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看待三國的賈詡這個人?

枯萎昨天o


賈詡,字文和,是三國時期非常聰明的一個謀士。為什麼說他聰明,因為他常常能夠審時度勢、料敵先機,每次都得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他同時又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謀士,甚至有人還給他冠了一個“毒士”的名頭。我想這恐怕還是因為他在王允使用“連環計”殺了董卓之後,勸住準備逃竄的李傕、郭汜,反身殺回長安,讓苦逼的人民再受一次洗劫、生靈再遭一回塗炭的緣故。

但我覺得這裡是可以理論一下的。賈詡作為李、郭二人的謀士,為他們出謀劃策,應該是他的份內之事,很正常,如果不為他們出主意,反而讓人覺得他的職業操守有問題。至於後面給人民造成那麼大的劫難,我想也不是出於賈詡的本意。其實真正論起來,在這件事上,王允恐怕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董卓被殺之後,他的部下已經如喪家之犬,到處亂竄。這時你稍微安撫一下,或者先讓局面緩和下來,事情都會好辦得多。但王允偏要趕盡殺絕,甚至連大名人蔡邕哭了一下董卓都被殺,那你就怨不得別人狗急跳牆了。

所以說,在這件事上,讓賈詡承擔道義上的責任,我覺得沒有道理,是書生意氣。何況,後面他還在努力補救。第十回,賈詡幫助李傕、郭汜殺退馬騰的西涼兵,讓我們初步見識了他的謀略,讓其他諸侯“莫敢誰何”。而緊跟著,書中說“賈詡屢勸安撫百姓,結納賢豪,自是朝庭微有生意”。而且,在李、郭二人因他有功要封他侯爵時,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堅決推辭。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賈詡確實是一個有正義感、有見地、有頭腦的人。

李傕、郭汜之流,不過一介武夫,心裡無國家,胸中更無韜略,只知燒殺搶掠,胡作非為。賈詡如此聰明的人,自然知道他們根本成不了氣候。因此,當獻帝乞求“憐漢朝、救朕命”時,他立即便答應下來。他用“皇帝答應給羌人、胡人封賞”一句話,便讓羌人、胡人離開,也使得李傕的實力一下子處於劣勢。在賈詡的周旋下,獻帝和大臣們得以保全,李、郭二人也最終被楊奉、曹操等剿滅。當然,這時賈詡也早已離開了這兩個人。

賈詡一出場,便攪得天下一片血雨腥風。但最終還是靠他的智慧和謀略,穩住了局勢。與此同時,曹操也及時抓住機遇,迎鑾駕到了許都,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步。我們常說亂世出英雄,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得了英雄,我看大部分人是成了鬼魂的。曹操和賈詡在那樣的亂世能殺出一條血路,說明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後來,賈詡投靠了張繡。而幫助張繡幾次對付曹操的戰鬥中,讓曹操吃盡了苦頭。第十六回,張繡在賈詡的勸導下,投降了曹操。然而曹操卻因納了他的嬸嬸,讓張繡感到非常屈辱,於是又準備背叛曹操。這時,賈詡就為他出主意,說我們的部隊要轉移一下,但因為車少物資多,就把鎧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曹操自然不會懷疑啊。可是,在張繡的部隊經過曹操營寨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將典韋因此戰死。

有人說,一個人不會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更不會在同一個人身上吃兩次虧,但曹操就在賈詡身上吃了一次又一次虧。第十八回,曹操攻打南陽城,在繞城觀望三天之後,自以為得計,未成想卻全在賈詡的算計之中。賈詡將計就計,等曹兵聲東擊西攻進城後,張繡伏兵已等待多時。這一仗又殺得曹操大敗,損失五萬餘人。這還沒完,賈詡一看曹操想跑,那不行,趕緊讓張繡遺書劉表,使起兵截曹操後路。

接下來賈詡同志放了一個大招,這一招也堪稱他的代表作,讓後人一說到賈詡就一定要說這件事,就象一提到郭嘉,就必提他“遺計定遼東”一樣。

因曹操得到消息,袁紹有可能出兵許都,於是趕緊撤兵。張繡一看,追吧!賈詡說:不可以,追之必敗。劉表說: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煩不了了,追!不出所料,張繡、劉表大敗而歸。燃鵝,這時候賈詡卻對他們說:現在可以追了。這兩個人哪裡肯信啊,剛才精兵追退兵都沒打贏,現在殘兵敗將怎麼可能贏?瞟我們呢!不敢追了。賈詡說,你們儘管追,輸了算我的。張繡還算是領教過賈詡的本事的,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追出去了。劉表卻沒敢去。果然,沒過多久,張繡大勝回來。這下兩人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又百思不得其解。你聽賈詡怎麼說的:很簡單啊。將軍雖善用兵,但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但他一定會親自斷後,以防追兵,所以你是打不過曹操滴。後來就不一樣了啊,他把你們打跑了,因此就放心趕路了,防備得就不那麼嚴密了,所以你再追就能贏了。精彩吧,不光是張、劉二人心悅誠服,恐怕你、我也心悅誠服了吧。

賈詡第二次勸張繡投降曹操時,張繡心想,我們把曹操打得那麼慘,還讓他永遠失去了大兒子、大侄子、貼身大將,不行不行,還不如投靠袁紹,袁紹可比曹操強大多了!賈詡說:你傻啊,袁紹是不可能成氣候滴,再說你這點人馬,人家哪會放在心上;曹操不一樣啊,人家“奉天子以令天下”,是正義之師,兵馬又不夠強大,你去叫“雪中送炭”;再說曹公有“王霸之志”,不會計較於個人恩怨的,而且你投奔他,正好送他一個機會,讓其“明德於四海”。去吧去吧,肯定沒問題的。事實上怎麼樣,曹操見到張繡,執其手說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你看看,是自我批評啊,我估計當時搞得張繡都可能有點不好意思了。曹操不但封了張繡為揚武將軍,兩個人還成了兒女親家,賈詡也封為執金吾使。親們,看出來了吧,賈詡不僅僅是有謀略、料敵先機會打仗,在政治上,他同樣能夠審時度勢、判斷準確。

