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洪武紋飾特徵

1、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多呈螺絲狀,而元代則為葫蘆形。花瓣為麥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圓形,葉為葫蘆狀,花蕊呈網狀或螺旋狀。

2、纏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紋。

3、牡丹紋,在勾勒輪廓線後,不全部塗染,線內邊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邊”即“缺刻”現象。

4、蓮瓣紋互借邊線,瓣內畫寶相團花或如意雲頭紋,是時代特徵。

5、焦葉紋,中莖拔白;出現雙層焦葉紋,雙勾描繪的白描邊框。

6、回紋,為正反二個一組,不同於元青花的同向回紋。

7、海濤紋的畫法為“海水姜芽”。

8、五爪龍紋開始多見,龍身細長,爪為輪形,配之以“飄帶如意雲”和“品”字形雲。

9、有摸印凸花的裝飾。

10、民窯器心多書“福”“壽”。

11、外足壁上肯定沒有弦紋。

洪武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洪武釉裡紅拔白纏枝花卉紋碗

1、大部分器底無釉,均見明顯的火石紅,俗稱“硃砂底”。

2、元代梅瓶均為“梯形口”,而洪武則為上下一致的“直口”,並稍稍翻唇。

3、除民窯粗瓷外,擯棄了元代斜削的習慣,底足齊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為主,少數灰青色,釉層薄亮,酷似青白釉,有開片,質精者口沿為醬色釉。

5、青花髮色,大多呈淡灰色,沒有鐵繡斑。

6、底足中心有乳釘狀突起。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海水紋香爐

永樂紋飾特徵

1、飾層大量減少,層內佈局由密變疏,有大量留白,顯得舒展大方。

2、首次出現海水龍紋,擺脫了前朝細頸、長身的蛇形。龍身變肥,龍爪有力,龍發出現平直披髮和豎發。

3、波動的線條造成推湧式浪潮,浪潮之間繪出拔白的浪花。

4、複式蓮瓣紋,既有元代的分隔式,又有洪武的借線式。

5、器物的主題圖案往往以纏枝四季花為主(梅花、牡丹、蓮花、菊花),並以蕉葉、如意、迴文、波濤、月華、忍冬、重十字紋為輔紋的花卉、瓜果為裝飾圖案,但也有少數花鳥魚人物圖案和少數龍鳳紋的器物,不見了洪武盛行的扁菊為主題的紋飾。

永樂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

1、釉麵肥厚、光潤、細膩、乾淨,絕無桔皮紋,有肥亮感。釉色多數為白中泛青,但較之元代,清白度有所減弱。

2、青花有鐵鏽斑和暈散現象,後者宣德少見。

3、繪畫多為雙勾填色,由於填色工具是用小筆,色料往往填塗不勻,出現濃淡參差,深淺不同的色變現象。

4、除少數大器外,多數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

5、器底削足的處理,徹底改變元代斜削的方法,一般為底足平削。

6、盤類等器物,出現極白的細砂底,撫摸時有極細膩的如糯米粉的感覺。

7、白釉器的口邊和底角,釉薄處多白色和黃色,釉厚處呈水綠色。

8、器底的白釉,一般勻淨,少有厚薄不勻現象,薄處泛黃,厚處呈漿白色或稍閃青色,有的器開有細片紋。

9、外足根,開始出現一兩道弦紋作為裝飾,而洪武器絕無。

10、盤碗類的敞口器口沿極薄,以手撫摸有鋒利感,而後仿器口沿則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11、民窯碗盤類器物的底足處理有三種:施釉、刷釉、無釉。總的特徵:①、足牆較高。②足壁較薄。③碗為挖足過肩,④盤為月亮底。

永樂器胎體有四種情況:

(1)厚胎:較之宣德、康熙器細潤有餘,堅硬不足,釉面潔白。

(2)薄胎:細膩,輕薄。

(3)松質漿胎:胎色微黃,燒結不足,底部開片較器身為重,以手彈之,胎聲沙啞。

(4)脫胎。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

1.飛翼龍、蓮龍、銜花龍、團龍等新型龍紋,是青花紋樣史上第一次出現,或廣為使用。

2.龍形麒麟、龍形獅紋首次出現。

3.出現了比永樂波濤紋更長的長浪紋飾,出現了浪花密集式波濤紋。

4.雙鳳、獅球、波濤海獸是常見畫面。

5.永樂少見的細描人物故事圖,宣德器中已屢見不鮮。

6.團龍、團鳳、各種團花紋開光紋和蓮託八寶紋也是永樂少見,而多見於宣德器。

7.歲寒三友圖、八寶圖、竹石芭蕉、蓮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常見。

8.仍保留著青花和印花同置於一器。以洪武時為最多,永樂則很少發現,宣德亦極少。

9.仍保留元代開始的蘭地白花手法。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藍查體出戟法輪罐之蓋

宣德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

1、宣德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稱作“亮青釉”。前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顯雲霧狀、稱“朦釉”,俗又謂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雲霧現象。

2、大器,足不施釉、露胎處多為“細砂底”,並有淺紅色塗抹痕,且無旋痕,如有即為後仿。

3、中小器,足多施釉,但器身與器足釉面往往不一。有以下幾種情況:

(1)白色潔潤者,有桔皮紋,呈乳汁狀。

(2)施釉不勻者,色泛漿白,於白釉中,隱隱顯出一片黃色,俗稱“魚肚白”、“黃溢子”。

(3)青白色者,底部比器身稍亮。

(4)將胎開片者,呈牙黃色。

4、器身器足的邊際、稜角等轉折處,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積釉。

5、宣德早期釉面與永樂一樣,尚無桔皮紋,而後增多,晚期出現潔白釉又少見桔皮紋。

6、大器採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橫向接合痕,清晰可見。而清代仿品則縱向接合,痕在兩側。

7、宣德青花有三種色料:(1)蘇料、(2)國產料、(3)混合料。國產精料已廣泛使用。

8、盤、碗之底足多數有稜邊感,而非滾圓的“泥鰍背”。

9、盤類器削足非常特別,往往成“倒梯形”,很難用手抓起,後仿即易。

10、盤類因塌底,而盤心成下凹狀,凡盤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11、永宣的共同點是盤內壁與底的交接處,用手摸不甚圓滑,可感到有一圈微凹稜,俗稱“月亮底”。

成化工藝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

1、青料改用平等青,髮色淡雅無鏽斑。

2、改變永宣小筆著色的辦法,而改用大筆一筆塗抹的上色法。

3、釉有兩種:一為偏青、二為偏白,但均有羊脂白玉的色澤,用手撫摸有一種玉質的感覺。

4、無釉砂底有如飯燒焦的鍋巴狀物,俗稱“米糊底”;“米糊底”是成化瓷極明顯的特徵。

5、“雙邊線特點”對鑑定極有參考價值。

6、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細白中閃米黃色;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粉色。

7、無論何種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窯的重要特徵。

成化紋飾特點

官窯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1)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說法。

(2)花葉常作手掌狀,花無陰面,葉無反側,葉子多為齒邊。

(3)花木有的繪根莖,但多數敷以地坡為襯。

(4)山石無凸凹感,作平鋪的鑰匙狀。

(5)所繪蕉葉頂尖略圓,形象柔和,似若風吹飄動。

(6)蓮池紋飾平行線方向排列,水草細長飄動。

(7)嬰戲、高士、麒麟、秋葵、梔子花、團菊、荷蓮、鴛鴦臥蓮,皆為此時常用的圖案。

(8)受佛教影響,如長生蓮、寶杵、梵文、八寶等紋飾,開始興盛。

(9)團花和以松為主體的三友圖案,為成化官窯首創。

(10)夔龍,成化稱花式龍、香草龍,其特徵為:鼻長如象,口銜蓮花,尾如卷草,身有雙翼,發為豎發。

(11)蓮託八寶紋中的法輪上,已不見永、宣時火輪狀外廓。輪內有留白梵文。

(12)海水龍紋少見,海水較宣德細膩,由左高右低的細弧線構成,洶湧感不足,並以小浪花取勝;宣德海水動感強烈,注意大浪花運用。

(13)雲龍氣勢不及宣德,平視的龍月和有骨少肉的龍爪為典型的成化風格。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民窯

