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茅臺斷貨漲價是怎麼回事?


貴州茅臺的價格飛漲,斷貨現象,是營銷策略的結果。


儘管袁仁國在不同場合一直強調,“茅臺酒跟腐敗沒有聯繫,茅臺酒也從來不是、也更不想成為腐敗酒”。但是事實是,中國白酒行業2013年到2015年三年間的業績紛紛遭遇滑鐵盧,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無一倖免。

在貴州茅臺業績反彈的2016年,袁仁國在中央電視臺的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裡也不得不承認,“是反腐拯救了茅臺,茅臺酒的公務消費佔比已由之前的30%以上降到不足1%,茅臺已經成功由公務消費轉向大眾消費。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在2012年整治“三公消費”之前,公務消費也是“茅臺神話”的一個重要推手。


在《永遠在路上》這部記錄片講到了一個真實的現象,“在八項規定出臺之前,一些茅臺酒的經銷商優先保證單位團購,剩下的才市場零售,普通大眾買酒時,時常出現斷貨;在茅臺酒廠的自營零售店,當時買酒要拿身份證,一人限購兩瓶,還得排長隊。”

經歷了2014年和2015年的低谷以後,茅臺也算是成功的轉入了民間消費,所以茅臺當年的搶購景象已出現,經銷商囤貨,黃牛炒貨的熱情和賺錢渴望就來了。


還有一個是投資茅臺的興起,一些陳年老酒拍賣高價新聞的出現,讓人們對現代茅臺的未來價值產生了興趣,購買投資的行為,導致了飲用供給面的緊張,進而也導致了實際成交價格上漲📈。


還有一次就是資本推手。老股民們應該還記得,“茅臺神話”第一次出現,是十多年前那輪牛市。2006年初到2007年10月,不到兩年時間裡,中國A股上演了一輪由“股權分置”改革引爆的大牛市,上證綜合指數從1000點附近啟動,一路昂揚,創下中國股市近三十年曆史的最高點6124。


在這一輪牛市裡,茅臺酒,作為“中國唯一能夠稱得上奢侈品的品牌”,被眾多公募基金重倉搶購,成為當年唯一一隻“百元大股”。這個概念的始作俑者,是當年的公募一哥“王亞偉”,他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是當年牛市中的第一“牛基”,兩年間增長近7倍。


茅臺也是這樣被資本和媒體聯合放大,推成為中國唯一奢侈品。


盧曦採訪手記


喜歡喝茅臺的朋友可能發現了,現在飛天茅臺不好買,市場上幾乎成了一瓶難求的局面。

事實上,貴州茅臺(600519.SH)今年第二季度白酒市場淡季就已經展開了漲價態勢,飛天茅臺到經銷商手裡的價格已經是1299元一瓶了,而且有價無貨。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貴州茅臺的股價一直堅挺,從年初邁進400元大關,到9月28日收盤價超過518元。作為白酒領頭羊,它在資本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國內中高端白酒市場。

股價緊隨產品價格,53度飛天茅臺目前的一批價是1199元,茅臺集團講過,要把價格控制在1299元的零售價紅線,雙節期間準備投放5600噸供應計劃,顯然是為了平抑市場價格。

不過,對於廣大的人口基數來講,茅臺酒的供需矛盾一直存在。

在這種產供不平衡的背景下,茅臺酒其實也經歷過多次調價,記得53度飛天茅臺上一次調出廠價是在2011年1月1日,當時從499元/瓶漲到619元/瓶,而819元的出廠價格則是從2012年9月1日開始執行,算算已有將近5年時間未調整。

