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嘉慶是怎麼死的?

凌雲露


縱觀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自然死亡的,只有嘉慶皇帝的死亡最令人瞠目咋舌。

相傳嘉慶帝當時正帶著大批的人馬一起去避暑。

然而,或許嘉慶皇帝自己都沒有料到這會是他此生最後一次避暑。

在這次出行時嘉慶皇帝沒有預兆地去世了。

嘉慶皇帝死後,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

兩天後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

當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知道皇帝已逝。

好好的皇帝為何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朝廷當然不會對民間公開解釋死因,於是民間就產生了各種推測和傳聞。在野史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更是被描述的五花八門。

當時,野史傳的最廣泛的是他被雷擊中而去世。

關於嘉慶帝被雷擊的傳說大致有三個版本:


一說,是皇帝結束秋狩回來路上遭遇變天,雷電交加,忽然平地一聲雷,那麼多人中,惟獨皇帝被擊中落馬;

再一個版本是說嘉慶皇帝在山莊患病,臥床調養。

一日,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只有他觸電身亡。

還有更荒誕不經的一個版本,說嘉慶皇帝長期嬖寵一小太監,駐山莊以後,更加變本加厲。

某日,他們正在一名為“雲山勝地”的小樓內尋歡,忽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

中國自古有被雷擊關乎因果報應這樣的說法,因此被雷擊這種死法關乎到皇家的聲譽,當然也是令史官諱莫如深的宮廷秘事。

被雷擊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了,而被雷擊致死的皇帝更是除了嘉慶帝之外絕無僅有。

因此,雖然嘉慶皇帝本是眾多皇帝中較為平凡的一位,可是他離奇的死因為他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難道嘉慶皇帝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在查閱正史後,有書君發現,雖然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卻沒有絲毫史實根據。

根據正史記載推測,嘉慶皇帝的死因應該是長期的操勞導致的心臟衰竭。

而導致嘉慶帝心衰的原因,大概和三件事有關係。

一、掀倒和珅案。

嘉慶皇帝在親政之初,就揭發出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貪汙案——和珅案。

和珅追隨乾隆帝多年,黨羽眾多,其勢力在朝野上下盤根錯節,想要徹底剷除他也不是那麼容易。

與和珅的鬥爭,雖然鍛鍊了嘉慶帝,但也付出了代價。從此,吏治腐敗尾大不掉,成為嘉慶朝最大的隱患。

二、神武門遇刺案。

嘉慶八年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帶著隨從、侍衛等自圓明園騎馬歸來,入神武門換乘御轎。

突然,一條大漢從神武門西廂房南牆衝出,直奔嘉慶帝所乘御轎,事發突然,侍衛及近駕的人們都沒注意到有人奔來。

剎那間,那人已跑到面前,皇帝的隨從及侍衛這才看清,那大漢手裡拿著一把短刀,面露殺氣,舉刀便刺,嘉慶帝轎旁的定親王綿恩衣袖被刺破,未能攔住那人。

這時,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五人一齊阻住來者去路,展開搏鬥。

侍衛們都是大內高手,訓練有素,況且是以五對一,最後刺客被生擒並判凌遲處死了。

雖然是一場虛驚,但自大清朝建國以來可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

嘉慶皇帝驚魂未定,當即聯想到與此類似的晚明三大案之一""梃擊案""。

“梃擊案”是反映明代政治腐敗,宮廷爭寵奪權的一起勾心鬥角的醜聞。

嘉慶帝因此感到莫大羞辱。雖然沒有受到任何皮肉傷,但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令他本就焦灼的內心更加焦慮不安。

三、社會動盪不安是讓嘉慶帝最傷腦筋的一件事。

嘉慶年間,由於天災人禍,百姓無以為生,規模不大的造反經常爆發。

嘉慶二十三年,山西省交城,平陽一帶流民聚集,佔山為王,大山連接,形成很大規模。

他們或下山掠奪,或進入城鎮劫富濟貧,成為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直隸京畿地方,民被逼為盜,數十成群,官府屢禁不止。

