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最終怎麼死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後人都難接受

提起杜甫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從小到大可沒少揹他老人家的詩。他一生憂國憂民,所做的詩大多都是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對中國古典詩歌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然而杜甫在文學史上雖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他一生卻過得窮困潦倒,最終的死法也讓人想象不到,後人都難以接受。

杜甫出身的京兆杜氏乃是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杜審言做過國子監主薄,在當時很有名氣,父親杜閒也做過兗州司馬,典型的官宦之家。也許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讓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樣瀟灑,那樣傲視王侯,而是一生都在想著如何融進官場,而這也讓杜甫一生都過的抑鬱不得志。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最終怎麼死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後人都難接受

杜甫少年時由於家境優越,曾四處優遊。天寶初,在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相結出遊,一同尋仙仿道,接下了“醉眠秋共波,攜手日同遊”的深厚友誼。兩人向別後,杜甫也結束了自己的漫遊生活,回到了長安。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想從鄉野中求取賢才,稱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然而當時主持科考的李林甫卻擔心鄉野中人給他“造謠”,遂讓參考的士子全部落選,並向唐玄宗稱是“野無遺賢”。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杜甫在科舉之路行不通後,就轉走權貴之門,但在客居長安的十年中,奔走獻賦,卻始終鬱郁不得志,過著貧困的生活。後在多次奔走投謁下,才謀得一個小小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主要是負責看守兵甲器仗。為了生計,杜甫只好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最終怎麼死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後人都難接受

然而就在杜甫準備先安頓下來之後,卻遇到了安史之亂。杜甫在逃奔靈武的路上,不幸被叛軍所俘,被押解至長安,與被俘的王維一同被看管,好在杜甫因只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沒被囚禁,才被他趁機逃了出來。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後在朋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在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過上來了相對安定的生活。

但隨著好友嚴武離職而去,杜甫不得不再次攜家漂泊,過著艱貧的生活,甚至為了填飽肚子,還曾學韓信蹭飯,受盡了白眼。這讓杜甫嚐盡了人間的苦難,但這些苦難也同時讓他能夠寫出那些悲天憫人的千古詩作。後安史之亂被平定,杜甫欣喜若狂想立刻返回洛陽,但因老病纏身、青春不再而未能立即成行。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最終怎麼死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後人都難接受

直到五年後的大曆三年(768年),因無法忍受日益加重的思鄉之情,才決定踏上返鄉征程。然而在他途徑湖南耒陽的方田驛時,卻遭遇到江水怒漲,被困江上無法前進。在糧盡後,五天沒得進食,這讓已是老邁,體質衰弱的杜甫,命垂一線。這時幸好有耒陽縣令聶某聞知杜甫的遭遇後,讓人送去了熟牛肉和好酒。

斷炊絕飲的杜甫面對如此美味佳餚,當即一頓暴飲暴食,然而這時這頓酒肉讓杜甫丟了老命。一代詩人杜甫,竟然被酒肉撐死了。《新唐書》中載“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然而很多人卻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竟被酒肉撐死。於是後人有出了很多美化,有說他和屈原、李白一樣都是落水而死的,也有說他是因飢寒交迫而病死的。更有說是,杜甫因不捨的吃光牛肉,而等到牛肉變壞了才吃,結果食物中毒而死的。然而無論多少種偽飾,都只不過是不讓詩人以這樣的死法離開人世。但是不管怎樣,杜甫作為一代“詩聖”,始終為後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