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

在傳統出行方式面臨諸多問題的前提下,“共享單車”應運而生,滿足了用戶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成為2016年創業界最大的“風口”,迎來了一場始料未及的狂歡。

一輛車子加上一把鎖,低門檻、高熱度的屬性催生了上百家共享單車企業,不計其數的創業者和資本“蜂擁而入”。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潮水退去後,你才知道誰在裸泳。作為曾經被資本瘋狂追逐的風口,曾經連顏色都被選的差不多的共享單車下半場走向了野蠻生長的道路,不斷有新的品牌衝進市場,過度投放搶佔份額,倒貼錢鼓勵用戶騎車……瘋狂“燒錢”後,“惡性”競爭後,共享單車這團“火”用再多的錢也包不住了,只剩下一地雞毛,已然退出“跑馬圈地”時代。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激盪三年:百花齊放到三國演義

要說2016年最火的新業態,當屬共享單車了,各色單車在街道上隨處可見,幾乎每個城市的居民都使用過,甚至被外國媒體評為“新四大發明之一”。

2015年5月,第一輛無樁共享單車ofo首次在北京大學校園裡出現。隨後,次年4月,摩拜單車在上海上線,僅2016年國內至少出現了25家共享單車品牌。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小黃車、小藍車、小金車、小粉車、小橙車、小綠車、彩虹車......赤橙黃綠青藍紫,行業發展到最後最大的難題反而是App顏色不夠用了。一夜之間,各色共享單車擺滿了街頭,尤其是一線城市各種公交站、地鐵口、人口流量密集的地方。

在用戶規模方面,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15年共享單車的用戶規模僅有250萬人,2016年是2000萬人,到了2017年達到2.2億人,近兩年分別增長了7倍和10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18年國內共享自行車用戶規模將達2.98億人。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巨大的用戶潛力、新興的市場概念,使得大量資本迅速入局,今天不是你獲得A輪融資,明天就是他獲得B輪融資,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企業都是“不差錢”,有的是資本的青睞。

據統計,僅2016年下半年,總融資金額就超過30億人民幣,入局資本方達30家,2017年底,共享單車投資領域融資額已逼近300億元人民幣。據市場不完全統計,這幾年,共享單車行業保守估計獲得了500億元的融資。不過,隨著行業問題頻現,融資消息也在不斷減少,資本的眷顧主要集中在摩拜、ofo、哈羅等少數企業身上。

就在共享單車企業“春風得意”的時候,行業迎來了一股死亡潮,繁榮背後的破敗與頹唐就這麼赤裸裸的拍打著入場者,現實而又殘酷。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押金去向不明確、資金鍊斷裂、盈利模式不清晰......種種問題使得共享單車進入“凜冬。僅有5個月週期的悟空單車拉開了這場“倒閉潮”的序幕;被很多用戶和媒體認為是“最好騎的共享單車”的小藍單車缺少資金的持續加持出現了問題;町町單車人去樓空;小鳴單車成為目前國內第一家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的共享單車企業.......還有更多顏色的共享單車也熬不住,紛紛退出市場。

剩下的少數幾家企業還在競爭著,但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恆者恆強。共享單車活躍用戶數已成兩級分化,ofo、摩拜在第一梯隊,月活躍用戶數在千萬級別,哈羅單車排在二梯隊之首,月活躍用戶數在百萬級別。

有人稱目前的共享單車格局是三足鼎立,也有人認為,說“三國演義”似乎很勉強,“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哈羅單車還不足以與摩拜與ofo抗衡,只能說是雙寡頭的競爭。其實,不論是摩拜還是ofo,亦或者哈羅,他們的日子也很艱難,摩拜被美團全資收購,哈羅倚身於阿里,ofo“緋聞”纏身。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從爆發式增長到現在的“掙扎生存”,共享單車這個照妖鏡照出這場百億大戰參與者的各種模樣。盈利模式、對資本的依賴是目前共享單車行業需面對的共同問題。僅憑融資維持運營,並非長久之計,共享單車企業自身造血能力才是生存下去的第一要務。市場是無情的,未來的單車企業比拼是全方位的, 除了資金流能力,更加看重商業模式以及團隊的運營能力。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造富假象,單車“第一鎮”風光不再