賈詡到曹操手下後,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他出場的時間少了,參與謀劃的事蹟也少了。賈詡後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僅僅是曹操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後,獻策離間了一下馬超和韓遂。還有就是為曹丕當上太子出了一把力。第六十八回,曹操每次出征,曹植都用華麗辭表稱述功德,曹操聽了很受用。曹丕自知文采不如他這個弟弟,就求教於賈詡。賈詡說,這個好辦啊,以後你送老曹的時候,就大聲哭,哭得越傷心越好。果然,每次曹丕“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動”,曹操心想,還是這個兒子對我有感情啊。後來曹操又親自問賈詡,賈詡卻不回答。曹操就問,怎麼不回答我的話呢?賈詡說:我在想袁本初、劉景升父子呢!於是“操大笑,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這幾件事,確實能夠說明賈詡的智慧,但沒有回答我剛才說的,為什麼賈詡出場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那我告訴你,他出場時間越來越少,也正體現了賈詡的大智慧。賈詡是什麼人?是個有謀略、有智慧的人,曹操不知道嗎?當然知道,曹操還知道他原本是自己的敵人,他還曾經幫助別人殺死了自己的兒子、侄子和愛將。曹操知道這些,賈詡不知道?賈詡心裡門兒清。曹操現在不計前嫌、對我們好,是形勢需要,你真以為他徹底忘記了喪子之痛,那就太天真了。後來據說張繡就是因為自己不能釋懷,自己把自己嚇死了,他兒子也莫名其妙地捲進了魏諷謀反一案被殺。你說這和曹操他們家沒有關係?怎麼可能呢!所以,聰明的賈詡開始把自己關進家裡,韜光養晦,惟恐人先,只爭人後,你不問,我就不說,你問了,我讓別人先說。所以後來,賈詡能一直活到七十七歲,在曹丕的手上還做到了太尉一職,不能不說他已經把人性看透了,把人情看透了,把人世間的所有的俗事都看透了。這就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了。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榮枯鑑》)。賈詡直到第八十五回還依然能夠出場為曹丕出謀劃策,而此時曹操的大部分謀士如荀彧、毛玠、荀攸、許攸、崔琰等都早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世了。賈詡不象荀彧那麼有理想,因此,他不會計較曹操的路線問題;他不象許攸那樣太在意個人利益,因此他又遇事不爭;他知道許攸、楊修,甚至崔琰是怎麼死的,因此他又行事低調不張揚。一個聰明的、有本事的人,同時又是事事不爭高下、非常低調的人,註定了他是一個會來事的人,因此,他活得比別人長,活得比別人久,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雨聽秦淮


賈詡不得不說真的很厲害,在效忠於多個主公之間都是履獻奇計,算無遺策,輾轉於多個主公之間,讓其敬為上賓,戰亂之間不曾受過一絲傷害,這樣的人確實就是厲害!

李郭之亂

雖說賈詡一開始名義上是董卓的人吧,但是還沒等賈詡發光發熱董卓就被殺了,在當時王允清掃董卓餘黨時,原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當害怕自己小命難保打算各自逃亡之時,賈詡卻說並獻出一計“如今長安城正在對涼州人乾淨殺絕,如果你們各自逃命的話,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還不如帶領部隊繼續向西,一路上招兵買馬在進攻長安城,成功便為董卓報了仇,如果失敗的話,再逃也不遲啊。”

李傕等人聽了此計,成功攻入長安城,先逼著漢獻帝和司徒王允給其官職,後又斬殺司徒王允和其妻子,一時間搞得朝野大亂。

此為賈詡之計,但光憑這點自然看不出賈詡的實力,三國謀士何其多,此為小計。

當謀權成功後,自然要按功勞給官職,歷來的起義軍不都這樣嗎。

當時李傕以賈詡的功勞想封其候,但賈詡不高興了,說:“此計本為保命,哪來的功勞,受不起這麼大的官”。堅決不受此職。

然後李傕又想封其為尚書僕射,賈詡便回駁道:“此為百官之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並無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以此貪享虛榮,可對國家又有什麼幫助呢?”

於是李傕只能封其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但李傕親近賈詡的同時也很忌憚他,總感覺賈詡會對自己的職位產生威脅。

但後來賈詡母親去世後,賈詡便辭掉尚書一職,被被拜為光祿大夫。

敗兵取勝

後經過一系列變遷之後賈詡投靠到張繡部下。

在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張繡準備攻下穰城,但後來聽說袁紹想要趁亂偷襲許都後,便立即撤兵穰城回許都。

曹軍撤兵路上遇到張繡與劉表的前後夾擊,但沒想到最後還是曹軍打贏了,勝利後曹操加快行軍速度返回許都。張繡氣不過要繼續起兵追擊,這個時候賈詡勸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所言,強行追擊,果然再一次大敗於曹軍。

張繡回城後賈詡馬上對其道:“趕快再追,必將勝利!”張繡疑惑“之前不聽所言才到這般田地,現以敗,為何要再追?”賈詡說:“情形以變,再次追擊必勝!”