嘉慶十八年,農民起義軍公然衝進紫禁城,在城樓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

皇宮那可是皇權的象徵啊,這簡直就是對皇帝統治能力極端的藐視與否定。

雖然起義最後被鎮壓了,但嘉慶帝再次感到了自己的無能。

從登基以來,皇帝這個差使把嘉慶帝弄得焦頭爛額,源源不斷的麻煩事讓他心煩意亂,從沒有一天輕鬆的日子過。

他想不明白,為什麼祖輩父輩在世時天下太平,輪到自己坐江山,怎麼天下就變成了這麼一副爛攤子。

他嘔心瀝血,勵精圖治二十五年,卻阻擋不住國運日衰的局面。面對日益衰敗的國家,他失望,煩悶,傷感又無能無力。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的身體走向惡化是必然的。

嘉慶皇帝從病倒到歸天不到一天功夫,終年59歲。根據他的年齡結合現代醫學來判斷,極大可能性是心肌梗塞發作。

長期的勞累,壓抑,焦慮,煩躁導致了他不足60歲便匆匆辭世,比他父親乾隆帝整整少活了30年。

嘉慶皇帝是一個令人嘆惋的皇帝。

從他懲治貪官,整頓吏治的作為看,他不乏扭轉王朝頹敗的豪情。

他每天忙於政務,也不乏以振興國家為己任的雄心抱負。

然而他卻無力駕馭這個日趨走向沒落的封建王朝,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以帶領大清朝實現中興。

他上承“康乾盛世”,下接“道鹹衰世”,命運把他安排到如此尷尬的階段,這是嘉慶帝的不幸。

而能力與抱負的不匹配,或許正是造成他心病的根源。


有書共讀


關於嘉慶皇帝的死因,可謂眾說紛紜。有不少甚至是“戲說”。

有言嘉慶死於雷擊。

也有說其死於仇敵刺殺。

@HuiNanHistory 在“清朝的嘉慶皇帝,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嗎?”這個問答中,利用清帝王臨終脈案這份檔案中關於嘉慶皇帝臨終前數次診療服藥的記載,有力反駁了上述兩種說法。

嘉慶皇帝像

嘉慶去世後道光為其頒佈的遺詔曾言:“朕體素壯,未嘗疾病,雖年逾六旬,登陟川原,不覺其勞。此次蹕途,偶感暍暑,昨仍策馬度廣仁嶺,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弗克瘳。”

這個說法還是很靠譜的。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的下旬,嘉慶帝按照以前的慣例至熱河圍獵,自七月十九日起,一路自圓明園向北過湯泉,經南石槽行宮、密雲縣行宮、喀喇屯行宮。二十四日的時候,距離熱河已經很近了,如果沒有意外,第二天就可以順利到達。

一路上滿漢王公大臣多是騎馬而行,嘉慶坐著轎子,相對於騎馬顛簸,還是比較舒服的。轎子裡的嘉慶帝百無聊賴,到了廣仁嶺的時候,嘉慶帝突然想起這個嶺的名字還是聖祖康熙起的,再想到穿過這個嶺到了熱河圍場了,一時精神振奮,便要求下轎騎馬,穿越廣仁嶺。

如果是年輕氣盛,這個要求自然不為過,但是此時的嘉慶已經是六十一歲高齡,陪在身邊的皇次子綿寧和近侍太監趕忙勸說他乘轎而行,但是興致來了的皇帝,哪裡聽得進勸言。

就這樣,嘉慶跨上駿馬,穿越廣仁嶺,很快便到了熱河行宮,將一大幫人甩在身後,感覺還不錯。

但是由於騎馬快跑一陣,出了陣汗,塞外涼風一吹,就感覺有些不舒服了。

晚飯後,嘉慶就感覺四肢痠軟無力,胸口煩悶,不能平躺。次日凌晨病情加重,面色蒼白浮腫,痰湧不斷,呼吸困難,不能下地。旋即,病情加重,胸口悶痛,語言不利。至午後,病情急轉惡化,痰湧堵塞氣管,呼吸更為困難,無法言語,時醒時昏,已經是到了彌留狀態。到了傍晚戌時,便御龍而去。

