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精分)对理解人性和行为动机上,迄今为止是最好的理论取向。如图所示,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的祖师爷都是精分——理解人的根本。依恋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一脉相承。无论是安娜·弗洛伊德传承发展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还是科胡特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发展出的后弗洛伊德——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都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仍然没有脱离经典弗洛伊德理论。

下面分别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依恋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做简要概述。本文理论稍多,甜度不够,但相当重要,是苦尽甘来的基础。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三个主干:本能理论、人格理论、潜意识理论。

本能理论

本能是连接躯体和精神的桥梁,是生物能转化为精神形式的中间机制。生物能满足可以是直接的,如吃和性;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宗教文学艺术,这是生理需要的精神表现。

人的本能分为两部分: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生物本能是力比多(性趋力,性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包括狭义的性行为,也包括其他引起愉悦和满足的内心体验。人的性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支配着人的行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逐渐发育和改变。

从人类活动轨迹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类攻击本能导致的历史现象。人类攻击本能最典型的反应就是战争,是毁灭的集中表现,各种人类不可调和矛盾导致战争。人是非理性动物。说明人性中间,一旦有导火索被点燃,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攻击。

人格理论

人格有三方面:本我、自我、超我。

人受本能支配,朝向愉悦、满足和攻击。而社会需要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人的本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冲突,本我自我和超我混合起来使得人类生活充满了矛盾。当人面对一件事时候,双方的三方面同时展现。

本我代表本能部分,指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人的大部分行为出发点在于满足本能,按照享乐原则行事。

自我是后天形成,6-8个月大时逐渐开始形成,通过让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形成习惯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形成一个人的审美、艺术和兴趣等。

超我,3-5岁开始形成,11-12岁完成,包括道德、审美、责任感、义务感,遵从道德原则。

人感知事物时三方面人格同时出现,导致很多冲突:

A 本我和超我间的冲突导致道德性焦虑。

B 本我和现实之间差距产生现实性焦虑。

C 自我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让人怀疑自己难以坚持,无法自已。自我本身产生神经症性焦虑。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个悲剧,是个矛盾体,人就是悲剧的主角。

上课很辛苦,人的本我更希望躺着看电视,超我认为应该好好学习,但是这样会累死。自我从中协调,马上摊开书学习,但是看了半小时看不下去了走神,想起今天上午去超市看见了很多想买的东西,这时自我部分满足了本我(走神想那些对你有诱惑的东西),又部分满足了超我(仍然保持学习的姿势)——不认真听课会产生道德性焦虑;走神会责怪自己引起现实性焦虑;学完后谴责自己,人家都好好学了,只有我没学好,产生神经症性焦虑。无论怎样妥协都会焦虑——部分满足本我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部分满足超我会产生不堪重负的神经症性焦虑,人就在被本我和超我牵拉,自我已经不知所措了。所以人生来永远是矛盾的,永远是个悲剧。所以,生活像盲人摸象。

潜意识理论

意识的第一层:意识——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意味着意识的丧失。

意识的第二层:前意识——存在于意识中,但不能被感知,经过提醒后能被感知。

意识的第三层:潜意识——存在于意识中,但不能被感知,经过提醒后仍不能被感知。催眠、梦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误都会暴露出潜意识。

关于人格和潜意识的内容,也可参考另一篇文章《心理学小白看过来》。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自我心理学

自我,这个词最初是人格的一个部分,来自弗洛伊德,自我本义是协调超我和本我,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满足超我和本我,因此,在弗洛伊德眼中,自我是个受本能冲动和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疲于奔命的孤独侍者。而自我心理学对自我的评价不一样,他认为自我更强大,自我有整个外部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功能。

安娜·弗洛伊德与经典精神分析最接近,最大程度的继承了父亲弗洛伊德的理论。安娜发表了《自我与防御机制》宣告自我心理学的成立。通过防御机制,人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世界。防御机制最初也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将防御机制扩大到20多种。安娜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第一人。(关于防御机制的具体介绍,小编目前还没学到,学后总结)

哈特曼的观点比安娜更进一步,他认为自我本我有共同的来源,都受生物本能的影响,所以力量均等,自我具有整个知觉,检验现实,推断当今,预测未来的能力。这些能力,弗洛伊德的自我是做不到的。

罗伯特·怀特认为本我自我同出一源,自我又具有单独的内在系统和满足机制,人从来都通过探究和控制外在能量来达到满足。在自我发育过程中,好奇驱使儿童不断探究外界,满足自己,主宰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以便更好的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环境。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弗洛伊德和安娜·弗洛伊德

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客体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可以是人、物体或概念。

我们常常对一件物品情有独钟,这是对物体产生的强烈依赖感和满足感,即爱屋及乌。相信邪教,不惜丢掉公职和性命,在发育过程中客体关系出了问题,对人没有依恋和满足,全部愉悦或满足的体验都来自异端邪说。