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急忙起兵再襲,果然不出所言,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事後張繡問賈詡是什麼原因,賈詡說:“將軍你雖然厲害,但絕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剛剛撤退之時必然時曹操親自斷後,我們的部隊雖然厲害但並比不上曹操的將領,所以才會失敗。但曹操贏了之後還急著撤退,肯定是曹軍後方出了問題,所以才會贏了之後繼續撤退,那是肯定是留別人斷後,因為他會料到將軍你不敢出擊,所以我才讓你繼續追擊,不是曹操親自斷後我們必贏。”

此計可以看出賈詡善於攻心,算無遺策。

縱觀賈詡一生,換了數個主公獻計無數,如官渡之戰的離間計還是暗中幫助曹丕稱帝都可稱為妙計,而且作為謀士,作為帝王最有威脅之人能活到76歲,也算是先例了。


子興良人


想說“毒士”這個稱號,純屬閒人瞎掰,賈詡的多謀,也談不上陰詭毒辣。咱不妨一樁樁來看賈詡乾的那些事。頭一樁是他早年在回家路上遇見氐人,被抓獲之後他便信口開河,說公子我乃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把我當閒人,我家一定拿錢來贖我。段公便是漢末名將段熲,威震西方,所以氐人就不敢害他,請他吃肉喝酒之後便發下盟誓,好生客氣地送他回去。

從這件事來看,小賈是謀略了得。可是有人便來誹謗,說這傢伙不地道,能救自己怎麼不把其他人也給救了。瞧這話說得多麼大氣凜然,能救你去救救看?

自然後來賈詡跟了董卓,這是個很大的汙點。而且從史料記錄來看,他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曾擊敗當時關東最驍勇的孫堅(別跟我扯劉關張,那就是個故事)。

賈詡的第二次出彩,是在董卓死後,當王允開始清算之際,李傕、郭汜打算各自逃亡,是賈詡勸他們反手一擊,如果說“毒”的話,這一次有點這個意思。但你仔細想想,作為西部集團,他的抉擇其實也沒什麼太出格,畢竟各為其主,當時王允的辦法是要徹底摧毀西部集團,賈詡確實是在對立面之上。自然結果是血雨腥風,但論功行賞之際,賈詡也說得明白,這是保命的計謀而已。所以他不做大官,只當了個尚書,沒多久更辭掉官職。

賈詡的第二次出彩,是在張繡時代。這裡便看出他的判斷形勢與具體應對之能,張繡在宛城,賈詡勸他結好劉表,因為劉表是當時的一大強援。曹操幾度南下,都敗在張、劉聯軍手裡,而為張劉主謀的,就是賈詡。

但當官渡前夕袁紹拉攏張繡之際,賈詡又作出新的判斷:袁大頭不能容人,你必須投奔曹操——而結果,便是曹操放棄前嫌,與張繡結成親家,而賈詡也成為曹營的一大智囊。

賈詡的第三次出彩,是在赤壁前夕。曹操南下攻佔荊州之後,賈詡曾勸他先緩一緩進攻江東,但曹操不聽,結果是大敗。

賈詡的第四次出彩,是在西方曹操與韓遂、馬超的對壘之中,提出離間計,一舉將關西同盟打垮(提出離間這種計謀的人,一般都不會給大眾啥好印象,賈詡再增惡名)。賈詡的第五次出彩,是在曹操為選擇曹丕還是曹植做繼承人之際,他說的一句話,可謂決定了曹阿瞞的決策,那便是:“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

賈詡的第六次出彩,是在曹丕繼位後考慮國策,問賈詡是先打吳好還是先打蜀漢好,賈詡的回答是哪個都不該打,你的首要任務是把魏國治理好,搞好了自然就能滅吳吞蜀。曹丕不聽,結果他就啥事也沒整成。

整體來看,賈詡的謀略,確實是整個三國時期的上乘水準,你說諸葛亮比他強多少,呵呵,也只能呵呵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賈詡(147年——223年),字文和,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人,他的一生,足夠精彩,足夠傳奇。可是,許多人都在羅貫中這個劉備腦殘粉的誤導下,盲目的崇拜諸葛亮,認為他神鬼莫測,輔佐劉備,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謀臣。

而我卻認為,儘管諸葛亮非常牛逼,但比起賈詡來,或許稍稍差一點。不信,聽我仔細道來,最先賈詡輔保自己家鄉的地方勢力李傕和郭汜。但畢竟各方面的實力都太次,根本不值一提,在董卓掛掉以後,賈詡鼓動李、郭攻擊長安,自己的人生也開掛了。

先後退馬騰、除樊稠、保漢帝、救張繡、退曹操、間韓馬、助曹丕、封三公。賈詡其人,以寒門登高,可謂勵志;共奉七主,可謂有才;官至太尉,可謂顯赫;古稀而逝,可謂長壽;兒孫襲爵,可謂善終。

仔細想想,李傕聽賈詡兩次,成功;不聽兩次,失敗;張繡聽賈詡四次,成功;不聽一次,失敗;曹操聽賈詡兩次,成功;不聽一次,失敗;曹丕聽賈詡一次,成功;不聽兩次,失敗。

……,呵呵,這種出謀劃策的準確率,100%。

陳壽都客觀的評價賈詡,說他“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那麼,這樣一個傳奇之人,為何在三國時期影響不大,遠比不上什麼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荀攸……,甚至於,連好多二流人物也不如,比如許攸、陳宮、張昭、沮授……。賈詡的才華,當在這些人之上,或許,他唯一被世人所詬病的,就在於他太過圓滑,精通權謀,從內心鄙夷儒家的名節和忠義思想。

然而,當時正值亂世,禮崩樂壞,出身寒微的賈詡,如果不仰仗於權術以求生,或許早就在亂世中死去。很多人在詬病賈詡的同時,甚至稱他為三國“第一毒士”,認為他洞察人性的弱點,出謀劃策沒有底線,極其狠毒和刁鑽。接下來,我列舉幾個賈詡的事例:

王允聯合呂布一同誅殺董卓後,開始在洛陽清算董卓的餘黨。李傕、郭汜等人皆為鼠輩,慌亂之下計劃各自分散,逃回涼州老窩,可賈詡卻堅決反對,提出:

“現今所有人都要把涼州兵斬盡殺絕,而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僥倖成功了,就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敗,再逃走也不遲。”