一兩天內就駕鶴西去,實可謂是暴斃而亡,也難怪民間對嘉慶皇帝的死因猜測不斷。

雖然嘉靖帝看起來“朕體素壯,未嘗疾病”,但是從清宮醫案的記載來看,他未滿六十便“眼皮鬆馳肥厚,手掌柔軟無力,腹部肥大,雙腿毫無彈性”,明顯是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症狀。而這次騎馬折騰而至急病,從其“言語不利,痰湧不斷”看來,很可能是慢性腦溢血而致死。

木蘭秋彌圖

嘉慶皇帝這是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不作死就真不會死。


歷史寶藏


嘉慶皇帝是清朝順治入關以來,所有皇帝中,唯一一個死在了北京城外的皇帝。

確切地說他是死在了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那時候六十多歲的他,自以為身體還很健朗,所以,就帶著大臣嚮往年一樣,去承德的木蘭圍場打獵去了。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嘉慶皇帝去木蘭圍場打獵,並不是不務正業。

因為清朝的國君打獵,主要是他們的祖宗規定下來的。目的就是不讓他們荒廢了騎射技術,畢竟清朝能得天下,就是靠著精湛的騎射技術。萬一這個技術給丟了,他們就和中原的人民沒有區別了。

所以,到了每年的秋天,皇帝都是要帶領臣子去打獵的。

大家都知道,秋天北京的北面,來自蒙古高原的風,已經很強勁了。外加上嘉慶皇帝年事已高,他被強勁的秋風一吹,可能身體就染了風寒。

但是,當時的嘉慶皇帝並沒有感覺到異樣。他在打獵完,回到避暑山莊小住的時候,嚮往常在北京一樣批閱奏章,每天都是如此。

嘉慶早上起來,養成了批奏章的習慣,一般他都是批完奏章,然後再去吃飯。

但是,當他批奏章的時候,大臣來到了他的身邊,想看看他批的奏章怎麼樣?

可是,當大臣們看到嘉慶批的字的時候,完全就驚呆了。

原來嘉慶皇帝寫的什麼字,到底是滿文,還是漢字,他們已經分不清了。

這就說明嘉慶皇帝已經不行了,大臣提醒他,趕緊躺倒床上去休息一下去。

經過大臣們這一提醒,嘉慶才感覺自己是身體確實有了異樣。

等他在床上躺好之後,已經不省人事了。

就這樣嘉慶皇帝連皇位繼承人,都沒來得及指定,就去世了。嘉慶皇帝死的時候,年紀僅僅六十一歲。

要知道他的父親乾隆皇帝可是活了87歲呀,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死在61歲。

這從他堅持來木蘭圍場打獵就看得出。

當時的他要來木蘭圍場的時候,大臣們都勸他,年紀這麼大了,就不要去打獵了,萬一摔倒了,也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但是,嘉慶皇帝覺得自己沒事,堅持要去。結果就導致了這種猝死的後果。

那麼嘉慶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去世的呢?

因為嘉慶本人很胖,平時愛喝酒,愛吃肉。歷史學家推測他可能得了腦溢血,高血壓這樣的病,突然間就猝死了。

雖說大清是從嘉慶皇帝開始走下坡路的,但是,嘉慶帝絕對不是一個昏君。

他一掌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抄了和珅的家,處死了和珅。這真的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嘉慶帝的另一個歷史功績,就是他在位的期間把白蓮教給平叛了下去。

之後的嘉慶的皇帝生涯,雖然沒有大的閃亮點,但是,他一直都是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為民減負的一個好皇帝。


史學達人


嘉慶帝,作為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按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做皇帝,可是他還是從重重包圍中衝了出來,當了皇帝。乾隆歸政後,孝順的嘉慶將乾隆尊為太上皇,直到乾隆去世才親政,賜死貪官和珅,平息白蓮教,嘉慶這位皇帝雖然無法成為一個建功立業的偉人,但是他事必躬親,勤政愛民。就是這麼一個平庸的皇帝,卻在登基二十五年後,突然猝死在避暑山莊,差點連遺詔都沒傳下來。

