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到亞洲四小龍未來經濟的發展情況?

adam


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這四個在當時被稱為亞洲四小龍。那是1980年代。這是冷戰的產物。為什麼這樣說呢。在西方勢力圍堵中國的時候,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都是戰略點位。為了能讓這些戰略立足點能堅定的站在西方勢力一邊,就必須在經濟上進行扶持。當時韓國、臺灣主要是製造業的發展,香港新加坡是轉口貿易和金融、航運。

隨著蘇聯瓦解,中國重新進入世界大家庭,它們的作用就下降了,它們的經濟也緩慢和停滯下來了。新加坡失去了航運、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的很大一部分,香港的航運和轉口貿易也是下來了,隨著上海金融地位的上升,隨著中國沿海港口的提升,它們都受到很大影響。外企也不再通過新加坡和香港進入大陸,而是直接在大陸經營。在製造業上,臺灣和韓國受到中國大陸製造的崛起的影響,也是很難獨善其身。臺灣通過和大陸合作進入的企業都還不錯,但是沒有進入大陸的,向HTC就走了十幾年下坡路,快要完蛋了。韓國也一樣,能在中國大陸有立足的都不錯,但是現在因為薩德的原因,中國人對韓國電子產品,如手機,對韓國汽車產品,如現代和起亞,對韓國零售業都有很大的牴觸。所以他們在中國的生意也很受影響。

亞洲四小龍要想能繼續昨天的輝煌,在今天它們應該學會很身邊的大國合作,應該學會和大陸合作。在產業上做適當的調整。大陸有優勢的產業,他們沒得做了,就是沒得做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應該學會做那些大陸現在還不擅長的。而對韓國和新加坡來說,恐怕在政治上不解決問題,在經濟上很難解決問題。


大舟財經觀


謝謝杜達洛特洛夫斯基的回答,接著他話來說

現在看來,你說是識時務也好,是無奈也好,四小龍已經將在亞洲的大多數製造業務尤其是低附加值業務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印度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生產等地,集中精力轉向知識服務型經濟,完成由新興經濟體像發達經濟體的轉變。中國大陸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大型製造業集群。四小龍未來會出現像除了德國之外的歐美那樣的經濟形態,產業空心化,就是經濟脫離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形態。

分開來說,中國香港,轉型的較為徹底,現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以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集中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航運業等

韓國,轉型的較為徹底,以三星、現代為首的超大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廣泛的生產和銷售組織,處於企業發展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在各自行業追趕的對象,是中國大陸最可望可及的目標。

中國臺灣,轉型不徹底,還在以控制成本見長的代工製造業為主,高端製造業也有,不過太少,中國已經在取代中國臺灣的路上。

新加坡,怎麼說呢,這裡面我瞭解的最少的就是這個國家,雖然國民華裔居多,也是改革開發以來中國政府治理學習最多的目標對象國。但總是在關鍵的時間點,來點堵心的新聞,政治上,經濟上,地理上,大概是四小龍中與中國大陸經濟關係最為疏遠的一個,因此也更不容易受到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淘汰低端製造業,中國經濟的重點發展行業,也與亞洲四小龍高度重合,另外中國還有關注、研究他們沒有的產業。中國的GDP 是四小龍中經濟體量最大的韓國的8-9倍,佔據亞洲經濟總量的40%,雖然還沒達到日本的在1988年佔比亞洲經濟60%的鼎峰,但是已經足夠龐大到不容忽視的地步。現在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核電,高鐵等眾多領域全面碾壓四小龍,非常不看好韓國和臺灣的未來,會被中國替代,韓國嗎,民族主義旺盛,市場相對封閉,雖然還有些龐然大物,但是中國在個別領域超過韓國就像他們超越日本一樣,漸進的,不可阻擋的,必然的。就像現在我們仰望三星,覺得三星不可超越,可是當年三星何嘗不是在仰望索尼東芝松下日立,現在呢?大勢所趨,不可抵擋。

我看好香港和新加坡,看衰韓國和臺灣。有三點原因,一、金融原因: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國際著名的金融城,而中國大陸獨有的制度,導致上海跟香港新加坡比還是有差距的,中國在這方面於香港新加坡錯位發展還是有可能的。二、韓國和臺灣現在還在仰賴著製造業,這是中國大陸在全力突破的行業,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產品製造領域,這是韓國和臺灣的支柱產業之一。尤其是2010年之後,企業大量的海外併購和大批的頂尖科學家回國工作;三,政治原因和民族原因,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韓國位於宇宙的中心,世界上很多的名人都有韓國血統(這是玩笑話啦,可是韓國的學者說起這事情來,是相當認真的,還能拿出所謂的證據)。韓國的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由此帶來的市場封閉和自負心理會影響到韓國企業的發展。臺灣,用臺灣媒體人的話說,現在中國在拼經濟,臺灣在搞文革,成天鬧騰。


david1988


標題應該是如何看待而不是如何看到吧?一字之差意思變化很大。

亞洲四小龍是指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四個國家和地區,它們因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在短時間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富裕發達的地區。“亞洲四小龍”稱號因此而來。

