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姜夔:因為一個人,苦戀一座城

他的詞風,和其他詞人截然不同。

後世的詩人,評價他“清空”,“姜白石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

是啊,經過金人燒殺搶掠過的揚州,他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燈如晝、星如雨的元夜,他看到的是“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在風雅富貴的宴席上,他寫下的是“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國事也好,情事也好。落拓也好,被人奉為座上賓也好……他看到的都是一片清冷。

相比起他的名字姜夔,他的號更像他:白石道人。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1154年,姜夔出生於江西鄱陽。那是個破落官宦之家,父親很早就去世了。

十四歲的姜夔在姐姐的撫養下,度過了少年時光。可以想見,年少的他也曾希望獲取功名,報答含辛茹苦的姐姐。但從1174-1183年,十年光陰,四次科舉,全部落第了。

不能再賴在家裡拖累姐姐,姜夔想,於是,他離開了家鄉。

沒有計劃,只是一處接一處地“流寓”,揚州、江淮、湖南。

幸運的是,1185年,他認識了蕭德藻。蕭德藻也是個詩人,但他是個家境不錯的詩人:進士出身,任湖北參議,名氣也很大,與范成大、楊萬里、陸游等當朝著名詩人齊名。蕭德藻很是欣賞他,第二年調去湖州為官時,特地將他也帶上。

經過蘇、杭,還特地把姜夔引薦給名滿天下的楊萬里和范成大。在兩位詩壇名家的推薦下,姜夔的名聲很快便傳揚出去了。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那是他青年最得志的時候,他以湖州為大本營,時時四處遊歷,往來於蘇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合肥照例有人宴請他,宴席上,一個歌妓且歌且舞,漫吟出他的詞作,嗓音如珠如玉,而那輕煙燈影中的人兒,翩若驚鴻。

姜夔的心猛然悸動了一下。愛情總在不期然的時刻來臨。他愛上了她,她也傾慕於他。可是,蕭德藻已經將侄女許配給了他,不久後,他就要赴湖州完婚。

在那個時代,退婚會是女方的奇恥大辱,而蕭德藻對他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是他的衣食父母。這種情況下,連納妾都不能提。

再多的難捨,也只能捨得。再多的繾綣,也只能化作相思。

分別,是在正月十五前後,此後的數十年,一到“燈節”,他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她,“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寫這一首詞的時候,已是恍惚十數年,鬢邊生出絲絲的白髮,青年變成了中年,“人間別久”。

和合肥女子的感情,貫穿了姜夔的一生,也貫穿了他所有的情詞。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從二十餘歲認識她以來,姜夔多次寓居合肥。每一次的重逢,都像是曇花般美麗,也像曇花般短暫。

可是,就連這般的相愛也求之不得。

紹熙二年秋(1191年),他所愛的女子離開了合肥。

那年的冬天,范成大邀請他來蘇州。他在范家踏雪賞梅、吟詩作詞,心情稍稍寬解。個把月後,范成大舉行了一場冬宴,赴會者都是風雅富貴的達官顯宦。

因姜夔“相貌清奇”,不僅工詩詞,還精於音樂、書法,范成大有心讓他在眾人面前露才,遂請他寫兩首新曲。為助興,還特地吩咐了一名美麗的家妓為其斟酒。眼前窈窕的身影,喚起了他對所愛女子的追憶。

姜夔的心陡然顫了下,那燈火閃爍、甜香氤氳的宴席,驟然失卻了顏色。他提筆疾書,寫下一曲《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我永遠記得,我們當年在西湖邊的梅樹下攜手同遊的場景,可是今年的梅花,已經一片一片一片吹落了。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還有一首《疏影》,“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如果一切重來,我會不顧一切地留下你。

《疏影》與《暗香》驚動了在座的賓客,范成大拍手叫好,立即令家妓演唱。他似是讀懂了姜夔的情殤,並以男人特有的方式給予了安慰:散席後,他將那名叫小紅的家妓贈予了姜夔。