嘉慶身體一向健康,大病什麼的幾乎沒有過,經常出巡捕獵。嘉慶二十五年夏天,嘉慶帝帶著大批官員準備秋狩木蘭,哪曾想,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駐避暑山莊,七月二十五日,六十一歲的嘉慶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猝然離開了他熱愛的大清王朝。

這可把同行的官員急壞了,好端端的皇帝說沒就沒了。熱河行宮立馬封鎖消息,禁止任何人出入,直到兩天後,京城的王公大臣才得到噩耗,又過了近一個月,滿朝文武才得知消息,連對官員都如此保密,清朝廷又如何會對民眾解釋呢?

所以,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傳言,人們不滿足嘉慶如此平淡的離世,各種雷劈傳言流傳開來。而其實,嘉慶的死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並不完全是毫無徵兆。

嘉慶的身體,在遊玩期間就有異常。《清仁宗實錄》記載,早在七月二十四日,嘉慶就有中暑的跡象,“此次蹕圖,偶感暍暑”,然而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二十五日跡象已經很明顯,依舊帶病處理政務,結果當天傍晚就發作,連和眾多大臣說話的空都沒有,遺詔放哪都沒說出來,最後還是靠眾多大臣猜出來的。

後世許多人認為,嘉慶的突然暴斃和中暑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有關。嘉慶自從登基之後,一直在為自己的父親乾隆擦屁股,乾隆盛世背後的隱疾,全爆發在了嘉慶時期,社會動盪,各類民間造反頻發,嘉慶甚至都在宮內被刺殺過。為了解決眾多阻撓國家振興的老大難問題,嘉慶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費盡心機苦苦奮鬥二十幾年,問題還是無法解決。長期的勞累、傷神和壓力,導致嘉慶身體日益惡化。最終,在他六十一歲的時候,暴斃在了承德避暑山莊。

參考文獻:《清仁宗實錄》、《嘉慶皇帝簡介》、《清史稿》


歷史風雲錄


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只要一登基,就需要著手陵墓的修建,雖然大臣們口中叫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和百官心裡都清楚的像明鏡一樣,人固有一死,早晚都會撒手而去的。

皇帝們的衣食起居都是頂級奢華的,身體一般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也免不了惡性疾病的突發,短短几天就撒手人寰。清朝的嘉慶皇帝,就是這樣突然離世的。

在嘉慶25年的夏天,酷暑炎炎,按例皇帝后嬪妃們,都會到承德的避暑山莊來乘涼。可是,意外突然降臨,嘉慶皇帝得了急病,突然暴斃。這可讓文物群臣、後宮嬪妃們急壞了。

當然,最急的還是皇子,後來的道光帝。因為他們遠離京城,而且連下葬的棺材都沒有。於是急忙下達八百里急報,讓留在京城的大臣們趕緊趕製棺材。

可是,酷暑炎炎的夏日,如果屍體不趕緊下葬,很快就會腐爛,哪裡有什麼時間趕製棺材。於是駐京的大臣回信說,在皇宮中有一金絲楠木製成的棺材,本是為當年乾隆皇帝準備的,後來沒有用上,一直在後宮中擺放著。

來不及多想,就讓人們把棺材運到避暑山莊,給駕崩的嘉慶帝用。在加急運送後,於第七天時送達承德。不過,又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這麼大的棺材,如何運回北京城?