(1)畫葡萄一類藤本植物,藤成彈簧狀;花果帶藤須。

(2)湖石畫成螺旋狀,石旁畫對稱的花草或三果樹。

(3)以水浪為地的白描蓮池紋,最具成化民窯特點。

(4)牡丹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狀。

(5)圈足一般不用裝飾,僅畫兩條藍色弦紋。

(6)口沿常見邊飾有:龜背紋、梵文。

(7)常見紋飾,還有香草龍、秋葵、三秋、花卉和蓮池等。

(8)民窯青花瓷自成化始,屢見“大明年造”四字款。

(9)並蒂菊開始盛行。

(10)五瓣梅明顯,均有細線勾蕊。民窯梅枝則多為雙線,一線濃重,一線淺淡。

弘治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1、最為常見的紋飾是細柔如鴛鴦的仙鶴;蓮(荷)塘游龍紋飾,目前僅見於弘治;向外四伸葉紋的花朵,以及梅竹、海螺、仕女等。

2、龍眼一般為平視,彷彿一副眼鏡,故戲稱弘治龍為“近視龍”。

3、弘治鳳身體短粗,尾巴分叉。

4、仕女人物一般用弧線勾描,瀟灑得意,細部忽略。

5、開始出現吉祥語(金玉滿堂、長命福貴)。

6、弘治時所繪技或折技花,葉密而小;菊花—牡丹花葉,三筆畫成“個”字形,還有傘狀花頭。

7、弘治梅枝多挺拔俊俏,梅兜畫成彎彎的“鋸條”形,以示蒼老,梅枝梢上點綴月牙,叫“月影梅”。

8、螺紋一般留白,往往在水波之中,常綴以白蓮,有行螺和靜螺之分。

9、大雲肩中常填以纏枝朵蓮紋。

10、火石紅魚紋。

11、人物圖佈局空曠,人物較小,多一坐一立,在土堆之上。

弘治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白釉刻花海水綠彩雲龍紋碗

1、弘治器物釉面演變過程為:白中閃灰(早)——灰中閃青(中)——青亮(晚)。

2、底部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的更為柔和秀逸。

4、青花色澤一般為青中偏淡。

5、底部閃青色,是與成化瓷的重要區別之一。正德器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底部閃青色,這種現象在弘治已經開始。

6、器物底足與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器那樣一致,而有差別。

7、器物底足較短,無高底足的器物。

8、盤類塌底現象為明代盤類中最典型,盤心一定下凹。

9、款中的“治”字的水傍三點,絕大多數均低於“臺”字,民窯中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變體“福”字方款及銀錠圖案款。

10、聚釉處閃淡淡的青色,而成化則顯微微淡紅色。

11、造型創新品種為“孔明碗”。

正德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黃地綠彩雲龍紋尊

1、龍紋出現在各種器物上,是明代最普遍的。

①正德穿花龍紋,其花卉纖細工整,裝飾得最茂盛豐滿,花大葉小,葉瓣呈鋸齒形,花朵先勾勒出輪廓,再塗淡淡的青料,這是正德獨有的風格。

②龍爪與成弘有較大區別,一般成三角小旗狀,戲稱為“三旗爪龍”。

③翼龍的翅膀如蝙蝠,鱗為網格狀,有弘治遺風,身軀更短。(應龍)

