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陳向宏:烏鎮從破爛小城成為國家名片,我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陳向宏:烏鎮從破爛小城成為國家名片,我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CFIC導讀:

很多到過烏鎮的人,心裡可能都有一個問號,在數不勝數的中國古鎮中,烏鎮為什麼會那麼與眾不同?世界互聯網大會這樣的頂級盛會,為什麼會選擇在烏鎮這樣一個小鎮舉辦呢?在本文中,總裁陳向宏分享了他接手烏鎮近20年來打造獨特產品的邏輯和方法。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本文作者:陳向宏,烏鎮景區、古北水鎮(北京)景區總規劃師、設計師及總裁,國內著名大型景區建設管理實踐專家

江南古鎮哪家強?看了標題你也能猜到,標準答案是烏鎮。可為什麼是烏鎮?因為就在2016年,烏鎮吸引遊客930萬人,收入14.6億。烏鎮不但是江南古鎮經營效益第一,更是中國的古鎮第一。江南有六大古鎮,周莊、同裡、甪直、西塘、烏鎮和南潯,烏鎮排名靠後,規模稍小的水鄉古鎮更是星羅密佈。烏鎮究竟是如何殺出重圍,脫穎而出的?更何況如果你知道它的開發比周莊晚了整整10年,比西塘也晚了4年,而且起步時除了一個茅盾故居,並沒有其它可以仰仗的“本錢”,就會了解完成這個成績有多麼不簡單。

答案可能有2個。總裁陳向宏分享了他接手烏鎮近20年以來,獨特的產品思維,差異化定位,產品營運思維,只為去創造獨特的用戶體驗。可這還不夠,除了商業運作層面的功力之外,我們同樣應該看到,尤其在實施改造的過程中,陳向宏所展示的一個一把手所展現出的領導力,才是成就整個烏鎮模式的一個核心基石。

很多到過烏鎮的人,心裡可能都有一個問號,在數不勝數的中國古鎮中,烏鎮為什麼會那麼與眾不同?世界互聯網大會這樣的頂級盛會,為什麼會選擇在烏鎮這樣一個小鎮舉辦呢?

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這15年來打造獨特產品的邏輯和方法。

別人嚼過的饅頭,我不嚼第二次

我出生在烏鎮。我的爺爺、奶奶、爸爸都是烏鎮人。對這個小鎮,我實在太熟悉了。熟悉到連街上的臭味是來自哪個茅坑,還是來自誰家的臭豆腐,我都分得清。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烏鎮以前不是一個旅遊小鎮。它是一個破破爛爛、毫無知名度、沒有遊客的江南小鎮。

它做旅遊比周莊晚了10年,比西塘晚了4年。

1999年的大年初一,烏鎮遭遇火災。時任桐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的我被派到烏鎮去安置災民。工作結束後,我就被正式調任到烏鎮,做烏鎮的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

對我來說,烏鎮是一種夢想:我希望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受認可,超過周莊,超過西塘。

於是,我一口氣幹到了今天。

有人說,烏鎮是新建的。

也對。原來烏鎮西柵這一塊,就只有6萬平方米,現在有50多萬平方米,這是對的。

但也不對。橋還是原來的橋,街還是原來的街,重要的節點都在。

做烏鎮,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只專心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做了一個殼。第二,往殼裡裝新東西。

打比方,就像是一個老奶奶,滿嘴掉得只剩一顆牙。我沒有把她最後剩下的那顆老牙拔掉,做出一副全套的假牙給她裝上去。而是,做了自然的生態牙給她鑲上去,給了她一口完整的新牙。

這兩件事始終圍繞著一個基石:體驗。

我們要做的烏鎮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是什麼?落腳點就是“體驗”。

烏鎮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觀光小鎮——度假小鎮——文化小鎮。這三個階段共同在做一件事情,從殼上、內容上、內涵上,做出一個不一樣的烏鎮,構建行業中的壁壘,成為行業模仿的目標。

2016年,烏鎮的遊客是930萬人,收入14.6億。中國古鎮中,烏鎮是名副其實的經營效益第一。

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利潤?因為它的商業模式不一樣。

為什麼它的商業模式能夠成立?因為它的產品模式不一樣。

為什麼它的產品模式不一樣?因為它有差異性。

我特別重視這種差異性的放大。在我還年輕的時候,焦裕祿的一句話讓我特別印象深刻:不嚼別人的饃。

什麼意思呢?別人嚼過的饅頭,我不嚼第二次。

這就是差異性。

觀光小鎮:做減法,打造差異化古鎮

烏鎮有四條大街,東南西北四向。為什麼烏鎮的開發保護工程的一期要選擇東柵所在的東大街呢?因為這裡有茅盾故居。那個時候,我覺得烏鎮原來毫無名氣,要藉助茅盾故居才能出彩。

但是,東柵應該怎麼做?

