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我們的夢想|《旅行與讀書》

旅行與讀書都是我們的夢想,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嗎!

如果能將二者完美結合,那該多麼逼格滿滿啊!

曾經看過《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第一次體驗旅行與讀書的完美結合。20世紀90年代,作者拉金在緬甸旅行中閱讀,一方面去到曼德勒、渺彌亞、仰光、毛淡棉、傑沙等地,尋找當年奧威爾的身影,探索他七十年前在當年的生活如何影響他的寫作;另一方面不斷閱讀《一九八四》、《動物農莊》,對比當時的緬甸政治生活。

因此我也試著努力將旅行與讀書二者結合起來,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曾經無數次在鼓鼓囊囊的行李箱裡再努力塞進幾本書,但結果總是隻翻了幾頁,甚至原封不動地帶了回來。除了徒增旅途的負擔外,還有就是受到夫人的譏笑,警告下次旅行別再帶任何書。

《旅行與讀書》這本書,或許能給像我一樣迷惑的你們提供些方法和答案。

我們的夢想|《旅行與讀書》

-1-書原來是旅行的必備良藥

書是開啟我們旅行的興奮劑。讀書常在我們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經開始,甚至開始於我們不自覺之處,我們甚至運用書本“想象一場旅行”。《水路入朱諾》、《消逝的六芒星》、《極北直驅》讓作者早早地開始了阿拉斯加的想象旅行,他發現旅行社的路線都是“被規劃的”、沒有彈性、缺少意外驚奇的“鳥籠旅行”,而真正的旅行是乘坐不同航船的“跳島旅行”、乘坐小飛機的“住房旅行”以及冰海中的“獨木舟”體驗。

書是我們旅行者的壯膽良藥。我們旅行去到一個陌生地方,面對僻靜街巷和不同行人,總會不由自主地露怯。而這時,我們只需隨身攜帶幾本書,微笑道:“我有幾本書防身呢!”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著一位“前行者”的存在,這樣我們就不是一位“冒險者”,而是一位“追隨者”,書就是我們“某位知識豐富的友人”。有他相伴豈止防身,我們可以說“have book,will travel”。

而對於美食無比著迷的吃貨,書更是旅行必備清醒劑。有了書的指引,我們就可以從容穿行於農貿市場、狹街窄巷,尋找無比地道、價廉物美的當地美食,不會只吃專做團餐的飯店,作任人宰割的水魚。

正是有了書的指引,作者開啟了印度“金三角烹飪之旅”,在大廚帶領下,走入酒店後廚,體驗最地道的印度美食;因了《佛羅倫薩貪吃鬼指南》的指引,作者穿梭於佛羅倫薩街巷,尋找地道的牛腸麵包和美味低價的當地紅酒;如果沒有《伊斯坦布爾街頭小吃步行導覽》,作者一定不會找到小巷市場裡的兩個羊頭,細細品味烤羊頭和滷羊頭的細微差別。

書還是我們被宰後最好的安慰劑。人在旅途中,哪能不挨宰!作者被克什米爾老漢忽悠購買天價的羊絨蠶絲毯子,後來發現同樣規格毯子的合理價格只需購買價的“十分之一”。

但作者讀了書,就會發現,克什米爾老漢可不是普通的商人,他是能夠吟誦奧瑪·開儼詩歌的智者。“時恐秋霜零草莽,韶華一旦隨花葬;微塵身世化微塵,無酒無歌無夢想”,是啊,我們終究要化作一抔塵土,有酒有歌今朝宜醉,地毯漂亮何妨購買,人生短暫,想買就買吧!

奧瑪·開儼還說,“道失冥關誰借問,了無歸客說崎嶇;漫漫別路深如許,寂寞行人只自知”。我們挨宰,我們快樂,各種美妙,外人豈知?