另外一個原因是,每瓶茅臺酒從生產到出廠需要的時間是5年,時間上變相限制了茅臺的產能只能維持在飽和的狀態,所以導致市場上茅臺酒供應緊張。

即便是據說目前每天產能達到100噸,也不能滿足供應,因為產能也不可能無限量的增加,這也是一個客觀原因。

當茅臺酒成為快消品,每天全國的消耗量和客觀產能存在差距,茅臺的價格高高在上的週期肯定比較長。

當然,茅臺酒的價格調整也帶來新一輪中高端白酒的漲價趨勢,五糧液、劍南春等跟著漲價,五糧液“普五”漲價約15%等。

在資本市場上,國內19家白酒企業股價迎來一輪漲幅,截至目前,年內股價漲幅超50%的酒有汾酒、水井坊以及五糧液等。

更奇葩的是,貴州醇這個二線酒品牌,將此前的經典裝35度產品從35元/瓶調至280元/瓶,據說這是因為“酒的價值被低估”,反正我不會買這種酒。


斑馬消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本題是去年8月提出來的,當時的出廠價819元每瓶,市場價突破1500元。當下出廠價969元每瓶,市場價破2000還一瓶難求。但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斷貨漲價”。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⒈炒作資本的侵入。這幾年的茅臺酒,不知道外國人怎麼看,反正是死死揪住了國人的心,卻不是喝酒人魂牽夢繞,而是那些買酒不喝酒的人日思夜想,不得安寧。因為從幾年前控制房子價格起,資本玩家的注意力往茅臺酒轉移,成了茅臺酒價格波瀾起伏往上飆的主要推力。

⒉“眾人拾柴火焰高”現象。民眾投資項目極少,除了房子,沒什麼可投資的。可是房價在受到打壓,前景莫測,又沒實力去炒大宗商品。茅臺酒可好,一瓶千把塊,放幾年不比房子賺得少,關鍵是多少錢都可做。於是,在資本炒家示範下,引來大量個人炒作資本進入,都有點全民行為的感覺了,這就不得了。

⒊廠家嚐到了資本運作的甜頭,也越來越懂得其中奧妙,開始投入主要的興趣和精力。按照市場常規,茅臺在公開的財務計劃範圍內,即定的產量、價格、渠道都會有條不紊的進行,根本不會出現計劃外的波動。可就是不斷出現意外,譬如當下斷貨,而且是不斷的斷貨,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生產企業該出現的現象,特別是茅臺股份這樣的巨無霸。只有一個解釋,這是人為的干預,目的很明顯,為了繼續漲價。

這就是典型的資本玩法。與追求平穩運行的生產行業正相反,就是要不斷製造緊張,搞波瀾起伏,掀驚濤駭浪,把你搞得暈暈乎乎跟著走,乖乖掏出漲價錢。所以,只要出現斷貨,後面必定跟著漲價,這一點不要高深經濟學問就能斷定。這道問答題是去年9月提出來的,一年前出現斷貨,過年前後又是斷貨,現在還是斷貨,斷貨一次漲價一次,就是證明。


普濟


每逢佳節,茅臺酒的價格就會一漲再漲。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慶,我就特地跑到茅臺專賣店感受了一把“國酒”的威力。我發現茅臺酒普遍漲價,其中 53 度飛天茅臺價格已飆升至近 2400 元,大大超出廠家指導價 1499 元,有些專櫃已經銷售一空。茅臺作為白酒行業的“一哥”,當它的市場價格已經遠遠超過價值本身,那“國酒”茅臺斷貨漲價背後到底怎麼回事?

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茅臺的價格跟著“水漲船高”。就算今年茅臺為了應對這市場現象,已經在“雙節”前向市場投放了7000噸供應量。不過,從9月份的市場情況看,價格上漲的趨勢並沒有止住。至於飛天茅臺之所以價格漲得如此離譜,背後的因素可還真不少。

一、供不應求

暫且不說茅臺有沒有在搞飢餓營銷,茅臺每年的產量基本上是跟不上市場需求的。平時,酒友們想要買到一瓶真飛天茅臺,都得費盡心思找各種門路才能買到。逢年過節就更不用說了,喝酒的想要買點好酒慶祝一下節日,不喝酒的想要買茅臺酒送禮。一下子大家都去瘋搶茅臺,自然是供不應求的,市場上物以稀為貴,茅臺價格自然上漲。

二、經銷商坐地起價

雖然說逢年過節物價上漲是常態,但是有底氣漲1000塊的估計除了茅臺也沒有別的了。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經銷商坐地起價。雖然飛天茅臺的指導價為 1499 元,但是很多經銷商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偷偷調價,彼此相互包庇,已經形成“行規”了。

就算抓得嚴了,經銷商不敢公開漲價,他們也會囤貨惜售,再通過以下私下的渠道漲價賣出,不幸的話酒到了黃牛的手上,價格還得再漲一漲,才能到酒友們手上。

所以茅臺除了根據節日等季節性需求加大供應量外,還應加大對中間環節的整治,嚴懲惡意漲價的不良商家,淘汰再三踩紅線的經銷商。

所以,茅臺除了根據節日等季節性需求加大供應量外,還應加大對中間環節的整治,嚴懲惡意漲價的不良商家,淘汰再三踩紅線的經銷商。

我作為一個傳統釀酒人,也把釀好酒作為我的終身目標。要讓更多酒友喝上放心、正宗、傳統的純糧白酒,傳承傳統白酒文化,這也是我在茅臺鎮從事酒業以來一直在追求的事。我一直秉承酒品如人品的宗旨,堅持用心釀純糧坤沙酒,希望有一天,可以讓更多的人認可我的酒!

