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前幾天有一篇題為《職場不要罵年輕人,但是可以罵中年人》的熱文吸引了眾多眼球,起因為刷屏的一段話: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真是一針見了好多血!中年人為什麼可以隨便罵?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因為中年人責任大,且無處可逃

  • 家庭的重擔必須擔起來

我有個女朋友,近幾年她家的生意出了點問題,賠進去一些錢,生活立馬捉襟現肘。家裡倆孩子上的都是私立學校,一年學費加輔導班的錢差不多10萬。朋友覺得她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了,她就像《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一樣,重新步入職場,找了一份當前能夠勝任的工作去做。

她做的是業務員,給一家公司賣富硒食品。這份工作需要很早起來發傳單,以及跟蹤回訪客戶;同事間的競爭也很厲害,如果稍有懈怠,潛在客戶就歸別人了。她很拼,也變得計較一些得失,因此會遭到同事的排擠。

按照她“眼裡容不得沙子”的個性,這事放以前,她早尥蹶子不幹了;但現在她知道,她有孩子要養,她多努力一分,自己就能更踏實一點。於是面對同事的猜忌、謾罵以及客戶的白眼兒,她會把自己當成一塊石頭——石頭怎麼會有感覺呢?

這真是,隨便你怎麼看我,我一定要得到我應得的那部分。看起來臉皮夠厚,但也只有瞭解生活不易的人才能體會個中滋味。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 需要為父母養老

前段時間《我不是藥神》大火,片中中年人程勇是個窮光蛋,老婆跟他離了婚,他帶著兒子,養著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父親。醫院多次下達通知要儘快手術,但他沒錢,看著被病痛折磨的父親,他只好在明知犯法的情況下挺而走險,去印度走私“格列寧”。

這也許是許多中年人的真實寫照。當貧困的父母躺在病床上,同樣貧困的我們馬上就覺得自己不過是一隻螻蟻,我們真的是沒有資格去計較什麼。

哪怕我們還算小有積蓄,就像去年冬天刷屏的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微信長文的作者,其岳父得了重度流感,如果上人工肺,那麼把家裡所有的理財產品、股票再加上老人養老的錢加起來,理想情況下也就能撐三四十天,四十天以後呢?賣房子!再沒有房子可賣的時候呢?想想都覺得可怕!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 身在職場本身的瓶頸期

我有另外一個朋友,收入不算高,卻要一天24小時待命。有時候她帶著孩子來我家串門,手裡拿著手機,耳朵裡塞著耳機,說正在開網絡會議。平時她負責人力,但還要兼職為公司的產品寫軟文推廣,外加公眾號排版。領導一個電話下來,她還要拎著行李去出差。

有時我問她,是不是該讓領導漲工資了?她說;領導覺得該漲的時候肯定會給漲。我說,可是你做了很多不屬於你的工作啊?她說:那些工作都沒什麼技術性,我的學歷不高,專業性也不強,也就只能多做一點,多做了還能學得多,以後人員變動我也好不愁下家。

很多時候中年人面臨的壓力是難以言說的,他們的各種角色設定決定了他們不能馬虎行事,因為如果失敗了,重頭再來簡直是不可能的。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也面臨諸多的心理問題

  • 人到中年,開始自我梳理,希望自己有一個比較成功的中年

有個中年讀者跟我說,他是個內科醫生,本來熱愛這個工作,但近年來醫患矛盾愈演愈烈,領導為了息事寧人,明顯做出一些不利於醫生工作的決定。這讓他經常有一種無力感:努力工作吧,沒有意義;把精力投入年輕時懷有的夢想吧,好像也沒有那麼容易。

我很理解這種衝突,一方是做自己,另一方是他人和社會的期望,當一個人成功適應了外部環境並有了一定成就,會因某些突如其來的變化而開始懷疑自己,或覺得空虛、無意義。這就是榮格所說的“中年危機”。

既渴望成功又陷入危機,這是很多人的中年寫照。

  • 攀比心理

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攀比之心,只不過到了中年,可比的東西就更多了,比家產、比孩子、比見識、比誰去的地方更多更遠。

