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從幼兒園算起,做過19年學生,當了10年家長,對於中國教育,一直想說點什麼,卻又總覺得沒資格去說,因為作為學生不能算是最優秀的學生,作為家長更不能算是最成功的家長。但最近連續聽到看到一些關於教育的話題,於是又覺得不吐不快。

大家似乎都知道這個系統是有問題的,但怎麼會變成這樣,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還是家長都是一肚子委屈,無論哪一方,但凡想做出點什麼改變,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彷彿被綁架而身不由己,可到底誰綁架了誰,好像永遠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

老師,到底灌輸了多少負能量?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記得小時候上學,家用電腦還沒有發明,學校裡都是油印考卷講義,家長的職責就是負責在期中期末考卷上籤個名,考得好的摸個頭獎顆糖,掛紅燈籠的揍一頓,只要不往女老師的講臺上放蟲子,只要不把比你小的同學往死裡打,只要不拉女同學的手跟女同學傳紙條,老師是基本不會“麻煩”家長的。家長不用打印學習資料,不用在家校本上簽字畫押,不用在QQ微信裡屁顛屁顛地說謝謝老師,不用花錢買校服買共讀書買這買那,不用做問卷調查,不用也根本沒人為了給孩子謀個什麼去給老師送禮……

老師也很簡單,除了上課考試,最大的事也就是一年組織兩次運動會和春遊秋遊,沒有那麼多檢查考核,沒有那麼多教育評比,沒有那麼多競賽活動,學校裡辦個食堂就是蒸蒸飯熱熱菜。老師對孩子很真誠也很嚴厲,那時候老師會用戒尺打手心,會用手指頭戳你的腦門、捏你的耳朵,你還不敢回去告訴家長,家長只會說“打得好,再調皮搗蛋給我往死裡打!”因為老師真的是為了學生好。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風氣開始轉變,有的是老師個人,更多的是一個群體。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有個教政治的年輕班主任開始學會了“權利尋租”,他把班裡所有學生的家庭背景瞭解透徹,然後肆無忌憚地向非富即貴的學生家長示好,來換取個人利益。有個同學家長是縣官,所以他即使政治考試交白卷,也能拿90分。後來這個老師因為作惡太多東窗事發,辭職下海賣起了茶葉,據說出去以後還把他教過的有背景的學生家長麻煩了個遍。那時小平同志剛剛發表南巡講話,全國上下正掀起一股商品經濟的熱潮,所以我相信這只是個別老師被髮財夢迷失了心智,他的行為沒有對我青春期世界觀的形成造成太大負面影響,我對老師依然充滿了崇敬。

大學畢業後基本沒怎麼和老師有交集,再次與老師打交道那是十幾年以後我當上了家長,這十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我無從瞭解,但於我來說,老師是真的變了。

孩子小學的時候經常回來說,學校的飯菜太難吃,我說你嘴巴刁,她說:“老師們吃的不一樣,他們吃的比我們好多了,連學校門衛吃的都比我們好。”我還是沒信,直到有一天,有位家長中午去學校送東西親眼看見,回來在家長群裡幾乎是哭訴,說從此以後天天送飯也不讓孩子吃學校裡的午餐了,我想如果不是真的慘不忍睹,這位家長也不至於會這麼矯情。可學校收的餐費不便宜啊。瞭解下來,幾乎大部分學校的伙食都是由同一家企業中標承包的,臭名昭著依然可以興旺發達。

我問孩子那你們不跟老師反映嗎?她說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做一次問卷調查,校長也會來班裡噓寒問暖,但老師說只能說好不能說不好,所有問卷都要給她過目,寫不好的統統改過來,否則沒法對上交代。各種各樣的調查表、問卷還有很多,無一例外都是帶著標準答案的,無論孩子們真實想法是什麼,卻只能填寫唯一的“標準答案”。這就是老師給學生灌輸的價值觀,權威讓你說謊,你就必須說謊。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老師還鼓勵告密,據說每個班裡都有老師安插的密探,甚至有的時候老師還會公開讓孩子們互相揭發,以此來震懾管理學生。有的時候,老師還會唆使一部分好學生孤立另一部分壞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今後會有一種怎樣的人際關係!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還有很多學習之外的事情需要老師操心,這些都是從上到下傳遞下來必須要做的事情,老師會直接跟學生說,這個不重要,但一定要交差,隨便應付應付就可以了,拿個什麼來替代一下,叫家長幫著做一下,拍個照片上傳一下,這麼多一下,都是在教學生作假。