當時的我面臨所有創業者一樣的問題:初創時,行業的誘惑很大,選擇很多。很多人給我建議,有些人說要回到清朝,有些人說回到宋朝,也有人說要圍繞著茅盾來做。我覺得都不對。

但是,我究竟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那時,我用了半年的時間,把中國當時有名的幾個古鎮都看了一遍,發現它們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所有的古鎮都不是一次開發的。

它們的形成,都是某個領導想起這件事,老百姓後面跟上,逐步開發的。沒有完整的產品形態考慮,甚至沒有停車場。所以,烏鎮的東柵,是第一個建立停車場的景區。

第二,點經營為主。至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景區,這裡賣個東西,那裡掛個噴繪,導遊拼命講“我們這裡什麼皇帝來過,出過多少聖人,有過多少狀元”。這都是基本的套路。

我冷靜的思考了一下:我要做的東西,應該恰恰是人家沒有做的東西。

我看到,別的所有古鎮都只有一條街或一塊地方像古鎮。而我要做的,是整體風貌——不是做一個點,而是做一片。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於是,我拆掉了那個區域裡的新房子:所有與老區不協調的建築,七八十年代的宿舍樓、百貨大樓,我都拆了。花了一年的時間,我把所有的管線都埋在地下;給老百姓裝馬桶,防止他們往河裡傾倒汙物。為的就是美。

那個時候,罵聲一片,說我拆新房子是個敗家子。

開發烏鎮期間,我的辦公室總是被人潑大糞,連著被潑了四次。每次去上班,看到一堆大便,心情實在太差了。

我說,你們先罵吧。我就是要做減法,這樣才能凸顯出老房子。

為什麼烏鎮在2000年一對外開放就可以後來居上?因為烏鎮討了一個巧:大家都覺得烏鎮像一個古鎮,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小鎮,這是其他古鎮沒有的。

我記得,2001年,臺灣的客人來,他問我:“哇,這個古鎮怎麼看上去這麼完整?”我笑著回答他:“拆出來的。”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度假小鎮:做加法,打造用戶獨特體驗

東柵做觀光小鎮,做的是什麼?就是放大資源的差別:其他古鎮看上去都只有幾幢,我們要做的卻是整體的遺產風貌。我們要利用資源的差別,給客人一個整體的感受。

也因此,我要有所拒絕。

建設東柵景區的時候,就有人跟我建議在東柵開發住宿。我沒有同意,東柵至今沒有一家民宿。

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想好了第二步:我要開發西柵。

如果說東柵是有資源的差異性,那麼,西柵就是有產品的差異性。東柵是白天遊,西柵是晚上游、是度假遊、是住下來的旅遊。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當時的中國旅遊業,做的都是觀光旅遊。而我要做度假旅遊,又受到很多嘲笑: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做度假旅遊,你一個江南水鄉,怎麼做呢?

我認為可以做:儘管自然山水是度假旅遊的依託,但人文也可以成為度假旅遊的內容。

基礎設施

某種形態上,遊客對古鎮的愛,是“偽愛”。

他們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每天看到高樓大廈,所以要逃離到古鎮,看這裡的小橋流水。但他們還是要過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到一個地方的第一件事,是不是打開手機看有沒有WIFI?如果這個地方的WIFI是免費的,你馬上會對這個地方有好感。

現代化小區有的東西,這個古鎮一定要有。頂住壓力搬遷1350戶人家之後,我做了幾件事:

鋪建基礎設施。我自己建了液化氣站,讓家家戶戶通了管道煤氣。

建立直飲水廠。今天的古鎮,打開水龍頭是分級供水,有些可以直接飲用,有些是自來水。

搭建無線網絡。讓所有西柵的遊客都能免費使用WIFI。

什麼是度假旅遊?用土辦法來說,就是晚上旅遊,夜生活。做度假旅遊,什麼樣的遊客最重要?住下來的人最重要。

所以,我做的所有措施都是為了住下來的人。

景區酒店

到今天為止,西塘和周莊等古鎮都還在以收門票為商業模式。西柵景區建完後有將近50萬平方,居民也都搬出去了。我把空出來的房子,改成了民宿,提出:要遊客住到烏鎮來,把“住”作為我的商業模式。

但我有一個原則:景區內的住宿一律不對外合作,統統自己經營。如果我只是千辛萬苦做好了一個外部環境,讓高檔酒店進駐進來,這對我有什麼好處?這只是在替酒店打工而已。

我們的民宿和景區內的酒店,都是統一裝修,自己設計。

我們的酒店不做標配,不參加評星。最大的星,要來自於顧客:一般的酒店走廊都不超過2米寬,但是我所有的酒店都要做到3米寬。就是為了讓住客覺得,走進去就很舒服。連酒店客房的衛生間都做得很大,讓客人感受上就覺得不一樣。

我們的酒店入住率是同類房價中最高的,效益也是最好的。為什麼?人家覺得你烏鎮景區內的酒店就是不一樣。這就是體驗。

我們住酒店,並不是在意這家酒店貼了多少花崗岩,每次住酒店就是一次深度體驗。你要創造意外的感動和驚喜。

很多酒店都是計劃經濟的商務酒店思維,很會算賬。比如,一次性用品,最好能省點錢,那些牙刷和肥皂簡直沒法用。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烏鎮酒店提供的一次性拖鞋和針線包等

你省這點錢幹什麼?不能什麼都想要。你把客房單價提高十塊,人家願意再來住一次,不就什麼都有了?

我特別要求一次性用品的質量。

很多來烏鎮住宿的人都願意帶走我們的一次性用品。比如我們的針線包,是藍印花布做的。現在還有多少人回去願意用針線包?大家就是覺得有意思才願意帶回去。我覺得這就是對的。

古北水鎮的一次性用品和北京的五星級酒店的水準是一樣的。為什麼要比他們廉價?我的房價還比他們高呢。

我們在製造體驗過程中間,要不忘初心。初心是什麼呢?是美好。出發點千萬不要扭過來變成賺錢。

景區民宿

民宿也是一樣。

我總和我們的民宿房東說,不要每件事都講錢。你不講錢的時候比講錢的時候更可愛,更偉大。

我們要求民宿的房東冬天要送一杯熱飲,夏天要給進來的人端一份冰飲或綠豆湯。這沒有多少成本,公司可以結算給你。

旅客住了那麼多酒店,有哪一家會提供一份免費的飲料?這就給客人帶來了不同的感受體驗。

我們對民宿有整套的管理措施,細之又細,連不同功用的抹布都要分類。為什麼我們能做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我們有一個積分卡,你不服從管理就要被取消房東資格。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所有的民宿統一裝修,我們的民宿經營模式分成兩類:

第一類,餐飲。我一分錢都不要。所有老闆只要進來,經過我們的考核後,所有收益100%歸你。

但所有的價格和商品都要報備,要服從統一標準管理。我們規定番茄炒蛋,不能低於4個雞蛋。一份土雞煲,這個土雞至少要有多少分量,賣多少價錢,都是有規定的。如果你在烏鎮看到土雞煲的土雞變成半隻鳥的大小,你可以投訴。

第二類,住宿。我們和老闆分成,我給你成本,給你清掃費,給你其他費用。

儘管看上去我們免費做了裝修,吃了虧,但有兩點好處:第一,保證在住宿率很低的情況下不浪費酒店的人力成本;第二,最主要的,在體驗過程中間,讓遊客面對面地感受當地人最原汁原味的服務。

但有一點,你要手下達到你的要求,就要給他儘量多的收入。烏鎮民宿的基本經營戶,基本上有20-30萬的年收入。

文化小鎮:有文化的古鎮才能成為大IP

“小橋流水人家”是很多古鎮共性的特色,這樣的烏鎮太好複製了。差異性是一個系統。我們的資源不一樣,產品不一樣,精神也要不一樣。

在中國景區越來越同質化的前提下,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到不一樣?我就想到了做文化小鎮。文化,是放大景區IP的最好手段。