知酒事,品好酒,交酒友!


文東論酒


茅臺斷貨漲價,呈現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貨都去哪兒了?都跑到各級經銷商、投機房者、腐敗分子那邊去了,大家都把茅臺酒囤積起來,希望以後能有一個更高的價格出售給別人,像現在真正飲用茅臺酒的人卻並不多見,大家都想買進茅臺囤積居奇,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茅臺酒出現斷貨,一瓶難求,也不足為奇。

那麼為啥茅臺酒會有幸成為了受人關注的金融投資商品呢?一方面,主要是茅臺酒在生產到出廠需要窖藏好多年,而作為茅臺酒生產廠家來說,即使在短期內也無法通過擴張生產線,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說,現在同廠的53度飛天成品茅臺酒,還是2013年初的時候開始窖藏的呢,所以茅臺酒天生具有一種稀缺性。

另一方面,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以及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進行,導致大量資金無處可投,而目前市面上能夠保值增值的東西實在太少,只有買了茅臺酒才能勉強抵禦通脹。正是因為茅臺酒與房地產、黃金一樣具有對抗通脹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對茅臺酒趨之若鶩,這也增加了人們對茅臺酒業的投資性需求量。

面對茅臺酒斷貨漲價問題,貴州茅臺酒廠也想出了各種辦法,對各大經銷商囤積茅臺酒,待價而沽的行為進行全面打擊,但是收效依然不大,於是茅臺酒廠宣佈漲價,這是自2011年以來,茅臺酒廠首次漲價,將茅臺酒出廠價一下漲了18%,不過即使把茅臺酒價格調整至1500多元/瓶,也最多收縮了經銷商和炒作者20%的利潤空間,貴州茅臺酒在今年春節前後市場上有價無市,可能成為常態。

本文由平說財經(微信ID:bzzcaijing)供稿


不執著財經


很正常。物以稀為貴。自身工藝產能、品牌地位、消費增長、收藏累積、黃牛炒作、資本推動,多方“聯合”之下,茅臺斷貨漲價成為常態。

首先要說茅臺的自身產能。

茅臺限於獨特的地理、資源環境,產能是有限的。

根據集團歷年新聞稿中披露的茅臺酒基酒數據,2012年茅臺基酒3.36萬噸,同增11.9%;2013年,茅臺基酒產量為38599噸,同增14.44%;但2014年基酒產量基本沒有增長,同比僅微增0.76%;2015年減產17%,意味著2018-2020年茅臺供給緊張。

這只是最基礎的。

茅臺生產工藝是,一年釀造四年貯存,共五年出廠。一般說來,每年出廠的茅臺酒,只佔四年前生產酒的75%-85%左右,存放過程中每年揮發約3%,其餘留作以後勾酒用,有的則留存作為年份酒的基礎用酒。

也就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茅臺酒,其實是2013年或者以前生產的。

這樣的矛盾是最基礎的矛盾。因為茅臺酒的產能就在那兒。受限於特殊的釀造工藝以及資源,茅臺總體供應總是有限的。這是基礎要素。可以說,特殊釀造工藝和不可複製的地理環境等因素,茅臺的產能有限,所以市場會供不應求。

其次說茅臺的品牌影響。

茅臺被譽為“國酒”,可以說是白酒中的“皇族”身份,品牌美譽度非常高。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茅臺酒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在坊間流傳中,茅臺還具有不少獨特的功能,這樣進一步加深了消費者對茅臺的品牌偏好。

這是昇華。

然後是消費增長。

茅臺產能再少,品牌再好,如果老百姓沒錢,銷售也就中規中矩。

但是,現在中國經濟依舊處於中高速增長區間,40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普遍擁有較好的消費能力,也有消費意願,這樣對於茅臺的需求就是穩步上升。

隨著經濟增長、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茅臺消費量隨之升高是應有之義。而一瓶茅臺酒價格也就1000多元錢,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包括婚慶宴會、祝壽、年節喜慶日子,買瓶茅臺酒不是消費不起的。隨便一道海鮮就是幾百上千元,一瓶茅臺也就1千多元,很貴嗎?不貴。