共享單車火爆的同時,也帶火了自行車製造行業。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預測,2018年國內共享自行車市場規模將達178.2億元,增速達73.3%,到2020年,國內共享自行車市場規模或將突破300億元。

被譽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的天津市王慶坨鎮,在2016年乘著共享單車的風口大賺了一把。王慶坨鎮上曾聚集了500多家生產和銷售自行車的企業,各個工廠的訂單接到手軟,每天都有貨車從王慶坨拉著數千輛共享單車發往全國各地。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但隨著多地共享單車限制投放及不少共享單車企業的倒閉,繁榮景象不再,訂單驟減,王慶坨的生意急轉直下。在自行車工廠,隨處可見各種零部件散落堆積和未啟動的生產線,在空地上,大批廢棄的共享單車雜亂堆落著,或輪胎變形、或沒有車把、或鏈條已生鏽打結,堪稱共享單車“墳場”,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曾經一夜復活,滿地是錢,如今資本泡沫破滅,只能說,世事難料。在王慶坨鎮很多參與共享單車製造的自行車廠無法回收尾款,只能依靠賣車勉強度日,“回收共享單車並再次出售”已經成為一門新產業。

用收廢鐵的價格把這些共享單車從全國各地回收,簡單翻新後以稍高的價格出售給新的企業,用以回收貨款或資產變賣。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用略高於廢鐵的價格把它們賣出去,賺一點餬口的錢。想當初,造價幾百甚至上千元的高質量單車,如今只能面臨“賤賣”的命運。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共享單車下半場如何繼續?

目前,共享單車已從爆發式增長轉入行業洗牌階段,進入下半場的共享單車眼下有兩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免押金後,共享單車怎麼活;二是“圍城”“墳場”頻現,單車何處安放。相信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共享單車才能打開新的局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1

小鳴單車破產的個案折射出了共享單車行業普遍的困局---押金去向不明確,有些企業私自動用押金擴大運營規模。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如何監管共享單車平臺的押金,一直是治理難題。用戶沒辦法知道自己交的押金是否被企業非法挪用,監管部門也難以監管,往往都是共享單車企業倒下後問題才爆出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完善押金的使用、監管規則;企業為了獲取用戶的信任,開始實行零門檻免押的模式。

這對於行業生存環境而言更加殘酷,本來利用用戶交押金的模式綁定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粘性,這樣交了押金的用戶不得不使用該品牌的共享單車,現在以押金為紐帶的“準會員制”解除,各平臺就真的是靠實力說話了,誰好騎騎誰,誰便宜用誰。

短期來看,免押的行為是各平臺生存實力的競爭,長遠來看,是品質的拉鋸戰,誰能在沒有押金池的基礎上有足夠的資金活用能力和完善的服務能力,誰才有可能笑到最後。這一切考驗的都是企業的盈利模式,賺了錢才能定製和維護共享單車,才能佔領更多的用戶市場。這也是共享單車發展至今尚未解決且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2

共享單車本身是個環保節能、便捷生活的項目,能以低價格切實有效解決用戶“最後一公里難題”,給大家帶來便利和實惠。但同時,過度投放、維護和監管機制缺失等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城市管理的無序和混亂,在街上我們經常看到大量“殭屍車”,在某些空地上都出現了大規模“單車墳場”。

激盪三年,共享單車還有多少錢“可燒”?

有媒體估算過,到2020年,至少有1000萬輛共享單車將強制報廢,會產生15萬噸的廢金屬,相當於2.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可見,被遺忘、廢棄的共享單車如何處理回收、再利用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

一直以來,部分城市不斷出臺新規,通過地方立法管理共享單車,控制共享單車投放量,再根據交通出行大數據分析,按規劃和需求定點、定量投放單車,並規範共享單車的停放管理。

但是已經產生的“殭屍單車”和“單車墳場”該由誰來買單呢?該由誰來收拾呢?按理說,每輛共享單車都非常有辨識度,很容易分辨出到底是哪家企業的,但企業有這個精力財力去善後嗎?如果企業不參與,難道由政府來處理,那也不合規。共享單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需要多方共治,才能讓共享單車實現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目前為止,各方就這個問題尚未形成一個滿意的方案。

雖說參賽選手只剩下幾位而已,但比賽仍在繼續,誰能“快人一步”,誰又能“後發制人”就看你在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如果核心問題未解決,不管你跑得再快,到最後也是井中月、鏡中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