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2015年5月16日是個星期六,氣溫已經不低了,下午午睡以後,我和妻子沿著胥浦河,開始我們的阮元行跡尋訪之遊,這一回主要是胥浦河、龍門橋。

說起來我就住在儀徵市區鏡湖花園,南面是儀城河,西面就是胥浦河,經常散步在胥浦河邊,正在撰寫的《阮元儀徵事》,後記最後也想附弄風雅,說某年某月成書於胥浦河畔。然而認真研究胥浦河,尤其是沿河實地考證探尋歷史遺蹟,確實做得不夠,今天來補上這一課(本文主體撰成於2015年)。

我們先到胥浦街上買幾塊燒餅(偏題了),然後沿著胥浦河西岸向北進發,到達銅山中橋,這裡應該是古銅山源的起點,胥浦河的源頭。但是現在胥浦河往北延伸了,繞過銅山一直向北直到鴨嘴橋水庫(登月湖),所以說,胥浦河的源頭已經不是銅山了,應該是鴨嘴橋水庫了。因為銅山以北不是俺重點探訪的地方,所以在銅山西側拍過照,就回頭往南,尋找龍門橋。

【銅山西側胥浦河】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卷七輿地志“名跡”條目記載道:胥亭,在龍門橋河邊,太傅阮元題額。

阮元題額的這個“胥亭”在哪裡呢?龍門橋在什麼地方?縣誌卷三輿地志的“津樑”條目有記載:在縣西南十里。

說實話古人描述位置,不太精準,沒有經緯度、座標系,文言文又言簡意賅,僅憑“縣西南十里”,無法確定龍門橋位置,胥亭在龍門橋河邊,應是今胥浦河邊(胥浦是古老的地名,但胥浦河的名稱是民國後才有的,清代以前,上游叫西溪,下游叫鑰匙河)無疑,胥亭在胥浦河邊上,龍門橋頭,估計胥亭是為了方便過橋旅客而建的亭子,因有伍子胥解劍渡江的典故,得名胥亭。

《儀徵水利志》(杭虎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河流第一節幹河第96頁介紹,胥浦河彎曲狹窄,形如雞腸,冬涸夏溢,洪災頻發,1954年2月24日,胥浦河工程開工,工程由五項子工程組成,其中有“開挖龍門橋通江新河1100米,封堵沙漫洲入江河道,改由新洲入江”的項目,第99頁還配了圖,龍門橋的位置一目瞭然,對比今昔地圖,可知龍門橋在胥浦河紅旗漫水閘以南、沿江公路橋以北、古湄村舊河道與胥浦河交界處。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儀徵水利志》胥浦河治理圖】

2016年7月3日,我再去胥浦河查看大水水位時,在古湄河入胥浦河的河口,發現有座“龍門橋”,橋是跨在古湄河上的,這與古龍門橋跨胥浦河不一致,也許是水利部門因此橋與古龍門橋位置很近而命名之。

【新龍門橋】

關於胥浦,我在《阮元儀徵事》第一章第二節介紹真州抗金事略時,講述了南宋抗金中興十三戰的胥浦橋之戰,三位將軍喋血胥浦橋的悲壯故事;在第一章第二節介紹真州八景之“胥浦農歌”時,講述了縣誌中記載的伍子胥、漁丈人、浣紗女的故事。這裡再介紹一下阮元題額的胥亭所在的龍門橋的故事。

縣誌至少有六處提到龍門橋:一是縣誌卷七輿地志“名跡”條目,阮元為胥亭題額;二是縣誌卷三輿地志“津樑”條目,知縣姜埰(1607-1673,字如農,號卿墅,別號敬亭山人,山東萊陽人,崇禎四年進士,八月任密雲縣令,十月任儀真知縣,十四年調禮部,在儀真任職十年,官至南明兵部右侍郎)、知縣許惟枚(字鐵山,號南臺,海寧人。康熙五十六年舉人,雍正十年任儀徵知縣,在儀徵任職三年,官至營繕主事)分別為新建、重修龍門橋題記;三是縣誌卷五輿地志“山川”條目,知縣胡崇倫為龍門橋西壩題記;四是縣誌卷十河渠志“水利”條目,西境銅山源諸水自龍門橋至麻石橋一帶挑浚貫通;五是縣誌卷十一河渠志“水利”條目,援引劉文淇《揚州水道記》,銅山源諸水從新河出江於縣不顧,戶口人文日衰;六是縣誌卷二十祠祀志“庵”條目,有“湄庵”的記載,在龍門橋北。

這裡,將上述資料整理表述如下:

西溪從銅山發源,迤邐二十里到達新河口,這裡臨江,河面突然變寬,達十餘丈,河流東西兩岸的旅客,要不從上游胥浦橋繞行,要不由渡船擺渡。由於人多船小,時常出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淹死人。本地有一位叫支從禮的人,曾經做過浙江藩司的知印(很小的官),位卑而有志,於崇禎三年(1630)上書縣衙倡議建橋,並且印了記錄簿募捐,經過三年官民共同奮鬥、不懈努力,於崇禎六年(1633)建成龍門橋,橋高二丈八尺,寬一丈九尺,長十丈有零。共花費一千三百餘兩。

在龍門橋北,有一座“湄庵”,是乾隆初年邑人黃起傑修建的,知縣李鵬舉還給湄庵題匾:“活潑潑”。乾隆五十八年,還在湄庵增建了“竹逸亭”。陶元睿有詩:

西溪一帶打漁灣,時聽歌聲遠近聞。

五月村莊農事急,須知稼穡本來艱。

關於古湄庵,詳見我的《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古湄庵》。

下圖是龍門橋故址附近實景,近處是古湄河,遠處是胥浦河上的紅旗漫水閘。胥浦河西岸是新胥亭。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胥浦河龍門橋故址】【我的探訪照】

為了加深對胥浦河和龍門橋的認識,我沿著胥浦河東西兩岸沿途考察,在胥浦河西岸龍門橋遺址附近驚喜地發現,水利部門在建設的調水閘門上搞了個亭子,雖然不精緻,雖然沒有阮元題字,雖然沒有“胥亭”二字,但是已讓我高興了好多天,姑且稱之為“新胥亭”。龍門橋附近就是古湄村,古湄庵已經沒有了,但大家是不是對“古湄”這個地名很熟悉呢?就是因古湄庵得名的,這個地名現在老百姓還在用,可惜古湄村的行政村建制已經撤銷,併入真州鎮長江村了。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新胥亭】

如果說僅僅是一座橋的建設,最多是高一點、長一點而已,用不著筆者在此浪費筆墨。關鍵是這座橋不是一座普通的橋,由於橋下建有攔河滾水壩(縣誌有“西壩”條目),不僅留住了山上下來的水以便灌溉,更重要的是阻止了河水向西入江,而將河水向東引進了市區,在城南天池接納了淮水之後,攜手入江。這在風水上,大大有利於儀徵。

按照縣誌多處反覆強調的說法,陳公塘帶子溝(龍河)是儀徵的左臂,主水接納運河(客水)淮水直到天池,天下河水皆往東流,唯獨儀徵運河(儀揚河)的水向西流到儀徵,這是儀徵具有的獨特上佳風水(形家謂之逆水,於邑最利);西溪是儀徵的右臂,主水在新河口附近向東進入天池,接納淮水後從天池附近入江,儀徵縣城在左右臂膀的環抱呵護下,戶口日增,人文日盛、人民富庶、科第蟬聯。

然而萬曆五年,知縣況於梧在西溪下游鄧家窩開了新河,本意也是方便通航、灌溉、交通,然而新河開後,上述目標沒有實現,戶口人文日衰,後任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基本認定是由於新河既開,主水從銅山下到龍門橋附近後,不再東流入天池,客人已到大堂,主人反而背客向西而去,這叫“入懷反跳”,大不利也。一個縣邑,就像一個人,水流就是這個人的血脈。開了新河後,就像一個人左臂無恙,而右臂失血麻木了。

所以歷史的經驗和風水學說啟迪我們的先輩,龍門橋和西壩不可不築,胥浦河的水必須向東入天池接納淮水後入江,這才是血脈通暢的正常路子。實踐證明,萬曆五年後風水走壞,崇禎五年修龍門橋後風水有所修復,康熙七年,知縣胡崇倫筑西壩,十八年、五十七年、雍正十三年持續維修,風水大大改善,康熙五十九年全縣破紀錄地十一人中舉,後來還有縣學三牌坊(狀元榜眼探花)、父子兩傳臚的佳話。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胥浦河儀城河閘】

如今龍門橋已不復存在,在原址上游不遠處,建有紅旗漫水閘,功能與龍門橋及西壩的作用相近,筆者在紅旗漫水閘的上游不遠處看到胥浦河與儀城河丁字形交匯,在交匯處的儀揚河上建有一座閘,胥浦河水順著閘道向東進入儀城河,今天的天池已經廢棄,淮水改在泗源溝入江,胥浦河主水連通儀城河石橋溝,在東嶽廟、化肥廠以東與泗源溝匯合,即今新東園內的響水閘故址一帶,按照古人的風水說法,這裡正是儀徵現在風水最好的地方。

探訪儀徵古蹟之胥浦龍門橋

【胥浦河經儀城河、石橋溝、儀揚河入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