我們打造的最核心的文化產品是烏鎮戲劇節。

2007年,IDG成為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資方,他們也投了做“印象”系列的公司。當時,他們說,可以改建烏鎮的水劇場,為我們帶來一出“印象•烏鎮”。

我馬上否定了。

全國各地的“印象”太多了:“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印象•五臺山“……烏鎮做了“印象”,效益有可能有所增加,卻只能把自己打造為“一般”。

我堅決不要。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文化。這時,黃磊帶給了我們戲劇節的創意。

我跟黃磊是好朋友。2008年,他邀請我到上海大劇院看話劇。看後,我嚇了一跳:我的前後都是年輕人;而且話劇的互動性很好,臺上說句什麼,下面就很好地呼應,有笑聲和掌聲。

我覺得這一點,和我想做度假旅遊的設想是相通的。度假旅遊,消費力最強的就是80年以後的年輕人。我們的高價客房,主要客戶群就是這一群年輕人。

黃磊建議我們做戲劇節。

於是我到法國去考察了阿維尼翁戲劇節。在那裡,我遇到了一對60歲的老夫妻。他們說,他們每年都會去,但不一定是去看戲。因為他們兩人是在戲劇節認識的,每一年,他們都會在戲劇節重溫這段回憶。

這對我啟示真大:戲劇是什麼?跟旅遊一樣,都是生活。

到今天為止,烏鎮戲劇節辦了五屆。正如孟京輝導演所說“謙虛謙虛全國第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每年,烏鎮戲劇節“一般般”就可以做到中國第一,成為除了法國阿維尼翁、英國愛丁堡戲劇節之外的世界第三大戲劇節。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烏鎮戲劇節

烏鎮戲劇節真正開創了中國小鎮的藝術天地。有日場、午夜場、邀請劇目,還有大師演講、對話論壇以及1900場嘉年華。戲劇節期間,你會碰到演員林青霞、演員胡歌、著名畫家陳丹青出沒在烏鎮的街頭巷尾。

為什麼很多大城市的戲劇節辦不出烏鎮的影響力?因為這些演員到大城市去,參加完戲劇節就走掉了。但是他來烏鎮,可以與遊客朝夕相處。這是一種非常深度的獨特體驗。

遊客白天看戲,晚上在酒吧。街頭巷尾都是戲。有個笑話,以前烏鎮有賣爆米花的,當時很多年輕人誤認為這個也是戲,而且演得太好太逼真了。你看,戲和生活已經分不開了。

在今天古鎮旅遊的熱潮下,有戲劇節的古鎮只有烏鎮。戲劇節讓烏鎮變得氣質不一樣。很多老外是通過烏鎮戲劇節才知道了烏鎮。

這種效益是文化的效益。烏鎮至今為止,每年的遊客增長率依然保持著兩位數,靠的是什麼?就是戲劇節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談到文化,還要談談木心美術館。

木心先生是當代的藝術大師,是我們烏鎮人。

我們建木心美術館,花了八千多萬,建了三年。但我們就要做不一樣的美術館,請了法國盧浮宮內裝設計師來設計。

現在木心美術館能給烏鎮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呢?我告訴你,一年至少還要倒貼一千多萬。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木心美術館

但我仍然覺得划算,為什麼?烏鎮因為有它變得身價不凡。

在烏鎮,烏鎮大劇院和木心美術館成為了新的地標。它們也許不能為烏鎮旅遊帶來直接的效益,卻是為後10年烏鎮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烏鎮旅遊的未來是什麼?就是文化。這些都是種子。

結語:塑造差異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上面我們回顧了烏鎮從觀光小鎮,到度假小鎮,再到文化小鎮的進化過程,重點解析了我們如何去打造差異化的、與眾不同的用戶體驗。

最後,我有三個做產品差異化的思考要與大家分享:

製造差異,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它非常考驗一個企業的管理層團隊掌控戰略、平衡節奏和洞察消費者潛在需求的能力;

