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那一夜,“東方紅一號”升空啦

那一夜,“東方紅一號”升空啦

中華民族的歷史,跨進了一個非凡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

這天的酒泉衛星發射場與北京不同,非但沒有一點春的意思,反而雪色不減,寒風依舊;發射場的官兵們早上一起來就裹上厚厚的棉大衣,照樣凍得直縮脖子。

折騰了整整一個晚上的綜合檢查於早上6點終於結束。雖然參加綜合檢查的工作人員個個都被搞得筋疲力盡,結果還算幸運:各系統、各設備的故障和隱患均已排除,全部處於可發射狀態。毛主席一旦正式批准今晚發射,發射程序即可啟動。

綜合檢查一結束,01指揮員楊桓便躲到發射場附近的一個鍋爐房裡睡覺去了。這一覺,是他自己給自己下的死任務——睡得著要睡,睡不著也要睡,非睡不可!因為他已經好幾天沒有睡覺了,今晚就要發射,如果再不保存點精力,那晚上是很難對付的。所以,他睡覺前叮囑旁人,若無重大事情,任何人不準到鍋爐房找他!

但好夢不長。正當楊桓入睡之際,有人突然跑來通知他:7點去指揮部參加氣象會議!

楊桓立即翻身坐起,大衣一裹,大步走出鍋爐房。

楊桓走進指揮部時,錢學森教授、李福澤司令員、石榮屺副司令員以及氣象室的有關人員,已經先到一步了;妻子彭鳳紹,也在其中。他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妻子。他本想和妻子打個招呼,道上一聲問候,見屋裡氣氛有些緊張,只好湊合著看了妻子一眼,便自個兒找個位置坐下了。

會議議題很簡單,一句話:就是看今晚的氣象條件能不能發射?

首先,由基地氣象處處長王好元和彭鳳紹簡單彙報總的情況。然後兩人表態說,今晚可以發射。

接著,錢學森問了問北京和海南的天氣情況。

會議從開始到結束,十分鐘。

會議一散,李福澤第一件事就是先點上一支菸。可他剛抽了兩口,猛然想起什麼,馬上掐滅菸頭,朝地下室匆匆走去。

此時,戈壁灘已經大亮,風也小多了,遠方的地平線上似乎隱隱約約還有太陽;但頭頂那方天空,依然顯得陰氣沉沉;唯有發射場上燈火輝煌,熱氣騰騰,加註分隊的戰士們個個戴著防毒面具,正全神貫注地給第一級火箭加註燃料。

加註分隊的戰士們在凌晨3點就起床了。4點剛過,他們便從駐地出發,驅車前往發射場。開始,因天氣太涼,大夥坐在車上很安靜,可沒過多久,大概睡意已被熱情驅散,戰士們放開喉嚨,齊聲唱起了《越是艱險越向前》。雖然天黑,戰士們連模樣都看不清,但歌聲雄壯有力,每一顆“紅心”都在激烈跳蕩!

加註從凌晨5點40分開始,約四個小時後,燃料基本加註完畢,只剩下第四個貯存箱的最後一點燃料,等待擇機加註。這時,大多數人開始撤離現場。但就在這時,加註出現了漏液的情況。說時遲那時快,守在加註連接器旁邊的幾個戰士立即撲了上去,一下緊緊捂住了噴漏的管子。由於戰士們戴的防毒面具性能很差,有毒氣體直嗆得他們不得不把頭偏到一邊,可他們誰也不撒手,直到新的加註連接器更換完畢,他們才氣喘吁吁地歪倒在一旁。

下午1點35分,加註全部結束,氧化劑和燃料分別灌滿了四個貯箱。接著,衛星、火箭進入發射前八小時準備工作程序。

但今晚到底發不發射,能不能按時發射,發射場仍未接到北京方面的最後命令,火箭、衛星只好處於待發狀態。

李福澤在發射場焦急地等待,北京指揮所的羅舜初也沒閒著。中午,發射場的氣象和加註情況,羅舜初已通過電話向周恩來作了彙報。現在,全航區各系統、各崗位的信息均表明,“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今晚完全可以按計劃進行。也就是說,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毛主席批准今晚的發射,發射程序即可往下進行。

然而,中南海的這股“東風”,卻遲遲沒有“吹”來。

直到下午3點50分,羅舜初身旁的電話才終於響了。羅舜初立即抓起,手指都在發抖。

電話是周總理打來的,聲音非常激動:“羅舜初同志,毛主席已批准了今晚的發射計劃!衛星可以按預定時間發射!”

羅舜初放下電話,立即抓起了通往發射場的專用電話。

李福澤接到羅舜初的電話,立即召開指揮部緊急會議,傳達了毛主席已批准發射衛星這一特大喜訊;緊接著,各級指揮調度員通過電話,迅速將這一特大喜訊傳達到各個點號、各個崗位。

於是,平靜的發射場頓時沸騰起來!在這一特大喜訊的感召下,從指揮員到操作手,個個大受鼓舞,熱血沸騰!尤其是在地下控制室的橢圓形大廳裡,處處充滿了決戰的氣氛。然而,發射進展情況,並不順利。

傍晚6點30分,發射班的兩個戰士路經發射架下時,突然間好像聽到有什麼東西從火箭上滑落下來了。高度警惕的兩個戰士馬上圍在發射架下,認真查看,細心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直徑只有八毫米的彈簧墊圈!