克莱因最早提出人都具有基本的自我动力,去寻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建立关系的时候遵循的规则是:人总是习惯沿袭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观,在生活中寻找符合这种观念的人和事,依此来建立人际关系。所以最初如何与人建立客体关系的,那么一生都沿袭这种模式。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梅兰妮·克莱因

例如,说到苹果,你的头脑中即提取出了苹果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取决于早期重要客体灌输进去的。每个人的这个苹果的形象都不太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既定的概念,而人和人之间的这些概念的含义可能相差甚远,两个人碰到一起出现冲突,可能不会意识到是早年内部成像的不同所致。内部成像形成的过程叫做内化。所有这些内化的概念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变成记忆和想象在日后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现实交往。

你与某人交往,你不但要面对现实的对象,而且也要面对你想象中的对象,即内部成像,而这种想象很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常常是片面或歪曲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特别是早年的客体关系体验,想当然的确信自己的估计,也就是你的想象可能来自以往接触过的某个重要客体的音容笑貌,你把这个曾经的客体印象不知不觉地,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转移到了新对象,当这种想象强烈到足以超过你的现实分辨能力,那么你会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某些不近情理的举止,比如特别喜欢一个人或者特别讨厌一个人。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内部观去看待世界,却不自知。一个人完整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应该成为谁,知道自己将会是谁。三者的重合度越高,自我的幸福度越强。所以完整的自我意识不是完美的自我意识,而是客观评价自己优缺点,一个人能够跟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不是因为处处与人为善,而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优点,有多少缺点,这样常常能够跟人比较顺利和长期的关系。长期的关系包括忍让、宽容、激进等等。如果这种自我意识发育不良,或者不完整不现实,就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别人,或者别人辜负了自己,就会出现相处的不顺利。人有了对他人的内部成像,又有了对自己的内部成像,就会以这个为蓝本来与他人发生联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互动。

“两人相见,六人在场”就是在说明双方父母虽然不在场,但是已经在大大的影响两人对对方的判断和估计。因此男人第一次恋爱永远是在找妈,所以叫“新娘”。这个找妈是找母性特征的,女孩子恋爱也是在找爹,其实是找身边具有早期相似的具有父性的人。所以人恋爱其实是在找自己早期的异性父母的影子。

我们的父母并不那么优秀和完美,而是多重的,或者跟其他重要客体不同,就像从小到大见过的苹果有绿的有红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酸的有甜的,因此脑中会有多个苹果的成像。因此我们脑中成像并不那么清晰,所以导致我们可能会看错人,找错人,找到的不是罗密欧,只是因为他身上有罗密欧某方面的影子。两个极端——只要有一点罗密欧的影子就都喜欢,或者,只要有一点跟罗密欧不一样就不喜欢。如果必须要找一个和清晰的内部成像完全一样的人,那基本是什么都找不到的。

依恋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早年建立的客体关系会在成年后寻找符合这种关系的人和事。都是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依恋学说与客体关系非常接近,一脉相承,比客体关系更加注重母婴之间的互动。关键期越来越短,逐渐强调儿童期对成年的影响。关于依恋理论的具体内容,后面会专题介绍。本文旨在了解依恋理论在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定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较少强调人的生物本能,更强调人的认知和人际关系。它也不像客体关系那样强调内化客体,而把人的心理看做一个整体。最初是为了自恋症的治疗,后来发展成了完整的体系。

科胡特创造了“自我客体”(self-object)概念。自我客体是用来表达内部自我的外部客体,是离开主体以外的那部分外部客体,当外部客体执行了内部自我功能的那部分内部客体。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海因茨·科胡特

儿童在生命最初的时候经常用养育者来代替内部客体,通过观察模仿养育者的自我印象来逐渐形成。婴儿会混淆自己和母亲,例如,怕视觉悬崖时候,婴儿要看母亲的眼神反应才决定要不要爬过悬崖。养育者的功能是婴儿不用说什么,养育者就知道她需要什么,然后代替她来执行。

对于一个自恋者来说,把外部客体等同于自我客体,因为他们很难区分客体和自我客体。科胡特提出自我人格发展不一定来自本能性的驱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不具备自我功能,父母会按照自己的自我,按照想象来对待婴儿,后来婴儿学习了这种态度,慢慢通过双亲的自我客体概念学习了自我的态度。婴儿参照父母给定的方向铸就了自我观,父母是诱导者。

一个敏感的父母会按照婴儿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态度,慢慢婴儿会完善自我,知道自己有多好和多差,形成稳定真实的自我,最后用自我代替自我客体。当一个人的自我比较现实,那么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会比较实际,跟别人建立关系就会比较容易。一个具有成熟人际关系的人提示了其成年期发育相对完好。

课程讲师 | 李鸣

中德班一期精神分析组的中方教员

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博士后

课程咨询 | 沈老师 17717675 853

本文作者 | 寿寿

参考资料 | 新浪博客——尾巴尖儿的博客

李鸣40讲笔记

http://blog.sina.com.cn/blazingdark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李鸣依恋学说——依恋理论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