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常州和無錫合併,會發生什麼?

億歐寵物食品


常州和無錫都屬於經濟發達城市。2017年無錫和常州的經濟總量分別是10511.8億和6622.28億,分別位列江蘇城市排名第三位和第五位。而且常州的GDP增速為14.28%,經濟在2017年迅速復甦,勢頭強勁。兩者在2017年全國城市排名中分列第13和28。

從經濟規模角度看,依照2017年經濟數據,無錫和常州合併之後的經濟總量為17134.08億,這個規模已經接近蘇州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可以排到第9位;

從人口規模來看,無錫和常州合併之後總人口將達到1127萬,這樣的人口規模可以排進全國十大城市;

從區域面積來看,無錫和常州合併之後總面積將達到901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也將大增,排到全國前十。

總之,如何無錫和常州合併成一個城市,將成為華東地區乃至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


艾龍


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歷史上無錫曾經屬於常州府;剛解放時,江蘇境內分設有三個行政區:南京市、蘇南行政公署和蘇北行政公署,其中蘇南行政公署所在地為無錫,整個蘇南(包括上海周邊由松江地區管轄的7個縣,以及蘇州、常州、鎮江等)都由蘇南行政公署管轄;後來,蘇南行政公署撤銷,分設為蘇州地區和鎮江地區(松江地區劃歸上海),從此宜興、武進、金壇、溧陽劃歸鎮江地區管轄,無錫縣、江陰及其他5個縣劃歸蘇州地區管轄。直到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才變成了目前的區域劃分。

由此可見:歷史上常州管轄過無錫,無錫也管轄過常州、蘇州。有分有合。

說完了歷史的沿革,我想說我同意民間的調侃:常州和無錫原來就是夫妻,後來鬧離婚了,當時離婚有4個兒子:溧陽、金壇歸常州男方所養;江陰、宜興歸無錫女方所養,現在想復婚。就這麼簡單。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假如常州、無錫合併,我敢肯定這將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則合併後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7132億元,超過目前排名第七位、GDP達17000億元的蘇州市,把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擠出十強。二是中國將新增一個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合併後常住人口將達到1127萬。三是可以優化提升蘇錫常都市圈的發展格局,構成了蘇錫常都市圈。

至於合併後的城市名稱,可以各取無錫、常州的一個字,取第一個字:無常市(反覆無常,不太好聽);各取第二個字:錫州市(和蘇州市相對應)。順便說一下,如果常州、無錫真的合併了,那麼,鎮江也就沒有單獨設立的需要了,可以直接劃歸南京管轄。

補正:

很多常州人只知道常州曾經是府,管轄無錫(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卻不知道解放後無錫也管轄過常州(這是很近很近的事),看了上面的文章後反問我“什麼時候常州被無錫管轄過?”在此我補正如下:

抗戰期間及建國初期無錫為蘇南行政公署所在地,簡稱蘇南行署,相當於省級政權機關。

成立時間:1946年4月26日成立,轄無錫市(下轄無錫縣和3個指導區,同年七月成立太湖區行政辦事處)和鎮江、武進、蘇州、松江4個行政分區,27個縣、市。

1949年11月28日下轄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四個專區及無錫市(下轄無錫縣)。1952年11月撤銷,與蘇北人民行政公署、南京市合併建立江蘇省。


楊眼觀察


常州、無錫合併,肯定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初步分析,至少會發生三個大的變化。

第一,將把杭州擠出全國經濟10強排行榜

根據2017年常州、無錫兩個城市的統計數據,常州地區生產總值為6620億元,無錫地區生產總值為10512億元。合併以後,新成立的錫常市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7132億元。

2017年,全國城市GDP十強中,第七位蘇州市也只有17000億元。屆時,新成立的錫常市將超過蘇州市名列全國第七,而浙江的省會城市杭州則被擠出十強之外。

需要說明的是,無錫原來就是全國經濟10強城市,後來在新一輪競爭中掉出10強,這是無錫人心中的痛。如果常州、無錫合併,將再次重返10強,這無疑是讓人揚眉吐氣的事情!