除夕夜,姜夔在大雪紛飛中乘舟返回苕溪之家,小紅也跟著隨行。她的活潑嬌俏,讓姜夔難得地綻開了笑顏,過吳江垂虹橋時,他寫下了“小紅低唱我吹簫”的名句。

公元1193年,三十九歲的姜夔在杭州結識了世家公子張鑑。張鑑是南宋大將張俊的諸孫,家境豪富,在杭州、無錫都有田宅。張鑑與姜夔一見如故,打算出資為姜夔買官,但姜夔婉言謝絕了。

此後,兩人友誼極深,經常詩詞唱和,“十年相處,情甚骨肉。”1202年,張鑑病逝了。姜夔悲痛不已,作詩哀輓。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楊萬里、范成大……一個個曾資助自己、愛護自己的朋友都逝世了,只會作詩填詞、毫無現實生存技能的姜夔逐年走向困頓。

更雪上加霜的是,杭州發生特大火災,兩千多戶民房被燒得一乾二淨,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一貧如洗的他,不得不為衣食奔走於金陵、揚州之間,從鬢有銀絲,奔波到白髮蒼蒼、年過花甲。

那些紅燭徹夜燃燒、笙歌樂舞不斷的夜宴啊,那些抵死纏綿、花前月下的齧臂之盟啊,那些被歌詠吟唱、傳揚四方的詩詞名句啊,在貧病面前,變得像是從未觸碰過的幻夢。

嘉定十四年(1221年),67歲的姜夔在困頓中病逝了。

死後,室內空空如也。朋友們捐資,將他薄葬於杭州錢塘門外的西馬塍,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傑之詞。才子、豪傑,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

姜夔的詞散處江湖,與社會實事隔膜著,可也正因為這隔膜,令他的詞另闢蹊徑,成就一種“清空”的詞韻。而這清空,漸漸被後代詞人承襲過來,創造出獨立的一個詞派,“清空騷雅派”。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姜夔詞作欣賞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

王和尚解詞

此詞為作者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雖只41字,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過吳松”時“憑欄懷古”的心情。上片寫景。“燕雁”、“數峰”,不僅寫景狀物出色,且用擬人化手法,使靜物飛動,向為讀者稱讚。下片因地懷古。“殘柳參差舞”,使無情物,著有情色,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

全詞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宋詞故事:姜夔的合肥情事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至十四年,姜夔在鄱陽應試不第後,像一個流浪歌手一樣在江淮間吟唱著他的詞曲,以詩文訪友,漂泊遊食。

大概22歲的時候,他曾在合肥居住。在城南的赤闌橋畔,一個垂柳掩映的里巷人家,他與一對擅長彈奏琵琶的姐妹紅萼、綠萼相識,並與其中一位相愛。

然而生計無著,不久後被迫離開合肥,致使二人無法廝守終生。

當時,姜夔可能面臨很多今天的男孩子迴避不了的問題,結婚要“有房有錢”才行,而那時代的姜夔則至少要有居所和固定收入,十年間的屢次科舉應試,應該是他的努力嘗試。

然而屢試不第,姜夔只得布衣終生,素潔清高……屌絲的辛酸你們不懂。

以後人的觀點來看,正是姜夔“布衣詞人”的身份,決定了他終生的困境,愛情的悲劇、仕途的受挫、生存的艱難等在所難免。

姜夔難以忘懷這段刻骨銘心的情史,對琵琶女的一往情深始終埋藏在詞人的內心深處。據考證,姜夔一共有22首詞作都在反覆回味這段愛情,足足佔了他所有作品的1/4,可見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姜夔一下子填了五首《鷓鴣天》詞(此為其中之四),反覆訴說心中的悲傷與思念,也是對“合肥情事”最為直接的情感傾訴。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