我們做產品運營的目標是什麼?是放大用戶體驗。只有精緻的、人性的、深度參與性的體驗才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製造獨特體驗時,一定要以“美好”為一切選擇的出發點,不要忘記初心。

烏鎮走到今天,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是,要有賭一把的心態。

不要什麼都想要,一個戰略階段只賭一個點。你不要給自己留後路,要逼自己只能做好這一個點,才能成功。

走到今天,烏鎮讓我很自豪。

記得剛起步的時候,很多人建議我這樣定位烏鎮:茅盾故里•烏鎮。

我說,我要叫“中國烏鎮”。

很多人嘲笑我,去市裡開會,有人指著我說:“看,中國烏鎮來了。”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我看到大會的背景板,寫著“世界互聯網大會 · 中國烏鎮”。這一刻,“中國烏鎮”真正變成了國家承認的世界名片。

我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點評:烏鎮運營模式

今天,我們看看陳向宏是如何操盤烏鎮的。

古鎮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商業模式。15年來烏鎮經歷了觀光旅遊、度假休閒和文化小鎮三個發展階段,從小鎮成長為名鎮,謹慎平衡文化與商業的關係。烏鎮模式,是否可複製?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從觀光旅遊起步

長三角的古鎮確實都很像,烏鎮也不例外,在保護之前,它與朱家角、周莊的建築風格大同小異。1999年我剛到烏鎮時,恰逢文保專家阮儀三教授牽頭6個古鎮聯合申報保護,烏鎮起步最晚,保護基本沒有。觸目所及,就是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一片破房子。談得上保護的只有茅盾故居,旅遊業態幾乎一片空白。所以烏鎮的保護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天賦異稟,而是隨著保護理唸的推進,不斷在與時俱進。

1999年,烏鎮的開發保護正式開始,當時以觀光旅遊為主。陳向宏一開始先選了開發東柵,因為茅盾故居在那裡,佔地比較小,風貌卻被破壞得厲害,比較適合作為試點進行開發,便於積累經驗。

那時候,經常去參觀其他古鎮。看得越多越明確了一點:不能在古鎮上選幾個點,光保護好一個個點還不夠,一定要強調整體風貌的保護。比如,很多古鎮的天際線,幾乎都被雜亂的電線分割得支離破碎,烏鎮一律採取管線地埋。所以現在的烏鎮,你幾乎看不到一根錯亂的電線,視覺感覺很好。陳向宏拆遷了一些與古鎮風貌不和諧的房子。修復老建築時,堅持用舊料恢復故居的模樣,修舊如故。對街區他也做了調整,有些房子之間密度太高,行人走路特別擁擠,為此搬掉了7家工廠。還重新整理了水系,把曾經填掉的河道重新疏通開來,讓水鄉里的水真正流動起來。烏鎮的整體風貌感由此非常強烈,他自認為這個思路還是比較超前。

修完後他發現,除了房子烏鎮好像沒什麼東西,於是提出,把作坊請回街區,比如酒作坊、布作坊等,請本地人在景區裡展示手藝,這樣既可以作為一個參觀點,也可以成為展示烏鎮風貌的一扇窗。陳向宏還修建了大型停車場、遊客中心。這些做法後來被很多古鎮效仿採用。

烏鎮東柵是2000年建成的,市場反映很好,幾乎後來居上。但他們堅持不在東柵建大型酒店,也不搞夜遊項目,因為那裡至今還住著很多老百姓,不能太過打擾他們的生活。到了2003年,東柵1億元投資全部收回,一年營收3000萬元,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活下來了,於是開始考慮進一步保護開發西柵。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從觀光景點向度假休閒中心

西柵的保護開發,並沒有簡單複製東柵的成功,而是選擇了走不同的道路,主要從觀光景點向度假休閒中心轉型。

西柵風貌最好、最大,但離交通中心有段距離,破壞程度超過東柵,而且產權複雜。當時確實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照搬東柵,把建築立面修復一下,就可以做觀光旅遊,很多古鎮都這麼做。另一種,要全新開拓,轉型成為度假休閒中心。為什麼選擇後者?因為他覺得古鎮發展不能光靠門票收入,最好的配比是門票收入佔三分之一、住宿收入佔三分之一、綜合性營收佔三分之一。所以西柵的保護開發特別注重與周邊互動,注重街道的背後。目前西柵兩條街背後,依然住著當地人。