接下來還有。

收藏者的偏好。

白酒是越藏越香,很多人買了茅臺,不是現在就喝,而是收藏起來。我認識幾個朋友,不喝酒也愛收藏茅臺,反正就是放著玩兒的。而還有一些專業的投資者,收藏買臺坐等升值,也是常有的。年份酒不是開玩笑的,而是真的,所以不少茅臺酒是在收藏夾的酒窖裡。

然後是黃牛轉手。

不管什麼商品,只要供不應求,必然有黃牛的身影。茅臺酒也不例外。而對於黃牛來說,茅臺顯示是一個稀缺的標的,因為這不是炒作車票,車票過期就作廢了,炒作茅臺永不過期。他們顯然是樂此不疲。

最後,資本推動。

茅臺是上市公司,作為消費類產品,獨有的品牌等優勢,廣受資本偏愛。而資本是要收益的,最好是超額收益,顯然推波助瀾是必須的。

在多方聯合之下,茅臺終於成為白酒中的“奢侈品”,而這種“奢侈品”價格還不貴,不到2000元的價格,是平民都能承受的起點,不像一個包包動輒數萬數十萬,使用之後貶值。茅臺是“越老越值錢”。

茅臺斷貨漲價是一個新常態。

關鍵在於市場對茅臺漲價是有共識的,這樣進一步加劇了茅臺斷貨漲價的預期,一上市就被買光,最終形成一個循環。

只有茅臺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成為真正的奢侈品,很多人喝不起的時候,才會改變這種狀況。


波士財經


在中國一旦沒有工業化生產的奢侈品形成了品牌效應就會玩命的漲價。

這個說法太文縐縐的了點,很多人不明白。

打個比方吧:

在90年代,一副張大千的兩平方的畫大致來說在人民幣50萬左右,那麼在2018年同樣張大千的畫價格是多少呢?大概在人民幣2億左右。

算是90年代到現在的通貨膨脹率,大致來說在15倍左右,這個已經很高了,如果根據銀行官方的CPI計算恐怕在5倍左右,也就是按照正常的市場增長價值,張大千的畫價格應該在700萬左右,怎麼會2億呢?價格翻了400倍。

這個就是資本效應,資本往往去最容易產生利潤的地方,素不知藝術基金在2000年左右大爆發,將原來的個體藏家徹底給打的沒有脾氣了,這個時候價格自然就玩命的漲。

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茅臺是怎麼回事兒?

難道是因為茅臺酒突然變得街知巷聞了?我相信不是,而是茅臺是一個資本運作的產物,跟藝術品差不了。

張大千的畫也正是在90年代一夜暴漲,來到2000年左右,只不過延續了這樣的暴漲行情,也就是資本參與運作了。

茅臺屬於酒中一品,更是中國股市上的一棵常青樹,不怕你價格高,就怕你不漲,資本玩家總有辦法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資本的力量之所以強大來源於兩個人性固定的弱點,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懼,貪婪讓人類前進,而恐懼卻讓人類不得不做出選擇,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我們創造的文明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迎來更高的價格和更恢弘的氣勢。


火涯


近兩年來茅臺酒的身價愈來愈高,價格走勢一路飛昇:2016年下半年的時候,53度飛天茅臺酒都還只賣800多塊錢一瓶,到了2017年開始瘋漲,2018年1月9號,茅臺上調指定零售價已經達到了1499元,然而這只是指定零售價,有些地方已經上漲到了2000多塊錢一瓶。儘管如此,各大城市超市、專賣店仍難覓茅臺蹤影,經銷商也同聲疾呼缺貨,“貨源緊缺”是茅臺價格飛漲的公開臺詞。這不禁讓老陳疑問,這茅臺究竟是用來喝的還是用來炒的呢?