第二,將新增一個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

目前,常州市常住人口為471.7萬,無錫市常住人口為655.3萬。兩個城市合併後,新成立的錫常市常住人口將達到1127萬人。

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這樣,江蘇省將在省會南京特大城市的基礎上,新增一個超大城市;長三角地區也將擁有兩個超大城市,一個是上海市,另一個就是新成立的錫常市。

第三,將優化提升蘇錫常都市圈的發展格局

無錫、常州和蘇州聯袂成片,構成了蘇錫常都市圈,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蘇錫常都市圈將強化與上海的對接與互動,推進滬蘇通、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

蘇錫常都市圈的3個城市中,蘇州太強,相當於無錫和常州的總和,這一結構是難以均衡、協調發展的。如果無錫、常州合併,蘇錫常都市圈就由原來的3個城市變成了2個體量相當的城市。

這樣,有助於都市圈自身的結構優化、功能互補、協同發展,並形成良性競爭的發展態勢,能夠更好地在對接上海、服務上海的過程中,促進蘇州和新成立的錫常市更好發展。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分析。歡迎各位答友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莫莫莫momomo


雖然前兩年有看過各種小道消息說要合併,不過最近基本沒有了,雖然我覺得從哪哪來講合併的可能性不高,不過還是答一下這個題目吧。

區域及面積

就江蘇來講的話,無錫和常州的面積都不算很大,而且很坑的是,常州把隸屬於無錫的宜興和無錫切斷了,地圖上看著就很彆扭啊。從無錫到宜興的話就要穿過常州,馬山那一小塊又是無錫的。不過如果合併的話就連在一起了,面積的話至少能超過蘇州吧。

交通

這個的話其實合不合並,我覺得沒什麼的,現在就很方便,常州和無錫之間的城鐵站以前坐過一次只要8分鐘,加上各自的地鐵線路,感覺本來就很和諧啊。不過如果真的合併了,地鐵線路統一規劃的話可能會更好啊。現在的普通公路上的一些收費站也都陸續拆掉了,合不合並也就沒影響了。

經濟

一直說蘇錫常,蘇州來講的話是江蘇省除了南京以外最發達的了,不過這兩年蘇州房價也遠超無錫常州了。常州無錫總體來講,中小企業都很多。按GDP來講的話,加起來超過蘇州也是可以的。但這種總數其實和我們這些普通人沒什麼關係的。這兩年太湖治理,關了很多涉及環保的小企業,對GDP也有影響。

我就靜靜地吃個瓜。歡迎關注,歡迎一起嗑瓜子討論!


miumiu5321


無錫和常州不可能合併,它們當初分手就是因為政治的原因。

雖然無錫和常州都屬於面積比較小人口比較少,但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彼此之間的語言和習俗都比較類似,但是這不符合目前中國城市發展的主流。江蘇已經有一個蘇州把南京搞的很頭疼了(無錫之前的經濟總量也超過南京,後來被反超),現在再搞個無錫+常州,人口超過1000萬,經濟總量超過17000億,這樣在長三角就有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南京五個超大城市,彼此之間隔的太近,顯然不利於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彼此之間互相吸血。

目前我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成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未來中國的人口格局也必將上三個大灣區加上二十個左右千萬級別的二線城市。所以目前各個省都在加強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典型的就是武漢、成都和西安,雖然吸本省的血,但也導致本省在面臨東部沿海城市競爭的時候不至於沒有招架和還手之力。為了提升首位度,西安在搞西鹹新區,鄭州在搞鄭汴一體化,濟南剛剛兼併了萊蕪,甚至南京也傳出要兼併鎮江,這個時候怎麼會再提無錫和常州合併呢?


青年史學家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每到夜幕降臨,和老婆在被窩裡做那事,幾下就完了,導致兩人的關係越來越不好,自從看了張明陽的幸福由來這個博客,現在能撐一柱香的時間。

無錫:無錫,簡稱“錫”,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直屬中央軍委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駐地。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

2016年蘇州GDP產值達到了14400億元,排名所有地級市第一,在全國百強城市中僅次於”北上廣深“和天津重慶這老牌城市。無錫GDP產值也達到了8500億元,也排在全國百強前15。若是兩個合併為一個城市,那麼就會成為僅次於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大都市了。

要是這兩座城市真的合併,也不能說就與北京上海齊名。合併之後,GDP確實會與北京上海相差無幾,但北京是中國的首都,知名度遠遠超過了蘇州和無錫。而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在世界也是享有盛名的,所以蘇州和無錫合併之後,也要一段時間才能與之齊名。


candy甜蜜狐狸


問題已經提的很久了,討論的很熱烈,但否定的意見大於肯定的意見。我今天要說,這個問題價值意義很大,特別是在現在,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四大發展戰略之一的時候。

無錫市本身發展空間不大。無錫高鐵站(火車站)向東至無錫東站18公里,無錫高鐵站向西至無錫惠山高鐵站17公里,城區自東向西35公里多。而無錫惠山站至常州火車站10分鐘高鐵車程30公里之遠。從地理位置上看,如果是一個行政區劃,在一個很短期限內,建成區就連成一片了。通城區道路,通地鐵,成一體不成問題。

那在當前情況下合併錫常,會發生什麼呢?