除了說謊、告密、作假,老師還樹立了不可侵犯的權威。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跑到講臺上去和老師爭論,不管誰對誰錯老師都會很高興。可現在的孩子們已經不敢了,因為每次指出老師的錯誤,老師都會很生氣,老師從來不認錯。

更令人揪心的,是學校的社會化。只要是對升學擇校有用的榮譽就會搶破頭,有些老師和家長還會合謀,不擇手段、陰謀陽謀、明目張膽地製造不公平。那些原本孩子們心目中神聖的榮譽頓時散發出一陣陣銅臭,使他們純潔的心蒙上陰影,讓他們從小就覺得,不論你再努力,你都敵不過金錢和關係。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到底是什麼,讓原本純淨的校園充滿如此多的負能量?在孩子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老師怎麼可以用這樣的一言一行教育他們去說謊、告密、造假、拉幫結派、自私自利、製造不公……?

我也有一些當老師的朋友,大學同學不少後來也當了老師,每每和他們交流談及此事,他們也有不少苦衷。

作為體制內的個體,老師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當他們被各種和前途與錢途相關的考核評定綁架,他們就成了身不由己的人。校長為辦學要操很多心,當然不希望惹事,當然要期盼和諧,所以對於一些政治任務,並不是出於長遠考慮積極參與,而是基於應付交差做足表面文章。於是壓力層層下壓,老師們也只能聽命行事。

在班級管理方面,老師也有委屈,現在的孩子不比以前,別說打不得,就是罵也要考慮再三。有些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罵兩句就跳樓的也並非個案。有些孩子受了委屈回去告訴家長,家長還會找上門來興師問罪,甚至各種匿名信舉報。於是,班幹部的作用充分發揮,利用學生群體互相制衡也屢見不鮮。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是戕害孩子心靈的理由!很難想象,在這麼多負能量包圍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如何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我們被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打碎的誠信價值體系何時才能重建完成!我們的整體國民素質何時才能匹配這個快速崛起的泱泱大國而不再被世人看低!

學校,教給我們的是什麼東西?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中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教育,在世界上還是赫赫有名的。我們的小學生能解的奧數題英國的高中生都摸不著頭腦,在各類中小學生學科世界大賽中,我們中國人經常是輕輕鬆鬆拔得頭籌,中國基礎教育出產的留學生,在北美常春藤名校的各項考試中所向披靡,牢牢佔據著學霸的頭幾把交椅。可是在這背後,是我們的學生除了考試成績以外的全面落敗。

大學裡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生佔據大半壁江山,研究生博士生被小學生詐騙的比比皆是,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負情商者大量存在,論文寫了一大摞卻一個像樣的實際成果都拿不出的大學教授並不鮮見。當這種現象不是個案甚至普遍存在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回頭審視,中國的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到底都教了我們什麼。