分明又向華胥見。

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

離魂暗逐郎行(háng)遠。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王和尚解詞

這首詞緊扣感夢之主題,以夢見情人開端,又以情人夢魂歸去收尾,意象渾成,境界空靈清遠。詞的後半部分 ,尤見幽邃清冷 。

在構思上借鑑了唐傳奇《離魂記 》,記中倩娘居然能以出竅之靈魂追逐所愛者遠遊,著想奇妙。在意境與措語上,則又融合了杜詩《夢李白》“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詠懷古蹟》“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句意。妙在自然天成,不著痕跡 。

王國維說:“白石之詞,餘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管’。”(《人間詞話》刪稿)可見評價之高。白石的情詞不惟寫自己的相思寂寞之苦,而且照應雙方,多從對方著眼,為對方設身處地地著想,亦可見白石之至情至性。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齊天樂

序:丙辰歲,與張功甫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甫約餘同賦,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詞甚美。餘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鬥,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

露溼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

相和砧杵。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與。

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王和尚解詞

這篇詠物詞,借描寫蟋蟀悲鳴,傾瀉人間幽恨。詞另闢蹊徑,以蟋蟀的鳴叫聲為線索,這悽苦的聲調將詞人、思婦、帝王等不同的憂心事串連在一起,巧妙地融合於一篇,抒發了詞人深切的家國之痛。全詞寫蟋蟀悲鳴,廣泛觸發人間哀思。舉凡騷人失意、思婦念遠、遷客懷鄉、乃至帝王蒙塵,如許憾恨,無不借秋蟲宣發。則秋蟲之鳴,實乃時代哀音。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念奴嬌

序:餘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餘與二三友,日盪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閒,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雲自動。間於疏處,窺見遊人畫船,亦一樂也。朅(qiè)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

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

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

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揚州慢

序:淳熙丙申至日,餘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餘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王和尚解詞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嶽肖德藻(即千巖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 ,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餘味 ,篇中有餘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

八歸·湘中送胡德華

芳蓮墜粉,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無端抱影銷魂處,

還見筱牆螢暗,蘚階蛩切。

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

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

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

又對西風離別。

渚寒煙淡,棹移人遠,縹緲行舟如葉。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

歸來後,翠尊雙飲,

下了珠簾,玲瓏閒看月。

王和尚解詞

全詞描述了離別前的憂傷、臨別時的依依不捨,以及懸想別後友人歸家與親屬團聚的情景 。前面實寫,後面虛寫,多次轉移時間和空間,逐層抒發離情別緒,在章法和佈局方面頗具匠心。

這首詞以清筆寫濃愁,以健筆寫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於頹表 ,符合白石詞中和的特色 。陳延焯《白雨齋詞話》評論說 :“聲情激越,筆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傷 ,真詞聖也。”細膩而有層次的抒情筆法,配合以移步換形的結構形式,也有助於形成那種清健空靈的藝術風格。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暗香

序: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

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

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宋詞故事:姜夔的苦戀與蒼涼,浪跡江湖只為情根深種

宋詞故事:小紅低唱我吹簫

公元1191年(紹熙二年)冬,姜夔冒雪拜訪湖居士范成大,在範府逗留了一個月。

一次兩人踏雪賞梅,范成大拿出紙箋,向姜夔徵求歌詠梅花的詞章。姜夔填寫了兩首詞,這兩首詞借梅花而詠,既深蘊憂國之思、又寄託個人生活的不幸,使人耳目一新。

范成大擊節讚賞不已,命歌姬演唱,音調節律和婉而悽美。隨後,姜夔將這兩首詞分別命名為《暗香》《疏影》。

范成大對這兩首詞讚賞之餘,也感慨姜夔一生的遭際,遂以青衣歌妓小紅相贈。

臨近除夕夜,姜夔在大雪之中乘舟返回苕溪老家,途中路過垂虹橋時,姜夔吹起簫,小紅輕輕唱和,在簫聲與歌聲中姜夔作七絕十首,其中就有“小紅低唱我吹簫”的名句。

此後,儘管姜夔一生奔波,漂零無所,但歌姬小紅與他相濡以沫,以其輕唱的歌聲為他解愁,也給了他很多慰藉,成為他晚年人生中的紅顏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