小小墊圈,引起現場指揮員們的高度重視。因為這個墊圈到底是個多餘物,還是火箭某個鬆動部位的脫落件,誰也說不清。於是,指揮部立即通知七機部試驗工作隊的韓厚健等人速來現場。

韓厚健等人匆匆趕到現場時,發射班的戰士們已在第一級火箭的旁邊,臨時架起了一架接近火箭的工作梯。這時,火箭上的百餘個火工品(即易爆物)均已裝好,火箭、衛星處於即髮狀態,所以發射架附近除發射班的戰士外,其他無關人員均已全部撤離,整個發射場顯得出奇的安靜。

韓厚健經過簡單準備,馬上就爬上了工作梯;大夥望著工作梯上的韓厚健,個個忐忑不安。後來韓厚健這樣回憶說:“在極度寂靜的氣氛中,我上梯子都能聽見自己怦怦的心跳聲。我定了定神,邊爬邊想:直徑八毫米的連接件,只有氣瓶裝置組使用。對,就查看它們。於是我打開艙門一看,只見每個氣瓶組上的彈簧墊圈都完好無缺。因此,我斷定:發射班戰士撿到的彈簧墊圈是個多餘物,火箭上的結構沒有問題。”

韓厚健的這個判斷,得到了基地幾位師傅的贊同。等大家一致確認火箭確實沒有問題後,發射場緊張的氣氛才暫時鬆緩下來。

晚8點整,指揮員下達了“一小時準備!”的命令。即是說,還有一個小時,衛星就要起飛了。

但這時,發射場的上空依然是滿天雲,且雲層很低、很厚,根本看不到什麼星星。而有云就可能有電,有電火箭發射時就有危險;同時有云能見度就差,會直接影響光學儀器對火箭衛星的跟蹤測量。因此,發射場上空的那片雲能否按預測的那樣如期散去,便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不光幾個光學測量點的人著急,錢學森和李福澤也很著急。

當然,這一時刻最著急的,還是基地搞氣象預報的工作人員。

上午,他們曾發出預報,晚上有一個小時的好天氣,衛星可以利用這一個小時的好天氣發射出去,而且發射時還可以看到星星。但現在,擺在人們眼前的事實是,不但看不到一顆星星,反而是滿天烏雲!儘管他們說,別急,再過半小時左右,烏雲就會散去,但畢竟現在還沒有散去。因此,氣象室裡電話頻頻,打聽聲、詢問聲、探究聲,甚至埋怨責怪聲,一直不斷。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攔住他們問這問那;有的氣象觀測員一直躲在外面轉來轉去,連屋都不敢進;有的觀測員一見有人來了,甚至低頭繞道而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人們為頭上那片烏雲而憂心如焚時,更為嚴重的事情偏偏又突然發生了。

事情發生在地下控制室。本來,發射程序在一分一秒地往下走著,且一切顯示都很正常,但負責衛星應答機的工作人員卻突然報告:“應答機信號丟失!”

應答機是衛星的一個重要部件,若出現問題,衛星上天后,將會影響跟蹤測量的精度和軌道預報的準確性;而更要命的是,離預定發射時間只有三十五分鐘了!

於是,地下控制室便一陣慌亂。

司令員李福澤當即發問:“怎麼回事?!”

一位基層領導嚇得嘴唇直哆嗦,連說兩遍,都沒把意思說清楚。坐在旁邊的沈振金急了,忙替他回答說:“是應答機丟失了信號!”話一出口,自己的後背也流汗了。

李福澤接著又問:“故障排除需要多少時間?”

沈振金答:“大概半小時。”

指揮部只好被迫決定:推遲發射!

但推遲發射,必須要向北京報告,而且指揮部的這個決定,只能算是向中央的一個建議。這個建議是否可行,還須報請周恩來批准。

於是,李福澤很快報告了北京的羅舜初,羅舜初接著報告了周恩來。周恩來接到羅舜初的電話後,簡單詢問了一下情況,同意推遲發射,但強調說:“必須把應答機的問題解決好!”

本來就緊張的發射場,更緊張了。

這時的錢學森,卻在離發射架一百多米遠的哨位邊上來回踱步。他揹著雙手,一邊踱著步子,一邊不時地停下來,凝視著即將升空的火箭與衛星,臉上滿是焦慮與沉重。衛星還有三十五分鐘就要升空了,應答機卻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故障。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非常清楚,如果問題僅是出在應答機上,今晚結局也許還較樂觀;但假若故障出在衛星身上,那今晚的麻煩可就大了!因為根據氣象預測,今晚可用的“發射窗口”僅有一個小時,若是問題真的出在衛星上,問題能否解決姑且不說,即使能夠解決,“發射窗口”也肯定錯過了。