於是,李傕、郭汜等將,聽從他的計謀,一邊西撤,一邊收攏舊部,開始進擊長安。可惜!賈詡將禍水引到長安後,使得長安也變成了曾經的洛陽,成為第二座人間煉獄。

李傕、郭汜對此結果很滿意,提出要給賈詡封高官,但他也認為自己殺戮太重而拒絕了。在李傕等人失敗後,賈詡很快轉投下家,成為了張繡的謀士,並輔佐張繡兩次打敗曹操,保證了張繡作為一方勢力的存在。官渡之戰前,他分析了形式,勸說張繡歸降曹操,順應了形勢的需要。

在隨同張繡加入曹操陣營後,隨曹南征收穫荊州,賈詡勸曹首先應安撫當地百姓,暫緩討伐江東,防止高壓之下孫、劉實現結盟。曹操不聽,結果遭到赤壁之戰的慘敗。

曹操與西涼聯軍相持於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瞬間瓦解了馬超和韓遂的穩固同盟,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老曹的繼承人問題上,賈詡沒有順著曹操的心意,支持曹植上位,或許,他覺得這樣大多數人的做法,他不屑為之。反而,以袁紹和劉表為例,暗示“廢長立幼”的危害,相助了曹丕奪位上臺,也為自己日後的壽終正寢打下基礎。

縱觀賈詡的一生,的確是輾轉效忠過太多的主人,大致算算得有七八個了,這可比呂布的“三姓家奴”要多多了。

關於這點,我也覺得老賈有些忒不講究了,但是,好歹人家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在誰手下幹都屢獻奇計,算得上是個“愛跳槽的好員工”。最大的汙點就是獻計李、郭攻取長安,殺戮太過。

回答完畢!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實話三國史》






文史不假


賈詡,字文和,涼州姑臧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一開始為董卓的部將,後給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長安,這估計是其一生之中的一大汙點。後後來又輔佐張濟的侄子張繡,兩次大敗曹操,後終不敵,勸張繡投降曹操,從此歸曹操領導。

賈詡為曹操多次出奇謀,為曹操所信賴。官渡之戰主戰,大勝。赤壁之戰主張安撫百姓,曹不聽結果大敗赤壁。渭南之戰獻離間計,打敗馬超。曹立世子,不露聲色,暗助曹丕。此後又多有良謀。後人多認為其有張良、陳平一樣得才能,把他們並列。

陳壽認為: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唐會要》之中也記載: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楊炯的認為: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馬伏波來遊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則賈詡、荀攸,在周則太顛閎夭。

李嶠則說:賈文和之揣君,酈食其之觀將:翔而後集,可謂明也。

白居易也認為:天下論智計並歸賈氏也

等等從這些資料看 對賈詡評價相等的高,不但智謀深遠,且文采出眾,著有兵法一部,併為孫子做註解,且善於自律,終得善終。




時間的車輪


賈詡,字文和,最初在董卓屬下為官,後依張繡,最後歸屬曹操。

依張繡時,有一次與曹操作戰。曹操突然撤軍。張繡欲引精兵追趕,賈詡阻攔。張繡不聽,引軍追曹兵,大敗而回。賈詡讓張繡再去追,說此去必勝。張繡半信半疑,復追,果然獲勝。張繡不解,問賈詡先敗後勝的原因。賈詡說:"曹操與我軍作戰,沒有失策的地方,卻突然撤兵,必是他的國內有急事。曹操撤軍,必親自殿後,所以將軍先去失敗。曹操擊退將軍,必匆忙回國。將軍再去,故能得勝。"張繡拜服。

後,賈詡說服張繡投靠曹操。曹操重用賈詡。

袁曹官渡之戰,日久而不決,曹操有所疑惑,詢問賈詡,賈詡認為曹操有四個方面勝過袁紹,必能戰勝袁紹,只是時機尚未到來,一旦得到戰機,就會取勝。這些話堅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後果然大敗袁紹,平定了河北。

赤壁之戰前,賈詡曾勸阻曹操伐吳。曹操沒有采納賈詡的意見,結果遭到了失敗。

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出師不利,問計於賈詡。賈詡讓曹操離間馬超與韓遂的關係,結果戰勝了馬超。

曹植與太子曹丕爭繼位權,曹丕問計於賈詡。賈詡讓他恭謹行事。而當曹操問他立儲之事時,他沒有回答。曹操問他為什麼不回答。他說我正在思考。曹操問:"你在思考什麼?"他回答說:"我正在思考劉景升和袁本初的事。"曹操點了點頭。原來,劉表和袁紹都是廢長立幼,導致家敗國亡。賈詡以這種辦法,勸說曹操立長子曹丕為繼位人,可謂頗具匠心。