在筆者看來,“亞洲四小龍”裡,發展潛力最大的是韓國,中國臺灣次之,而論富裕程度新加坡和香港當仁不讓。



韓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2017年韓國經濟總量為1529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1,比其它三條“小龍”的總和還多。首先韓國是“四小龍”裡體量最大的國家,韓國陸地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人口5100多萬,2017年韓國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可以說韓國已經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因為體量大,即使韓國經濟增速不如其它三條“小龍”,它的經濟增量也比它們大得多,況且韓國目前的經濟增速並不弱,2017年韓國經濟增速就達到3.1%,在發達國家行列裡,這個速度已經是非常快的了。韓國重視科技發展,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近年來韓流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韓國的汽車、鋼鐵、電子、造船等行業實力雄厚,所以在筆者看來,韓國的發展潛力在“四小龍”裡無疑是最大的。



近年來中國臺灣的經濟在低速徘徊,但是它的經濟實力還是比較強的。2017年臺灣經濟總量為571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2。臺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其人均GDP就突破1萬美元,而2017年臺灣的人均GDP為2.44萬美元。臺灣陸地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四小龍里位居第二,人口2300多萬,也位居第二。臺灣是四小龍里人均GDP最低的,所以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況且臺灣有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大陸等地,中國大陸市場廣闊,發展快,也會帶動臺灣的發展,如果臺灣省能繼續加強與大陸的經濟聯繫,相信它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



與韓國和中國臺灣相比,新加坡和香港的體量僅相當於一座城市。新加坡陸地面積719平方公里,人口560多萬,而香港陸地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730多萬。兩者都是亞洲地區乃至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其次香港和新加坡的港口經濟發達,是世界重要的貿易中轉站,香港港和新加坡港但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不會差到哪裡去。而香港背靠大陸這個大市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它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很慢。但是因為兩者的體量不大,所以在筆者看來它們的發展潛力不如韓國和中國臺灣。2017年新加坡經濟總量為3058億美元,人均5.46萬美元,香港經濟總量為3341億美元,人均4.53萬美元,所以兩者在四小龍里富裕程度最高。


錦繡中源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香港、韓國和臺灣)是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縮影。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各不相同。

新加坡: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地區,是世界上重要的航運中心,也是印度洋通往太平洋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新加坡已經發展成國際化金融、製造業、旅遊和科技中心之一,新加坡領土面積雖然狹小,但經濟發展質量高人口密度大,也是亞洲地區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發達的科技和眾多的人才,為新加坡創造了經濟奇蹟。也是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社會治理和公共福利等領域領先全球。新加坡是一個依靠貿易的國家,本國製造的先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但未來經濟發展會變得緩慢,原因是隨著中國製造領域的提升,有可能失去了中國最大單一市場的出口市場。

香港:香港是我國特別行政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科技、旅遊、航運、購物等中心城市,由於香港擁有強大的祖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可以很好的實現與大陸經濟發展合作共贏。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就是未來香港的發展動力。香港雖然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未來仍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韓國:韓國作為東亞國家之一,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家。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領土面積和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比如漢江奇蹟,是韓國在許多領域,依然領先全球,比如造船業、通信技術、娛樂文化等領域。中國作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國,經濟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近年來,韓國經濟發展速度進入低谷期,與中國政治領域摩擦不斷,嚴重影響了韓國經濟外貿型健康發展。未來韓國經濟發展會趨於穩定,畢竟中韓國家正在步入回暖期。

臺灣:臺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也是我國的寶島臺灣。臺灣經濟發展在我國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特殊位置。臺灣經濟發展多元化,而且在半導體、高科技和先進製造業領域位居全球前列。臺灣物種豐富,人文特色深厚,與大陸交往頻繁,未來隨著與大陸越來越緊密,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大有可為。

綜合分析,亞洲四小龍未來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但經濟影響力不減,因為都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經濟發展正朝著高科技領域邁進。未來亞洲四小龍國際地位,仍然不可低估。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亞洲四小龍包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和新加坡。它們都是以外貿出口型為主的經濟體,因此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大。



1.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1960年代利用廉價的勞動力,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出口了大量的商品,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最發達、富裕的地區。



2.由於亞洲四小龍吸引了國外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迅速走上了經濟發展的道路。因此亞洲四小龍艱難的挺過了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



3.中國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僅次於倫敦和紐約。香港的製衣、鐘錶、玩具、遊戲、電子和輕工業產品出口總值在全球排名很高,香港有中國大陸強大的經濟實力後盾,香港的發展會一片光明。



4.中國臺灣的經濟近年來出現了萎縮,臺灣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把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臺灣已經投資中國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祖國大陸有8萬多家臺資企業,常駐大陸的臺商以及家屬超過100萬人。臺灣的經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件都來自臺灣。



5.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行業、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周邊市場,外貿出口額佔GDP的40%。近年來新加坡陷入了經濟衰退。



6.韓國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國。韓國的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是支柱產業。例如三星、現代汽車、LG等韓國大企業的產值佔韓國GDP的60%以上。韓國經濟受世界經濟市場的波動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