1,創建新型的城市群模式。城市群典型模式過去有兩種,一是大灣區模式,一兩個濱海臨江的大都市,帶動腹地經濟聯繫緊密的一批大中城市構成。面向海外,外向型是其特色。比如港深廣大灣區。一是大都市圈模式,以一個超大型城市為核心,形成有首位度體量的核心和有區位優勢的圈層效應。比如京津冀。那麼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為什麼沒有定位?就是以上兩種型態難以確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走向。

其實模式都是在實踐中創造的。以大灣區模式發展,就有了杭州與上海的爭位。而南京兼併鎮江,無錫與常州合併,就有了超大城市均衡發展,起始階段避免群內競爭的新模式構建。

這樣城市群是國內超大經濟規模的載體,是與中國長江主經濟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適應的佈局模式。由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合肥六中心城市,以及其他20城共同構建世界第一城市群體。

2,改變原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態勢。原來長三角城市群構建,首先要形成上海龍頭城市的首位度。但歷史的發展不認可這樣的趨勢,不要說現在包括蘇浙皖的26城,就原來的江蘇8城,浙江7城,上海的首位度形成要一個漫長時間,即使新定的1十7,通蘇錫舟甬嘉湖,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尚待實踐的驗證。上海市區的面積是東京都23區的10倍,人口是東京都的2.5倍,而經濟總量僅為近1/2。2016年東京都23區人口946萬,GDP總量9472.7億美元(超紐約9006億),人均GDP超10萬美元,而上海人均GDP為1.8萬多美元。就上海的一些區人均GDP與西部地區的縣差不多。上海的優勢在金融,航運等,是區位優勢所擁有和形成的。作為長三角的兄長自身須加快發展。而作為拉動長三角和整個中國長江主經濟帶的龍頭,還需要多年培育和期待。

3,長三角發展態勢變化的另一方面,即在上海南京強化首位度的過程中,鎮江,常州塌陷狀態(發展相對緩慢狀態)被改變。現代交通,運行速度越快,首位城市兩端作用越大,起始階段,城市群內,中間塌陷是越明顯,實屬正常。這是由於聚集力大於輻射力,內部產業佈局競爭性調整,出現的狀況。待到整體合力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力超強,才能有重新整合,再加快發展的迴轉。但這個過程也是內部耗損的過程。如果把這一狀態內化於城市的擴張,既解決個別城市內涵與外延適應的擴張,也解決城市群產業和城市功能優化的問題,不也是一種好的選項嗎?

在城市群建設過中,有特色城市在產業發展,功能培育,有分工協作被強化的情況。而蘇錫常三市有特色的是製造業發展基礎很好,但常州市偏重偏化工,新興戰略性產業也有石墨烯小鎮,但城市功能引領製造業先進化不如無錫。可能這正是圏層效應的反應。所以改變過去可能存在中間塌陷,(兩端拉動,造成中間城市自然發展緩慢狀況),也改變了一般都市圈依賴龍頭首位城市拉動的狀態。伴隨群龍飛舞,產業興旺,功能提級,各顯神通,儘快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形成對內引領內生髮展動力勃發,對外競爭力超強的新型大都市群體。


天道即人


無錫和常州都是蘇南強市,都是蘇錫常的明星城市,實話實說,並沒有合併的可能性。

常州和無錫兩座城市,各自自成一體,除了經濟數據的疊加,合併也不會變得更好更強,反而如果真的合併了必然到時有一座城市的被忽略了反而發展得更差。

就算從GDP排名來看,兩座城市就算合併了好像也並不能前進多少名次了,連蘇州都超不過。僅僅能超越前面的長沙成都武漢。仍然排四大直轄市和深圳蘇州之後。

這樣說明,兩座城市的合併是更沒有必要的。


武大東湖


先說合並的可能性。

經濟上,強強聯合,而且實體經濟多,底蘊足。

歷史文化上,常錫方言,菜的口味,歷史淵源都很接近,通化不難,江陰的常州話

地理位置上,歷史上二者就在一起過(冷汗。。。),能充分利用太湖資源,作為南京上海中間的樞紐。

政治上,當初就是政治原因分的,至於合不合,還是很大的參考面,現在越來越不實際了。

再說,合併後的情況。

常州無錫都屬於地少人也少的發達城市,人均都在全國前列,對經濟的人均貢獻很高,加上區位優勢,城市特色優勢,很難想象合併後南京+常錫+蘇州+上海這樣一條粗壯的經濟鏈城市的產生會有多麼驚人。


龍城金沁


五年前我就提出無錫和常州合併的建議。今天,我仍然是這樣認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