西柵的開發,顯然更有挑戰性。先是搬遷。作為度假中心,需要給遊客很好的體驗,安靜、休閒、舒適,而不是鬧哄哄,不搬遷根本做不到。搬遷就花去了9個月時間。為此,在西柵周邊先建了安置房如銀杏小區,又建廉價房如長城公寓,再建廉租房,儘量做到讓當地老百姓滿意。

還有資金壓力。很多人以為西柵主要是中青旅的策劃,其實不是,中青旅直到2007年西柵開發建設好以後才入股加入。西柵10億元的投資,當時全部靠公司自己貸款,壓力很大。度假中心的改造是由表及裡的,不僅是看得到的外在,還有大量看不到的基礎設施,比如直飲水管道、消防管道、雨水管道的排置。當時才2003年,已經鋪設了21種管道,其中還包括寬帶網絡,這在當時非常超前。這樣一改就改了四年。主要是政府放手支持,否則這麼大個工程很難由某家民營企業單獨完成。

2007年建成後,有人說好,也有不同聲音,擔心這些酒店沒人來住。當時資金鍊已到極限,必須引進資本。他們就把資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護性資本,比如烏鎮的橋、房子,屬於百分之百國資。另一類是經營類資產,比如酒店的經營,與中青旅合作分成,這樣大大減輕了資金壓力。西柵開放後,第一年稅後收入3000萬,第三年9000萬,世博會那一年翻了幾倍,至今仍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長。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文化特徵是一個古鎮最大的個性

他漸漸覺得度假中心不能光看小橋流水,還要有文化導入。於是,烏鎮保護到了第三個階段,稱之為向文化轉型階段。曾經有句口號:“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怎麼避免古鎮的同質化呢?小橋流水大家都一樣,區別只能是文化,文化特徵才是一個古鎮最大的個性。於是2010年起,烏鎮開始向文化小鎮轉型。

古鎮保護儘管恢復了原樣的建築,但古鎮原本的生活方式,已經不可能復原。不管有沒有開發烏鎮,當地原住民已經發生了變化。他自己是烏鎮人,但小時候的鄰居,早就不住在這兒。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變了。現在的烏鎮年輕人,也喜歡網購,旅遊愛去香港淘貨。所以傳統文化是古鎮的基調,但不能侷限於傳統不發展。我希望烏鎮是平臺,是一個能承接現代藝術、科技、文化的平臺,通過烏鎮的平臺,向周邊地區的產業鏈和經濟發展輻射,而不僅僅是旅遊觀光之後,簡單的農家樂。

現代文化引入古鎮,反而讓古鎮魅力四射。比如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老外們對媒體都會提一句:烏鎮太漂亮。旅遊加文化的驅動,才能帶動整個鎮的商業和產業。所以越是做一些與古鎮旅遊看似不著邊的事情,烏鎮反而越辦越好。

烏鎮營收達10億元,迪士尼不敢說,但除此以外其他市級景區很少能達到這個規模。單論歷史風貌,烏鎮哪裡比得上麗江、宏村?但烏鎮勝在有序,勝在安靜地做商業。什麼才是成功?時間是最好的回答。

陈向宏:乌镇从破烂小城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烏鎮模式小結

首先必須要有中長期的目標,切忌急功近利。15年來,每年都做大量基礎設施、管理服務的細節工作,對標準化、精細化孜孜以求。指望馬上找到一個大項目,生出一隻金蛋,是不切實際的。

其次,烏鎮不教條,而是結合自己的特點找到突破口。烏鎮從來不辦旅遊節,辦的是“烏鎮過大年”、“童玩節”、“戲劇節”。活動要堅持辦,辦出特色。不唯上,但唯實。

第三,烏鎮一直謹慎平衡文化與商業的關係。每家店鋪,開店需要遞交詳細的商業計劃,與烏鎮的理念不衝突,才允許經營。不能隨意抬高物價,不能低價惡性競爭。烏鎮周邊也沒有大型商業房地產開發。

烏鎮當然是一種好模式,但未必是唯一的模式。我們期待古鎮保護開發能誕生出更多元、更多姿的形態,與大家共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