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瞄準”廣深科技走廊 惠州打造“第二島鏈”

“瞄準”廣深科技走廊 惠州打造“第二島鏈”

在珠江東岸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巨大輻射效應下,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門、珠海等城市,正瞄準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等交通大發展機遇,謀求強化先進裝備製造業、海洋產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科技創新;毗鄰廣州的佛山,憑藉其對接廣深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製造業基礎,提出了著力打造“一環創新圈”,主動承接深圳、廣州等地的創新溢出效應。在7月31日召開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則提出要打造集聚創新動能的“第二島鏈”。

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流動的格局已經開啟,惠州主動“進擊”對接創新項目資源,這是搶抓機遇應有的姿態,如果只是“等風來”、“等轉移”,必然慢人一步。惠州如何打造“第二島鏈”?底氣和優勢何在?

找準定位

打造落地載體 吸引成長型創新企業

惠州市委書記李貽偉在惠州市委全會上指出,如果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看作廣東創新發展的“第一島鏈”,那麼惠州就處在“第二島鏈”上,對剛剛孵化出來的成長型創新企業有較大的吸引力。關鍵要研究如何打通跟“第一島鏈”的連接點,讓更多的創新資源在惠州聚起來活起來。

“按照惠州市目前的財力和產業情況,要想全產業、全行業跟上或對標‘第一島鏈’的科技產業和企業是不現實的。”惠州市科技局局長周章玉認為,可把“第一島鏈”符合惠州特色的創新源頭,特別是把成長型的創新型小微企業吸收來惠州進行產業化,與“第一島鏈”的產業進行有效互補,最終實現惠州在“第二島鏈”形成創新動能的集聚。

而在打通兩個“島鏈”連接點、尋求兩者協同發展方面,惠州已有初步探索:比如T CL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該項目的面板在深圳生產,玻璃基板和模組整機一體化則在惠州生產,成為深惠兩地產業共建、互融發展的典型。

比如仲愷高新區,從201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在深圳舉辦1~2場產業鏈招商推介會,並且在2011年就在深圳設立了招商辦公室,將深圳作為仲愷高新區招商主戰場。仲愷高新區經發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區2017年正式發佈“愷源行動計劃”,全面對接深圳,主動吸納、承接深圳外溢創新資源和高端產業,吸引高端科技研發人才。今年深入落實“愷源行動計劃2.0版”,繼續加大力度對接引進深圳及周邊優質項目,目前約70%的入區項目來自深圳。

同時,惠州推進自身的創新驅動發展上,也有意識地主動對接深圳,承接深圳的創新要素轉移。比如,大亞灣區正在打造的“臨深區‘1+N’創新產業集聚區”;仲愷高新區著力建設的以S357省道沿線為軸的“357創新產業帶”等等。

發揮土地資源優勢 學前海、南沙模式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蘇劍認為,惠州作為製造業中心,毗鄰深圳、廣州,具有區位優勢,可成為創新驅動的“實驗地”。因為電子信息和石化,集聚了相應的配套產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產供應鏈。同時,惠州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土地面積來看,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第2位,佔整個大灣區面積的1/5,是廣州、深圳、東莞面積總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惠州的土地開發強度僅約為9%,而深圳、東莞則已接近50%。

“惠州有良好的產業配套和足夠的土地空間,對創新企業的吸引力也很大。”蘇劍也建議,在打造“第二島鏈”時,惠州可借鑑學習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的制度創新模式,轉變發展思維,緊抓創新驅動要素,形成新興產業的聚合,逐漸脫離“圍繞龍頭企業做配套”的思維,打造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鏈。

補足短板

高新企業數量、

科技服務業等實力較弱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廣、莞、深是三個重要節點城市,而它的輻射範圍、合作範圍遠不限於此,在廣佛同城、深莞惠一體、深汕合作、珠中江經濟圈等區域合作背景下,在粵港澳大灣區格局下,科技創新走廊的腹地可覆蓋珠三角,影響力延展到全廣東,甚至影響全國。

在打造“第二島鏈”過程中,惠州有優勢、有機遇,也面臨著各種挑戰。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惠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9.5億元,增長7%。其中,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6.4%和39.2%,比規上工業增加值7.2%的增幅較為明顯,表明創新對工業的拉動持續增強。

近年來,惠州大力推進創新驅動。今年上半年,惠州高新技術企業達794家,推薦第一批345家企業申報認定高企。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1.2%,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新認定省級工程中心59家、市級70家。共建成眾創空間30家,孵化器32家,實現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縣(區)全覆蓋。高標準建設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全市專利申請量9689件,專利授權量7391件。