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去世的喪葬儀式有著嚴格的規定,首先由72人把其運出東門,然後還需要64個人高舉幡旗,後面還需要1600個人組成的儀仗隊,再後面的是八旗軍隊,最後才是文武群臣。

可是,這麼匆忙加上這麼遠的距離,該如何是好?最終,他們找來了將近8000人,分成了3個批次,走一段路換一批人,就這樣,聲勢浩大,浩浩蕩蕩地將嘉慶帝的棺材運送會北京,順利下葬在清東陵。

對於嘉慶帝的死因可以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得了急病,有人說他是在外狩獵時被閃電擊中,總之,這是一個謎團。


文史長河遠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清也開始出現了衰敗的苗頭,史稱:嘉道中衰。

在嘉慶帝親政的二十一年中,接連發生了白蓮教暴動,貴州苗裔作亂,四川教匪侵擾,吏治腐敗,河道漕運不興,天理教叛亂,而且英國人的鴉片也在這時候流入了大清地界。特別是天理教叛亂和鴉片流入這兩項,已經足夠把嘉慶一輩子的政績都抹殺掉了:天理教叛亂,叛軍居然直接攻入了紫禁城,“釀漢唐以來未有之事”,嘉慶帝為此甚至下了罪己詔,“我大清以前何等強盛,今乃致有此事,皆朕涼德之咎”。要是古代皇帝有辭職一說,我想嘉慶帝也得羞愧得引咎辭職了。至於鴉片的流入更是從此發生,到道光朝已如洪水猛獸,勢不可擋,直接影響了後面近一百年的大清局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嘉慶帝雖然說自己“涼德”,但其一生的政績也不可完全否定,除了平定各處叛亂,整頓吏治,打擊貪官和大力抵制鴉片外,單單除去和珅以及廢除清朝一百多年的文字獄就足以讓後人津津樂道了。

嘉慶帝做皇帝二十五年,在乾隆退位時他已經三十五歲,到他去世時正滿六十歲,在古代來說也算長壽了,不過嘉慶的死即使在野史中也是十分少見的,多數野史都支持嘉慶是被雷擊死的,至於被雷擊死前的情況則多種多樣,有吃飽後打個飽嗝就引來一下雷擊,有說在大雨中奔馬遇到雷擊,甚至還有因為和太監行斷袖之事引來雷公發怒的,千奇百怪,讓人議論紛紛的。

當然野史並不可盡信,要說雷擊,那又怎麼會單單隻劈嘉慶一人,若果是因“涼德”,那在嘉慶十八年的事又為什麼會到嘉慶二十五年才發作,未免有點牽強附會了。據《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帝在當時正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偶感暍暑”,也就是中了暑,當然普通的中暑不會要人命的,但如果一位六十歲的老人中暑,那就隨時是一顆定時炸彈了。而且作為皇帝,每天山珍海味還不帶重樣的,心腦血管啊,三高啊這些疾病很自動就找上身了,再加上自嘉慶十五年後,因為木蘭圍場破壞嚴重,嘉慶君臣基本就沒去狩獵過,不運動加上吃得好,年紀大並上中暑,內憂外患都來了,這應該就是嘉慶突然逝世的原因。

嘉慶帝在清十二帝中算是個中庸之主,同時也處在社會變革的不可逆洪流旋渦中,能做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不能很好的評說,也沒有太多的道德和智慧去隨意指責這位即幸運又無奈的嘉慶皇帝。


一隻喜歡歷史的九零後胖狐狸,以不同的角度看歷史,說人物,歡迎各界人士騷擾,一起討論,但如果是垂涎小編美色的,請一律留下聯繫方式喲!


一貳一橙


滿清對皇家諱事大多處理的密不透風,特別是諸如皇帝殯天之事,大多諱莫如深。比如從順治、雍正、一直到我們今天的主角嘉慶,在我們看來個個死的撲朔迷離啊。

因為不知道具體死因,滿清紀事又一筆帶過,民間傳言就多了,比如順治是出家了,雍正被刺殺無頭而死,乃至我們今天的主角嘉慶是被雷劈死的,說的有模有樣,彷彿就差死者本人起來證實就是這麼回事兒似的。


(嘉慶)

那麼,我們今天說到,嘉慶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顯然,相比於民間小道消息與稗官野史,我都不太感冒。個人比較傾向於嘉慶之死或與後來慈安太后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病死的,而且是急病。

我們可以參考《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清史稿》等幾年記載的三言兩語找到一些嘉慶之死的蛛絲馬跡。