國外的幼兒園,孩子們就是玩,各種遊戲,不會去教授任何知識。比如德國,他們的《基本法》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德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因為德國人認為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好事情,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電腦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看看我們的幼兒園,就是一個比拼天才的地方,會認字會算術根本就不算什麼本事了,超前學英語學拼音學各類本事的比比皆是。所以我們的孩子從起步階段,在腦子還不靈光的時候,就被剝奪了產生靈氣的機會,就已經按照一個標準化的模子去雕刻了。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國外的基礎教育階段,各門學科的程度都不深,有的在我們看來甚至淺顯到弱智。而且,他們很少有標準答案,特別是文科類的,更不可能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每個人的思維都不一樣,憑什麼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當我們的孩子在趕作業的時候,美國的孩子正在做實驗、搞調查、打籃球、參加社會活動。所以他們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訓,是各種心智的培養,是各種個性的塑造,是對探索未知世界好奇心的激發。看看我們的義務教育,學生不按老師教的方法做題就會說考試有可能會失分的,小學低年級就在灌輸考試答題技巧,更奇葩的是語文閱讀居然也有標準答案,連作者都說“我這麼寫沒有特別的意思”,可標準答案卻說“這充分展現了……深刻揭示了……”,憑什麼和閱卷老師不同的解讀就是錯誤的?寒窗十二載,我們的孩子披星戴月、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學到的,只是要背誦課文在填空時不失分,只是按老師教的套路踩點答簡答論述題時多得分,只是用老師教的解題思路加題海訓練做對各種稀奇古怪的數學題。我們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在用整個童年和青春為那一次人生的大考做技術的準備,而所有這些技能,都會在考試結束的那一刻和撕碎的課本一起高高地拋向空氣中,丟棄在垃圾桶,甚至都帶不進大學。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國外的大學,進門容易出門難,任你小學中學再怎麼玩,到了大學就得好好學,否則你有再多的關係也畢不了業。當然,評判是否學有所成的標準依然不唯考試,你得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美國的大學圖書館人滿為患,實驗室供不應求,各種奇思妙想在試驗、在論證,各種權威在被質疑、被推翻。有些學生有了好點子好項目乾脆連文憑都不要了,於是有了創辦微軟的比爾蓋茨,有了創辦臉書扎克伯格,有了創辦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能力就是闖蕩世界最好的文憑。再看看我們的大學,從高中老師說“再堅持幾個月,你們就解放了”開始,我們大學生活就被定了調。壓抑了十二年甚至十五年的洪流,把大學作為了傾瀉的缺口,談戀愛、打遊戲、抽菸喝酒所有的禁忌同時被打破,即便國家不再包分配,四年混個文憑卻也基本沒什麼問題,關鍵在於這個文憑還管用,好的文聘可以當敲門磚,差點的至少也能拉個平均值。於是,在最需要投入學習研究出成果的時候,大學變成了世外桃源。悲哀的是,這就是我們教育體系的終點。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在中國,做基礎教育是件天大的難事,同時也是非常簡單的容易事。難的是校長們除了辦學還要應付太多的其他事,這些事有的來自於某些領導拍腦袋的行政命令,有的來自於維繫各種社會關係的應酬,有的來自於各種排名和輿論的壓力,讓他們很難靜下心來做純粹的教育。容易的是,只要把平均成績搞上去,再出個狀元榜眼,學校就會欣欣向榮,個人前途也會飛黃騰達。

在中國,大學教育更多的是一門生意,學生就是賺錢的工具。嚴管畢不了業誰還來報考,沒人報考哪來的收費,文憑永遠不會嫌多,科研也就是混資金資助的另一個渠道而已,大家心照不宣,歡歡喜喜進來,高高興興畢業,各取所需。

所以,只要高考這根指揮棒依然存在,只要文憑這東西依然值錢,所謂的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全都是扯淡,所謂的科技振興就依然遙遠。

家長,把孩子推向深淵的神助攻?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前不久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減負發佈了一紙文件,高三以外的夜自修一律取消。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歡呼,家長們卻開始了暴動。孩子不在學校上夜自修,家長就得多花錢送去補習班,學校給減掉的負家長會加倍地給補上。

還聽說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明說就是要求考試提分多少多少,對於老師多角度啟發式的能力培訓反而有意見,認為會造成孩子思維混亂,影響考試。可見,許多家長需要的是孩子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個效果唯一的體現就是考試分數。所以學校說,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上,是家長綁架了學校,雖有轉移重點之嫌,但這個鍋家長背得也不冤。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一方面家長一直在抱怨孩子的課業負擔重,老師佈置的作業多,孩子沒有足夠的睡眠,另一方面又把有限的課餘時間交給了社會輔導機構。這種看似不可理喻的矛盾,實質上恰恰體現了家長們近乎人格分裂的焦慮,中考、高考,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逼著家長孩子就像上足了發條的玩具汽車,一往無前根本停不下來。而培訓機構做的,只是順應市場需求而已,這麼大的家教市場,難道不正是家長用自己的血汗錢和孩子們真真的血汗培育起來的利益巨獸?不解決這個癥結,單方面整治家教市場有何意義!