後來,曹丕繼位,欲征伐吳蜀,詢問賈詡。賈詡認為條件尚不成熟,勸曹丕不要出兵。曹丕不聽,出兵,結果失利。

綜上所述可知,賈詡確是一位足智多謀之人。《三國志》作者陳壽評他"算無遺策,通權達變",堪比張良、陳平,應該是有道理的。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如果我們認可曹操是一代梟雄的話,在三國時代,真正在謀略上擊敗曹操,並讓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賈詡了.賈詡可稱三國實力派謀士。這是從兩個方面講 的,第一是他的所謀略之奇之準,頗有些算無遺策的感覺,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於第一謀士之稱;第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權術家,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 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於領兵作戰。賈詡更無意於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後,他不斷地從某個將軍深厚的帷 幕後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卻往往收到運籌帷幄的效果。 賈詡給人的感覺是,像一個把謀略本身當作一種美,只追求謀略才華之展示的唯美主義者:只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並不在乎江山變色,他為李傕、 郭汜出主意,也不是要真心輔佐他們。賈詡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張繡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於張繡帳下,僅僅是因為張繡能夠對他言聽計從,能使他的謀 略得以施展。 東漢末年,禮教已無法維繫人心,喊著忠義的人往往是舉著忠義的旗號,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個人在道德失範的同時,又要面對風雨飄搖的亂世。在這個 亂世,個體生命沒有任何保障,軍閥混戰、外族劫掠、強盜橫行、天災不斷,在這樣一個風雲變色的時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讓位於生存的需要。而這些矛盾在賈詡的 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銳突出。僻處西涼的武威,仁義禮教的道德規範本來就淡薄,與遊牧民族鬥爭與雜處的生活體驗、嚴峻的生存環境的考驗是賈詡不會 去在意那些已經變得虛偽的道德,他的謀略只是關注生存,以他和他周邊的人的生存為第一義,因為沒有精神束縛,他可以縱橫馳騁地展現自己的謀略才華。正是在 這種精神自由中,他的謀略達到了權變的極至。 賈詡是歷史的一顆明星,他以時代所賦予他的性格和才華,在不自覺中摧毀了一個滿目創痍的王朝體制。舊的體制不摧毀,新的個人及個人精神便不可能誕 生。我們是無法簡單地用道德的眼光來評價賈詡這個奇人的。他像一個在亂世中游戲人生的人。他追求權勢,但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他對哪個勢力都沒有真正的感 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滄桑沉浮;他把施展才華看作一種樂趣,看著事件按照自己所預期的那樣發展;你可以說他無情,但在那個時代,賈詡有理由選擇做一個旁觀者 和唯美主義的權謀遊戲者。 賈詡,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歷繁複,志節深沉。他的品質裡也許有著種種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但就客觀效果而論,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他難辭其 咎。當年陳壽撰《三國志》時,曾將賈詡與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並列立傳,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滿。此事見仁見智,我覺得若撇開道德威望, 先注重影響世事的深度,則賈詡與二荀並列,並無不當。 雖然賈詡常以漢室忠臣自詡,也確曾有功於皇上,但他顯然更熱衷於放縱自己天賦的謀士才華,而較少計較千秋功名。在各路軍閥此起彼伏的混戰中,在漢獻帝由長安到洛陽的奔命過程中,在東西二京的喋血殺伐中,我們都能看到賈詡的智慧。   董卓死後,司徒王允專權。王司徒只是一個碌碌之輩,而且不知體恤,濫開殺戒之弊,他剛剛上臺就殺掉了當時的文豪蔡邕。但風雨飄搖的漢朝江山畢 竟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董卓手下部將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著首惡既除,協從不問的態度,則這兩個手上握有兵權的傢伙便會歸化朝廷,如此,因討伐董卓而起 的關東諸雄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權且罷兵。中國歷史在步入這一章時,雖然會略嫌平淡,但於國於民,實屬大幸。剛愎無用的司徒王允,對李傕、郭汜下達了追殺 令。只有3000飛熊軍的李傕、郭汜等本來也想認命了,他們決定解散部隊,自己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如果這樣的話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 果,東漢政權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 賈詡恰恰在此時脫影而出發表了一下宏論,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遲也。”①當年陳勝、吳廣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與賈詡此時的想法相同。區別是,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李傕、郭汜,他們都屬當事者,而賈詡則完全 是局外人,換言之,這一番建議,雖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於一時,對賈詡則沒有絲毫好處。不然,當李、郭二人成功後欲封賈詡為'尚書僕射',他也就不會堅 決推辭了。'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話說得頗有自知之明。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長安城池,王允被戮,呂布出逃,屍遍長安。據說,董卓初死之 時,三輔地區百姓尚有數十萬戶,經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好一片悽慘。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正賈詡之謂也。他側 身在殺人如麻的強盜身後,貌似藹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遊士的身份閃身在某個諸侯說計 道謀,甚至敢讓曹操甘拜下風。 他年輕時雖也曾被人評為'有良、平之奇,初時察孝廉為郎,因疾病辭官,西還至汧,道上遇見氐人(遊牧民族),和同行的數十 人皆為他們所抓,賈詡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當時的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鎮邊大將,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稱是段熲外甥 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②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鹹此類也”③,這個“權”字,用得頗為妥帖,賈 詡是深不可測的。讓強盜俯首帖耳,單靠智慧肯定於事無補,靠膽量也過於籠統。賈詡身上同樣洋溢著一股霸氣。 誠如伏波將軍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擇臣,臣亦擇君'④,作為中國歷史的'後戰國時代',三國士大夫的擇主標準,與天下輻裂的先秦知識分子 本無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謀士紛紛棄袁投曹,關羽義不背主,諸葛兄弟在東吳、蜀漢各事其主,俱忠誠不二。若此乃通例,賈詡便提供了一個例外:他先後 投靠的劉表和張繡,竟然都是自己內心頗為鄙視的。段煨對賈詡表面敬重,內心忌憚,因為賈詡'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極高,段煨怕賈詡喧賓奪主。賈詡離開段 煨的時機和理由亦很微妙,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 與身必俱全矣。”⑤結果絲毫不差。