然而,對比廣州、深圳、東莞,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深圳,截至今年1月,深圳市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12萬家。此外,惠州在創新空間佈局、科技服務業發展、高層次創新人才聚焦、科技和金融結合等方面都存在著短板。

以石化產業為龍頭 進行頂層產業設計

當前,惠州要打造連接廣深科技走廊的“第二島鏈”,首先要有更新的創新理念。“惠州首先要在科技創新的理念、政策和營商環境上達到較高的水平,才有機會承接‘第一島鏈’的創新資源。”周章玉也認為,高質量發展體系首要的是形成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惠州市的創新政策需要進行全面梳理。

“惠州要打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連接點,還需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進行進一步規劃和梳理。”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院長紀紅兵說,惠州的石化產業已經形成較為豐富的產業鏈,聚集了較為豐富的產業發展資源,對行業企業的影響和帶動作用較大,創新創業平臺已經搭建起來,創新力量及人才匯聚的效應已經顯現。而要加速人才和科技的融入,打造“第二島鏈”,則需進一步對惠州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進行頂層產業設計,明晰惠州與廣深地區的人才、科技、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差距,認準優勢,摸清底數,謀劃和出臺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營造窪地效應,吸引更多的廣深走廊乃至全世界的企業和人才進駐。

發揮生態優勢 吸引科創人才

人才也是惠州急需要補的一課。“科技創新人才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較高。”北京大學經濟學蘇劍教授介紹,舊金山外緣就有一些環境比較好、生活成本相對低的地方。反觀珠三角現狀,廣州、深圳的中心區房價高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中心區為核心向外緣遞減。創新走廊就是要打破這種遞減的方式,讓中心區外緣的公共服務也上去,形成高品質的服務和生活環境。“這對惠州來說,是有很大空間的。首先惠州生態居住環境優,其次房價較低,配套設置較齊全。”

惠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將在繼續深入實施“人才雙高計劃”和“人才雙十行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完善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才、育才機制,優化留才、用才環境,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更好發揮高層次人才作用。同時,進一步創新實施“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借腦留智”,一定程度上緩解高端創新人才緊缺的問題。

該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暢通服務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惠州還打造了涵蓋人才服務、引進、培訓、交流、成果展示和檔案管理等功能齊全的人才服務大樓。該大樓將於近期竣工,設立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構建“一口受理、全程代理、一站辦結”的服務機制。

新政頻出

“隱形冠軍”等5類企業 可申請入庫獲扶持

從2007年創立初年出貨量不到200萬臺,到2017年出貨各類微特電機超過4000萬臺,成功搶佔過去由日韓港系電機廠商壟斷的消費類電機細分市場,惠州市龍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德科技”)可謂名副其實的“微電機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以前,像龍德科技這樣的行業“隱形冠軍”並不受人關注。不過,今後惠州的“隱形冠軍”將會獲得“入庫扶持”。

專設“隱形冠軍”中小企業數據庫

《惠州市“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入庫指南》(以下簡稱《指南》)8月2日正式發佈,惠州將遴選一批“專精特新”和行業“隱形冠軍”企業,以點帶面推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符合要求的企業可在今年8月30日前提交資料給經信局、產業園、商協會等推薦單位,推薦單位於9月10日前報送給惠州市經信局。

《指南》指出,惠州市將成立“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數據庫,入庫的範圍包括專業化型企業、精細化型企業、特色化型企業、新穎化型企業(即“專精特新”)以及“隱形冠軍”型企業。

其中,專業化型企業主要特徵是產品用途的專門性、生產工藝的專業性、技術的專有性和產品在細分市場中具有專業化發展優勢;精細化型企業在於產品的精緻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色化型企業主要特徵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新穎化型企業則是產品(技術)的創新性、先進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隱形冠軍”型企業是具有“冠軍”特質,品牌知名度雖不大,但產品、服務或技術在市場上佔有較大份額的企業,這樣的企業生產技術、工藝國內領先,產品質量精良,關鍵性能指標處於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有1項或以上產品、服務或技術的市場佔有率位居市、省或國家前列。

入庫後可獲多項“優先”服務

惠州市經信局方面表示,為鼓勵、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做強、做優,《指南》特別加強了對企業入庫的激勵措施,包括將入庫企業列為重點服務對象,優先支持其爭取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扶持,同時在市場開拓、品牌建設、扶持政策匹配、產業鏈對接等方面優先獲得支持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入庫企業,成功推薦企業入庫的推薦單位也會獲得多種獎勵,包括支持創建國家和省的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範平臺、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等,以及優先參與惠州市中小企業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服務活動,如銀企對接、政策宣講、培訓課堂、宣傳推廣、法律稅務等。

統籌 南都記者 蔡雯

採寫:南都記者 蔡雯 陳海燕

聲明:本文由入駐焦點開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焦點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點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