是自己的親力親為,這樣在演繹演講過程中容易變得生硬,最起碼在流暢度自然度上就會或多或少出現偏差!)其次要鍛鍊自己的膽量。膽量來自於磨鍊和磨合,那些經常登臺的人那些經常開口講話經常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言的人,就會積累豐富的臨場發揮和臨場應變經驗和能力,這樣就很少會緊張!所以建議那些有語言天賦表達興趣(演講者)多在人多的地方開口講話(比如主持、演講等)這樣就會避免怯場!三是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那些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滔滔不絕的人,那些喜歡拋頭露面喜歡登臺表演表現,演講講話的人都是那些各類社會活動,各類活動(聚會、慶典、儀式等)的積極倡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親歷親身經歷的多了,什麼演講呀主持呀講話呀,在他們那裡就會變得輕而易舉,這也許就是一種能力和功夫吧!


冀之筆


下面我來說下自己本人的看法。

1:是因為初次,初期上臺演講,沒有什麼經驗,感覺臺下的目光都可以拘束死自己。

2:不自信,總怕自己說錯些什麼,也會導致肢體動作僵硬,沒有更好的去表現。

3:臺下坐的全是高几級乃至需要仰望的大領導,造成心裡壓力大,難免也會緊張。

上臺演講怕自己緊張,首先要完全熟悉並瞭解自己的發言稿,也要整理配合好發言稿所需要的肢體動作,再就是多經歷幾次,有足夠的自信就不會緊張啦。

以上是本人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可以幫到您,也歡迎在屏幕下方點贊,留言互相交流。



小唯美


其實演講緊張的原因有很多,演講稿準備的不充分,自信心不夠,面對陌生人群的緊張感,過於在乎聽眾,關注觀眾大於關注演講內容本身,上臺經歷太少等等。當然還有個人性格以及曾經出現過演講失敗帶來的心理壓力。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慢慢變好呢?

第一,充分的準備自己要演講的內容並反覆練習。

第二,觀看其他人的演講視頻,觀察別人的演講情況,以及臺下觀眾的反應。

第三,上臺之後專注於演講內容本身,目標就是將你要講的內容講清楚,易於理解。

第四,平時的時候要多注重模擬練習,抓住平時的機會上臺發言,班會,聚會之類的。

總之,想克服演講帶來的緊張,就是要靠不斷的心理暗示和練習,加油!





每天一點小心理


首先,上臺比不上臺緊張說明你是個正常人;如果不上臺比上臺還緊張,起碼,從我臨床經驗的角度看,估計快瘋了!

其次,正常人想上臺後表現得更精彩,就更是人之常情啦!怎麼辦呢?

最後,簡單的辦法就是:深吸一口氣,憋住;然後分6-9口緩緩吐出去,一邊吐一邊在心裡默唸,我把所有的緊張都吐出去啦!然後,坦然上臺,一切OK!


心理師任葦


這是很正常的,人類天生害怕3樣事情:畏高、怕火和當眾演說。

畏高和怕火是因為會產生生理上的疼痛,害怕當眾演說是因為心理壓力,無法適應突然間變成群眾的焦點,怕被非議。

無論你如何準備充足,未演講過的人一上臺,一定會緊張,只有實踐練習,才是最有效消除害怕的方法。

關注我的“80後陳Sir演講教學頻道”,我會不斷分享演講心得和技巧~😉


陳劍老師價投教學頻道


人往往都適應熟悉的目光。當一個人被無數的陌生人看著的時候。緊張感會越來越強烈。心一繃緊大腦就會全亂。導致嘴巴語無倫次!


8天王蓋地虎7


原因在於我們的關注點。

當我們站在臺上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中心,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被放大,下面的人會看到自己的所有醜態。這樣想下去會讓自己更加緊張。

要想不緊張,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告訴自己下面的人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對自己講的東西他們都是白痴,所以不用怕

第二、講的東西最好自己十分熟悉,是自己經常做的事情,這樣不會犯錯

第三、不要認為自己在講對的東西,認為自己講的都是錯的,只不過是對方都沒有聽過的而已,我的作用是讓大家展開視角,最壞的是我們最後還要這麼說,“我講的有可能都是錯的,所以大家不要信!”這樣一來,就不用怕挑錯。

第四、老生常談,還是要大量的練習,習慣了自然就會不緊張。


心理諮詢師趙喜剛


在面對未知事物時,都會下意識的緊張,這是原因。

解決辦法有3點建議:

1是先熟練演講稿,最好能背下來,這樣至少內容有表達完;

2是目視前方,可以不看觀眾,因為看觀眾會更緊張;

3上場時可以適當與觀眾互動,減少緊張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