-2-旅行是讀書的延續

旅行是讀書的兌現。旅行前的讀書是一種“想象”,只有到了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的閱讀才是一種摸象、一種兌現。有了旅行,作者才知道,佛羅倫薩牛腸麵包中的牛腸其實只是到處可見的牛肚而已;有了親自翻越少女峰無數雪坡的艱辛和劫後重生的狼狽,作者才體會到,書中內行旅行者尋找山丘與峽谷美景的代價是何其的巨大;在大爆炸的巴厘島旅行,才能體驗特殊時刻的當地風景和人情,那裡並不永是書本里表面上的歡歌笑語和歌舞昇平。

旅行是旅行者的記憶鏈接。沒有旅行的讀書,只是想像別人的生活而已,只有讀書後的旅行才把我們真正鏈接在某地。我們行經某地,那些旅行經驗使我們與該地有了“記憶鏈接”,或者套用《小王子》裡的對白,旅行者與旅行地會建立起某種“馴養關係”。以後當突然聽到他人指稱該地時,此刻你定“心有所屬”,因而發出“要回去看看”的想望。旅行就是把一個個陌生的地方,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地方。

旅行才是閱讀真正的開始。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瞭解的開始。作者去過托斯卡納之後,再讀《托斯卡納豔陽下》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再只瞭解字面,還了解氛圍,還知道如何認同她的感受。“閱讀”總是在旅行完成之後才開始,我來過,我看過,我瞭解......

旅行是留在我們心中的閱讀。所謂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原來指的不是行走者會在旅行地留下印記,而是“被走過的”會在旅行者身上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跡。旅行是精神的閱讀,並不只是我們的精神對旅行地的閱讀,而是旅行地對我們精神的閱讀啊!

-3-閱讀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有人說,我不需閱讀,只有親身去旅行、去到現場,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手指摸才能體會。但結果是,大部分的人都走馬觀花、空留一堆照片、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叉。

也有人說,我不需親身旅行、去到現場,只需閱讀,看看照片、搜搜資料、聽人聊聊、讀讀書本,就能知道。我已擁有一座腦海中的共和國,何須動身勘察那具體國家?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讀萬卷書、上萬次網,是否真地能取代行萬里路呢?

但是,看了書不去印證,怎知道書裡說的是真是假?況且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你怎知別人的哈姆雷特就是你的?

聖·奧古斯丁說,“世界是一本書,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過其中一頁。”

真正的閱讀就是旅行,真正的旅行也是身體的閱讀。

-4-旅行與讀書無需特意結合

現在想來,我關於讀書與旅行如何完美結合的迷惑似乎有了答案。

閱讀和旅行本就是雞和蛋的關係,到底是先有閱讀後有旅行,還是先有旅行後有閱讀,這都不重要。二者本就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次旅行、一次閱讀根本不是孤立的事情,並不需要表面的強捏在一起。問題的根源是,一次旅行、一次閱讀根本不夠,讀書、旅行、再讀書、再旅行......這是一個週而復始、反覆進行的過程。

我們的重點只需放在把世界看成閱讀的藉口,因讀書而旅行,因旅行而讀更多的書。這樣全世界將變成一本書,世界也因為我們的閱讀而存在。

因為“旅行”和“讀書”,我們擁有了超過一個的“人生”。

————————

《旅行與讀書》,作者詹宏志,臺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臺灣規模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文化創辦人。“滾石唱片”創始策劃人,侯孝賢《悲情城市》與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監製人。他這大半輩子,大概擁有過兩百多張名片。

回過頭來看書的開頭,不禁動容。《旅行與讀書》是一本獻給作者妻子王宣一(1955-2015)的書,她是一位認真的作家、一位聰明的廚子、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以及一位熱情體貼、大方慷慨的朋友。“在這本書的每一場旅行,都有她低調而堅定的身影陪伴。”

感謝《旅行與讀書》為我解惑,全書令人驚喜不斷、感動不已、思考不息。另外它還是一本妙趣橫生的精彩遊記。雖然全書沒有一張照片。

我們的夢想|《旅行與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