我有個大學同學在三線城市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家裡有一個兒子,居然在三個城市搞了三處房產,最近聽說又在海南夥同其他兩個朋友自建了三層樓,最底一層是商鋪,上面兩層自住。本來算著三四十萬可以下來,但過程中各種額外投入停不下來。此時他的積蓄已經用得差不多了,但抹不下來臉面跟其他二人說打住,只好自己硬撐著,徒增了好多壓力。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 對於衰老的恐懼

我有一個畫畫的朋友,從30歲開始頸椎出毛病,又過了幾年,經常感覺胳膊腿在睡醒之後是冰涼、痠麻的。醫生建議她要多煅煉身體,她卻覺得活動無用,再活動,該老的還是老,老了和年輕肯定不一樣。比如皺紋增多、體力下降、肌肉鬆弛,對於某些事情心有餘力不足,想想都覺得絕望。

以前我們認為年輕就是永遠,就像張愛玲所說“小孩子覺得三年五載就是一生一世”,當時間無情流逝,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什麼。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之恐懼,和對過去擁有的喪失之恐懼,是中年人絕望的根源。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如何逆轉中年危機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中年,就要讓自己變得“強大”一點

  • 要有危機感,有了危機感才可以儘早避免

中年不是一下子就到來的,這需要你儘可能早的有危機意識。

前些天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過著中產生活的無產階級,其實就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嘲諷。

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懂得理財,手中有慢慢變多的存款,但是有的人,快40歲了還是月光族。

這就是有沒有危機意識的區別。如果你有這種危機意識,那麼你的中年,一定不會太辛苦,你的路會越走越寬。

  • 自律

有人覺得生活開心就好,自律根本是多此一舉。其實不然,自律是最高級的自由,沒有自律就沒有“邊界”可以依靠,就像在茫茫的空間往哪個方向走都走不到頭,似乎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那種恐懼使得你做任何事都缺乏效率,並經常會感到事與願違,這樣的心理狀態怎麼能稱得上自由呢?

而我們做不到自律,很大程度上緣於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認同於“別人認為我具有的價值”,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認定“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就是喜歡做這樣的事”。一旦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自律也就像買東西附贈的贈品一樣理所當然了。

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叫:人到中年

  • 嚴禁這樣的句式:“他人他事導致我……”

如果總是用這樣的語句跟自己或他人交流,就相當於把自己置於“沒辦法”、“不作為”的境地,因為語言決定了思維。實際上辦法總是多於問題的。

此時不妨想一想,雖然有某些限制,但我可以做什麼?外人外事都是不可控的,唯一可控的只有自己。把注意力從不確定的環境轉移到確定的自己身上來,你會驚喜地發現,你變了,事物甚至他人也就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試圖通過改變環境來讓自己滿意,實際上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立”住,我們就不會再對環境有怨言。

  • 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當一個人越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評價,TA就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自己,分清哪些是別人的要求和期望,哪些是從自己內心生長出來的真實願望。

榮格也曾說過,中年以後人要發展自己人格的各個方面,放棄致力於人格面具的努力。當一個人放棄人格面具的時候,發展的往往是人格中處於弱勢的內容,而這常常是人內在的精神價值。

  • 適時控制自己的慾望

慾望只是慾望,慾望不能當成目標。因為“物極必反”是這個世界顛撲不破的真理。

比如你有了大房子還想要別墅,開著奔馳覺得還是瑪莎拉蒂更配你。於是你不停地追,追不到不滿意,追到了又空虛,繼而轉奔下一個慾望。你本想掌控慾望,但最終慾望掌控了你。被慾望掌控,人是不得安寧的。

但不是說不能有所追求。可以追,卻不為還沒有追到的而痛苦;同時可以體會到當下的擁有併為此感恩。這就是所謂的“幸福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能力”。

有能力讓自己幸福的人,生活一定不會差,願我們都做一個“高級”的中年人,將生活從容以對,不管在哪裡,都不捱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