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大氣之人,必有大福!

大氣者,心似大海容風雨,

大氣者, 志如高山納苔蘚。

什麼是大氣?

大氣之人,必有大福!

指人的氣度和精神狀態,它既有性格的因素,更多的則是體現修養、境界等後天可形成的內容,通過言談舉止、為人處世,透露出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和人生態度,是氣質、素質、品味、品德的外在展示。總結起來,人的大氣主要在三個方面的表現:

1

對人寬容,不斤斤計較。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柴米油鹽的瑣碎,勾心鬥角的人事,被人誤解的嘲諷......有些人在抱怨中度日,生活越來越不如意、不快活,與自我糾結,與他人為敵,又如何成大器?

書上說:人之所以快樂,並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樂觀的心態來自寬容大度,來自善解人意,來自與世無爭。對愛人,不計較磕絆,彼此寬容才能攜手到老;對朋友,不計較得失,彼此真誠才能友誼長存;對父母,不抱怨嘮叨,彼此耐心才能孝子愛日。

關於寬容待人,有句很有名的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俗語中有這樣一段千古美談:呂端為丞相時,曾遭奸臣陷害被貶去官職,當地縣官得知後立即變臉,冷面相對,有的甚至冷嘲熱諷,忽聞呂端官復原職,嚇得屁滾尿流,連忙磕頭請罪。呂端見狀,說:“既然已經知道錯了,就不懲罰你了。”知縣頓覺呂端心懷寬大,說道:“相爺,您可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寬容和忍耐,是一種大氣的胸襟,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悠然,是將怨氣看作浮雲,以德報怨的恬淡。

大氣之人,必有大福!

正如藺相如對廉頗“引車避匿”的寬容,維護了趙國的安定和團結;諸葛亮面對關羽和張飛兩兄弟“如魚得水”之說的挖苦,寬之待之,結果“新野之戰”大獲全勝;唐太宗對魏徵的屢次直諫,抱以“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寬容人心,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待人豁達大度、胸懷寬廣,這是一個人具有良好修養的外在表現。

2

對事超脫,不深陷其中。

大氣之人,必有大福!

人的一生,會碰到的事太多了。猝不及防的打擊,始料未及的挫折,從天而降的好處,唾手可得的利益......隨時都在發生。事無論大小,切莫一見好事就喜形於色,一遇壞事就愁眉苦臉,遇事不敢擔當,沒有承受能力,如何成大器?

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定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和有效的執行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摒除外界的喧囂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

經歷過生活慢慢培養出的浩然之氣,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所持有的一種態度,是人性的自然流露,遇事時,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大氣者,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是大氣;“餓死不食嗟來之食”是大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氣。

以穩重、沉靜、執著、堅韌不拔地態度,從容面對生活裡的困難事,透過現象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不固執,不迷失,懂自省,便可得一份大自在、大歡喜。

3

對已豁達,不小肚雞腸。

時時算計自己的利害得失,甚至以一已得失作為好與壞、喜與憂的標準,心胸如此狹窄,缺少了豁達的和善與包容,不為人所樂見,怎麼成大器呢?

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必有豁達的胸懷,一個胸懷豁達的人,開朗、包容,善於與他人相處,會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和行為,有容忍力,即使是對自己的冷嘲熱諷,時時保持心境的明亮與穩定,做事冷靜而理智,成事機率自然高,豁達體現了一個人的高度和發展。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蘇東坡的千古感慨,沒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品不出這杯蘇軾的豁達。

大氣之人,必有大福!

有書記載:蘇軾與弟弟蘇轍貶謫到南方時相遇,在路邊兄弟二人買了碗麵條吃,粗陋而難以下嚥。蘇轍放下筷子嘆氣,但是蘇軾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對蘇轍說:“你還想細細咀嚼嗎?”說完大笑著站起來。秦少游聽說這件事後,說:“這是東坡先生'只管飲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風格罷了。”從東坡食湯吃麵中,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幽默、樂觀、開朗的人,在面對顛沛流離的人生憂患時,蘇軾以豁達不拘的心態樂觀地面對生活,從容而不急進,自如而不強求,穩重而不浮躁,堅忍而不墮落。

正如諸葛亮所說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姿態;王明陽所說的“隨遇而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灑脫。古語說得好:心悅則物美,心悲則事哀。

常言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心的格局大了,才不會在瑣碎的裝飾上沉陷,真正豁達了的人生,才能夠簡單得鏗鏘而有力。

以一顆樂觀豁達的心,

從容坐於方寸之間,

一茶一飯一箋,亦是幸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細緻做事,大氣做人,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的境界。有大氣者方能成大器,有大氣者方能笑看風雲淡,坐起雲擁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