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1.後高莊三官廟遺址(明代)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間的一切事項,是極為崇高的神祇。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道教中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天官大帝為堯,地官大帝為舜,水官大帝為禹等三位賢君。另說,三清道祖以炁化身,元始天尊化炁為上元之神、靈寶天尊化炁為中元之神、道德天尊化炁為下元之神;是為三元之神,以主宰天地水三界。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說三官有對世人、亡魂等能“賜與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能。東漢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教徒請禱治疾療病的方法。

2.劉氏宗祠遺址(清代)

此與獲嘉縣史莊鎮東張巨村有關聯。劉氏家族從清朝同治年間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演變,若干年來劉氏家族勤勞儉樸,家業興旺發達,外人稱“劉宅為黃河以北名門望族”。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近年來居住在祖國各地的本族人士紛紛回老家探親訪友認宗。居住在東南亞、臺灣地區的劉氏族人也曾多次回老家認宗,上墳祭祀祖先。

輩續::

見、世、自、文、景 清、方、鎮、鳴、宗

錫、福、承、統、裕 鴻、會、希、元、崇

3.翟坡鎮崗頭遺址(新石器時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4.大召營鎮李大召遺址(新石器時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1956年的一天,新鄉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到村裡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意外發現這裡居然是一處龍山古文化遺址。從此,村莊擁有了一個古老卻又全新的名片—李大召遺址。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村民們從文物工作人員哪裡知道,早在4500餘年前,就有一代代先民在這裡悠閒地耕種,掘井吃水、燒製陶器,使用石刀、石鐮、骨鏟、紡輪等過著平靜、安詳的日子,這看似平淡無奇的村莊歷史非常悠久。這成了村裡人的驕傲。

李大召遺址以河南龍山文化為主體,是繼仰韶文化之後在中原大地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河南龍山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完整發展的實例,也是這個考古資料積累中的一環。

5.大召營鎮店後營遺址(新石器時代-漢)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2002年秋,鄭州大學考古專業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包括居住遺址與漢代墓葬在內的一批重要遺存,獲得了大量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物.2003年,又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

6.冷莊東嶽廟遺址(明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東嶽廟,道教廟宇,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東關,始建於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宋、金、元、明各代均有重修。

7.南辛莊五聖祠遺址(明、清)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8.小冀清真寺遺址(清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新鄉縣小冀鎮清真寺位於河南省新鄉縣小冀鎮東街村。該寺始建於明朝末期其中三門、二門、大殿、捲棚均被完全拆毀。

9.紅林村玉皇廟遺址(明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10.曲水荊氏祠堂遺址(元-清)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省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另出自羋姓之後,為楚姓所改,以國名為氏。羋姓之後原有楚姓,一支居於秦國,因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以原國名荊為姓,改為荊姓。

11.三王莊太山廟遺址(明、清)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孟松率領家族成員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見此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遂在此立村,取名張孟松村。之後便生活在此地,安土重遷。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反意相擊,改名山王莊。後山叫白,習稱三王莊。進過六百餘年的發展,許多姓氏在三王莊遷入遷出,很多已無從考證。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現只有張劉陳三姓,以張劉兩姓居多。

12.聖壽寺遺址(明、清)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13.朗中街倉頡廟遺址(清代)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圖說新鄉縣僅存的十三大古城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