三錄均記載:嘉慶25年秋既1820年7月18日這天,嘉慶帝對自己身體自信滿滿,於是決定北上舉行滿清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獵。秋獵別看名為秋後狩獵,實際上是繼承了八旗尚武馬背得天下的傳統,也可與北部蒙古王公一起會盟聯絡感情。


(皇帝行苑)

《清仁宗實錄》載嘉慶行浩浩蕩蕩從北京圓明園出發,按照往年曆程,都是差不多七天到承德避暑山莊落榻。古代不比現在,嘉慶的儀架是馬車,所以走的慢。二十三日下午,嘉慶感覺頭暈、頭疼,太醫診斷是“偶感暍暑”,中暑了!這是嘉慶病死的第一個先兆。

當然大家包括嘉慶本人都沒有重視。二十四日上午,嘉慶一行到了廣仁嶺承德別館,蒙古老家的王公開接駕會盟,嘉慶一高興,加上秋高氣爽的就要在這些老家人面前嘚瑟一番,牽來他的寶馬便當著大家面縱馬奔騰了一番。人為了面子,顯然嘉慶是強撐著的,等下馬嘉慶累的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臉色青紅不白,頓時把隨行給嚇壞了。這是嘉慶病死的第二個先兆。


(承德避暑山莊)

一行人下午就抵達了避暑山莊。到了之後,嘉慶曾對身邊人說自己胸悶、胸疼,呼吸困難。七月二十五日早晨,嘉慶一夜未眠,處理公務,梳洗過後便晨讀、吃早點,然後便是批閱奏摺,這時候大臣發現嘉慶在奏摺上的字已經模糊不可識,意識到大事不妙的大臣馬上建議皇帝休息。果然病來如山倒,嘉慶在太監攙扶下一臥床就處於混沌之中,再也沒起來。沒過多久就死了。

(滿清圍獵)

以上為三錄我按照劇情發展聯繫起來的前後記載。

寫到這,嘉慶病死已然有了幾分可信度,剩下幾分我們看以下分析。

不論歷史還是清史記載,嘉慶在本人是“天體豐腴”的,也就是說他胖,為什麼呢?嘉慶挑食好酒!酒雖然不多,每天非得喝半斤。吃的只吃雞鴨羊肉,別的什麼五穀雜糧,海鮮清淡之類,筷子都不搭邊。加上嘉慶在朝時,因為天資不足,只能勤能補拙,每天也不比它皇爺爺雍正差到哪去,加上朝中上下如白蓮教、天理教等作亂不斷,雖勵精圖治而漸有江河日下之態,嘉慶不止一次表現出他的狂躁、鬱悶、憤恨、自責與不安,處於這種精神面,正是病灶之所在。


於是很明顯了,嘉慶要麼是死於心臟病,要麼是腦溢血。但是前後銜接來看,我個人傾向於心臟病。因為腦溢血並不會有嘉慶說的胸悶、胸疼症狀,心臟病就不一樣了,它出了問題,腦子供血也會缺乏,胸悶什麼不在話下,頭疼頭暈也肯定會有。加上嘉慶本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並且長期吃肉(高血脂、固醇)喝酒,很容易得心血管病,加上他本來在蒙古王公面前的強行嘚瑟策馬崩騰,供血不過來,一身大汗再被秋風一吹,晚上再熬夜,大壽盡矣。嘉慶死於冠心病的可能性最大!


不書


被雷劈死了?

嘉慶二十五年夏天,61歲的嘉慶皇帝按照慣例去承德避暑山莊療養。他在木蘭圍場打獵時,身體就不太舒服,臥床調養,初無大礙,但是,9月2日晚上,熱河突然雷電交加,暴雨如注,閃電擊中了嘉慶的寢宮,致使嘉慶帝“觸雷電”身亡。

