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瀘州納溪 村幹部帶頭養殖蜜蜂釀出甜蜜產業

四川新聞網瀘州7月12日訊(王超明 付久焱)“唐支書,我預訂5斤新鮮蜂蜜,明天過來取。”7月12日,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金田村支部書記唐光敬把搖蜂蜜視頻發送到微信朋友圈後,客戶紛紛打來電話,200餘斤蜂蜜被銷售一空。

泸州纳溪 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酿出甜蜜产业

龍紳富製作蜂箱

唐光敬家住白節鎮金田村10組,2012年3月擔任村幹部以來,帶領群眾養殖蜜蜂300餘箱,成立瀘州市“山野來”蜜蜂養殖專合社,甜蜜產業成就了當地群眾的致富夢想。

泸州纳溪 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酿出甜蜜产业

唐光敬查看蜜蜂長勢

村幹部帶頭釀造“甜蜜產業”

唐光敬今年37歲,先後從事過建材、電器等生意,2012年3月,為了改變村裡貧窮落後面貌,唐光敬放棄了經營多年的生意,回到金田村當一名村幹部。

上任後,唐光敬經過走訪發現,青壯年基本上都外出務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怎樣才能讓他們增加收入,唐光敬一直在苦苦思索。

“龍紳富會做蜂箱,宋朝鋼有豐富的蜜蜂養殖經驗,白節鎮成人技術學校校長周曉軍可以全程給予技術指導。”村兩委會議上,唐光敬打算帶領群眾養殖蜜蜂增收致富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隨後,唐光敬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向群眾宣傳蜜蜂養殖優勢,耐心細緻地幫群眾算收入賬,並帶頭養殖10餘箱蜜蜂,看到唐光敬的這份幹事熱情,群眾紛紛參與進來。

“把蜜蜂放在家門口,不用怎麼打理,9箱蜜蜂每年可收割蜂蜜80餘斤,收入4000餘元。”納溪區白節鎮金田村蜜蜂養殖戶王殿均說,由於自身殘疾,經濟條件比較拮据,自從飼養蜜蜂以後,經濟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6年來,在唐光敬的帶領下,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明顯提高,從當初的30多箱發展到300餘箱。

抱團發展,做大做強甜蜜產業

散養蜜蜂,不成規模,難成氣候。為將蜜蜂事業做大做強,2015年,唐光敬多次深入到蜜蜂養殖戶家裡,為蜂農鼓氣的同時,向他們講解成立專合社、轉地採蜜等發展思路,得到了養殖戶的肯定。

隨後,在唐光敬的倡議下,成立了瀘州市“山野來”蜜蜂養殖專合社,將養殖戶納入會員管理,聘請周曉軍和宋朝鋼為技術骨幹,免費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同時,專合社還定期組織蜜蜂養殖能手到養殖戶家裡,查看蜜蜂生長情況,現場講解蜜蜂的養殖知識。

為尋找蜜源,唐光敬依託互聯網,查閱省內外有什麼野花、盛產什麼農作物、花期及花源分佈和氣候等信息,再結合實際,制訂出詳細的“追山攆花”路線圖,通過轉地採蜜,提升廣大養殖戶的收入。

“5月在護國鎮採集柚花蜜,6月在大旺竹海野花蜜,7月在貴州採集荊條蜜,8月在敘永採集山花蜜……”唐光敬說,一年裡,專合社的蜜蜂有9個月時間在外奔波,即提升了蜂蜜產量,又保障了社員的收益。

“以前,我飼養的20多箱蜜蜂,年收入只有8000多元,開始大轉地採花後,年收入達6萬餘元。”蜜蜂養殖專合社社員餘國良說。

“每換一個點採蜜,我們都將蜜蜂辛勤耕 的圖片朋友圈,搖蜜也是全程‘現場直播’” 。唐光敬說,幾年來,專合社始終堅持誠信經營,絕不添加任何輔料,從源頭保證蜂蜜質量,銷路非常好,供不應求。

“1年收割5次蜂蜜,每隻蜂箱收入達3000多元,收入這麼高,為什麼不擴大養殖規模,面對筆者疑惑,唐光敬說,“盲目擴張,稍不留神就會因管理技術跟不上,花源不足等原因,讓養殖戶遭受損失,我們建議專合社社員根據自身實際,適度規模養殖,即保證蜂蜜質量,又增加收入。”

“註冊商標,線上線下推廣銷售,進一步擴大蜂產品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帶動更多蜂農增收致富。”談及下步發展規劃,白節鎮金田村支部書記唐光敬信心滿滿。(中共納溪區委宣傳部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