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老鼠倉是什麼?會被基民深惡痛絕!

老鼠倉是什麼?會被基民深惡痛絕!

老鼠倉,是指莊家(基金、券商等)在用公有資金在拉昇股價之前,先用自己,或與自己先關的個人的資金在低位建倉,待用公有資金拉昇到高位後,個人倉位率先賣出獲利。

老鼠倉就是一種財富轉移的方式,是某些操盤手、基金經理化公家資金為私人資金的一種方式,本質上與貪汙、盜竊沒有區別。

先看個例子。從草根出身的基金經理,曾經的2013年度股票型基金冠軍,中郵核心優選基金基金經理厲建超,在任期間利用其因職務便利掌控的基金交易標的股票、交易時間和交易數量等未公開信息,使用其控制的10個賬戶先於、同步或稍晚於中郵核心優選基金買入、賣出相同的股票,進行趨同交易。累計趨同交易金額9.14億元,累計趨同交易獲利1682.8萬元。最終鋃鐺入獄。

2011年3月9日至2013年6月20日,博時精選基金經理馬樂利用三個賬戶,對多隻股票進行老鼠倉操作。涉案的股票共有76只,交易金額10.5億元,獲利1883萬餘元。期間,馬樂曾購買過十幾張神州行的電話卡,通過電話下單,後這十幾張電話卡悉數被丟棄。

其實,大家都知道,基金經理的年薪都是很高的,幾百萬都很正常,但是為什麼還會有人幹這些偷雞摸狗的事情呢?

答案是人類的骨子裡存在貪婪的天性,手裡掌握著如此龐大的資金,試想下,雖然自己年薪幾百萬,但是借一千萬來炒,賺個兩倍,就有兩千萬,毫無風險,這種誘惑總是有一些人是無法拒絕的,不生出點小心思感覺都不是正常人。就像貪官一樣,誰都再罵,誰都討厭,但當你自己坐上這個位子,說不定會貪得更多。

在2009年老鼠倉行為入刑之前,10個基金經理中有5個有老鼠倉行為,一點都不誇張。那時老鼠倉橫行,簡直烏煙瘴氣,無法無天。

為了打擊老鼠倉,新《證劵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的從業人員,管理人員,親屬買賣股票要公開,要申報,並且所屬的基金公司要有一套登記管理制度,且報道證監會,證監會會掌握相關賬戶情況,有異動就會被發現。一旦發現老鼠倉行為,不但會獲刑,而且飯碗也會不保。

但實際上,雖然如今有大數據的監管,用腳趾頭想想,老鼠倉的行為依然很難杜絕。老鼠倉被查出的新聞也是屢見報端。如今,老鼠倉的主戰場已經從公募基金轉向很多私募基金,因為私募更加隱蔽,玩起來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