看來,雖然避暑山莊修得富麗堂皇,但是,獨獨缺少一根避雷針啊。

關於嘉慶被雷劈,還有另外兩個版本。一說嘉慶去木蘭圍場打獵,居然啥都沒打著。這太反常了,要知道,皇帝來之前,管圍場的官員們肯定是安排過的,提前把鹿啊、兔啊什麼的圈起來,供皇帝圍獵。但是,嘉慶打了好幾天,只逮到幾隻兔子,很不爽,決定回京。路上遇上了變天,雷電大作,只見一道閃電劈中了皇帝,嘉慶栽下馬來,立時身亡。

一說嘉慶有“龍陽之好”,喜歡玩男寵。這天,他正在“爽殿”(“煙波致爽殿”)和小太監顛鸞倒鳳之際,一個火球飛進樓內(球形閃電?),擊死了嘉慶。

中國上下五千年,被雷劈死的皇帝就只有嘉慶爺這麼一位。

不過,這都是野史傳說,嘉慶絕非大奸大惡之人。也不知道是招誰惹誰了,給編出來這麼多故事。

中暑死的?

按照正史的記載,在去承德之前,嘉慶的身子骨就不大行了。但是,皇帝並不服老,也不怕病,為了大清江山和人民幸福,皇帝決定還是要去承德。一大套繁瑣的程序走下來,過度勞累惡化了嘉慶的病情,而且,由於天氣太熱,皇帝還中暑了,當夜,病情突然惡化終於不治。


也就是說,皇帝年紀大了,又操勞過度,這是“勤政”累死在了崗位上!和他爺爺雍正一樣,過勞死啊!不過,可疑的是,皇帝的死訊遲遲沒有對外發布,對於其真實的死因,也就留下了太多猜想的空間。


飲水君


清朝皇帝的死,除了乾隆皇帝應該是老死之外,其他的都是死得比較突然和奇怪的,比如努爾哈赤是打寧錦的時候,被大炮轟中而死,皇太極是突然猝死的,順治帝說死於天花,或者說出家了,雍正是被呂四娘取走腦袋了,光緒帝是被毒死的。

估計,也就是乾隆的死因比較沒有異議,一定是老死的。那嘉慶帝,又是怎麼死的呢?有三種看起來比較不靠譜的民間傳言。

第一種,雷擊而死,嘉慶帝到承德避暑山莊那邊狩獵,突然生病了,到寢宮休養,他像往常一樣在那邊看奏摺,然後一個閃電轟中了他所在的寢殿,嘉慶被電擊而死。

第二種,還是雷擊而死,嘉慶帝去木蘭狩獵,收穫很少,嘉慶帝覺得十分掃興,就提前結束了狩獵,一群人就往回走,這時候電閃雷鳴,一道閃電直接劈中了嘉慶帝,直接死亡。

第三種,仍然還是雷擊而死,是說嘉慶帝寵幸一個小太監,兩個正在玩耍的時候,突然一道閃電劈下來,直接劈中了嘉慶帝,也是當場死亡。

我們發現,這三種說法雖然有所差異,但是都是與閃電有關,讓人感覺好像真是有這麼一回事似的,那如果是這樣要怎麼安葬呢,他們就把一個與嘉慶很相似的太監,殺死後,假扮成嘉慶帝,而將嘉慶帝的骸骨放在下面。

但是根據正史記載,嘉慶帝是中暑,然後沒多久就死了,如果只是單純的中暑肯定不會死,但是此時嘉慶帝已是六十一歲的,也可能引發其他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

嘉慶帝的存在感確實比較低,他是乾隆帝的兒子,是道光帝的父親,另外他除掉了和珅,除此之外,被世人所知的實在太少,對了,他的生母叫令妃,


歷史簡單說


愛新覺羅-顒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

少年時期的顒琰,聰明好學,其學習成績亦名列諸皇子之首。史載其“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城典則”。

乾隆皇帝一生曾先後立過三個皇太子,第一個皇太子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但不幸的是其九歲就夭折了。復又立皇七子永琮,同永璉一樣,永琮兩歲時因出痘亦早殤。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經過詳細考察仔細斟酌之後決定立十五子顒琰承繼皇太子之位。