至於劉表,賈詡的評價也是既準確又刻薄:'若天下安寧太平,劉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亂世,他如此不見事變,多疑無決, 便註定是碌碌無為之輩。'賈詡與張繡的關係最好,早在長安時,張繡就有意將賈詡拉攏至帳下,一俟賈詡秘密來投,立刻便對他言聽計從。奇怪的是賈詡之所以投 奔張繡,不僅因為張繡的張臂歡迎,更在於這樣一個判斷:'張繡,一個沒腦袋的主兒。'以賈詡的才華,在分明看出張繡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於張 繡帳下,明珠投暗,龍游溝壑,這裡面便頗可揣測賈詡的真實用意。他喜歡謀略,他需要一個可以使自己的才華盡情馳騁的疆場。如果謀略是一種美,聯繫到他當年 不可思議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餿主意,則賈詡正好被我們理解成這樣一個唯美主義者:只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並不在乎江山變色。看出這一點,賈詡投靠張 繡而不是曹操、袁紹,便是最為順理成章的事了。曹操手下謀士如雲,其本人又計謀百出,賈詡在那裡註定難呈鶴立雞群之勢;袁紹貌似強大,但這人志大才疏,又 有著一個奇怪而又致命的弱點:只要對自己有利的計謀,他一概不採納;劉表可不去說他了,而好做皇帝夢的袁術,缺少虛懷下士的品德,賈詡註定沒法活得從容。 賈詡與呂布有仇,當時尚力單勢薄的劉備當然更入不了賈詡視野,況且劉備還一直和呂布關係密切。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敗仗,都不會不提'宛城戰張繡之時',那也是曹操輸得最為悽慘的一仗,長子曹昂及貼心猛將典韋相繼陣亡,自己所乘的 大宛良馬'絕影',亦中箭而死,可說狼狽至極。毫無疑問,這一仗曹操其實是輸給賈詡的。賈詡後來又贏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雖無多少戰略意義,卻極端神奇, 可以讓曹操作為教科書,好好琢磨研習一番——曹軍撤退了,張繡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領軍追趕。賈詡在一邊連連阻止,張繡不聽。無謀的張繡難免會想:與曹 操交戰,而竟能逼得他退軍,此乃千載難逢之機,此時不乘勝追擊,痛下殺手,更待何時。然而,不聽謀士之言,註定要失敗的,張繡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後部隊殺得 大敗虧輸,狼狽逃回。繡謂詡曰:“不用公言,果有此敗。”⑥張繡誠懇地向賈詡道歉。詡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俱曰:“今已敗,奈何復追?”詡 曰:“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⑦  第二次追擊,張繡大有斬獲,把曹操殺得潰不成軍。不僅曹操對自己的失敗極為納悶,張繡和 劉表也滿腹狐疑的向賈詡請教為什麼得勝之兵失敗,而失敗後再追卻取得勝利。賈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必有勁將為後殿, 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於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車速回,不復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 也。”⑧三國之所以多智,端賴賈詡者流出沒其中。當曹操和袁紹兩大軍事集團紛紛剿除諸侯之後,世界雖然沒有變得安寧,局勢卻已明朗不少。在曹、袁兩隻巨螯的鉗制下,投靠袁紹還是曹操,就成了張繡迫在眉睫之事。投靠袁紹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則袁強曹弱,一則張繡於曹操有殺子之仇。於 是,當袁紹主動派使者前來招降時,張繡一個沒有遠見的人當然侵向與投靠袁紹。賈詡此時從幕後倏然閃身曰:'替我謝謝袁本初的好意,再轉達這樣一句話:一個 連自家兄弟袁術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張將軍敬謝不敏!'張繡大驚:“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繡曰:“吾先與操有 仇,安得相容?”詡曰:“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 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繡從其言,請劉曄相見。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 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於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果然,曹操竟好 像完全忘記了當年與張繡結下的深仇,親自率眾出城迎接,給予張繡極高的禮遇。賈詡之所以甘冒奇險,因為他正確的認識了天下的形勢,看透了曹操的內心之所 想,如此高明的戰略決策在三國時代鳳毛麟角,賈詡不愧為三國第一謀士。   至此,賈詡的人生航道進入了另一片相對平靜的海域。雖然作為曹操謀士之一,他仍不時獻計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的過程中,賈詡功不可 沒。但總體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顯。對曹氏父子,賈詡本來還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後兩次討伐東吳,都以失敗告終,赤壁之戰更使曹操元氣 大傷。賈詡都曾預睹先機,加以諫阻,只是曹操不識時務,未能採納賈詡的建議,直接導致了軍事失敗,為三足鼎立創造了條件。   賈詡一直韜光養晦,輕易不發一言。晚年的賈詡尤其乖覺無比,他閉門不出,謝絕交遊;為了杜絕他人猜疑,他處理兒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門, 這一點說明了賈文和對於權變的清楚認識,所謂功高鎮主就是這個道理。雖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過程中,在曹丕與曹植兄弟爭權的過程中,站在曹丕一邊的賈 詡,仍以自己四兩撥千斤的謀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為五官中郎將的曹丕向賈詡請教太子爭寵術時,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 子道,如此而已。'就這麼一番貌似不切實際的大話,竟使得曹丕從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礪,終於贏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眾人,向賈詡請教立太 子一事。賈詡面露難色,故意不答。'先生為什麼知而不言?'曹操再問,'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兩個人。''誰?''袁紹和劉表'。賈詡不僅謀略過人,也特 別善於處理他人父子關係。'賈詡貌似漫不經心的回答,對曹魏政權的最終確立,也許竟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袁紹、劉表正因為沒有妥善處理好繼 承權問題,死後遂使得兄弟鬩牆。賈詡示曹操以前車之鑑,終於使曹操決下心來,立曹丕為太子。如此含蓄而又鏗鏘的引用論證要比費勁口舌強了不知道多少倍,賈 詡的謀略已經達到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境界。 在魏文帝曹丕當政之時,功勞蓋世的賈詡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賈詡老矣,他只彷彿一個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依舊過著恬淡的生活。世事陰陽,果 報難料,這個邪惡的播種者,謀略的熱衷者,最終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依照當時'人過五十不稱夭'、'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標 準,賈詡真可謂壽比南山。 賈詡作為一個謀士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為己任,他緊隨形勢發展,審時度勢,經權達變,順天行事,選擇明主。在夾縫中求生而遊刃有餘,屈從 於命運的安排而經權達變,直至善終,賈詡在權變與謀略方面的造詣可謂達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需要指出的是,陳壽由於距離三國亂世時代較近,能夠感受和理解 那個時代非道德化的時代精神,對那個時代的英雄主義和唯美主義(兩者在精神內涵上是一致的)能夠以一種讚許肯定的眼光看待。而後來南朝裴松之因感受於他的 時代由於與北方異族政權的對抗而重新興起的道德主義,所以無法認可賈詡的所謂“非道德化”行為,並對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認為的道德化解釋。而賈詡本人正是由於擺脫了道德的束縛,才獲得了精神自由,併成為三國第一謀士。