謝天謝地,事情很快有了結果。經檢查,故障的原因不在衛星上,而在地面設備一個鬆動了的接頭上。

得知這一消息後,錢學森這才停止了踱步。

晚9點5分,指揮員下達了“三十分鐘準備”的口令。

接著,高音喇叭裡響起了“全體人員撤離現場”的命令。

此刻的發射場,濃重的夜色已經降臨。戈壁灘上的夜很怪,夜色沒有降臨時,一點沒有夜的感覺;夜色一旦降臨,全戈壁灘的夜彷彿全都湊在了一起,讓你一下子就感到,戈壁灘的夜真的到來了。

隨著夜的突然降臨,人員的全部撤走,整個發射場突然間便變得清冷起來,凝重起來;而唯有發射架上高高掛著的那塊巨幅木牌上,周恩來提出的“安全可靠,萬無一失,準確入軌,及時預報”的“十六字”方針,在輝煌的燈光映照下,顯得耀眼奪目。

也就在這時,奇蹟發生了!發射場上空的雲層,突然神話般地裂開一道“長廊”,並向著火箭即將飛行的東南方向漸漸延伸出去;“長廊”的四周,星兒閃爍,清光明亮,簡直就像一條上帝精心設計的通向太空的軌道!

望著這神話般的情景,搞氣象的人如釋重負,其他人員也歡呼雀躍。

接著,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又從北京突然傳來:今晚一直坐在電話機旁守候著發射場消息的周恩來總理,當得知應答機的故障排除後十分高興,於9點15分向發射場全體工作人員發出了親切的問候與指示!

01發射指揮員楊桓很快通過話筒,向各個崗位的參試人員轉述了周總理的這一問候與指示——敬愛的周總理說:“戰鬥在發射場上的同志們,大家辛苦了!下一步關鍵是工作要準確,不要慌張,不要性急,要沉著,要謹慎,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爭取一次成功!”

於是,整個發射場和每個點上的高音喇叭,都在響徹著周總理的指示:“不要慌張,不要性急,要沉著,要謹慎!……”

這聲音在茫茫夜空激越迴盪,猶如一把烈火,驟然間點著了每個人的心;同時也將發射場的氣氛,變得愈加莊嚴,愈加神聖,從而引向一個空前未有的高潮!

9點34分,站在潛望鏡前的01指揮員楊桓莊嚴地下達了命令:“一分鐘準備!”

各種地面記錄設備,迅速啟動。當倒時計數器上閃現出“0”字時,楊桓立即下達了“點火”的命令!

說時遲,那時快,胡世祥的手指對準“點火”電鈕,用力一按,一級火箭的四個發動機頓時噴出橘紅色的火焰,巨大的氣流瞬間便將發射架底部導流槽中的冰塊衝出四五百米遠。

於是9點35分,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隆隆的滾動聲中徐徐升上太空;十秒鐘後,火箭開始拐彎,朝著東南方向越飛越快,轉瞬便消失在茫茫夜海之中……

地下控制室的人一見火箭起飛,不管是老專家,還是年輕技術員,都爭先恐後,拔腿就往外跑,因為誰都想早點跑出去看看衛星上天后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可地下室的通道又窄又長,年輕人雖然跑得快,卻被前面幾位老專家擋在了後面;他們很想往外衝,又不好意思叫老專家讓道,只好跟在老專家後面乾著急。

十五分鐘後,指揮所的高音喇叭裡傳出特大喜訊:“星箭分離!衛星入軌!”

那一夜,“東方紅一號”升空啦

發射場頓時一片沸騰!將軍與士兵,專家與工人,幹部與職工,家屬與親人,以及多年來舍家為國、大力支援酒泉基地發射衛星的當地老百姓,個個激動異常,熱淚盈眶,相互握手,緊緊擁抱……歡呼聲、哭泣聲、祝賀聲、感謝聲、口號聲、鑼鼓聲,聲聲貫耳,響成一片,短短几分鐘,便將沉寂千年的戈壁吵了個天翻地覆,熱火朝天!

然而,負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戚發軔、沈振金等專家和技術員們,此時的表情則完全不同。因為雖然“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已經發射上天,併成功入軌,但衛星上的《東方紅》樂曲能否在天上唱響,唱響後音調是否正確,此刻還是一個未知數;只有等衛星在天上轉完一圈,國家廣播事業局收到了《東方紅》樂曲的信號,才能確定此次“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因此,他們雖然表面上也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一副激動的模樣,內心卻隨著天上的衛星七上八下,起起伏伏,非但不敢歡呼,不敢祝賀,反而躲在角落,默默不語。直至9點50分,當國家廣播事業局正式報告說,由“東方紅一號”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已經收到,且聲音悅耳、動聽、清晰、洪亮,戚發軔他們這才高興得全都蹦了起來,相互抱成一團,任憑淚水放肆流淌……

那一夜,“東方紅一號”升空啦

《走出地球村》

出版:天地出版社

《走出地球村》寫的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如何上天的故事。作品不僅寫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地上到天上十二年的坎坷歷程,也寫了中國航天專家們戴著鐐銬跋涉太空的辛酸與痛苦、曲折與艱辛。錢學森看了後曾激動地感嘆說:“‘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二十五年了,終於有作家寫出這段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