④龍頭像鱷魚頭,身軀較長,顯得兇猛矯健。

2、受伊教影響,多以阿文、波斯文作圖案裝飾。

3、靈芝紋作為邊飾或局部裝飾被廣泛使用,特別是靈芝上下飾有四、五個花葉片,為前朝所無。

4、如意頭紋,完全似如意的頭部,常用作邊飾。

5、常見月影植物紋,點狀水波紋。

6、海馬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海馬騰躍于波濤之中,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顧盼。

7、獅子紋,也用誇張的手法描繪變形獅子戲球,獅子周圍配以雲火球,並圍以綢帶。

8、正德人物紋周圍,喜用捲雲紋和靈芝雲紋,與“空白期”風格近似,其特點是花繁密,葉細瑣,人物瀟灑豪放。仕女形象纖細文雅,嬰兒後腦略大。

9、正德雲紋用雙細勾描,變化繁雜,細部精巧,外形略似蝙蝠,故稱“蝙蝠雲”。

10、舞蝶狀大葉牡丹花,流行於正德。

11、乳虎、樹下讀書老人、樹下奏樂仕女等主題紋飾,始見於正德民窯。

12、還有一些道教紋飾,如八仙、八寶、鶴鹿和方勝;這在正德並不多見,但為嘉、萬大量出現奠定了基礎。

正德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鬥彩阿拉伯文出戟瓶

1、胎質厚重,工藝粗糙,正處於明瓷由細緻、輕薄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2、早期用“平等青”,呈現青色淡雅、青中閃灰的色澤。

中期用“石子青”,色澤滯重,灰暗無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暈散現象。

晚期用“回青”。色澤濃重,豔麗而散暈,色青微閃紫紅色。

3、大器物增多,逐步改變成弘盛燒小器和以盤碗為主的單調風格,圓潤器型向多方、多角、多稜方向發展,器多帶器座。

4、繡墩、花觚、山形筆架、銀錠式多層盒、宮碗、出戟瓶、花插、八方罐和插屏為正德創新器物。

5、出現偽造、仿造前朝款識,明代仿古贗作之風,由此開先河。

6、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的手法,紋飾大多粗率豪放。

7、圈足底部為亮青釉,是正德特徵之一。而民窯器底多為漿白釉。

8、器物口沿部釉厚處,特別呈青色。

嘉靖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三羊紋碗

1、正面龍此時出現,最大特點是寬距龍爪。

2、長頸鳳,是與成化的主要區別。

3、以羊為題的“三羊開泰圖”首次出現。

4、魚藻紋使用普遍,魚體肥大。

5、正德時有的纓絡紋,此時大量使用。

6、充滿了道教色彩的題材:如八仙、八卦、八寶、如意、雲鶴、老子講經等。

7、嬰戲圖小孩後腦勺開始變大,穿深色長袍,頭上畫三撮小發。

8、“花捧真言”和字形圖案為嘉靖首創。

9、受明代織錦、漆器工藝的特點,出現團福、團壽、花托字、龍託字或錦地開光字等。

10、石兔紋始見。

11、錦地開窗邊飾圖案日益增多。

12、民窯開始出現堂名款和窗欞款白兔等花樣款。

13、蕉葉紋與宣德時最大的不同是葉脈為直線,而宣德是弧線。

14、明代青花瓷畫風的演變規律一般發展是從繁複到疏朗,又從疏朗向著繁複發展,嘉靖畫風正趨向富麗繁複。構圖繁密,用色濃重,筆法細硬。

嘉靖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芝桃仙鶴符籙紋盤

1、胎體面貌,是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並而有之。

2、胎釉為明代釉中最厚,稱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顯波浪狀,撫摸時有凹凸不平感覺。常在器口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特徵。

3、由於使用配比正確的回青料,青花髮色既不同於成化的淺淡,又不同於正德的濃灰,而是藍中微泛紫紅的濃豔色彩,即“幽青可愛”。如配比不當,即呈色不一。

4、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為灰青色,而底釉卻都為亮青釉,這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標誌。