快樂籃球快樂遊戲


賈詡是三國時代以謀略見長的一個人,他籌謀劃策,幾乎從未失手,腐敗的東漢朝廷、以及被評為超世之傑的曹操,都曾遭過賈詡的毒手。他不獻計則已,一獻計就能帶來毀滅性的傷害,與荀彧、荀攸、諸葛亮、龐統等同樣謀略傑出的正面人物相比,賈詡的所作所為簡直就是個魔鬼,所以貼在賈詡身上的標籤諸如“亂武”“毒士”之類的,非常不友好。

乃至於賈詡在擔任三公這樣的道德模範式的高官時,遭到了孫權的嘲笑;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也認為賈詡的品行不配和信荀彧、荀攸並列!



曲大鵬


算無遺策的賈詡,出過的謀略沒錯過一次啊。可以說三國裡我最喜歡的了。關鍵是對大局的眼光,東漢末年改變格局的大戰他都做出正確的判斷,於國於家都是大智慧啊。

年少使詐保命,從叛亂的氐人手裡逃了出來,但是一起被抓的就沒那麼幸運了,都死了

勸本想逃跑的郭李反攻長安,可以說是亡了漢,

讓張繡弄死了曹操長子和典韋,

讓張繡投降了當時弱於袁紹的曹操,保全了自己主公(至少在曹操時代張繡過得蠻好)眼光長遠

力主曹操出兵烏巢,成功燒燬袁紹糧草,

勸曹操勿伐江東,人妻曹不聽,然後就被火燒赤壁

獻計離間韓遂馬超,助曹操平定關中

以劉表袁紹為例,暗助曹丕成為太子

曹丕問伐蜀還是伐吳,勸先治理國家,曹丕不聽,無功而返

閉門自首,曾計殺曹昂又是降臣還能安享晚年,而且保全了家族

但是賈詡的人生也可以稱得上是無奈的,很多時候僅僅是為了自保。

也不得不說他的情商高,年少時候就知道遇到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叛亂的人,說好話是沒用的,不使詐就死了。

而面對曹操這麼多疑的性格,又是立嗣這麼個君主大忌的問題,用巧妙的方式,既表明了態度,又不讓君王猜忌,還能促成事。

閉門自守不結黨,所任官位都閒職,平均壽命二十多的年代活到了七十七,狡狐啊。


魚魚愛歷史


賈詡,字文和,甘肅武威人,曹魏的開國功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謀士和軍事戰略家。其實這個人物在羅貫中的筆下,他遠沒有司馬懿、諸葛亮等人出名。但是要說到“三國人物究竟誰最聰明?”,非賈詡莫屬。在三國那個盛產謀士、能人的群體之中,能在後世人眼中,擔得起“第一謀士”美譽的,也就只有賈詡了。如果只是單純的看電視劇版《三國演義》,從而忽略了真正的三國曆史,那麼你一定會錯過三國曆史上這個最聰明的人。

百忍成金,保全性命

賈詡的身上有一個特點,他真正的做到了,古人經常所說的“百忍成金”。 “忍”這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歷史上“小不忍而亂大謀”的英雄人物,絕對不在少數。關於賈詡的前半生,史書中並無太多筆墨記載。畢竟他真正的登上三國這個歷史大舞臺,已經四十多歲了,相較於那些早在青壯年時期,就已經輔佐著主公打天下的諸葛亮、郭嘉等人而言,他的起步確實有一些晚,然而當這些人的命運走向終點之時,賈詡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建功立業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賈詡之所以能夠做到大器晚成、厚積薄發,其實就在於他的智慧。最早能夠體現他聰明的一件事,出自於《三國志》,從這件事裡你能夠看到他聰明的一點,就在於永遠不多說廢話。賈詡年少時,唯一能夠賞識他的人只有漢陽的閻忠,《三國志》中曾記載,閻忠“謂詡有良、平之奇”,所以賈詡才能夠舉孝廉為郎。只是他在這個職位上幹了沒多久,便患病返鄉。只是在返鄉的途中,他們同行的這一夥人碰上了心狠手辣的馬賊。

當這些馬賊的刀架在這群人的脖子上時,有人趕忙掏出銀子慌忙求饒;至於那些身上沒有錢財的,只能以命抵錢。賈詡的身上也沒有帶什麼銀兩,只是當他面對著這一群暴徒之時,卻毫不慌張,他靈機一動,謊稱自己是鎮邊大將段熲的外孫,這位將軍名聲在外,曾經帶著400人掃清羌族叛亂,這個身份一拿出來,令這些馬賊聞風喪膽。雖然迫於將軍的威名他們遲遲不敢動手,但是賈詡知道,自己想要逃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他給這夥馬賊許下承諾,自己願意回到外公府邸,給他們拿來雙倍贖金。

就是這幾句話,讓馬賊輕易放了賈詡。然而賈詡從這夥人刀下逃脫以後,並沒有匆忙逃命,反而是將這夥馬賊的行蹤上報官府。官府按照賈詡所說,將這一夥馬賊一網打盡。其實在整個過程中,賈詡從未多說一句話,他僅僅是表明假身份,許下假承諾,就能夠從刀下亡魂逃出生天,甚至永絕後患。如果是單純的小聰明,又如何化解這場生死攸關的劫災難呢?畢竟與他一同同行的那些人,可都是成了這些人的手下亡魂。

初登舞臺,兩度擊敗曹操

賈詡正式在三國舞臺上入場,就是在董卓亂洛陽後。董卓和賈詡是老鄉,當時的董卓權傾天下以後,賈詡在這個時候登場自然是最佳選擇。只可惜他被提拔為平津都尉沒多久,王允的一場連環計就要了董卓性命。這個時候,董卓手下的那一些心腹大將是走是留,都成了一個問題。當時李榷等人,建議就地解散軍隊直接回老家。只可惜這一群人失去了龍頭,就沒有人能給他們做主,爭了個面紅耳赤,也沒人能拿定主意。

