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初中生變身電力發明家,獲38項國家專利

摘要:連雲港東海縣有一名供電工人,從高壓線路的巡查維護到帶電作業,一干就是32年。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紮根一線、潛心鑽研、堅持創新,先後獲得38項國家專利。

連雲港市東海縣有一名供電工人,從高壓線路的巡查維護到帶電作業,一干就是 32 年。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紮根一線、潛心鑽研、堅持創新,先後獲得 38 項國家專利,成為名副其實的"草根發明家", 讓所有人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就是東海縣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陳繼祥。

一上班 他主動要求去最艱苦的崗位

1986 年,18 歲的陳繼祥初中畢業,入職東海縣供電公司。雖然知道巡線工的艱苦,陳繼祥還是主動提出:"我就要去這樣的崗位上磨鍊自己。"

初中生變身電力發明家,獲38項國家專利

江蘇省電力公司員工 - 陳繼祥

巡線工的日常工作是巡視和檢修線路杆塔,其中最難走的是東海 220 千伏平竹線,全長近 50 公里,陳繼祥常常獨自一人,揹著 10 斤重的設備出發,徒步爬過山脈,趟過河流,穿過村莊,4 天才能走完全程。整天都泡在荒郊野外,只有晚上,才能吃上一頓熱飯。到 2001 年,陳繼祥巡線里程總計達到 1.99 萬公里,發現、消缺重大隱患 97 項,多次避免大面積停電事故。

以往,檢修、測試線路時需要斷電,給群眾帶來很大不便。2002 年,東海縣供電公司決定組建帶電作業班,公司領導找到陳繼祥:"你的作風過硬,業務技能強,來當班長吧。"

初中生變身電力發明家,獲38項國家專利

陳繼祥的工作照

帶電作業危險性高,搶修任務重,且面臨人手少、設備簡陋的窘境,陳繼祥也有顧慮,但看到市供電公司的師傅來指導操作,他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別人能做,我們也一定可以。"就這樣,陳繼祥接過了重擔。短短數月,陳繼祥就攻克一道道難關,解決一個個難題,將帶電作業班推上了規範化、科學化的操作軌道。

這些年,陳繼祥帶領他的班組"白加黑"、"五加二"地連軸轉,累計完成帶電操作 15000 餘次,為企業多供電量近 3 億千瓦時。

愛發明 獲得 38 項國家專利

日常工作已經十分辛苦,但陳繼祥在工作之餘,喜愛發明,為此他始終堅持學習充電。他的書架上,《鉗工技術》、《車床加工》、《怎樣識讀〈機械製圖〉新標準》等技術書籍擺得滿滿當當,學習筆記足有 100 多本。

2003 年,陳繼祥參與 500 千伏輸電線路的驗收工作,發現因為空中導線的距離難以定位,導致安裝分裂導線間隔棒的誤差率特別高。"能不能製作一個自動在電線上‘跑’,並且知道‘跑’了多少距離的裝置呢?"陳繼祥把這件事記在了心上。

初中生變身電力發明家,獲38項國家專利

帶電拔杆前絕緣隔離措施實施

有一次,在參觀電線生產時,他發現了一種用於電線生產長度計數的裝置。"就是它!"陳繼祥有了靈感,立即購買材料行動起來,經過兩個多月的研究,陳繼祥的第一個正式發明——"四分裂導線間隔棒安裝走線器"誕生了。陳繼祥的這個發明,填補了國內供電線路長度自動化測量的空白,被國家電網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提高測量效率、準確度和安全係數近 30 倍,近萬名帶電作業工人從中受益。

2002 年,陳繼祥和工友作業時,聽見工友抱怨了一句:"太陽光這麼強烈,這個電流檢測儀顯示的數字根本看不清啊。"陳繼祥立馬想,這個問題,我能不能解決?經過 100 多次試驗,陳繼祥成功設計出高壓電流自動化檢測與報警裝置,語音報告測得的電流量,成本僅有 500 元,測試精度 100%,而此類進口設備高達 3 萬多元。在創新理念的指引下,陳繼祥陸續發明了倒落式扒杆施工工藝培訓用模擬裝置、一元錢線夾等 38 項設備及裝置,全部被國家專利局授予專利,有效解決了近 120 餘處隱患。

為了創新,陳繼祥沒少往裡貼錢,妻子給他記著賬,大約有十幾萬元,可陳繼祥對妻子說:"搞發明是我的愛好,更何況這些發明利國利民,這錢我覺得花得值。"

好酒不怕巷子深,陳繼祥的一些發明創造,推廣價值很大。2010 年,武漢一家公司看好陳繼祥的創新產品,多次私下"開導"他一起合作,並聲明"利潤平分"。然而,面對主動找上門的掙錢機會,陳繼祥不為所動,勸回了一波又一波的廠家代表:"我搞發明創造是為了讓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更加安全、更有效率,讓那些和我一樣奮戰在一線的電力員工受益,我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國家、企業的利益。"

2011 年,東海電力公司成立了陳繼祥創新工作室,2013 年,工作室晉級為江蘇省電力公司創新工作園,工作園不設門檻,只要對創新感興趣,都可以加入。陳繼祥把一身知識傾囊相授,主動帶動和引領身邊一大批人進行創新發明,先後有十多名公司青年員工加入到他的創新團隊中。在他的示範帶動作用下,連雲港市同行業成立了近 300 餘家創新小組、創新工作室和創新示範園,吸納近 13000 名有志青年投入到創業創新的發展大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