5、胎釉交接處,一般都有一根橙黃線。

6、大器接痕明顯,盤類底心下凹現象普遍。

7、圓器的圈足自上而下向內收斂,形成倒梯形,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

8、有些碗盤裡心向上凸起,,稱作“饅頭底”,自嘉靖始。

9、鷹紋和青蛙紋嘉靖出現,但極少見。

10、雲紋器物不多,但造型誇張,主體如花瓣,雲腳如鳥頭。

萬曆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開光花鳥紋盤

1、最突出的是鏤孔透雕與塑雕。

2、最有特色的是青花淡描、鐵線描和勾筋淡水點染的繪畫技法。

3、最常用的是開光圖案。

4、塗色草率,往往超出輪廓線。

5、大頭麒麟、大頭獅、大頭人物。

萬曆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嬰戲圖圓盒

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藍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青,呈色藍中泛灰,髮色漸淺;34年後用浙江料,呈色藍色灰暗,有暈散;末期更加淺淡。

2、瓷土淘洗不精,胎質較粗松,胎體粗糙厚重,修胎不規整,底足多為平底無釉,胎骨有火石紅和鐵鏽斑點,除有顯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

3、釉面早期有玻璃質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為淡青色。釉層稀薄,常有漏釉,所謂“貼骨釉”。無論何種釉,施釉都不均勻,厚薄不一,聚釉處多在腳、底足和口沿處,撫摸後給人以不平感覺。

4、青花五彩有用舊器加彩的方法作偽。

天啟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出戟花觚

1、道教色彩畫面明顯減少,較多出現了扇面紋、皮球花紋等日本風格。

2、文人畫和版刻家合作的各種畫譜,對紋飾影響巨大。

3、寓意人物圖較為常見,市俗人物圖(如漁翁、樵夫、牧童)最具特色。

4、山石的外沿以內凹弧線勾成,俗稱“花瓣邊”。

5、輪廓線內信筆渲染為天啟特徵。

6、馬紋中排列細密的鬃毛呈平行線,是其特徵。

7、“命”字等為天啟典型。

天啟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羅漢圖鍾

1、胎質一般都粗糙,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有萬曆遺風。

2、釉以白中泛青為主,也有發灰的。釉層稀薄,亮青程度明顯減弱。

3、青花呈色有四種,其中暈散和黑灰色的與纖細輕淡色調相差懸殊。

4、器足較短淺,多見輻射狀跳刀痕,有的底心留有小乳突,足跟作成尖鋒狀,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現象。

5、首創了山石皴染分水法,到康熙純熟。

6、琢器的紋飾和底款上都凸地一層若如堆脂的釉。好似畫好青花,通體掛釉後,再在紋飾和底款上加塗一層釉所致。

崇禎紋飾特徵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五彩雲龍盤

1、正面龍形,已變得披頭散髮,老態龍鍾。

2、崇禎後期始至順治末,配合畫面的題字,多見用隸體書寫。

3、括號雲紋,畫意生動,左右飄浮。

4、子母蕉增肥,頂端成弧線,與天啟偏尖瘦有別。芭蕉樹較為寫實常見。

5、蘭花葉片細長而尖,有花朵,構圖疏朗,繪畫得餘意,均一筆點劃而成。

6、指紋般水浪。

7、青花點日。

8、條狀柳絲。

9、梅花狀衣服。

10、地皮景中的魚鱗狀秋草。

11、總的講,崇禎紋的特點是:①前期常見的纏枝花卉極為少見。②青花分水枝法日漸成熟。

12、崇禎紋飾以人物圖居多,其次是動物、植物。人物圖中多為嬰戲,仕女、神話人物;動物以麒麟最為常見;植物中以蘭草最具特色。

崇禎工藝特點

總結明代各朝青花瓷紋飾和工藝鑑定要點

青花人物紋缸

1、胎體粗糙,器底有粘砂、跳刀痕。

2、釉色青灰少光澤。

3、青花髮色藍中泛灰,但外銷瓷髮色明快。

4、器口普遍加醬黃色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