按照雍正皇帝生前建立的“秘密立儲制”,顒琰實則已成為未來皇帝的指定接班人。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顒琰被加封為和碩親王。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正式昭告天下,宣佈立顒琰為皇太子。這一決定雖說是早已在意料之內,但當結果真正宣佈之時,還是令朝野為之震動。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在紫禁城舉行正式禪位大典。皇太子顒琰繼承新帝位,改元嘉慶,尊乾隆皇帝為太上皇。

(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承襲父業成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新統治者,但嘉慶皇帝接手的卻是一個開始夕陽西下的清朝。

乾隆皇帝晚年,貪汙腐敗開始盛行,加之乾隆皇帝幾次南下江南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浪費,給沿途各州縣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與此同時,清朝一些地方白蓮教活動又開始頻繁加劇。

這期間顒琰名為皇帝,實則只是一個傀儡,因為軍國大事最終都要報於其父乾隆皇帝,等候其最終裁奪。

1799年嘉慶(四年),乾隆皇帝病逝於北京紫禁城。在經歷了四年傀儡生涯以後嘉慶皇帝才開始真正親政,才開始真成為這個國家的最高主人、最高統治者。

嘉慶皇帝真正掌握實權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權臣和珅,囚禁、罷黜和珅死黨及親信。彼時社會上流傳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

此外嘉慶皇帝還竭力狠殺乾隆後期開始的官場貪汙腐敗的這股歪風。

此外嘉慶皇帝還廣開言路,重新啟用乾隆朝時因言獲罪官員。

凡此種種,皆為挽救清廷已顯頹敗的現實。

————————————————————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皇帝自北京圓明園啟程,前往承德避暑避暑。行程約七天後即到避暑山莊。是年七月二十五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顒琰突然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終年61歲。
(承德避暑山莊)

目前普遍認為,嘉慶皇帝是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卒。

關於這點《清仁宗實錄》曾有這樣的記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

另據清朝官方史書《清史稿》記載“秋七月壬申,上巡辛木蘭。方受疇等疏呈嘉禾。戊申,駐蹕避暑山莊。已卯,上不豫,鄉夕大漸。宣詔立皇次子智親王為皇太子。日加戌,上崩於行宮,年六十有一”

這是官方正史記載嘉慶皇帝去世的原因,即中暑而亡。一般常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單純因中暑而亡往往很少,大部分都是伴隨有其他隱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等疾病。
(承德避暑山莊 煙波致爽殿,傳嘉慶皇帝即於此病逝)

當然民間也有版本說是其被雷劈致死說。

說嘉慶皇帝到達承德避暑山莊之後,短坐休息之後,即率領大隊人馬徑直奔向木蘭圍場狩獵。在狩獵結束迴歸山莊之時,突遇天氣驟變,天空烏雲霎時密佈,突然一聲響雷響徹天際,這雷不偏不倚直接將騎在馬上的嘉慶皇帝擊倒,嘉慶皇帝就此喪命。

當然這種說法只是民間猜測,並沒有間接或直接證據佐證這一說法。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傾向於其病死說。

主要原因就是,自嘉慶皇帝繼位以來,夙夜憂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加之他繼位之時,清廷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為扭轉這江河日下的嚴峻形勢,嘉慶皇帝做了大量實際工作。

嘉慶在位二十五年,每日忙於政務,整天焦頭爛額。

其先後除和珅、打擊貪官、改革官風、平定川楚教亂、鎮壓東南匪亂、鎮壓天理教起義、整頓旗務、治理河工等等。

雖然嘉慶皇帝嘔心瀝血想使清廷朝好的一方面發展,但終沒有太大的作為。這不是他的錯,而是歷史的必然。

事實上清朝自乾隆後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頹敗的跡象。如南方的白蓮教起義以及乾隆皇帝晚年過分驕奢,消耗了大量錢財,使得國庫空虛。所以說嘉慶從其父乾隆手中接過的是一個外面看似強大,實則是外強中乾的爛攤子。

嘉慶皇帝一生在位25年,儘管他勤勤懇懇,終沒有能力挽救大廈即將傾倒的局面。最後以致自己過分辛勞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