茅臺為什麼價格這麼高?提起中國白酒,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國酒茅臺。從唐宋時期開始,茅臺鎮一帶所產的大麴就已經成為朝廷貢品,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臺白酒的品牌開始出現。以"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為標誌的一批茅臺佳釀,成為貴州白酒的精品而遐邇聞名。1915年的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臺酒以其特有的優點征服了各國的評酒專家,被譽為世界名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從此蜚聲中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白酒之典範。

正宗的茅臺醬香型白酒生產系以當地優質糯高粱為原料,用小麥製成高溫曲,而用曲量略多於原料,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嚴格按照節氣,端午採曲、重陽投料。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共分清蒸下沙、混蒸糙沙二次投料,一至七個烤酒輪次,可概括為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根據生產工藝,三斤高粱二斤曲才能產一斤酒,還要存放五年以上才能勾兌,勾兌又不能加一滴水)。嚴謹的生產工藝導致了茅臺的價格高於其他白酒。

茅臺的酒瘋,還要瘋多久?股王“茅臺”的酒瘋何時休?私募人士指出,券商不斷上調茅臺目標價,是茅臺酒市場需求與供給不斷碰撞的結果,其中摻雜著茅臺缺貨、批發價漲價、經銷商囤貨、需求大漲等因素。從市場角度看,茅臺是越來越稀有,茅臺酒本身也是,茅臺的股票也是。

茅臺正成為消費市場上的特殊現象,通常好價錢都是因為好質量,那茅臺近年來的價格上漲到底是源於質量還是品牌?如果是因為質量,那中國還有不少與茅臺質量類似的白酒並沒有出現這樣的價格上漲;如果是因為品牌,其他品牌的白酒也並沒有出現一瓶難求。如何理性消費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畢竟酒是用來喝的,最終還是要回歸酒的本質。一味以投資回報的理念去囤積茅臺,炒作價格,已經讓茅臺酒流失絕大一部分愛喝酒的普通消費者,讓百姓望塵莫及。

近年來,醬香酒的市場份額,和受眾人群不斷增加,而醬香酒的價格也是比其他香型的普遍較高。有些不良商家正是利用這點從中謀取暴利,各種劣質酒橫行,添加的各種香精,聞著像那回事,不喝下去真的不知道酒的真假,十幾塊的1瓶糧食酒,真的是糧食的成本都不夠。現在所有的白酒幾乎都號稱是純糧食釀造,其實真正純糧食釀造的酒廠不多,好的酒廠也不少,茅臺酒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好酒,真正實惠價廉的酒不少,關鍵是人民沒有好的渠道可以找到,祝看到此文的每一位酒友都能喝上自己心儀的白酒。

本文出自作者老陳說醬香茅臺(JXMT678) 公眾號:一品醬香酒文化

以酒會友,相遇便是緣,遵從傳統純糧食大麴釀造醬香酒


老陳說醬香白酒


很簡單,就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物以稀為貴越想要越得不到才有價值!你想如果茅臺貨源充足要多少有多少會怎樣?還有就是經銷商的操作……反正很多東西大家都懂的!茅臺酒廠烤的新酒一般都不會全部賣的,一部分賣一部分勾調一部分庫存做基酒。產能一定的前提下需求量大,肯定是不好買到貨啊!其它就不累贅了反正大致就是這些意思吧!


已逝情殤


我記得茅臺酒的出廠價2000年時是185元/瓶,市場零售價230左右。後面漲價密集期是每隔一兩年就漲一次,一直到2012年漲到819元/瓶,中間因高端白酒市場低迷調整暫停了幾年,等市場回暖反彈,2017年底茅臺酒又出文件告知其出廠價提高到969元/瓶。

市場零售價,1981年時國家核定的價格是7元/瓶,國家放開價格管控進入市場經濟後,2011年達到最高,有的地區接近3000元/瓶。2012年,茅臺酒提高出廠價的同時,終端零售價格卻開始回落,一度甚至跌破出廠價。我分析,也可能只有2012年的這次漲價,酒廠是怕零售價格跌破出廠價,才不得以採取的策略性漲價。其他漲價行為,都是見有利可圖故意為之。

回到問題本身,應該說茅臺酒是資源性的產品,因為離開茅臺鎮就釀造不出茅臺酒,有它的稀缺性和不可代替性。當產品供不應求,不要說茅臺酒,就是一般商品,市場價格也會隨之上漲。但茅臺酒的現象,在中國也確實特殊讓人玩味。坊間是這麼形容的:“喝茅臺酒的不買,買茅臺酒的不喝。”茅臺酒已經不只是作為酒的功能存在,而是成為身份、地位、權勢的象徵。

遇到茅臺酒斷貨,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經銷商見奇貨可居待價而沽。我是認為茅臺酒的市場零售價格上漲既有廠家提高出廠價的原因,也是各方參與炒作的結果。總之,中國是白酒生產大國,各種各樣好的酒多的是,我是建議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喝不起茅臺還有其他酒可以選擇。各位親,你們認為呢?歡迎文末等你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