家長的神助攻還來自於對孩子未來人生的規劃。我們自己在當學生的時候總是對家長管頭管腳耿耿於懷,等到自己當了家長卻又自覺不自覺地給自己的孩子套上太多的緊箍咒。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孩子設計所謂的“美好未來”,孩子稍有不從,就歸咎於青春期的逆反。如果孩子脫離了家長為他們規劃的“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討個好老婆”的人生軌道,家長就會變得異常焦慮,總覺得可憐了天下父母心。

家長,在孩子成長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我想大家有機會都可以看看,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孩子是我們家長人生的延續,還是他們自己人生的開始。我們到底有沒有權利為他們規劃未來,讓他們過我們想要他們過的人生?龍應臺就認為: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對於接受過系統西方教育的龍應臺來說,這種關係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從小就接受東方文化薰陶的中國家長來說,這一“目送”顯然很難做到,卻又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我們從吃喝拉撒睡到上什麼樣的學校、考什麼樣的大學、做什麼樣的工作、處什麼樣的對象為孩子們考慮得太多,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們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相信每個為孩子殫精竭慮的家長都有一顆赤誠的心,十幾年不求回報持續付出的初衷一定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可到頭來孩子們連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都沒有,他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幸福?

我想,孩子需要的是導師而不是導演,他們想做的是自己而不是替身。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容忍一個平庸但快樂的孩子呢?

未來,真正能立身的還是能力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實事求是講,哪個家長樂意當虎爸虎媽?但他們發現只有一半不到的孩子有機會上高中,上不了高中就沒希望讀大學,連個大學文憑都沒有哪來的好工作,孩子未來的人生哪裡有什麼快樂可言?這樣嚴酷的現實,有誰能心如止水?

歸根結底還是文憑,雖然每年都有大把大把的應屆生拿到了文憑還是找不到工作,但他們至少還有希望,假如沒有文憑,連這點希望都沒有。

所以,面對“不知愁滋味”的孩子,“為了他們光明的未來”就成為替他們進行選擇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但是,這顯然還是一個豪賭,賭注是孩子們寶貴的童年和青春。而且,越往後,贏面越小。

階層的壁壘很難打破,如果不是某二代,靠一路考試來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將越來越少。在新時代的高壓反腐下,想靠從政發財基本就是踏上斷頭路。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再也沒有從販魚賣蝦到商界鉅子的機會。在人工智能如脫韁野馬奔騰的未來,哪怕是吃口飽飯的普通就業崗位也會越來越少。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修剪出來的批量產品,將沒有生存的空間。

只有擁有獨特創造性的能力,才是王道。“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擁有了“你行別人不行”的能力,才會有行走江湖的資本。

能力取決於學習的過程,成績只是一場考試的數字,如果這種考試是科學合理的,那麼這個過程和結果將會是一致的。但遺憾的是,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成績卻並不一定是能力的體現。因為消滅個性的修剪式應試教育,毀掉的恰恰是體現能力核心的創造性。只會死讀書不會創新的人在未來的社會架構中毫無勝算。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點亮,而不是扼殺。這些閃光點的最初形態往往表現為興趣,從興趣變為特長,以特長作為立身之本,這是一條充滿坎坷但前途光明的道路。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有研究表明,職業規劃越早越好,在孩子小學低年級時發現他們的興趣點,並作為未來職業方向來培養,成功的幾率大大高於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因為年齡越大越容易受社會干擾因素的影響,也許一年級的小朋友會因為痴迷於搭積木而說將來要當個建築師,等到六年級的時候就會隨大流變成了科學家。從小就喜歡看書的孩子多半會想當作家,但到了高中就很少有人有這個志向了,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思想已被磨平,而且知道了很多作家是靠自己花錢出書這個殘酷的現實。

無論哪個時代,永遠都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精英,我們可能或者說有很大可能不得不面對我們的孩子成不了精英的現實。讓教育迴歸啟智的本源,去發掘每個人平凡中的偉大,也許比照著精英的模子去雕刻許多一模一樣的複製品要有意義得多。

中國教育,到底誰綁架了誰?

然而,誰來解開這互相綁架的一團亂麻的第一個結?這始終是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