這個時候賈詡登場,他的建議與想法都很中肯。如果這些將軍都棄軍跑路,朝廷不用浪費多少兵力,就能夠將這些人趕盡殺絕。既然成敗都是一死,倒不如帶著本隊人馬殺回長安,如果此事能成功,將軍成長朝廷自立為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如果失敗到時候再溜之大吉,倒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不過這件事並沒有給賈詡留下一個好名聲,人們反倒認為他是一個“亂武”之人。因為這些將領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才有了接下來令世人所不恥的長安亂。

其實這種過錯也並不能完全嫁禍於賈詡身上,在那樣的亂世之中,人們所想的是保命之計。當時的漢王朝早已經孱弱不堪,地方軍隊殺入長安也是遲早的事。他規勸董卓的這些手下將領殺回長安,其實只是推動了歷史的進程而已。更何況通過這一計謀,賈詡也真正的認清了,這李、郭二人,並非他能依附之人。但是成功講的就是謀略,只是他的這一步棋是通過別人的成敗來決定的,或許他也沒能想到這二人竟然會做禍亂長安、屠殺百姓之事。

當賈詡看清了西涼軍的局勢發展,他早已經為自己謀劃好了退路。李、郭二人皆是草莽,通過這一場戰亂,賈詡早已經知道西涼軍遲早是要滅亡的。所以他離開了長安,先是投靠了自己的同鄉段煨,這位華陰將軍雖然待賈詡不薄,只可惜也是一個猜忌心很強的人。當時賈詡在軍隊中的威望,要遠勝於段煨。他在別人的地盤上喧賓奪主,任何一個有野心之人都會對他有所忌憚。

賈詡也是個聰明人,他可從來沒有想要在一棵大樹上吊死,而且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了段煨的威望,如果他及時離去,段煨沒了他這塊心病,說不定還能善待他的家人。所以他暗中聯繫了張繡,孤身一人跑到宛城,去投靠了張繡。賈詡這一次易主,才是他精彩人生的開篇。因為在張繡的身邊,賈詡兩次貢獻計謀都讓曹操兵敗而退。曹操作為三國的一代梟雄,他平生經歷過的戰敗可是少之又少。

但是他卻在賈詡的計謀中栽倒了兩次,賈詡能夠打敗曹操,完全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智慧。當時曹操南征張繡,起初賈詡勸阻張繡,絕對不要去追打曹操,否則會中了他們的埋伏,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當張繡兵敗而歸時,賈詡前來獻計,現在收集散兵去追擊曹操,必然能夠擊退曹軍,果然張繡大獲成功。所以曹操的戰敗,不是輸給軍隊,而是輸給賈詡的。人人都說三國裡的諸葛亮才是料事如神的聰明人,但是比起不怎麼起眼的賈詡,他才是真正做到了算無遺策之人。

順勢歸降,獨善其身

過了一年以後,當天下局勢趨於明朗之時,張繡萌生了歸順之意,這個時候袁紹也拋出來了橄欖枝,只是當袁紹派出的使者前來招降之時,賈詡卻在這個時候表明態度,讓張繡拒絕袁紹的招降,同時建議他歸順曹操。這個建議確定張繡很不解,畢竟在他的眼裡,袁紹遠比曹操更加具有實力,更何況曹操戰敗於自己之時,他的親生兒子、手下大將,甚至連最喜愛的馬匹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投降曹操不就等於白白送死嗎?

這個時候的賈詡,又一次展現了什麼叫做目光長遠,思路清奇。在賈詡的眼裡,歸順曹操才是上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點:曹操打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幟,歸順於他並不是歸順於個人,更像是歸順於朝廷;第二點,袁紹就是因為勢力太大,他們歸順以後並不會得到重用,然而曹操不同,他正是用人之際,到他的手下俯首稱臣才更加能夠得到善待;第三點:曹操如果真的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他絕對會拋棄恩怨,樹立一個賢德的名聲。

聽了這幾點以後,張繡也被賈詡給說服了,心甘情願的歸順了曹操。張繡帶著手下歸順之時,確實如賈詡所想。曹操聽聞張秀前來歸降,甚至親自前往迎接,表現出格外親熱的姿態,也從來沒有提起過他戰敗之事,甚至他還親切的拉著賈詡的手說道:“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此後張繡成了他麾下大將,賈詡做了他麾下謀臣,曹操對於他們二人的獎賞,遠要高於平常人,然而這一切,在賈詡勸降之時,就已經在他預料之中了。

能夠正確認識天下大勢者,就能夠深度揣測人心者,甚至能夠在戰場上有著高明決策者,當真只有賈詡一人。在他歸順曹操之後沒多久,就爆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雖然在這場戰役中,賈詡並無太亮眼的表現,甚至後來留守許昌,在曹操出征的隊伍中,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是每當到到了緊要關頭,他絕對是壓軸出場的那個重要人物。馬超、韓遂帶兵來犯,賈詡的一招離間計,讓西涼軍戰鬥力大打折扣。

曹丕、曹植的的立儲之爭,讓曹操拿不定主意,他前來找賈詡,希望能夠獲得一些讓他痛下決心的有效意見。剛開始賈詡沉默不言,當曹操焦慮之時,他緩緩說出袁紹和劉表二人,曹操瞬間恍然大悟,這二人曾經都是廢長立幼之人,如若曹操也效仿二人,政權顛覆是遲早的事。雖然未曾直接說明,但是賈詡完全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藤樹先生說:

賈詡大多時候都退居幕後,在這樣的權勢之爭中,永遠活得像一個隱士,也只有他在眾多三國謀士中,活到到了77歲高壽。司馬懿是狼子野心,諸葛亮是絕對的忠心耿耿,善於將計謀擺上明面的自然是郭嘉。然而真正識時務、懂進退、獨善其身之人,當屬賈詡。這樣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中,又或者是職場上,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高人。

《三國志》

《賈詡為何堪稱“算無遺策”》

《逆向思維讓賈詡成為東方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